句子

句子

Products

当前位置:首页 > 句子 >

观影心得分享,精彩瞬间一网打尽

面书号 2025-02-25 14:53 17


光影交织,瞬间一网打尽,故事由此展开……

1. 既然有了理由不屈服,那么就更应该不惧失败。失败在每个人的前进之路中都必不可缺,而为何有的人能够成功,而有的人只能永远背负失败呢?这便与他们的态度息息相关。在受到了困难之后一蹶不振的,便不可能成功,甚至会举步维艰。而能够在之前的失败中发现原因,并进行改正的,便有可能成功。换句话说,人人都会遇到挫折,但是往往能够承受住困难的洗礼,才会在将来有一番成就。

2. 要写好人,首先应当看见。

3. 2015年3月,柴静归来,推出公益作品穹顶之下,引起广大群众的强烈共振。由此,我渐渐地开始关注柴静。当我这几天开始读《看见》这本书时,我觉得我正在一步一步的走进柴静的世界。

4. 陈虻说过,死亡不可怕,最可怕的是无意识,那才相当于死。就像叶子从痛苦的蜷缩中要用力舒展一样,人也要从不假思索的蒙昧果挣脱,这才是活着。

5. 今日观《看见》,有片刻的后悔,自己没有早点看到,但是一瞬就打消了,因为当时的我,还没有办法静心体验柴静的看见。

6. 篇七:柴静《看见》读后感

7. 一样的无力、一样的萧瑟。病毒的卷土重来,人类的拼死抵抗,并没有因为时间推移而有所不同。当然,还有医者仁心的无畏,感动依旧。

8. 读完此书,每个人的人生观都会发生改变,从苦难上,从心灵上,从命运上,从生死上等等。

9. 实话实说,我喜欢这本书。看的时候就像是在听一个人讲述自己的故事,流畅、富有感情而又惊心动魄。这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啊,嗯,爱思考,有点理想主义的文艺范,文笔很好,用词精准,总能把你想象中的画面描写的干净又丰满。

10. 这篇文章告诉了我们留守儿童的痛楚,相对来看,卢安克是那么的善良,他陪伴着孩子们,尽管他只能做到如此。他是开朗的,他一直坚信明天的美好。他对待孩子们,也不会有强烈的依赖和占有,只是希望他们快乐。同时,他也向往自由。卢安克,虽是无能的。但无能不一定是真的没有好处,在我们因无能而产生的一些负面情感中,我们可以得到问题的答案,吸取教训,后面才会更优秀。小小一次无能所带来的挫折,并不会带来终身的遗憾,只会让我们更有力量罢了。所以我们要有好的毅力,承受住无能带来的痛苦,那也是一种磨练吧。

11. 因为看见,所以执著。读《看见》,体味普通人的力量、责任与担当。他人的失职可以用来警示自己;别人的勇气可以用来鼓励自己。让自己在今后,怀揣希望,不断前行。

12. 或许是自认为不幸,所以遇见的都是好人。身边的朋友可以包容你身上的缺点,我把自己编辑到骨灰级损友,确实是苦了这般朋友。每次张CC都会跟我聊起福建GG,每次我都不想说,都用一些恶毒的话给挑开,好让她闭口不提。可这个福建GG就像她身上好掉的伤疤,痒的时候还是会挠挠,却又没有结果,我讨厌没有结果的事情。她每次都会发一些近期的照片来叫我看,每次我都会说这个像“街道大妈”“妇女联主任”,想刺激刺激她,让她活得可以年轻一点,自从工作后,是真的憔悴沧桑了许多。沫沫有个很好听的名字,可她喜欢别人叫她沫沫,有亲切感。逢年过节的时候她都会精心的准备一个小卡片,写上祝福语,递给我跟三妹妹。每次看完里面的内容,我跟三妹妹都说:跟你生活在一起,我们总觉得我们活得没心没肺的。她是诗一样的女子,博学多才,或许是中文系的女子都会给人一种不食人间烟火的文艺感。我想任何一个跟她接触过的人都会爱上她。我有时候会在想,这世界上到底哪个男子能配得上这样好的女子。三妹妹,由于在家排行老三叫阿三。由于在我们部门性别有些混乱,我是哥,而这个一米七多的大男孩就屈身到妹妹的行列了,他也是一个会包容人的人。有时候他也会说:你有时候说话伤到我了。他说完这句话以后我就不记得了,还是抓到了毛病就打击他,一片和乐融融的景象。还有阿微,自从搬到厦门之后,在做梦的第二天就会打电话给我,之前她从来没有主动的去打过电话,我每次都说她很抠,抠到一分钱都会在那里计较半天,脾气却是相当的好,没见过她发过什么脾气。老朱自从毕业后就结婚生子,当起了全职太太,与世隔绝了。小六也回泉州了,老五还在深圳,老三扎根上海,老四没消息,老二在南京跟男友生活,觉得唯一一个要准备剃度当尼姑的人,居然首个脱离单身了,不能不让人感叹缘分的奇迹。

13. “我只是讨厌屈服。”于是这篇报道被写成了文章,于是一位农民陈法庆为农民土地上诉,后用了不恰当的激烈词语而获刑。柴静采访他,他说:

14. 这个故事中,一个同行想要救一个小女孩时,却无能为力时,我不禁感叹:人生中总有这样的情况,总有自己无可奈何之时。但我们不能给自己留下遗憾,那个同行所经历的事,必定是他终身的遗憾。尽无志而不至者可以无悔矣。尽力去做每一件事,就不会后悔了吧。所以对待人生也是这样,全力以赴,认真对待每一个平凡的日子。同时,这个题目也引发了我的思考。真实自有万钧之力。是啊,社会上,不需要弄虚作假,也不需要对某个事情添油加醋,在记者这个工作上,更要注意这一点,不能刻意求新。这样往往不会引起人们的共鸣,反而会令人厌恶。而真实的力量,是不可忽视的,真实可以让人更加充分的了解社会。所以,我们也要追求那一份真实,那才是最美妙的事啊。

15. 柴静,一位新闻采访者,为何能够在一次次的事情发生之后,写出如此扣人心弦的文字?可是,仅仅是因为她并非就事论事,她的文字,能够让人透过事实,看到更加真实的事理。

16. 往往一件事放在面前,有些困难,人们便会选择直接放弃。因为他们认为投入太多,而收获很少或根本没有。而我们真的应该仅仅止步于此地吗?难道就再也没有能够前进的力量了吗?其实在此刻,我认为大可不必。我认为,应该先尝试再慢慢考虑这些。事情虽有难易,又何尝不能先做出尝试?不应只对自己说“我不行,我做不到”,而是“我尝试了,我试过了”。如果一个人只是一味地否定自我,那么他终将失败。

17. 一个人的成长,一群人的故事

18. 篇四:柴静《看见》读后感

19. 他说他只是像黑人运动前那位不肯为白人让座的黑人女人一样。

20. 除了这点,我认为她能够如此成功的原因还有她不会屈服。

21. 先做人,后作文。文由人心生,写好文。当写好人。

22. 真实自有万钧之力

23. 赵晨轩

24. 姜辰蓉

25. 采访是病友间的互相探问——药家鑫,一个被父母严格规划,禁锢了未来的孩子。二十几岁的人,稚气未脱,血气方刚中难免带着几分怯弱,很容易因为一时的冲动而酿下大错。他撞人后下车又连补几刀,令人看起来不可思议的真相背后另有隐情。一个从小被父母掌控的孩子,出了事最怕什么,无疑是被父母批斗了。药家鑫在下车时,发现被撞者在机他的车牌,他害怕由此而引火上身,影响了他父母的声誉。于是心生歹意,拿刀将其杀害。在药家鑫的身上,我仿佛看到了中国孩子的未来。近年来,“妈宝男”一词逐渐流行,讲的便是只会听母亲话的“巨婴”。但这种现象的形成真的责任全在于他们吗?我看未必。若不是现在家长过于掌控自己孩子的生活,此景又何会比比皆是?你所认为的为孩子着想,有时候也未必不是一种迫害。

26. 篇二:柴静《看见》读后感

27. 柴静,初印象是央视记者,只这四个字,和性别女。大二课上,老师放了柴静有关雾霾的演讲,那时候才真切的看到她,一个干净利落的短发女人,为了调查出的“真相”出面斗争着。想不起她说过的具体话语,但课后内心的震撼和颤栗让我铭记。那也是我头一次清楚的认识了雾霾。

28. 篇五:柴静《看见》读后感

29. 他说,他能够生活在中国,需要感谢他的父母,因为他们从来没有把孩子当作私有财产。

30. 距离非典原来已经18年了

31. 我们教的学生不应该是生活的奴隶,而应该是生活的主人。

32. 教育不应该有目的,教师应该有责任感,这是教育的本质。柴静在“双城的创伤”中写到的故事,让我明白和学生一起经历才能做好教育。每个年龄段的学生都有自己的特点。他们只愿意把秘密告诉他们的同龄人,或者那些了解他们的人。

33. 人是平等的,但世界总会对某些人不平等,一个人的反抗也是因为不平等的待遇,是心中产生仇恨,又有些会选择屈服,因为他们投入太多,却根本收获不了多少,这件事使大部分人失去了信心,因为大部分人听从了权威,认为是至高无上的。我们应该敢于向权威挑战,打破常规,不屈服于权威。

34. 了解他人的苦难,理解自己的苦难,这是我们追寻的那个渺小可触碰的意义。

35. 无论什么阶层,什么身份,什么地位,真相之下的人,有着你不了解的三观,所以柴静笔下的人往往能说出蕴含哲理的平实语言。

36. 还有吸毒女,家暴,地震里的家庭,发现华南虎的农民,被征地的人,还有“无能”的卢克安。

37. 《看见》读后感

38. 柴静曾经是**电视台的著名主持人和记者,她曾经出现在非典的第一线、矿难的真相调查,去揭露一个个欲盖弥彰的谎言;她多次向王锡锌询问节目中**消费的数量;她曾经一人独面***的威胁。《看见》这本书用坦诚的语言陈述了柴静十年的成长历程,记录了一件件我们了解,但又不熟悉的事实,尖锐的剖析了现实社会的社会现象。柴静经常深入采访第一线,用“出生入死”的经历给我们带来了一件件事件的真相,揭露的事物的本质。

39. “不要因为走得太远,忘了我们为什么出发。”

40. “一篇好文章当先抑后扬,人物刻画,修辞手法,情节当一波三折。”而十年里我靠老师的话写出来的算是文章的不过一只手的数目。

41. 陈佳蕊

42. 可是事情、世界往往比人们想象的更加错综复杂。有时看似可怜的被侮辱者,也有着贪婪的一面。他们与掌权者一样,只是为了同样一个目的——利益,而他们之所以表现的可怜,只不过是因为他们的势力拼不过掌权者,而没有达到目标利益,才会把掌权者告上法庭。读完此文,我明白了世界并不是人们想象中的那样黑白分明、两极分化,掌权者也未尝没有可怜的一面,受压者也未尝没有强势的一面,但是人们却仅仅凭借着自己的主观意愿去评价事物,往往走到探索真相的半山腰就嚎啕大哭,于是真相常常流失于涕泪交加之中。

43. 关于主持人的角色定位、价值使命,在她的文字里,反思过很多次。还有关于自我的思考、人性的探究……她一定是一个善于思考勤于思考的人。

44. 心灵是每一个人的另一扇窗户,从那里你可以欣赏到不一样的风景。读双城的创伤,往往不敢相信儿童间的友谊会是一句短短的誓言。柴静打开了孩子的心结,但是她没想到的是孩子坚守的秘密的背后,尽承担了多么大的苦难。一场心灵的对话便是对峙,而不是对抗。这种对峙说的范围大一点是正义,说的小一点,其实便是守护亲眼所见的真相。两刀刃之间相对但凡毅力强者,自强者必胜。

45. 看过了这些“坏人”的故事,并没有增强我作为“好人”的优越感,反而内心惶恐起来。那份因害怕父亲责备而试图掩盖失误的忐忑、那份因饱受欺凌而决绝反抗的愤怒、那份扬眉吐气后的傲慢和无知……这些人性中的弱也曾在我的内心生长过啊。如果我站在他们的环境里,是否也会成为一个“坏人”?不得而知。

46. 现实就是现实,没有那么多的脂粉雕琢、浮光掠影,大多数事情都冷静地发生,只有当自己被生生摁在社会里,才会发现之前的顾影自怜和为赋新词强说愁有其苍白和无力的一面,学会说人话的确要有一定的功力。而恰恰在这样的现实里,生活自会显现出张力,也正是这样的真实才会给人以存在感和力量,才足够强大,能够塑造人的品格。每个问题的解开都可以穷尽很多人的一生,也有很多人已为这些问题的解开被赋予了“开拓者”甚至“先驱者”的称号。

47. 柴静的文字总是那么发人深省,读来我受益匪浅。从她的身上,我不仅明白了人应当坚强乐观的去面对一切,更懂得了,看待任何事物要有自己的理解,分为两面去看,而不能仅仅看浮于表面的东西。

48. 不过《看见》,让我毫不犹豫。

49. “看见的越多,越深知自己的偏狭,越理解,越无法激动,因为没有遮蔽。”这是枈静说的。

50. 我认为这就如其所说的“真实自有万钧之力”。在我看来,当今的人们在生活中只是一味地去追求新颖,新的题材,新的主题,从而出现了许多新奇的事物。何必这样呢?虽然老的题材已经不受他人青睐,但是它们有的却是新的事物所没有的矫情虚伪,他们往往显得更加真实。因为朴实,所以真实;因为真实,所以精彩。生活往往不需要这么多新的主题,其实扣人心弦,都在于其真实。

51. 柴静是个感性的人,也许只有这样感性的人,认真的对待生活的人,才可以用这样细腻的文字来去描写出自己的经历,与人、与事之间的细节与感受;我不禁在想,我总觉得我的日常很无趣,什么都是平常与普通的,是否是因为我不曾像柴静一样,用心去看待、去感受?

52. 篇三:柴静《看见》读后感

53. 至于阿牛,这个人说起来有些复杂,每次都是在微博上或是博客上看到她订婚结婚的消息,即使在Q天中,她也不会跟你透露一丁点的消息,或许只是朋友。张CC说,因为经济纠纷我失去了她。我说我并没有跟她有经济纠纷啊。张CC说:在时间的长河中,你也失去了她。后来我想想说:我并不是因为时间,而是因为地域。张CC又说:有了男人之后,我们彼此失去了。我说:男人自从有了女人,友情进入蜜月期;而女人的友谊因为男人却进入七年之痒。

54. 这个世界的人,原来真的是多样的,你可以成为这样的人,也可以成为那样的人,都是非常正常的人。这个世界的生活也是多样的,你可以这样生活,也可以那样生活,都是正常的生活啊。

55. 这本书主要写了20个故事,阐述了生活中的那些事情,要想看见就要从蒙昧中睁开眼来,这是很困难的,因为蒙昧就是我们自身像石头一样。要像叶子从痛苦的蜷缩中用力舒展一样,人也要从不假思索的蒙昧里挣脱,这才是真正的活着,不要因为走得太远,忘了我们为什么出发。

56. 其实书里的很多人物,都不是平凡的,他们的身份和经历,似乎更容易衍生出某些思想,或者是感慨。然而地貌不同,或山川平地,或丛林荒漠,或湍流静潭,掘地千尺,自有暗涌相连,那些个感慨认知,自然地唤醒了心中鸟雀,携伴而去,这就是人性。看见不主张故意做什么,他希望破除表面虚掩,让人性被看见,就像柴静的看见,“砂绿的茶叶在沸水下寸寸挣开赭红的边”,它不再拘谨地碰碗沿着急的打转,它放开了,沉了,看吧,自我就是这样。

57. 只有将人与他的生活环境和心理相结合起来,才可以看清发生在此人身上的事,才可以有真正的了解与理解,只有不将他孤立于世界,才可以知道这件事件对时代的意义,如果这件事情视为结束了,过去了,这件事对时代豪无意义是白费了的,我们也属于这个时代的患者,互相了解与理解,可以看出这个时代的问题和我们自身的问题所在,要时刻的明白他人,也使我们更加了解人性,懂得理解与相信。

58. 让人往往排斥的生死观在书本结尾处也曾提及。陈虻对柴静一生的影响都是巨大的,在陈虻生前鼓励过柴静,在他无助时像一为长者一样照顾柴静,即使在陈虻离开后,手稿也让才柴静重新鼓起勇气,面对现实。俗话说得好,人的死亡是分为三种境界,心脏的跳动意味着生理上的死亡,葬礼的结束意味着社会意义上的死亡。而最后一次死亡,是被世界上的最后一个人遗忘。陈虹不死,因为他还被很多人铭记,他的精神将永远传承下去。

59. 正视现实,期待每一个明天。

60. 这些故事给了我启示:如果不能安下心来,不能放开自我,就不能真正做好教育,走进学生内心,也就不能真正看见教育的生命所在。

61. 在《看见》里的那段时间,与其说是一段工作旅程,不如说是一段火热的生活。柴静和她的朋友们,看北方的天、趟南方的河,在医院在灾区在监狱……一个人的成长,一群人的故事。

62. 十年匠心,成就这本著作。

63. 但总归,柴静的《看见》,让我看见了很多,看见了自己,看见了她,看见了这世间,我生活的世间。

64. 作者看见了什么?我又能看见什么?作者不愿看见什么?

65. 无意中的言语与举动,往往可以最直接的伤害一个人,世界上并不是每件事都是美好的,有些人很脆弱,而我们也应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不要让自己的不经意去伤害他人,应该乐观面对生活,不要因某些事而感到自悲,人生本来就是不坚强的,但我们也要使自己变得坚强,乐观,积极,向上。

66. “因为我看过一篇文章。是郝劲松的律师。那篇文章叫什么名字?”“《我只是讨厌屈服》”柴静说。

67. 看事看人看自己,悲了笑了,要宽容、要珍惜。这是看见给我的感触,简单、不好做到。

68. 篇一:柴静《看见》读后感

69. “我们终将浑然难分,像水溶于水中”生和死,苦难和苍老,都蕴涵在每一个人体内,总有一天我们会与之遭逢。人生而平等,无高低贵贱之分。《只求认识与了解自我》中,虐猫事件引起了轩然大波,所有的焦点都集中在对踩猫女的批判上,充斥在人心中的只有痛恨。“采访时病友之间的相互探问”这期节目彻底改变了柴静对“死刑“的认识与理解。采访就是为了戳破那块幕布,让我们看透事实,了解实质。没有人甘心成为遭受鄙夷的社会底层人物,现实就像一块镜子,有美就有丑,但每个生命都值得被尊重。

70. 这么一个道德底线沦丧的血性**,里面的女人当然受到了怒不可遏的网友的全力嘲讽与批评,有网友甚至人肉了他。这时候,给你写信,你会怎么做?是关于人性的放权,还是保护动物,珍惜生命?

71. 关于命运文中也有很多实例,德国人卢安克在十年里陪伴着当地留守儿童的故事。在别人眼中认为的失败者,一步步后退者,内心却认为正在一步步接近,自己喜欢的地方。命运,便是这样,他往往在关上你一扇窗的时候,会为您打开另一扇窗。就是这样,他用他的无能向每个人传递着最真实的力量。命运是不会让一个人永远失败的,他只是会通过失败指出了,你应该去走的,尽管别人说他无能,但这种无能往往有时比能还要强大一百倍。

72. 这本书主要讲了生活中我们遇到困难,挫折,这些问题会束缚住我们。可能会使我们停下脚步,使我们紧张,仿佛身于牢笼之中,这时我们应该放松自己,放平心态,正视这些问题,不被这些小事所干扰,是他们改变了我们的本意,不管是谁,都是人。在困难中体会温暖,去感受它们,可以感受到生活中的美好。

73. 我又逃避看见什么?

74. 柴静不止是一个记者,也是著名的主持人,更是愈多重大事件的亲历者。这本书更不太像一本自传,没有自传那样絮絮叨叨的往事,没有长久的回忆和对昔日的沉迷,写法和情节更不像多数自传那样作者一个人的叙述,在读者看来却枯燥乏味。

75. 翻开此书,原本以为这会是一本记者主要记叙自己光辉经历的自传体,或是畅谈自己如何成功的书籍,可却没有想到这本书却是柴静记录对自己的内省与反思的书。

76. 这些问题在我心中起到了几回合的作用。她的问题也让我对自己的职业生涯有了新的思考:如果你是一名教师,你关心什么?

77. 体会过“只要你健康回来,就算倾家荡产也无所谓”的心情后,人真的会发生转变吗?必须承认,还是很难吧。因为,在前面摇旗呐喊的旗帜还在那里,脱离大众的轨道和节奏,对个体而言,真的很难。

78. 篇八:柴静《看见》读后感

79. 很多朋友都说我说话太毒,有时候一句话过来,让人回不得,就被憋在那,进退都不是。这些其实自己有时候不知道,有时候是真的知道。往往会跟自己在心里说:你妹,你的嘴就不能显得温和一些?对于朋友叫帮忙评论的时候,往往也只是下结论,词句锋利;事情落在自己身上的时候,千百种的说辞去化解自身尴尬。在听到别人的经验或是与自己观念相悖的意见,也是常常给予“脸色”:反感、诧异、惊奇、不屑……想想真不应该,说到这些往往都会说自己小时候缺少爱,所以为了保护自己,用刺包裹了全身,自己拥抱不了安慰,也不许人靠近。年近三十,没有动过感情,觉得不动便不会受伤,不受伤,那就永远的坚强,认为脱离集体就是独立。坚持的这些年,其实是孤独的。大家讨论着另一半的摸样,我总说:脾气这么坏,看来要找个温和会包容的男人,要不然肯定天天一言不合,双方开战。却始终开不了一扇窗,让阳光照进心里,宁愿躲在黑暗里,别人看不见你,你也看不见阳光。

80. 最近在看柴静的《看见》,在描写她自己的那段,我看到了自己的影子:太偏激,愤青。太偏激就会傲慢——以前每到一个陌生的地方读书,日后混熟的朋友在回想第一次见到我的时候都会说:“那时候,第一次见你,很想跟你做朋友,可是你总散发出一股清冷的气息,让人接近不得,不屑一顾。清高、傲慢。”

81. 想要“看见”,就要从蒙昧中睁开眼来,勇敢地去面对现实而不是逃避。看见,是对真实最好的诠释。

82. 18年里,还有柴静作为新闻人的成长。从最开始的新人一个,到后来的瓜熟蒂落,必然要经历雨打风吹。

83. 其实,柴静还是幸运的,她在这个成长过程中,遇到了不少“良师益友”,他们督促她成长,帮助她成长,也为她答疑解惑,也让她去从事实中汲取营养、经验。可以说,柴静的背后,站着一个团体,这是让人羡慕的,一个好的团体,一个好集体,真的是对人影响很大的。否则,总归是要多走些弯路的。

84. 不说了,慕了。愿每一个人都能找到自己所热爱的事情,并刚刚好的遇见一群人,是战友,也是朋友。

85. 柴静先是写自己进入中央台时内心的感受。在中央台人生地不熟的她总会被人嘲笑,努力做了很多事情却还是做不好。看到这儿,我不由心疼她,但想到这也许是每个人人生中都会经历的事情,一开始懵懂而无知,会被人批评,被人嘲笑,这是不可避免的。但从批评中醒悟,发现自己的不足,从而改变它,让自己变优秀。

86. 书中的故事都切切实实的发生在我们身边,书中的十几个小故事,柴静作为一个记者在接触这些事件时的理解和感受。在药家鑫的那个章节中给我的触动也是非常大的。学生在接受教育的时候,更应该学会做人。时刻遵纪守法,不能因为一时的冲动而对自己犯的错误选择不去承担责任,甚至用更极端的手段去掩盖自己的罪行。柴静一字一句的记载,都包含着她本身的思想和见解。

87. 人性是复杂的,绝无单纯的好人或坏人

88. 关于生活的选择,是多样的,也是正常的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