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oducts
面书号 2024-12-15 08:34 7
1. 云势若鱼鳞,来朝风不轻。(鳞云重叠,翌朝必起大风。)
2. 二月三日若天清,著爱忌清明。(须防清明时节会下绵绵雨)
3. 五月端午前,风大雨也连。
4. 四月芒种雨,五月无焦土。六月火烧埔。(芒种日下雨,五月多雨,六月久旱。)
5. 冬谚:
6. 二十四节气歌
7. 八月八落雨,八个月无焦土。(八月八日下雨,占长雨。)
8. 春茫曝死鬼,夏茫做大水。(春天雾浓必大旱,夏则大雨。)
9. 雷打蛰,雨天-阴-天四九日。(惊蛰日鸣雷,雨或-阴-的天气会有四九日之久)
10. 田蠳若结堆,戴笠穿棕簑。(田蠳群聚群飞乃雨兆。)
11. 初三四,月眉意。十五六,月当圆。廿三四,月暗暝。
12. 二十四节气诗
13. 冬节在月头,卜寒在年兜。(冬节在月初,年底很寒冷。)
14. 小寒再大寒,转眼又一年。
15. 大寒不寒,人畜不安。
16. 立夏小满雨水相赶。(梅雨季节雨水多。)
17. 二月踏草青,二八三九乱穿衣。(二三月冷暖不定,八九月时寒时热。)
18. 乌云飞上山,棕簑提来披。(满山乌云,定有雨,出门带雨具。)
19. 清明忙种麦,谷雨种大田。
20. 雷打秋,晚冬一半收。(立秋日如有雷,晚冬(二期稻作)收成不好。)
21. 立春、立夏、立秋、立冬、春分、秋分、夏至、冬至是用来反映一年春、夏、秋、冬四个季节的。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则反映了春、夏、秋、冬四季的开始。春分、秋分、夏至、冬至是从天文角度来划分的,反映了太阳高度变化的转折点。春分:春季的中间,昼夜平分。夏至:白天最长,夜间最短。秋分:秋季的中间,昼夜平分。冬至:天进九,白天短,夜间长。由于我国地域辽阔,具有非常明显的季风性*和大陆性*气候,各地天气气候差异巨大,因此不同地区的四季变化也有很大差异。
22. 春谚:
23. 打春阳气转,雨水沿河边。
24. 早春好佚陶,早夏粒米无。(夏天早来,却因涸早,晚冬收获减少。)
25. 【二十四节气】 闽南话谚语
26. 七一,一雷九台来。
27. 立秋忙打靛,处暑动刀镰。
28. 白露、寒露、霜降三个节气表面上反映的是水汽凝结、凝华现象,但实质上反映出了气温逐渐下降的过程和程度:白露:气温下降到一定程度,夜间较凉,空气中的水汽出现凝露现象;寒露:气温明显降低,夜间凝露增多,而且越来越凉;霜降:开始降霜。当温度降至摄氏零度以下,水汽凝华为霜。
29. 风台做了无回南,十日九日湿。(尚有多日下雨。)
30. 冬节月中央,无雪也无霜。(冬节在月中,当年冬天很少有霜雪。)
31. 立夏鹅毛住,小满雀来全。
32. 闪烁的星光,星下风会狂。(星光闪烁,夜虽晴,有大风。)
33. 六月十二,彭祖忌,无风也雨意。(台风季节,没有风也有雨意。)
34. 秋谚:
35. 袂食五月粽,破裘仔不通放。(未过五月节,天气尚未稳定。)
36. 红云日出生,劝君莫出行。(日出时,有红云是台风兆。)
37. 打春阳气转,雨水沿河边。惊蛰乌鸦叫,春分地皮干。清明忙种麦,谷雨种大田。立夏鹅毛住,小满雀来全。芒种开了铲,夏至不纳棉。小暑不算热,大暑三伏天。立秋忙打靛,处暑动刀镰。白露忙割地,秋分把地翻。寒露不算冷,霜降变了天。立冬交十月,小雪地封严。大雪河叉上,冬至不行船。小寒再大寒,转眼又一年二十四节气是华夏祖先历经千百年的实践创造出来的宝贵科学遗产,是反映天气气候和物候变化、掌握农事季节的工具。早在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就已经能用土圭(在平面上竖一根杆子)来测量正午太阳影子的长短,以确定冬至、夏至、春分、秋分四个节气。一年中,土圭在正午时分影子最短的一天为夏至,最长的一天为冬至,影子长度适中的为春分或秋分。随着不断地观察、分析和总结,节气的划分逐渐丰富和科学,到了距今2000多年的秦汉时期,已经形成了完整的二十四节气的概念。在古代,一年分为十二个月纪,每个月纪有两个节气。在前的为节气,在后的为中气,现在我们习惯把节气和中气统称为节气。
38. 七徛八倒九斜十落。(金牛宫顶的小七星,天亮时,每月在天上的位置。)
39. 小暑不算热,大暑三伏天。
40. 雨水、谷雨、小雪、大雪四个节气反映了降水现象,表明降雨、降雪的时间和强度。雨水:降雨开始。谷雨:降雨量增多,对谷类生长有利。小雪:开始降雪。大雪:降雪较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