句子

句子

Products

当前位置:首页 > 句子 >

爱情与道德的冲突》 《经典名著《安娜》:剖析人性与命运》

面书号 2025-02-24 22:46 16


——一部关于爱情与道德冲突的深刻反思

1. 离开彼得堡,暴风雪站,摇曳着灯光,他们面面相觑。她不必问他是怎么来的,她很清楚,就像他对她说的:他来这里是因为她在这里。

2. 我要生活!”,并做出越轨的行为,但受内心道德的不自主驱使,她时常自责地称自己为“堕落的女人”;她对于她的傀儡丈夫有所不满,但却又对他充满感激,同情他的处境,称之为“好人”“圣人”;她认为她比其他的贵族夫人更为光明磊落,但又恶狠狠地称自己为“坏女人”;她深爱着弗朗斯基,却又将自己所承受的痛苦怪罪于他她活在矛盾里,一面大胆追求自己的爱情,但内心恪守着社会的道德准则,这就使安娜慢慢的走向崩溃的边缘,这不论是社会还是安娜自己都无法接受的,她只得慢慢接受折磨直至死亡。

3. 另一方面安娜又是悲剧的化身,她在还未成年之时便由家人做主被迫的嫁给了伪善自私、枯燥乏味、过分理性化、缺乏生命意识的卡列宁,整天生活在压抑郁闷中,生活中丧失了愉快和乐趣,十年如一日的过着这种没有激情没有快乐的日子,这种枯燥乏味的生活几乎快要窒息了她全部的生命活力,终于她邂逅了一见倾心的渥伦斯基,在她心底沉睡了许久的爱的激情和生命意识被唤醒了,她的内心重新燃起了对爱情的渴望和追求,为了爱情她被迫抛弃了自己最为珍贵的东西:她的名誉和她最最疼爱的儿子,然而命运却始终不会对她多一点点的眷顾,沙俄专制制度和虚伪的上流社会抨击排斥安娜,让安娜不幸的成为了众矢之的,然而更为悲惨的是,安娜在被那个虚伪残酷的社会家庭抛弃之后所唯一拥有的、仅剩的最为珍贵的爱情似乎也渐渐地离她远去,渥伦斯基对安娜由当初的痴迷和沉醉渐渐的转变成了疏远和淡漠,当安娜甚至都快要失去她视为生命中的一切的爱情之时,她彻底的绝望了,崩溃了,当唯一的精神支柱已经幡然倒塌,那么走投无路的安娜只能成为悲剧性的牺牲品。

4. 即便安娜对大她20岁的丈夫没有一点感情,而对弗龙斯基是真正的爱恋,也为世俗和上流社会所不容。安娜处在夹缝中,后来安娜怀孕生女儿时险些送命,之后两人去了国外,几年后回到莫斯科,在弗龙斯基一再劝导下,安娜给丈夫写信要求离婚,丈夫不肯,她被丈夫和儿子看不起,被上流社会摒弃。在这种状况下,她不断猜忌,以至于陷入了思想混乱,怀疑弗龙斯基对她的爱,于是她毁掉了自己……

5. 爱是什么?何以有如此魔力?

6. 安娜的美是惊心动魄的,安娜的心是贪得无厌的,用我现在的年龄想象安娜的心,我也觉得她是过份的,她是不成熟的,她感觉自己太完美了,以至于觉得平淡的生活,不能证明她的美丽;以至于觉得她有轰轰烈烈的爱情也应理所当然。

7. 安娜选择放弃一切,放弃丈夫和儿子,然后离开。离不离婚,得不得到他人认可都无所谓。只要有那份爱情,只要他还爱她。

8. 他和安娜的结合,在我看来,自始至终都是个错误。安娜心中对爱情的渴求与可列宁的冷酷无情完全无法磨合。所以,安娜之后才会如飞蛾扑火式的深爱弗龙斯基,因为他能带给她所谓的爱情。

9. 相敬如宾的两人毫无情感地一同生活,所以基于这一点,为何安娜会奋不顾身不计后果追求自己的爱情,就有了解释。

10. 我一直在想,如果加里宁少一些虚伪,安娜多一些决心,沃伦斯基多一些责任,这个故事会不会更好。

11. 感情是什么?对安娜来说,她又是否得到过?她所追求的是和她在一齐不抛弃她,在任何时候都在背后永远给她依靠的人,但她却得不到。

12. 相似的人,相似的故事,却如此讽刺。

13. 沃伦斯基被深深地吸引了,尽管她是卡列宁太太,一个八岁孩子的母亲。

14. “爱,他也会懂爱吗?太迟了,一切都太迟了。”

15. 结婚十余年,丈夫地位显赫、醉心功名,也会对安娜好,但是这些的“好”,只不过是她丈夫关注的社会性的**,遵守并履行结婚的宗教意义,以及为人丈夫对妻子的责任而已。每晚进行循例式的对话,更令安娜生厌。生活上的富裕,却难以掩盖心灵上的干渴。

16. 火车经过她身边,发现她只是一个脆弱的女人,她无法抗拒。因为她决定去死,这是普通人做不到的决定。在孤独的身体后面,我也看到了一个孤独的灵魂,一个当它来的时候,一个当它去的时候。

17. 那年冬天的莫斯科很冷,像冰冷铁轨上的安娜,我曾无数次幻想过一个美好的结局,可是没有办法,准确的说,是毫无办法。安娜·阿尔卡迪耶夫娜、卡列宁和沃伦斯基,他们的角色,他们对爱情和婚姻的想法、选择和决定,注定了这场悲剧。

18. 不过,安娜是一个母亲,对儿子的牵挂,对儿子的愧疚与罪恶是她陷入了矛盾和痛苦。她对生活和理想失去了信心。她失望地以自己的方式结束了自己的生命,寻求心灵的平静。

19. 婚姻是一种承诺,一种责任,它把两个独立的生命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爱情有开始,有维持,有结束,更不用说婚姻了。倘若不爱,为何不在一开始便坦诚相告。

20. 火车站下的会议使安娜和渥伦斯基在火车上结婚了。她的丈夫是一潭死水,现在一股热浪像海啸一样向她袭来。冷水如热流的相涌,最终冲破了安娜的堤防,任由渥伦斯基的爱如海啸般一泻万里。

21. 安娜和弗龙斯基的感情,让人看得很揪心,彼此放下了上流社会的地位,放下了好名声,好前程,正因感情,陷入了一种万人不容的状态,以至于最后各自走向毁灭

22. “风中之烛在风中摇曳,弱小的亮光照亮四周,终究在漆黑之中黯然消逝。”这句话所表现出来的绝望深入表现了安娜的窝囊无助,她一向都在抚慰自己,以为自己没有任何差错,可是她作为一个母亲,对儿子的挂念与内疚使她深陷对立与罪恶之中,她在通过无助的苦楚挣扎于摧残之后挑选完毕自己的生命,找寻心灵的真理。我想当它的魂灵脱离身体仰望她的终身时会不会懊悔,她所扔掉全部寻求的爱情被破坏,她想以死来抵抗其时的社会,在那个俄国新旧交替的前史年代,关于家庭的凄惨剧层出不穷,她的抵挡与对真爱的执着是否可以引起人们对真理性的考虑真的值得置疑。

23. 可吉娣不一样,她知道列文在乡下有他心爱的事业,即便她根本不理解列文所做的事,即便她根本不想去理解。但这并没有影响道他认为事业是非常重要的。她知道他们的家庭将定居在农村,所以她拒绝出国,想开始他们的生活。

24. 该书通过女主人公安娜追求爱情悲剧,和列文在农村面临危机而进行的改革与探索这两条线索,描绘了俄国从莫斯科到外省乡村广阔而丰富多彩的图景,先后描写了150多个人物,是一部社会百科全书式的作品。

25. 可能一错之后,便再回不了头。

26. 2014年4月29日

27. 然而,安娜和列文他们是一样的人,都没有放眼于他们自身,都在追求着他们想要的生活。所以安娜遇见沃伦斯基而陷入不可收拾的爱情悲剧里,她以为她遇到的是爱情,所以奋不顾身,不惜一切,她以为沃伦斯基不是卡列宁,其实那只是还没老去的卡列宁。安娜在死寂的婚姻家庭生活里,日益感到窒息,卡列宁道貌岸然的虚伪世界里只有他的政治之路,所有一切都要保全他高贵的仕途颜面,即便安娜做出的对他来说很过分很出格的事情,他却一心想让动静小一点,让波及面小一点。

28. 基季最后与莱温成婚,过上了幸福的生活,而弗龙斯基则伤心欲绝,为了处理掉没有意义的生命,他自费带着一个连队去前线参加了塞尔维亚战争。亚历山德罗维奇的不忠,使得多莉差点与他离婚,而最后多莉变卖自己的家产还帮他还了高利贷,于是和好如初……

29. 当被问及安娜的人生选择时,我没有一个明确的答案。确实,她在中规中矩的婚姻中享受不到被爱的快乐,这是时代的错误,在这方面她是一个实实在在的受害者。**中好几处提到这个时代不会有爱情的存在,所有的一切都是因为“有用”而存在,这真实地体现着社会的的腐朽和功利,这也正是托尔斯泰作品中不断抨击的社会现实。

30. 大抵悲伤的故事都会有一个美好的开头。

31. 谈及女主人公安娜,这样一个身处于**传统贵族社会里的小小贵妇,成为了一个性情冷漠的“官僚机器”的妻子。夫妻之间非因爱而生,为的是权利,名誉,财富。安娜是一个18岁的妻子,这意味着她失去了爱和被爱的权利。像一只小金丝雀,她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生活在笼子里。她丈夫不给她爱,她也不爱她的丈夫。

32. 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却各有各的不幸。这是《安娜·卡列尼娜》开篇之言,也是我们耳熟能详的一句。幸福与不幸该怎么界定,从哲学的角度来说,任何事物都是对立统一的矛盾体。就如这本书的两条线,安娜和列文。他们的结局便是幸与不幸的诠释。

33. 安娜,弗龙斯基,亚历山德罗维奇,阿尔卡季奇,多莉,基季,莱温。这七个人之间有着极为复杂的关系,安娜嫁给了亚历山德罗维奇,并且生下一子,,两人相见恨晚,彼此一见倾心,坠入爱河。后来经过安娜的调节,表哥表嫂和好如初,自己却因此陷入了尴尬境地。

34. 啊!是的……哦,谢谢上帝! 同他一切都完了。

35. 当然,安娜的悲剧不是她自己的错。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局限性。没有渥仑斯基的**,也就没有她的红杏出墙;没有卡列宁的虚伪(用现在的观点来说,也不叫虚伪,严格来讲应该是明哲保身),也就没有她没完没了的痛苦;没有那个现实的温床,那份爱情也许早就扼杀在襁褓之中。

36. 我敢坚信在此刻的社会安娜这种形象还会受惩罚,我们企盼的和平人性,我想怀疑是否还存在。在哪?但安娜还是没有对现实妥协,她,一个柔弱的她还是没有对现实妥协,她,此刻需要的大概是无痛苦,无干扰的生活吧,但现实给不了。

37. 啊,回首当时的读书,我没有少骂渥尔伦斯基和安娜。爱是一样的,家庭也是一样的。他们所谓的爱是空灵的。无论如何,他们不应该脱离家庭的底线。虽然说当时卡列宁与安娜岁数相差甚大,但他宽容可是少见的,他总在为安娜着想,对安娜的私生子也很好,更只因安娜之后有了悔改之心而求他原谅,他便原谅了她,样的胸襟一百个人里面也没有一个啊!从安娜的各种角度来看,安娜是一个连自己都不能考虑的穷人,更不用说全局了,不懂什么是道德。只是因为她自己造成了这场悲剧

38. 即使安娜又有了魅力,她侧脸的弧度,举杯的姿势,一切似乎都精心装饰。沃伦斯基知道她想这样做,但她感到无聊,越来越渴望自由和外面的世界。

39. 《简爱》中作者塑造了一个人格完美的坚强女性形象,懂得什么才是适合自己的生活。简依然放弃做情妇的角色一个人决然地选择出走,她放弃衣食无忧的生活,选择隐姓埋名。罗切斯特对她爱得义无反顾,家庭遭受到疯妻子佩莎的烧毁后,独自守候在芬丁状庄园等她。 《安娜卡列尼娜》中的她人物内心矛盾,因为孩子横贯在爱与不爱的人中间,左右她去与留是她不知所措。对于卡列宁和伏伦斯基一面是厌恶,而另一面却是猜疑,本属于自己的正常生活她厌恶,不属于自己的生活她在得与不得之间疑心重重,她不能完全拥有,也不允许别人参与社交活动,怕与别的女人有染。

40. 火车从她身上驶过,发现她仅仅一个软弱的女子,她无力抵抗。正因她决议逝世,一个常人无法乱下的决议。在孤单的身躯背面我还看到一个孤单的魂灵,来时一人,去时一人。孤单是这个女生的结局,凄惨是这个女生的宿命。

41. 安娜本来期盼和弗伦斯基过着美好的日子,她才有了勇气,对她来说他便是希望和寄予,而弗伦斯基呢?他好像仅仅一种降服感,就像猎人打败猛兽相同,这种爱谈不上巨大。安娜对爱情的巴望让她忘却了苦恼,爱情的力气便是如此强壮让她突破尘俗。安娜才决议投入新日子—————和弗伦斯基在一齐。

42. 然而这还仅仅是安娜各种痛苦和折磨中的一部分,虚伪恶毒的上流社会也对安娜进行倾轧,在丈夫和妻子相互欺骗已是普遍现象的污浊的上流社会,他们只要虚伪地维持表面的正常关系就无可非议了,然而真诚无畏的安娜不愿像那些贵妇一样过虚伪的二重生活,她毅然地离开了卡列宁而去追求自己的爱情生活,于是她们就无耻的关闭了安娜的社会交际之门,自命清高的对她冷嘲热讽,攻击批判 ,在她们自己都浑身沾满污点的立身于污泥潭的情况之下居然还对真诚无畏的安娜横加指责,真是不知羞耻,这无疑让人觉得唾弃。在混浊的外部环境的压迫下,安娜的痛苦和悲剧可想而知。

43. 安娜才决定投入新生活-----和弗伦斯基在一起。

44. 吃饭时候还在思索,却感到头脑混乱,只是清晰记得安娜死了,而且是卧轨自杀的,很残忍的结束自己生命的方法。无异于埃及艳后克里奥帕特拉以蛇自杀,这些可怜的人啊!都说红颜薄命,一些不假的,这些红颜几乎都是兰心惠质,沉鱼落雁。

45. 在写安娜时,多次通过旁人观察突出地提到安娜身上带着深藏的激情和摄人的活力,这也正是作者内心深处的力量。在安娜心中的爱情火花被沃隆斯基点燃的时候,作者持矛盾而偏于赞同的态度,安娜在**赛马时流露出对沃隆斯基过分关注后,勇敢地向丈夫摊牌,她想的是“唉呀,多么光明啊!太可怕了,但我爱看他的脸,我爱我丈夫美妙的幸福!

46. 这事被你丈夫知道,他饶恕了你,这是现况,现在的问题是:你能不能再跟你丈夫生活下去?

47. 越来越多的碰面,幽会。小矮人的激情,赛马场的恐慌,直到那晚,安娜眼中的光芒。

48. 人生而自由,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

49. 不容忽视的是导致这场悲剧的也有来自安娜自身的原因,作者托尔斯泰的一生是矛盾的,同时他将这种矛盾寄托在安娜的身上,而且也得到了充分地体现,安娜是对生活充满了热情的,既有着对理想的生活和爱情的狂热追求,有着巨大的精神力量;但与此同时她也有着自己对违反道德、法规、宗教规则的负罪感,她时常会感到自责和恐惧,以及把爱情当做生命的全部的追求与残酷的现实之间的落差给她以沉重打击,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愈加的明显和深刻,这种内心的矛盾和痛苦相互纠结啃噬着她的内心,几乎让她不得安宁,最终导致了安娜的毁灭和悲剧。

50. 既然我决定选择那个贝壳,我就不应该抱着选择的态度去海边。

51. 沃伦斯基风度翩翩,人中瞩目,他要的不仅仅是爱情,他更需要社会地位和加官进爵。也许他也曾真的许诺放弃一切,带着安娜离开原有的世界,可是当他们真的去了意大利,每天无所事事只有谈情说爱之后,他开始想念他的仕途他的地位等等。我愿意相信他是爱安娜的,不仅仅安娜的美貌,他是可以看到安娜灵魂的,只是,他也是自私的。面对自己的人生前途和与安娜相守的爱情,他更愿意选择前者。于是回到彼得堡,他可以再次回到他的圈子,而安娜却回不去了。可想而知,所谓的上流社会平日里那些龌蹉的语言和猥琐的勾当,当沃伦斯基和安娜的事情成为公开的秘密时,他们更喜欢对安娜指指点点,毫不留情。安娜不在乎,她抛家弃子的只为沃伦斯基,所以她只在乎他,然而,当她也看到了她不愿意看到的事实时,我想她是崩溃的,一无所有的她,在她冲向迎面而来的火车时,满是绝望与报复。我愿意认为,安娜是敢爱敢恨的。

52. 基季最后与莱温成婚,过上了幸福的生活,而弗龙斯基则悲哀欲绝,为了处理掉没有好处的生命,他自费带着一个连队去前线参加了塞尔维亚战争。亚历山德罗维奇的不忠,使得多莉差点与他离婚,而最后多莉变卖自己的家产还帮他还了高利贷,于是和好如初

53. **从城市到乡村,在不同的世界观和人生价值观的指引下,呈现出不同的爱情追求,并由此衍生出复杂的社会网络。

54. 火车驶过期,轻轻地,欠好打扰安娜安静的日子。

55. 安娜和弗龙斯基的爱情,让人看得很揪心,彼此放弃了上流社会的地位,放弃了好名声,好前程,因为爱情,陷入了一种万人不容的状态,以至于最后各自走向毁灭……

56. 爱与爱是不一样的。重点在于在尘世中我们能够放下世俗义无反顾的追求爱吗?错的时间爱对了人,又如何?伏伦斯基带着安娜旅游后,想介绍她与家人见面,却没能得到任何人的认可,大家一致认为先把婚离了再见面比较妥当。像简与罗切斯特之前的婚姻一样,当一个囚禁的疯妻子横贯在他俩之间,他们的婚姻就是不成立的甚至是被世俗指责和唾弃的,所以安娜选择自杀而简选择出走。

57. 《安》成功地塑造出安娜与列文的突出形象,也反映了作者对现实生活的思索,在现实与假想的交汇中对比,增强了作品的思想深度。

58. 车站的相遇,舞会的邂逅。安娜永远是那么优雅美丽,妩媚动人。不是吉娣的玫瑰有折痕,也不是她打扮得不够漂亮。只是对安娜来说,任何装饰都不会仰慕她。她的玫力全在于她自己。

59. 当迎面扑来的火车碾过她的身躯是,不知安娜是否后悔她的一生就这样结束,她被世俗嘲笑和讥讽,她完全追求的爱情也将粉碎,经过心灵的折磨,她以死来证明对社会的反抗,对真爱的执着。(我很是佩服)

60. 安娜每一次的出场,总会闪烁着光芒,让看到她的男人或者女人都觉得光芒在照射,无不拜倒,她的举手投足都在影响着所有人的视线,吉蒂看到她所倾慕的沃伦斯基和安娜共舞时就知道了自己的愚蠢,知道沃伦斯基不会选择自己,与安娜相比,吉蒂简直要被那光芒照射到地上的洞里,墙边的角落里。自惭形秽便说的是自己。

61. 当她一经接受弗龙斯基的爱情以后,她勇敢地向丈夫跟旧生活决裂,她说:“我知道了我不能再欺骗自己,我是活人,罪不在我,上帝生就我这样一个人,我要爱情,我要生活。”她追求真挚的爱情,她也曾对弗龙斯基说:

62. 再说说安娜矛盾的自身,她有着贵族的血统,自小受道德规范的熏陶,在不断追求**爱情的过程中,这种道德规范与安娜自身的行为激烈碰撞,使安娜终日生存在矛盾痛苦之中无法自拔。她变得人格**,她呐喊着“我是一个活人。我要爱情。

63. 爱情是什么?对安娜来说,她又是否得到过?她所追求的是和她在一起不抛弃她,在任何时候都在背后永远给她依靠的人,但她却得不到。

64. 飞蛾扑火,义无反顾。他的全部精力都集中在一点上,他全力以赴地追求这一点。爱情充斥着全部的生活,仿佛生命中的其它再无意义,列文也好,伏伦斯基也罢,为之着迷,为之倾狂。

65. 有夫之妇追求自我爱情这件事放在今天的社会当中依然不被接受和祝福,但处在特殊时代下的安娜便能够多少被理解了。但从另一方面来看,方式着实欠妥,安娜如同一个初出茅庐的小姑娘,对世事不自知,不安于现状试图冲破封建桎梏,抛夫弃子地追求自以为美好的爱情。但他们缺乏对未来生活的规划和安排,盲目到近乎疯狂,以至于与弗兰基的日子变得一团糟,一步一步,在爱情中挣扎。

66. -01-

67. 可是,最后安娜却卧轨而死。一个真挚、动人、生机勃勃的生命就这样逝去。回顾安娜的人生轨迹,从有一个快乐单纯的家庭,快乐的生活,到渥伦斯基的介入,并美名其曰“爱情”。

68. 我敢深信在此时的社会安娜这种形象还会受赏罚,咱们期盼的平和人道,我想置疑是否还存在。在哪?但安娜仍是没有对实际退让,她,一个软弱的她仍是没有对实际退让,她,此时需求的大概是无苦楚,无搅扰的日子吧,但实际给不了。

69. 读完列夫托尔斯泰的《安娜卡列尼娜》,一种苍凉不觉涌上心头,自己也仿佛随着书中的主人公走完了一个人生——一个不凡的人生。

70. -02-

71. 列文是现实作者的影子,有着探索农村改革的激情与思考上帝与人关系的深邃性,他敏感易怒、天真又自卑,不过我们看到他的家庭表面很美满,他和吉蒂虽历经坎坷但终成眷属,虽然被安娜深深吸引但并未出轨,这比安娜所追逐的爱情更符合作者对于现实的要求。

72. 当时,达德丽的妹妹吉蒂暗恋瓦伦斯基,但瓦伦斯基不想娶她。十分不巧,爱着吉提的列文从乡下赶来,在舞会上向吉提求婚,却被当场拒绝。在同一场舞会上,渥伦斯基被安娜迷倒,不顾一切地追到人家家里才想起来安娜已经有家庭了,安娜的丈夫卡列宁也觉得渥伦同学有点一根经,所以也露了面,言下之意便是——喂,我是她丈夫,别把我当空气。

73. 火车从她身上驶过,发现她只是一个脆弱的女子,她无力抵制。正因她决定死亡,一个常人无法乱下的决定。在孤独的身躯背后我还看到一个孤独的灵魂,来时一人,去时一人。孤独是这个女生的结局,悲惨是这个女生的宿命。

74. 可是,安娜是一个母亲,对儿子的挂念,对儿子的内疚与罪恶是她陷入了对立和苦楚。她对日子和抱负失去了决心,绝望的她终究以自己的方法完毕了生命,寻求心灵的安静。

75. 读完让我觉得的感触颇深,而且每读一遍体会都会有所不同,每读一遍都感觉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好像又有与之前所不同的寓意和内涵,总的来说感觉这部作品不论是在艺术成就上还是整个作品的谋篇布局上都达到了极高的艺术造诣,细读之后让人感觉余味悠长、意蕴颇深。

76. 这本书通过主人公安娜卡列尼娜追求爱情而失败的悲剧和列文在农村面临的危机而进行的革命与探索,这两条线索,描绘了**从莫斯科到乡下乡村广阔而丰富多彩的图景,是一部社会百科全书式的作品。

77. 对于安娜,我有着非常复杂纠结的感情,一方面她高贵典雅,善良美丽,是一个秀外慧中的上流社会的贵族妇女,她不仅出身高贵而且又极富修养,她真诚,富有激情和旺盛的生命力,她生机勃勃,渴望幸福、热爱生命在自己的生活圈和娱乐、交际圈子中有着磁场一般的巨大的吸引力,总是能让人在初次见面时就为她所倾倒,被她浑身所散发出来的那种气质和魅力所折服,让人对她充满了憧憬甚至是一种欲罢不能的喜爱。

78. 尽管通篇尽是围绕着爱情二字,却也不见得有多温柔美丽,反而带着些许暴烈、肉感以及专横。失去理智而成为灾难的爱,只能被时代所束缚,被上帝所控制。

79. 安娜是一个资质优美,有很高文化教养的贵族女子,在俄国贵族资产阶级社会里,她像芜草丛中的奇葩,她不是一般的美,而是惊人的美,作文她的聪慧典雅质朴活跃,她的单纯沉静从容高贵,使得她在各种场合下出现都是美艳绝伦的。

80. 捧着书就像一阵阵凄风,吹过我的心,合上了书。主人公非凡的一生像碎片一样被回放,成为那个时代最好的诠释。

81. -03-

82. 对安娜一直怀有成见的列文,都为她的美为她的丰富活跃的精神世界所吸引,她在瞬间由悠闲恬静而又显得那么优美端庄突然变为好奇,气愤和傲慢的神情,她的美貌,聪慧和良好的教养,都深深打动了他,使他不由得在心里赞叹道:这是怎样一个女人!一个多么可爱,出色,惹人爱怜的女人!这个活人身上带着一种动人心魄的风度。短暂的会面,便使列文依依不舍地离安娜而去时,他又望了望那幅画像和她的姿影,他感到对她发生了一种连他自己都觉得惊讶的一往情深的怜惜的心情。

83. 故事中呈现了两种男人,一种为信仰而生的人,一种为生活而生的人。两种人都具备爱的能力,但是爱的方式千差万别,因生活而爱的人,宁愿为自己的开心去爱并将自己的爱无私的分享给所爱之人,为信仰而爱的人会将他的爱千方百计的强加于别人,让别人也为他的爱牺牲自己的爱好,他认为,这就是爱。

84. 安娜与弗朗斯基的相遇相知相恋,都是在不知不觉之间,这种爱使安娜如同初春的少女,眼神中闪动着欢愉。但从长远来看,这种快乐是悲哀的,在灾难前制造光明。弗兰基对安娜有一种崇敬的爱。他把爱倾注到安娜身上。安娜似乎有魔鬼般的威慑力和吸引力,这使得弗兰基无法找回对她的爱,所以他发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