句子

句子

Products

当前位置:首页 > 句子 >

《2024中国大历史》深度解读,历史启示录! 探秘2024中国历史脉络,读后感汇编!

面书号 2025-02-24 17:12 8


:穿越时空的岁月长河

1. 而解放后的“土改”成功的改造了中国的底层结构,它的用处在于使中国能在数目字上管理。当然这里我只是提一下。

2. 中国政治传统和政治特点的最大特点是集权。每一个朝代的发展,也可以看作是**集权不断发展的历史,或者是皇权不断增强的斗争史。在《中国大历史》中,黄仁宇也用大量的史实来给我们的讲述**集权在政治决策中的重要影响,在十四和十五章中关于明朝的讲述表现的最为明显。

3. 是否清代的皇帝也有罪愆?他们只想做中国式的天子,却不敢真正恢复中国固有文化的力量。”

4. 在阐述之前,这里我想首先要引用作者的一句话“我们是否要责备宋代的改革者,他们过于轻举妄动?要不是他们的失败,为何1000年后,无人再敢尝试以货币作管制的基础?是否咎在忽必烈?

5. 《中国大历史》仍然保持着黄仁宇先生一贯的“大历史”观点;从小件看大道理,从长远的社会、经济结构观查历史的脉动;从中西的比较提示中国历史的特殊问题;注重人物与时势的交互作用、理念与制度的差距、行政技术与经济组织的冲突,以及上层结构与下层结构的分合。看了黄仁宇先生的书,就再接受一次历史的教育,他的书不同于我在以往教科书上学到的,令人受益非浅,他不会以一种民族狭隘的心理去看待中国历史上所发生的事件,而是将中国的历史放在一个庞大的历史背景下来探讨,或者放在西方观点下来评价。作者一直在西方研究我们自己,因此它能更用接近西方的方式和观点来思考我们自己的问题,这也许就是这本书不同于传统历史书籍的原因所在。

6. 第三,金融对中国古代王朝的兴衰有重要影响。

7. 这样,金融对一个国家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那么由此及彼,现今中国财政制度的设置,对于国家之强盛必定也是举足轻重的。然目前国家财税制度所受之诟病,已经愈加明显。

8. 【中国大历史】对我的影响力还体现在另外一方面,王朝的盛衰,如同人生的轮回,如果把自己置身于“人生大历史”中来看,最大的收获便是领悟在历史的洪流中,每个人的生命极为渺小,因此对于生活中的许多纷扰,片刻的痛苦与偶尔的得失又算得了什么呢?也许我们可以以一种更加宽容的心态去面对人生、笑看人生。人生过后是否应该留下点什么,如同王朝在历史上划过的痕迹。

9. 在文本中,他还加入了很多与欧美历史的比较,然后去做进一步的研究。可见这种大历史的著述方式,注重的是对历史宏观线条的勾画,注重的是历史本身相沿成型的状态描述,并且是在区域历史的相互比较中凸现其历史特质。因此,我们不必要将历史读作资治通鉴,不必要将历史认作弘扬某种道德理念的工具。

10. 作者在书中屡次用到“中国是一只大型的潜水艇夹肉面包”,此比喻虽生硬而令人费解,却还是充满想象力的。历史发展乃上下两重力量互相作用的结果,要维持整个国家之稳定,上下必须达到一种平衡,而这种平衡的引子,在古代正是道德。JZd365.COm

11. 辽东半岛在“三国干涉还辽”之后的坎坷命运,之前在历史教科书中却只字未提。“*****”虽说是十年离乱,却也提供了一个新的改组机会。

12. 黄仁宇先生在历史学中展示出来的眼光无疑是值得钦佩的。在本书中他以地理条件来发展历史,尤其不同于传统历史书写方法,将历史事件以宏观的角度、综合条理,使读者随之眼界开阔,纵横千年。特别是在本书起首,作者由中国历史的发源地来推展引领全文,而非一向认定的以年代来划分,让人了解围绕着地理发生的历史情景,对于历史的演化,更能产生具体而清晰的概念。

13. 然后我们将讨论社会变革的影响。社会变革是一个宽泛的概念。由于它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着社会制度的平衡,必然会对公共政策产生影响。还是在上一段引用的的原文中,这一段话的开始说宋代的改革者是指王安石,由于王安石的失败引起一系列的社会的变迁,以至于影响1000年后整个社会的发展,禁锢了人们的思想发展。我认为王安石的失败可能会影响一个王朝,但它会影响1000多年。我认为它没有那么大的影响力。

14. 当然,在我看来经济环境的影响应该是最为重要的影响,经济至关民生,经济基础也决定上层建筑,因此在政策系统中,经济环境应该是重要的一环,同样,在《中国大历史》中,黄仁宇先生也用了很多笔墨在此上面。

15. 历史并非偶然。每一次历史转折的背后,都有政治、社会等诸多因素相互交融。历史需要客观的评价,这对历史学家来说尤其困难,因为作者在叙述的过程中或多或少会加入一些主观因素,但当你读这本书时,你会有不同的感受。生动生动,打破了以往的教科书目录,又向我们展示了历史,对今天的现实有很好的借鉴意义。

16. 他以短短的二十余万字的篇幅,勾画了整个中国历史长达数千年的全貌,实在需要很强的取舍功夫。但是,他不是以其短,或未能对于历史的人与事件细细地加以描述来显示其大历史的特点的。大历史之所以为“大”历史的理由在于,黄仁宇一改以往中国历史学家的著述历程,不以史料的堆砌为著述的目的,也不以单一历史事件的描述为著作的主要关注点,更不以对接近作者时代的历史大事的欢呼喝彩为能事。

17. 总体上,我在阅读此书时有三大收获,现简述如下:

18. 如作者在书所列,当时的中国必须实际"中央集权制",原因有:地理,气候,地缘政治因素,还有黄河,黄土地等因素。当时的中国分裂为多个国家,在春秋战国时代,大大小小的国家有170多个,后被几个有实力的国家吞并,后被秦统一,在公元前221年。中国的政治制度有些早熟,但必须付出代价,如今的中国仍没有一个完善的司法制度。

19. 其实先前对这本书我了解并不是很多。只是知道作者黄仁宇先生经历不凡。我想在读一读中国历史的初衷,所以就动了心翻看这本书,刚开始看的时候,也确实觉得有点宽泛、不得要领的感觉,不过还好,坚持就是胜利,花了一段时间继续读下去欲有一种与从不同的感受:很新鲜,令人耳目一新。第一次感觉到读史的趣味。

20. 中国大历史的读后感,来自当当网的网友:大中国的大历史评《中国大历史》第一次接触黄仁宇的书,是他的《万历十五年》,不同于其他历史书籍的是,他用一种叫做“大历史观”去分析万历十五年这个“无关紧要”的年头,竟然得出了中国封建王朝的必然灭亡的结论!而选取其中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来进行比较、分析,无不令人信服。大历史观的主要宗旨是:从从小事件看大道理;从长远的社会、经济结构观察历史的脉动;从中西的比较提示中国历史的特殊问题;注重人物与时势的交互作用、理念与制度的差距、行政技术与经济组织的冲突,以及上层结构与下层结构的分合。大历史观的观点在《中国大历史》中继续发挥光芒,作者通过将中国几千年的历史浓缩为一个简明、连贯的纲领,放在世界历史的舞台上与其他国家进行对比,从而得到一个更为开阔和长远的认识,这是一种研究上的苦心孤诣,也是写作立意的高远取材,令人耳目一新,获益匪浅。在历史人物事件选取上,尽量突出主要人物和具有代表性的历史事件,使得整个其中的中国历史显得流畅同时又具有典型性。在人物事件分析上,不以个人感情的好恶和偏见去评判,不以民族情绪去渲染,而采用大历史观的角度去分析和推演,运用比较分析的方式将当时的历史情形和其他国家(主要是美国和西欧等国家)对比,让我们对中国历史在世界中的位置有一个更好的定位和判断,可以说是一种相对比较理性和客观的分析,结论上自然而然就容易让人接受。“人类中常有很多事迹,其历史上的长期和理性不能从短浅的眼光窥测,即使当时人物所作的判断,也可能尚有因果因素,超过他们的人身经验。”更令人钦佩的是黄仁宇先生对于中国历史的洞悉和透彻,其对于中国史实和人性的分析更具有震撼性。如对于封建帝国“数字管理”大问题的分析和解释,让我们对于帝国覆灭的必然有了一个更好的理解。运用现代知识对封建王朝中各种现象的分析,让人读起来更通俗易懂,而对于帝王、臣子和百姓的“上欺下愚”的分析,对于大小传统的解释和剖析,对于帝……

21. 《中国大历史》成功之处是作者把专业的历史知识写成了趣味读物,却又蕴含历史沉重感与深刻的历史的反思。我们特别钦佩书中对当今社会预言的实现。由此也实现了历史的最根本目的:

22. 一般传统历史家将中国史看做帝王之家史,以为皇帝君王者,号令天下,无所不从。然而,在这本书中,作者向读者传达了一个鲜明的观点:中国古代历史是在一种道德的指引下运作的。皇帝要想有所作为,就必须走道德德轨道,否则就得不到人民的支持。

23. 因此,国税不能按时按量征收,所以君主必须提高税率,或者改变增加附加税的方式。军人不能按时获得足够军饷,则军队素质下降,遇到各种天灾人祸,国家也无足够能力应付。真是成也财政,败也财政。

24. 第三,作者是相当理性的。他没有落于俗套,保持了自己的独立思考。在一般的历史评价中,显得更有新意和见解。他认为国家的法纪堪为根本,法纪废弛,则变乱陡生。所以,在他写的这本大历史中,他不是在讲故事,而是在文字中穿插了政治经济学的知识做深入分析,是可以为我们提供治国的借鉴的。历史是不断前进的,但变乱,分裂乃至亡国的原因往往都是一样的。这些道理对当今企业管理也同样适用。企业若想生存,就必须要有一套严格的财务管理体系,不能糊涂;规章制度的健全与执行力的好坏更是关系到企业能否持续健康的展和在发展中能否保持竞争优势的关键。

25. 其次,作者是有趣的,之所以说他有趣?是因为在这本书中,有很多非常形象的比喻。比如他认为明朝是内向的;整个华夏古代史,就像是一部完整的农业文明;16世纪末的中国就像玉制的装饰品,表面光鲜但内在异常脆弱。纷繁错综的社会现实,经他这么一说,就清晰而简单了。

26. 走出历史价值的漩涡,满足今天人们对历史的好奇。同时也能够在其中给我们更多的借鉴。

27. 于今天相比,许多重要的当代事件在宏观历史上是微不足道的。如果将视野拉开,许多历史上经历之事在今日仍然存在或发生。尤其是中国人的政治、官僚体然依然存在,读古验今、令人惊诧。

28. 最近一段时间,在阅读黄仁宇先生的《中国大历史》,颇有感慨,中国大历史读后感。我非常赞同黄先生的历史观,macro-history之为黄先生所创,与micro-history相对而言。他用一个"整体感""归纳法",动辄五年,十年,甚至一个朝代地来分析历史,尤其是他的《万历十五年》。

29. 其次,在这本书中有很多非常形象的比喻。例如,该书认为明代史内向的;整个中国古代历史就像一个完整的农业文明;16世纪末,中国就像一个玉饰品,表面明亮,但内部极其脆弱。纷繁错综的社会现实,经他这么一说,就清晰而简单了。

30. 历史不是偶然的,每一次历史转向的背后,都是政治、社会等诸多因素相互交一融的结果。历史是需要客观评价的,这点对于历史学家来说尤难做到,因为作者在叙述的过程中或多或少会添加自己的主观成分,但是当你读了这篇书以后你就会有一种异样的感觉。生动,形象,打破了以往教科书式的罗列,将历史又一次展现在我们面前,对今日的现实有着很好的借鉴意义。相对于今,当代的许多重要事件,在宏观历史来看都显得微不足道。如果将视野拉开,许多历史上经历之事在今日仍然存在或发生。尤其是中国人的政治、官僚体然依然存在,读古验今、令人惊诧。

31. 一个大的官僚组织管理一个大的农民团体。

32. 他一心只顾到战胜取功,而未将中国本部构成一种系统?是否我们又要谴责明太祖朱元璋?他对宋朝的失败反应如此强烈,以致于使时间倒退,超出了任何合理的程度吗?

33. 接下来,我们来谈谈政治传统和政治文化的影响。什么是政治文化?我比较喜欢《公共政策词典》的解释,政治文化是一个民族在政治制度方面遗传下来的传统和行为特征的总和,包括公众对政治过程所持有的态度,信念和价值观,以及由这些观点所产生的行为和制度。

34. 《中国大历史》的作者黄仁宇以其宏阔的视野,独到的见解来解析中国历史。之所以把它称为“中国大历史”,是因为中国在过去的150年内经过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革命,从一个闭关自守中世纪的国家蜕变成为一个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影响到13亿中国人口的思想信仰、婚姻教育与衣食住行。这本书从技术的角度而不是道德的角度来分析中国历史的进程。它关注的是现代经济体制如何不被传统社会所允许,以及有什么样的机会让它定居在中国的土地上。

35. 这种方式对于我们读者来说是新颖的,这当然与作者的人生阅历有着很大的关系,作者早期就读于南开,然后随“国军”入缅作战,抗战胜利后曾在东北参与过短时“内战”,而后就读于美国的一个陆军参谋大学,最终选择了他终生的事业:历史。作为处于具体历史情境的治史者,所面对的毕竟不是冷冰冰的科学模型,而是还在续写着某种历史主题的真实生活。他直接牵扯着我们的神经,连接着我们的血肉。所以,黄仁宇先生的文字里不但有着很浓厚的传统气息,而且散发出很多西方的味道。除了能够学习历史知识之外,黄仁宇先生以另一种角度解读历史问题的思维方式和深入细致的研究方式都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

36. 通过从政策环境的角度来解读这本书,对历史有了一个全新的角度,同时也从《中国大历史》的这本书的分析中,对政策环境的理解越发深刻。由此次阅读受益匪浅。

37. 文化影响比经济更重要,各级官僚的被动性比他们适应环境的能力更重要。甚至边境上的武装冲突也不足改变这作风。这使得中国处于一种长期的“停滞”。

38. 首先,应当说作者是非常专业的。黄仁宇先生这部书以短短的二十余万字的篇幅,勾画了整个中国历史长达数千年的全貌,实在需要很强的取舍功夫。但是,他不是以其短,或未能对于历史的人与事件细细地加以描述来显示其大历史的特点的。大历史之所以为“大”历史的理由在于,作者一改以往中国历史学家的着述历程,不以史料的堆砌为着述的目的,也不以单一历史事件的描述为着作的主要关注点,更不以对接近作者时代的历史大事的欢呼喝彩为能事。他是以一种全新的手法,从长远的社会、经济、财政、社会思想、官僚制度、地理环境等多种视角来观察中国历史的脉动。在历史的图景中为我们描绘出了历朝历代的大政治,大财政,大文化,大军事,大法令,而这些都是我们历朝历代兴衰的根本所在。在着作的意图上,作者先确立起一个大意向,利用归纳法将现有的史料高度的压缩,构成一个简明而又前后连贯的纲领。在文字中,他还加了很多与欧美历史的比较,然后去做进一步的研究。可见这种大历史的着述方式,注重的是对历史宏观线条的勾画,注重的是历史本身相沿成型的状态描述,并且是在区域历史的相互比较中凸现其历史特质。因此,我们不必要将历史读作资治通鉴,不必要将历史认作弘扬某种道德理念的工具。跳出历史的价值旋流,满足今天人们对历史的好奇心。同时也能够在其中给我们更多的借鉴。

39. 1

40. 在事务方面,我知道王安石的新政使当时中国试图通过金融监管来操纵国家事务。它的广度和深度在当时世界上任何地方都没有提高。元朝两次征日,未能取胜的原因,乃是“神风”帮助,看来战无不胜的蒙古骑兵到了海上战斗力就减弱了。

41. 第一次知道黄仁宇,是读他的那本著名的《万历十五年》。角度很独特。后来,我了解了黄仁宇的个人经历,然后我知道了缘因。他年轻时毕业于黄埔军校,在革命中工作多年。

42. 以史鉴今。《中国大历史》对我的影响力还体现在另外一方面,王朝的盛衰,如同人生的轮回,如果把自己置身于“人生大历史”中来看,最大的收获便是领悟在历史的洪流中,每个人的生命极为渺小,因此对于生活中的许多纷扰,片刻的痛苦与偶尔的得失又算得了什么呢?也许我们可以用一种更宽容的态度面对生活,嘲笑生活。

43. 3

44. 作者以其宏阔的视野,独到的见解来解析中国历史。这所以把它称为“中国大历史”,是因为中国在过去的150年内经过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革命,从一个闭关自守中世纪的国家蜕变成为一个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影响到13亿中国人口的思想信仰、婚姻教育与衣食住行。本书从技术的角度分析中国历史的进程,不是从道德的角度检讨历史,它着眼于现代型的经济体制如何为传统社会所不容,以及是何契机使其在中国土地上落脚。

45. 首先,作者以短短的二十余万字的篇幅,勾画了整个中国历史长达数千年的全貌,实在需要很强的取舍功夫。但是,他不是以其短,或未能对于历史的人与事件细细地加以描述来显示其大历史的特点的。大历史之所以为“大”历史的理由在于,作者一改以往中国历史学家的著述历程,不以史料的堆砌为著述的目的,也不以单一历史事件的描述为著作的主要关注点,更不以对接近作者时代的历史大事的欢呼喝彩为能事。

46. 走出历史价值的漩涡,满足今天人们对历史的好奇心。同时也能够在其中给我们更多的借鉴。

47. 这种书写伟大历史的方式,着眼于勾勒历史的宏观脉络和沿着历史本身形成的结构框架。作者提炼各朝代时期的有特征的事物,如文化、地域、体制之类,研究它们的特点,总结了历史之因果关系,强调了一种历史的发展规律,即他一直提倡的“大历史观。

48. 在对人方面,比如,我从书中知道,慈禧是在光绪帝死后不到24小时去世的,而洪秀全则是在运动失败前服毒自杀(对这点我尚且有所怀疑);宋朝皇帝赵邹和明朝最后一位皇帝崇zhen都雄心勃勃,致力于政治事业,但无法重返天堂。

49. 清朝是满族,少数民族,他们能得天下,守住他们的天下,要向汉族学习,最好照搬照抄,也没有与其他国家有太多的交往,并没想有大的变革。

50. 作者以其宏阔的视野,独到的见解来解析中国历史。这所以把它称为“中国大历史”,是因为中国在过去的婚姻教育与衣食住行。本书从技术的角度分析中国历史的进程,不是从道德的角度检讨历史,它着眼于现代型的经济体制如何为传统社会所不容,以及是何契机使其在中国土地上落脚。

51. 关于中央集权制。现如今的中国某些人抨击中国的制度如何如何不好,如何如何不民主,不自由,读后感《中国大历史读后感》。 可是,如果你认真仔细地读读中国的历史,你会发现:这是一个不得已而为之的制度。中国一个"小自耕农"的集合体,按学者们所说,中国不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国家,而是一个庞大的农村社会组织。

52. 这甚至让我有些怀疑,是否中国古之朝代更替,无非是“财政周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