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oducts
面书号 2025-02-24 14:37 7
在这个充满诗意的时代,朗读者的第十期如约而至。今天,我们不仅将感受情感的共鸣,心灵的触动,更将踏上一场声音之旅,领略文字的魅力,体会生命的感悟。跟随我们的脚步,一同走进朗读的世界,让心灵在共鸣中交流,情感在传递中流淌。
1. 当我真的坐在电脑前敲字的捣乱,才真实领会到了什么叫忙,什么叫累。每天除了自己的吃喝拉撒,报纸便是简略的阅读,日记也写得很简略草率,尽管晚上两个小时的广场舞没敢撤销,但脑子是没有歇着的,在不停地构思。说来也怪,每逢要预备写一个新的章节的捣乱,脑子觉得一片空白,惧怕没有内容没有细节,但往往是只需手动了起来,脑子里的东西就会层出不穷,往往在狠自己打字太慢。
2. 他80岁生日时,学生送给他这辆眼下正骑着的银灰色“坐骑”,代替之前那辆电池笨重而且总是坏掉的“老古董”。
3. 当时,作为校长秘书,徐丽萍都不敢印名片,“那么大年纪,还是科长,实在不好意思啊”。
4. 酸甜苦辣的中国之味
5. 对于女人的味道,张艾嘉用“自然”来形容:“味道是要被品尝的,我相信味道是来自于你自己人生的态度,你怎么看待自己,那你散发出来的东西是自然的,那个就是你自己的味道。
6. 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这是为人处世的一份智慧;
7. 北京初冬的一个早晨,戴着蓝色棒球帽的潘老先生,裹着灰色呢子大衣,蹬起一辆半旧的电动自行车,“呼呼”地穿行在清华大学校园里。
8. 品味过人生百态,才能在时光荏苒中洗涤,淘洗出思想的真金。
9. 他是目前中国唯一获得国际三博士学位的青年钢琴家,童年却没有一架属于自己的钢琴。他获得过多项国际大奖,少年时却和单亲、下岗的母亲,饱尝贫苦、分离之痛。吴纯的人生是他和母亲的苦难浇灌出的花朵,不过苦涩与甜蜜总是相依相伴,品尝人生之极苦才能让成功时的甜更加诱人。
10. 几十年的异国漂泊之后,叶嘉莹先生怀着一颗赤诚之心回到祖国,做古典文化的传灯人。她不计高龄,往来奔走,为的是不让这传沿千年的中国味道所期无人。一句“甘为夸父死,敢笑鲁阳痴”,诠释了她对中国古典文化的心意。
11. 每一代青年人,都面临着人生选择。当年潘际銮主动报考焊接专业时,这门学科还很冷清。当时还有人笑话他:学焊接?学焊洋铁壶、修自行车干吗?
12. 此刻,正当潘际銮坐在老旧的焊接馆里,“焊接”着往日的艰难岁月时,窗外晃动着很多年轻的身影。这一天,是2014年公务员“国考”日。
13. 时下,这位手机屏幕里会跳出微博新闻的老院士,知道人们正在讨论院士制度。
14. 去年11月3日,在“西南联大建校75周年纪念大会”上,潘际銮和一百多位老校友,聚在一起。他们有的被家属扶着,还有的已经“糊里糊涂了”。
15. 现在,潘际銮仍在焊接馆的一间光线不好的屋子里办公。资料堆到墙边,以至于部分书被挤到窗台上。他的褐色办公桌和矮茶几角,已经部分掉漆,裸出木头的原色。
16. 从李安的《卧虎藏龙》,到高群书陈富国的《风声》,再到冯小刚的《一九四二》,他为经典作品增添了独一无二的色彩。
17. 经常说起的例子是,西南联大中文系的汪曾祺,在“昆明的茶馆里泡出来”小说。
18. 这位老院士像年轻人一样,玩微信、看微博,家中电脑QQ“噔噔”上线的声音不时响起。
19. 至今,他唯一享有过的“配车”,是在当校长的时候。那是一辆留学生捐赠给学校的老旧尼桑车。他的司机总忍不住抱怨:“校长,换辆新车吧。”
20. 本期节目中,在叶锦添朗读过一段粤语版《葬花吟》之后,董卿心中的朗读愿望瞬间被点燃。《红楼梦》是董卿最喜爱的文学作品之一,对她有着特殊的意义。在等待了十期节目后,董卿终于第一次还原成一位“朗读者”,站在舞台上为热爱《红楼梦》的朋友以及让自己翻开《红楼梦》的母亲朗读了一段贾宝玉与林黛玉初见的片段。
21. 提起味道,我们一定会联想到舌尖上的满足。悠久的历史和广袤的土地给了中国美食丰富多样、遐思神往的味道。
22. 他说,我这一辈子都在我的工作上,技术上的事全都清楚,家里的事都不清楚。直到现在,90岁的潘际銮还奋战在科研一线,带着四位80多岁的老院士以及一帮年轻的博士生继续攻克焊接工程难题。
23. 童年时,他没有一架属于自己的钢琴,却成为中国唯一获得国际三博士学位的青年钢琴家。
24. 从75岁开始,他的身份是个“无官一身轻”的焊接专家。当然,他还是院士。但他认为,院士于他而言,只是一种荣誉,不是权力。
25. 董卿说,打动人心的不是嘉宾光环而是文化情怀。其实,阅读中国古典文学、从诗词中感受传统文化的力量,早已在读者群中形成常态,文化类节目只是将这把火“点燃”了。
26. 1994年,张小娴因连载的一部长篇小说《面包树上的女人》而声名大噪,走红文坛,成为继琼瑶、亦舒之后,两岸三地最受欢迎的爱情小说家。
27. 他挤在办公楼西南角那间12平方米的屋里,秘书徐丽萍只能在过道上用玻璃隔出一间办公室。
28. “爱情从餐桌开始,也在餐桌上消逝;我要一直跟你吃到永远,看着我们彼此在餐桌上渐渐凋零。”
29. 口感醇厚的成熟之味
30. “吃得是福。能吃的人不但自己有了口福,别人看着他开怀大嚼,吃得痛快淋漓,也会觉得过瘾之至。”
31. 《朗读者》的舞台,张艾嘉朗读卡伦•布里克森的《走出非洲》,送给每个正在聆听的你。
32. 这个中国著名校友会成员的平均年龄,已经超过90岁。
33. 很多人不知道,当他们乘坐着高铁,奔驰在铁轨上时,已和那位在焊接馆摸钢板的老院士,产生微妙的关联。潘老先生曾在一年中最寒冷的时候,穿着厚棉袄,站在南京段的铁轨边上,在深夜里测定钢轨的焊接工艺。这年,潘院士已经年过80岁了。
34. 潘际銮要扭转南昌大学的学风。“三制”的焊接轨迹,带有明显的西南联大特征。他并不讳言,自己大一时也曾物理考试不及格,而西南联大“8000多学生,真正毕业的只有3000多人”。
35. 人生的那一刻也是毕生难忘的。在校园的电教室里,领导和整体教师专门为咱们开了欢送会。平常我就惧怕讲话,那一刻又由于想说的太多了,所以就什么都没有说出来,不知为什么蹦出了那么一句话:“我会过好退休日子的。”嘴上这样说着,内心里在盘算着:我要把想看的书都看看,我要写写日记,将来留给儿子,当儿子想我的捣乱,当儿子遇到困难的捣乱,看看妈妈的日记或许有用。我还玩笑自己:你要是诸葛亮该多好,你的日记便是儿子的神机妙算了。
36. 董卿主持,一看就是知性女人,与杨澜有着同样的气质:优雅、知性、智慧,博学,精干。女人看女人的美与男人看女人的美有所不同。女人眼中的美人分多种:气质知性型,风情韵味型,时尚个性型,清纯可爱型。每一类都有她的美。董卿的美端庄,吸引了不少女性向这方面发展。她曾说:"几天不读如,犹如几天不洗澡般不舒服。"女人就该这般有才情,才能更好的孕育下一代。
37. 正如著名作家刘震云所言:“把书和大众媒体结合起来,让更多人能谈起读书这件事儿,没坏处。”
38. 这是一档充满人文情怀的节目,已播第三期,每期主题不同,本期主题《选择》,人生无时不在做出选择,每个嘉宾的演讲都会让人陷入沉思,支持文化类节目,文字的背后是情感 的承载,而朗读就是用最美、最直接的方式来表达情感,传递爱,让我们一起听别人的故事,理自己的人生。
39. 而他在南昌大学当校长时,办公场景比这一幕还要“寒碜”。
40. 与董卿一起品味朗读者叶嘉莹、张艾嘉、叶锦添、张小娴 、胡忠英、吴纯分享的人生百味。
41. 当晚上回到家打开电脑,习惯性前往腾讯视频,弹幕弹出《朗读者》,注解是徐静雷朗读感动到流泪。我便被这个主题吸引点进去观看。
42. 4月13日,朗读亭来到武汉,“淡淡轻风”发表微博称:“珞珈山下朗读者,一群穿校服的小学生们齐声朗读传统四言古文,场面令人激动。万林博物馆前,朗读亭边,朗读者们排了好长的队。”场面蔚为壮观。
43. “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是林黛玉的灵气与娇弱。
44. 连同早期推出的《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中国成语大会》,以及4月14日晚东方卫视开播的《诗书中华》,这几档原创的文化类节目成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传播、推动全民阅读的重要载体之一。
45. 显然,当潘际銮决定学焊接时,并不能预见是否有光明的个人前途。不过,他认为,“这门发展中的技术会为新中国的建设发挥重要作用”。
46. 作为书香门第家的孩子,潘际銮先生自幼就非常自强爱学习。10岁时,一场卢沟桥事变,改变了中国的命运,也改变了生在那个时代的潘际銮先生的命运。因为家乡被毁,从那以后,潘际銮开始了异乡求学的旅途。在战争中辗转,潘际銮看遍了这个国家的悲怆与伤痛。在节目中,潘老先生说:“我们念书的目的,就是抗日、救国、回家,这么句话。”
47. 在这期《朗读者》中,潘际銮和这群老前辈,用自己的亲身经历为已经快忘却那个时代的年轻人展现了爱国的正确打开方式,不是在网络上谩骂与叫嚣战争,而是为了国家的强盛奋发图强。
48. 如果深入探究那道“裂纹”,潘际銮认为,人们之所以担忧院士的退休问题,是不喜欢院士们成为“学术资源的垄断者”,或者享受“特殊待遇”。
49. 如今,年纪越往上攀登,潘际銮的记忆,就越爱寻找属于西南联大的“焊接点”。
50. 我就像一个地下工作者相同,不敢发布我的日子状况。微信朋友圈每天都有那样的文章,来教育退了休的人们:不要省钱。趁着还能吃,去吃那些美食;要趁着自己还能跑得动去旅行,去看祖国的大好河山,有才干的要往国外跑。每天都能看到正在旅行途中的朋友发的相片,那艳丽的衣服,那一张张绚烂的笑脸,再配上死后的美景,告诉我,这便是美好呀!由于常常编些理由不参与集会,更不去旅行,渐渐地也就没有人再约我了。我也从前企图放下这样的日子,去融入到那样的潮流中,但我显着没有取得高兴,没有激动没有兴奋。常常回来之后,总有一种要补课的感觉,日记落下了,报纸堆起来了。
51. 博大精深的东方之味
52. 她创作的60本书,全都与爱情有关,许多读者已习惯从她的文字中来寻找感情的处理方式。
53.
54. 这些充满人生感悟的话语引发了不少网友的共鸣,有网友感叹:“太爱这段了,如果年轻的时候能听到这些话多好,不过人生始终是要自己经历,现在懂也不算晚。”
55. 味道是一种审美,是一种格调,是一种气质,将味蕾嫁接上思想,味道就会变得丰富多彩。
56. 由于有些问题我有必要咨询儿子,当他知道我在忙什么的捣乱,他就劝我:“妈,你不要写了,那不是你们那年纪干的事,很苦很累,你知道人家写网路小说的人是怎样坚持的吗?”儿子一方面这样劝着,一方面他也是知道自己妈妈的,我只需想做的事,一定会坚持到底,任何人的定见都不会听进去。
57. 在叶嘉莹心中,自己的一生离乱都算不了什么,只要能把即将失传的吟诵留给世界,留给诗歌爱好者们,她就了无遗憾了。这是对诗词的热爱,更是对古典文化传承的一片丹心。
58. 潘际銮用西南联大式的方法,重新拼接南昌大学。最明显的成果是,昔日薄弱的院校,在他任上的第五年,成为一所国家“211”重点大学。
59. 潘院士步入晚年以后,能让他惦念的事情,已经不多。1992年,他开始作为南昌大学校长的试验。10年间,他一直试图把西南联大的办校理念和方式,“焊接”到南昌大学上去。
60. 事业上,他是从业五十年的名厨,也是杭州G20峰会的餐饮文化专家组组长,为全球几十位政要呈现了独具特色的饕餮盛宴,展示中国味道的独特魅力。
61. 转瞬我现已度过了三年的退休日子了。
62. 作为唯一获得奥斯卡金像奖“最佳美术设计”的华人,作为最早在全世界推行“新东方主义”美学理念的艺术家,叶锦添让世界了解到了博大精深的东方之味。
63. 节目中,潘际銮讲述了自己从10岁开始历经抗战、异地求学,及投身焊接事业,为创造征服世界的中国高铁与核电站工程的提供了世界顶尖的焊接技术的一生。整个过程中,年迈的老院士始终透着一股充满少年气的单纯。而当十位清华功勋级老院士、老师和校友一同朗读起那封著名的《告全国民众书》时,更是仿佛带着我们回到了那个激昂的属于他们的少年时代。
64. 与《走出非洲》中充满故事的女主角一样,张艾嘉的人生经历也称得上丰富至极。节目中,当被问及与曾经所爱之人的分别时,张艾嘉直言:“很多东西是注定的,有些人只能陪你走这么多,不会多一分也不会少一分。”而其先生说过的一句“我们俩千万不要黏在一起”也备受张艾嘉的推崇,她说:“我相信每个人都是孤独的,一个人来一个人去,必须要懂得我就是我你就是你,不应该把幸福都依赖在对方身上。”
65. “天然一段风骚,全在眉梢;平生万种情思,悉堆眼角”,是贾宝玉的顾盼与神姿。
66. 二十岁时轰轰烈烈,三十岁回归家庭,四十岁转型导演,五十岁续写传奇,如今六十而耳顺的她,展现的是一份从容自信和豁达心境。
67. 董卿首献朗读被赞“才艺双绝”
68. 与潘际銮相关的很多成就,已经被写进教科书。比如,中学生在地理课本里读到的秦山核电站,他是这项工程的焊接顾问。
69. “柔茧老去应无憾,要见天孙织锦成。”
70. 不是事后诸葛亮,我的这个“终于之叹”其来有自——如果有心的南方周末老读者搜索记忆,可以记得十多年的副刊上,我曾写过一篇题为《有声的缪斯》的短文,谈到近年来一种“古老的”嗜好——朗读,在北美大学校园和华洋文化社群复兴的现象。上文题目,其实来自诗人余光中多年前一篇叫做《无声的缪斯》的随笔。余光中曾在文中批评现代中国(包括西方)的诗歌、散文及其他类型文学作品,完全忽略文字的音乐性,变成无以卒“读”的“哑巴缪斯”。他认为,可“阅”而不可“读”,是当今诗歌式微、文学远离读者受众的重要因素之一。我在此文中则提及一段有趣的“地陪”经历——过去年间一位作家曾两次造访耶鲁,诗人郑愁予老师两次在家里宴请,我都是作陪的。愁予家的两次宴请,都是以朗读诗歌贯穿始终的。几本诗集在大家手中流转,我们大家都边吃边读,诗酒共醉。在聚会中诵读诗歌、文学作品,是欧洲读书人常年的习惯。我也注意到,这种愉快的诵读气氛,我在海外、台、港文化人的聚会和饭局中常常遇见。我曾在台北,和席慕容、林怀民、蒋勋及张大春、季季等老友一起在聚会中诵读、吟唱诗歌;曾在哈佛赵如兰教授(赵元任女儿)家中每月一次的“康桥新语”沙龙聚会上,听过张光直、陆惠风、郑培凯、张隆溪、叶扬等学者的朗读和高论;这些年间,在美国大学校园里,我曾多次受邀到专门的朗读晚会去给美国学生朗读自己的文学作品片断;各种读书会、朗读聚会,更是雨后春笋般在耶鲁校园和各地文化群落蓬勃开展……
71. 少年时,他和单亲、下岗的母亲饱尝贫困、分离之苦,如今却获得多项国际大奖。
72. 在他看来,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是件“后知后觉”的事情。他回忆,当时“填了一张表”,简单地写下完成的工程成果,而且“当时也没发几篇论文”。后来,他被告知,“评上院士了”。
73. “校长不是我的终身事业。科研,才是我一辈子扑在上面的事。”潘际銮说。
74. 不过,潘际銮的一些学生和下属却说,他们并没有跟着校长“沾光”,也没有得到“实惠”。
75. “那一片片森林,那一道道河流,以及旷野里的风,都知道我们即将分手。”
76. 初入南昌大学,潘际銮晚上在校园里外散步时,经常看到学生在跳交谊舞和打桌球。这些场景显然与他记忆中的大学生活,并不相符合。
77. 董卿的朗读,动情声声入耳……
78. 很多人眼里性格随和的潘校长,显现出改革者“铁腕”一面。他在南昌大学推行本科教育改革,实行“学分制”、“淘汰制”和“滚动竞争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