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oducts
面书号 2025-02-25 06:06 6
在风起云涌的时代,一本名为的书悄然问世。它,如同一个穿越时空的神秘信使,将爱书者的心绪,带往一场波澜壮阔的奇幻之旅。书页轻启,那是一场关于梦想、勇气与智慧的冒险,即将拉开序幕……
1. 这个8月,一场《查令十字街84号》的阅读旅行在席殊书屋穿行……
2. 不过,这本书对于我来说,却读了很长时间,并不是因为难读,而是读了一半就被闲置了。
3. 泪水跟着眼眶,流出一道方向,
4. 无论以后我能不能走到查令十字街84号,我都知道在书籍之中,总有我的栖息之地
5. 海莲与弗兰克的第一封信,是请求弗兰克帮忙找一些书,弗兰克则回复她关于书的情况。在随后的二十多年里,他们的信从中规中矩到心心相惜,海莲成为“弗兰克先生的汉弗小姐”,弗兰克是“海莲的弗兰克”。连那间海莲一生从未踏进的书店,也在海莲的朋友们口中变成了“海莲的书店”。他们的交流在谈论书之外,开始有了生活,情感,信仰方面的交流。
6. 《查令十字街84号》情节朴实,像生活一样平平淡淡,但是当你细细地去品味的时候,你会感觉到它的真实,它的生活化——它里面带着些西式的小幽默,但并不俗气;它的内容中不乏抱怨,但并不讨厌;海莲有时还会因迟迟等不到书,大呼弗兰克是大懒虫、或者是“快,别老坐着,起身帮我找书!”;甚至有时候会无缘无故的因为书里的内容向弗兰克大发脾气,却又突然柔弱地向他抱歉......这多样的情感和话语,让她的形象更加生动,仿佛她会跃然于纸上穿越时空来到我们面前。我也仿佛看到,每次收到海莲的来信,这位优雅的英伦绅士弗兰克拿着信嘴角上扬露出微笑的样子。
7. 发展越来越迅速的社会,让人情之间也变得越来越便捷,没了书信中句句寻思,字字落笔的过程,所以这才是为什么这本书那么多人喜爱的原因吧。
8. 这本书用了半个小时读完,之所以这么快,是因为这本书并不厚,总共100多页,之前在微信读书中已经读了一半,试读一部分后,需要付费。感觉可看可不看,所以就放弃了。恰巧读行客5月优惠活动。又恰巧家门口的36524书屋有这本书。所以又借了来接着读。这是一本书信往来的记录,从1949年到1969年书商弗兰克的去世。具体内容及评价我摘抄百度的给大家介绍,因为百度总结的非常精彩。
9. 这样一本并不复杂的书,却有那么多人将其奉为爱书者的“圣经”,查令十字街84号也成了很多人心中的朝圣之地。
10. 上学的时候,不是老师会让作文写得好的同学念么?我也因为这个环节,对好几个同学“另眼相看”。如果深感共鸣,我依旧会有那种,我好想好想和她成为朋友的冲动。
11. 写信在这个即时通讯工具花样百出的年代,或许已经成为了某种过于文艺的象征。有时候,我们在橱窗里为明星片驻足,却不在舍得花时间写一页信纸,期待收信人抚平折痕的心境。而明信片,大都不过是到此一游的形象代言。可还有人会在信里写,“见字如面”,一诉离情?
12. 生命的无常,说不出模样,
13. 是与以往都不同的六个字
14. 牵引着你我的希望。
15. 打开kindle本想接着内容再看时,发现很久没读,之前的内容也就全部忘记,只能重头再开始阅读。
16. 这本书让我看到了人与人之间最美好的那一面:善良,信任,坦诚,纯粹。这样的情感已经鲜少在现实中存在了。遗憾的是,在故事的最后,这位英国绅士到死也没有见到自己在脑海里描绘过千遍的“美国来的女游客”,海莲也在无尽的思念中终未踏上她热爱的那片土地。唏嘘之后,我又感到庆幸,“相见不如怀念”,幸好,他们都只保留了最美好最纯真的那份记忆。“如果你们恰好路过查令十字街84号,请代我献上一吻,我亏欠它良多。“这一句,已胜过千言万语。
17. 汉芙的购书清单我十之八九都没读过,深感自己知识浅薄的同时,又给自己的阅读清单添了一列书名。但是内心也清楚自己并没有十足的信心能将这些书都一一看完——买书如山倒,看书如抽丝,读书的速度永远赶不上自己将书加入书架的速度。做人还是不要像我这么贪心为好。
18. 第二来自身边人的影响,老公甚爱书,也收藏书,时常和我念叨,这本书哪里得来的,版本如何,装帧如何,作者译者等等,尤其最近得到一本颇为难得的牛津出版社的书,不对外发售,是特别本,真皮封面,我洗净手摸过,真是舒服,让人爱不释手;
19. 有趣的是,弗兰克的妻子和儿女以及他的同事们也先后加入了为海莲写信的队伍,海莲在邮寄书款之余,也会为处在困难中的“英国朋友”们寄去一些生活物资。虽然他们从未见面,海莲却已经像是老友般与他们“生活”在一起了。
20. 这本被全球爱书人深深钟爱的书记录了纽约女作家海莲·汉芙和一家伦敦马克斯与科恩书店的书商弗兰克·德尔之间的书缘。双方二十年间始终未曾谋面,相隔万里,深厚情意却能莫逆于心。书中的那些信件,大都是信手写来,原本并不是为给别人看的,如果不是因弗兰克·德尔不幸早亡,它们可能永远不会面世,它们是率情之作,有些有趣的书话,信函来往间更能看出美国老小姐与英国拘谨绅士间的不同性情风格,读来流畅而有趣。广播、舞台和银幕也钟情于这本爱书人的掌上明珠,每年都有世界各地的书迷到伦敦查令十字街朝圣,渐渐地,《查令十字街84号》成为全球爱书人之间的一个暗号。它被称为“爱书人的圣经”。
21. 你如果爱书,如果怀念写信的岁月,那么请你一定不要错过这本书——《查令十字街84号》。“你们若恰好路经查令十字街84号,请代我献上一吻,我亏欠他良多……”这是海莲最后一封寄往伦敦的信中的最后一句话。
22. 还是说一下文字的魅力和笔友吧。
23. 古老的记忆,依然不断的寻觅,
24. 因为不知道怎么结尾,所以就套用学生作文的呼吁式,希望看着不奇怪。
25. 但印象最深的并不是书中的内容,而是内容完结后他人写的阅读后记。
26. 读书的意义便也是样吧——会因为知道了更多,去真实生活中存在的地方就有更强的共鸣感,原来曾经很多年前的某一人他在这里有着这样的感受,如今我经过这,我仿佛也能理解这样的感受。
27. 最令人感动的是海莲·汉芙的善良,在他们物资短缺时不断的向书店寄送鸡蛋、火腿等食物,并由此和店员,弗兰克家人结下的深厚的友谊。1950年的圣诞节,海莲依然寄去了书店员工人人有份的罐头,书店的一个姑娘塞西莉给她回信说:“你寄来的圣诞节罐头,我们严格地实施管制囤积,以等他(塞西莉的丈夫)休假回家时再全家一起享用。”并且教海莲“约克郡布丁”的做法,海莲给当地朋友形容成“一笼高高鼓起、松软细致、入口即化的特大号烤饼”,看到这里,我的心也跟着这烤饼融化了。1953年9月,塞西莉写信给海莲,不许她再寄东西,“今年圣诞节可千万不许再寄礼物来。所有的东西都已经不用配给了,稍好一点的店里头也能买到丝袜。”他们都希望她把钱攒下来用做来英国的路费,亲自来看看他们......
28. 不得不佩服,也不得不羡慕海莲与弗兰克和马克思与科恩书店的人们保持了二十年的书信,从最开始的寄书人弗兰克,到书店老板,再到其他职工,最后弗兰克的家人,邻居老太太都加入给海莲写信。时间与空间在这里变得更具体了,也在这快讯时代,让人向往。
29. “1950年3月25日,弗兰克德尔!你在干嘛?我啥也没收到!你该不是在打混吧?…”“1968年10月16日。亲爱的海莲:是的,我们依然健在,手脚也还勉强灵光。这个夏天可真是把大家忙坏了,从美国法国北欧和其他各国来的大批观光客。几乎把我们比较好的皮面精装书,全都搜刮一空。…”
30. 愿我有机会路径此地。
31. 于我,重要的地标是西湖区留和路299号。在同学间还在用信件交流感情的时候,我在信封上写过无数次留和路299号。工作以后偶尔回母校惺惺作态怀念青春,从30岁到16岁,似乎只是一趟公交车的路程。只要经过留和路北口,我就会本能的低声提醒自己,要在上埠下车,不然就会坐过站,下车后往前走几步再过斑马线,然后跨门仿佛是结界一般的校门,门口是铜制的门牌号码,留和路299号。然后一个闪回,flashback,yesterday once more。身边是英气勃勃少年,踩着点上课,说着一两句脏话假装自己是大人。
32. 现实生活中没有的缘分只能靠文学作品去演绎,然而他们最终未曾见面……这样的感情最好还是藏在心底。
33. 没有因为文字爱上一个人的经验,不过确实因为文字对一些人产生好奇感和亲近感。比起外貌,喜欢一个人的文字而喜欢的那个人会更走心呀。毕竟一个是外表美,一个是心灵美么。呵呵呵呵。
34. 为什么会迷恋写信的感觉,可能是因为那微妙的时间差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