句子

句子

Products

当前位置:首页 > 句子 >

《挪威的森林》读后感精选15篇

面书号 2025-02-24 14:08 10


:在岁月的长河中,一片神秘的森林若隐若现。它隐藏着古老的传说,吸引着勇敢的探险者踏入其中。本书精选15篇关于这片森林的奇异故事,带你揭开森林的神秘面纱,探寻那些不为人知的秘密。让我们一起走进未知的森林,感受大自然的神奇魅力。

1. 第三次看《挪威的森林》,大四即将毕业离校,在广汉公园的长椅上看完。 通篇,读出了成长的艰辛。恰逢我开始脱离校园,初次步入社会。

2. ”在经历了那么多,如何再准确定位,如何再能看清前方的路,如何能看清心爱的人的脸?倘若过去过不去,未来还未来,而现在也突然间变得虚无缥缈呢?生活的寄托在**?

3. 而活着的人呢?

4. 他的语言,就像黑暗中的一直小萤火虫,总是有点遥远,却始终指引着我们!

5. 这本小说,似乎是十分无厘头。纷乱的回忆,繁多的人物,反感的剧情——还没有读完第一章,我就将它遗弃在书柜的一角,再也没有看它一眼,连翻一翻的念头也没有,仿佛它就是一团令人作呕的污秽。

6. 说实话,是有些不习惯。或许是阅读面不广的缘故罢!

7. 最后秦王赢政统一六国,但他逼迫百姓们修建万里长城,是百姓们感到绝望。后来陈胜和吴广将军举行了农民起义,秦朝灭亡了。

8. 西周的最后一个皇帝"周幽王"为了褒姒的一笑竟大动干戈,点燃了烽火台,弄得诸侯团团转,结果敌人真的来了,他又点燃了烽火台结果诸侯们一个都没来导致了西周灭亡。这是多么愚蠢的做法,这和"狼来了"的性质不一样么

9. 绿子用沉静的声音问道:“你现在在**?”

10. ”心的某部分,被扼杀了,不复存在了。

11. 唯有与直子这个青梅竹马的女朋友以及渡边这个谈得来的朋友相处时,才是活出自己的灵魂。

12. 最初的三人行:渡边、木月、直子。

13. 书中有一句不明觉厉的话“死并非生的对立面,死潜伏在我们的生之中”,目前还没有很深的体会。

14. 如果按照木月和直子的关系,那我又要质疑和大头的关系是否真的是爱情呢?这是一个问题,却无法给一个真相,最后绿子也和我走到一起了,他们应该没有性上的障碍吧,所以那应该也是爱吧,如果对每件事情都有一个完美的纠结,也许整个人生的态度就是错的,如果没有接受人生来就是不完美这一事实,那么无论如何都在围绕一个圈圈绕着,所有的一切都是徒劳.

15. 绿子作为书中最离经叛道的人物,留一头短发,为什么男人偏偏以为长头发女孩才有教养,才心地善良?头发长而俗不可耐的女孩,我知道的不下二百五十个。鄙视空洞无聊的贵族学校,因为我讨厌学校讨厌得要死,所以才一次课都没旷过,心想怎么能败下阵去!一旦败下阵岂不一生都报销了!看透了虚伪的口舌,讨论的时候就更加不可一世,一个个无不摆出无所不通的架势,玩弄一大堆玄而又玄的词句。那情形,你能信?这个家境平凡,父母双亡,看似卑微的女孩却实实在在持有一份拒绝受人摆布、拒绝社会同化、待人真诚坦荡的执着。她言语粗俗、行为乖张,该认真的时候却不吝于任何人,在一定程度上,她的确找到了社会与个人的平衡,接受了自己。

16. 为了培养孩子的阅读能力,我把“让阅读成为一种习惯”列入了新年计划。

17. 我不敢一口咬定《挪》是这样的作品,这因人而异。以前,我从不仔细阅读外国作家的作品。对于村上春树来说,这只是第一次。大多数文化差异也反映在不同国家作家的写作风格上!

18. 我想,这就是村上想告诉我们的。他的语言,如黑暗中的一点萤火,始终有一点遥不可及的距离,却一直指引着我们!

19. 事后大头告诉我,他是智障儿童,不会说话,而我竟然一个劲地问他叫什么名字,弄的身边的父母好尴尬.他的母亲一只腿有些残疾,所以这个孩子的腿也先天残疾,这些事实我并没有发觉,所以一度天真地和他玩着,似乎没有考虑到父母的心情.不过也因此思考起,如果只是抱着同情,把他当作异类儿童对待,哪怕并不恶意,也许从你的眼光中,儿童也可以读出一些他不愿意看到的东西吧.

20. 《卧薪尝胆》最让我敬佩的人是越王勾践。他在越过辅佐君主。一次,吴国为了报以前越国侵犯的仇,发兵伐越,结果大败,后来吴国君主死后。波的儿夫差继位吴王。他打败越国后,越国勾践求饶,吴国答应了。与施工见到了吴国养马,而且整天穿着童仆的衣服,天天斩草料喂马,还舔过夫差的大便,夫差见勾践如此忠心于他,就放松了对他的警惕。其实,他每天都要卧薪尝胆,不忘国耻。就这样,20xx年后,文中训练的精兵终于灭了吴国。他那种短时忍辱,最后报仇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假如我们因为一时冲动而导致结果不堪设想时就完了。

21. 《挪》是怎样一本书呢?

22. 翻开这一页,一张小小的黄纸,仿佛在诉说我的不满。”读我吧!来读我吧!

23. 爱情、友情和性交织在一起,融洽、冲突、此起彼伏。从诞生到死亡的整个过程,充斥着忧郁、痛苦的挣扎和无所畏惧的解脱,畸形的性接触和近于病态的心理。抽象而出的一个个不正常的人,不正常的心理,把活的部分拖进死亡,又把死亡拖进活的部分,终于是从不成熟走向成熟。

24. 我曾把此书献给某个我认为很像渡边的人,虽然由于我的幼稚,不成熟,任性最终导致难堪的结果,可是重读此书仍然觉得这种莫名其妙的联系妙不可言,我想估计又是我想象力过于丰富,行为处事过于幼稚的结果,我时常仍然不明白有些话到底是我附加的想象还是真的有在表达相同的意思,一个人的存在到底是真的这样存在还是我又在幻想的结果,我自己也是摸不着头脑,因此重读此书一个人和书里的人时而契合又时而分离,常常令我看到某句话就出书想到那些曾经美好的年代。我也常在想翻开了这本书的那个人是怀有怎样的心情来读完这本书。

25. 在繁杂荒凉的世间,请承认自己的孤独,与自我和解。

26. 木月死了,直子死了,初美死了,还有如绿子的家人等等,或自杀,或癌症。以木月死去的那个晚上为界,渡边君说他再也不能如此单纯地把握生死了。“死并非生的对立面,而作为生的一部分永存。”

27. 听何帆的讲座说,读小说可以培养移情力(设身处地理解他人感受的一种能力),自己也想试试看。

28. “好得全世界森林的树统统倒在地上。”

29. 我想到了爱的问题。什么是爱?爱就像直子对我的爱吗?还是她对木月的爱?

30. 那次跟羊在书店时,我指着《挪》问她:“这本好不好看?大概讲的是什么?

31. 他们尝试过融入外界,却是失败。但直子比木月坚强,她的努力也比木月大得多。她不断地怀疑自己,不断纠结不得解。

32. 黄图盛中学高三:夏七夜

33. 生活充满了不幸与悲伤,我们能做的,惟有拿起自己勇敢的尖刀,向着生活、向着命运发起挑战。

34. 也许是由于文化的差异,中国男女之间的交流并不是那么随意。因此,村上的粉丝大多是年轻人。有人曾这样调侃到:

35. 这是一本很封闭的书,没有过多的去叙写那个时代的背景,而且,我对于xx的文化和历史又知之甚少,这就是我担心不能深入理解作品的一个原因。我所说的封闭只是一个外界环境的封闭,而决非作品中典型人物心理上的封闭,相反,对人物的刻画上,它给了我很大的震撼力,不仅仅是身体上的震撼力,因为曾有人对我描述说这本书很黄,我感觉这失之偏颇,它更多的给我了心理上的震撼。这震撼很强烈,而且是全方位的强烈。

36. 我已经知道了他的未来,看着他一步步地向前,坚定,又有些茫然,我觉得自己是命运之神,眼睁睁地看着他一步步滑入悲剧的深渊,心中为他在悲惨面前的坚强而感动,为他在巨大压力面前的颓废而着急,为他找到了生活的新路而快乐……但我仍然知道:悲剧的结局是不会改变的,因为”故事的结局早已写在开头”.剧作家曾经说过,一部剧的悲喜,从一开始就是注定了的。

37. 我想,这样的结局,恐怕是最好的。带有不确定性,带有悲剧色彩,也给读者想象空间。如果做鉴赏题,我相信,我会写下精彩的答案。

38. 介子推还有一点令我敬佩那就是他很孝顺。在重耳登上王位的时候,重耳要他当官,但他不肯,要回家赡养老母。于是重耳便放火烧山,但介子推宁愿被烧死也不愿出来。一开始我读的时候,我觉得介子推很傻,放着大官不做,却要回家赡养老母。但我转念一想,介子推的父母抚养了介子推,但介子推年轻时就跟重耳四处闯荡,现在清闲了,就应该孝顺父母。但社会上有些人却跟介子推相反。我曾经在电视上看到这样一则报道,说有一位30岁的人,他离家出走了,因为父母没有满足他的愿望。我觉得,他这么大不务正业还要父母抚养,还跟父母要这要那,不满足就离家出走实在是不应该。

39. 其语言明快而优雅,正如译者林少华所说,一种优雅的饶舌,一种有节制的故弄玄虚。这一点也要归功于同为村上迷的林少华,他中日融合的笔法浑然天成,让人不得不一读为快。

40. 每天尽量保证半个多小时的阅读,不知不觉《挪威的森林》读完了。能静下心来读完这本文学性小说,我挺高兴,因为在以前我是没有耐心去读这类小说的。思其原因,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自己没有以前那么浮躁了?还是自己的自律能力有所提升,制定了目标能够脚踏实地去完成了?还是其他情况?不管怎么说,这是件好事情。

41. 村上春树的主人公具有强烈的品牌消费意识。他们需要穿名牌服装。他们必须驾是奔驰、宝马等名牌产品。听村上春树一定是各种**名曲的经典唱片。男主人公几乎都抽烟,抽的必定是品牌香烟。

42. 比如问问他叫什么名字之类的愚蠢的问题,哪怕他不想回答我,哪怕他无法问答我,可又有谁知道呢?他和我玩了那么久,我大概就可以知道他是谁了,心里有了些定义,虽然一点也不确凿.

43. 故事发生在1968年,一个动荡的年代,37岁的渡边在客机上听到甲壳虫乐队演奏的《挪威的森林》,旋律一如往日地使他难以自已,比往日还要强烈地摇撼着他的身心,一段回忆就此展开。记起20岁的草地、20岁的细雨、20岁的薄云、20岁的天壁。故事是以渡边、直子、木月三人展开的,同大多数人的20岁一样,上寄宿学校,与好友知己玩乐,以及恋爱。这本忧伤的小说,传达出了20岁的“我们”的焦虑、苦闷、迷茫、无奈、悲凉,在不太乐观的社会背景下,男主人公渡边的青春成长故事既明快,又现实。

44. 《东周列国志》讲述的是20xx多年前,周幽王腐败无能,使得各路诸侯纷纷谋反,天下大乱。

45. 作者引用作家普鲁斯特(《追忆似水年华》的作者,不知此书,也不知其人)的话“每个读者能够读到的,其实只是已经存在于他内心的东西”开始阐述,换句话说,如果你内心没有相关的感受,即使读到了,你也没啥感觉。最后作者把小说的作用归纳为两点:

46. 渡边与绿子的相互吸引来源于一份共性,即他们天生懂得尊重自己的感觉,内心古怪、肮脏、自私的感觉并不为他们所刻意压抑,而是用于抗拒虚伪片面的现世道德。他们不把自己看成怪人,他们内心强大。

47. 那些情节、那些人物,这会儿都在我面前鲜活了起来,他们的一言一行、一颦一笑、一悲一喜、一起一落,都牵动着我敏感的内心。我随着他们的脚步,他们的目光,用他们透彻的心灵,来看待那个时候的日本社会。

48. 然而,似乎封面与我开了个玩笑。在看完给了这部**极高评价的前言,及令人心头一酸的后记,我开始按部就班地读起正文来。我失望了。

49. 一是小说就像是一种光学仪器,帮助我们发现那些自己发现不了的东西,比如恨什么、爱什么,通过痴迷的小说,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自己。

50. 绿子:绿子是我喜爱的人物,她真实、率真,简单。绿子身上体现出来的真诚与渡边表现出的真诚不管在哪个年代,哪种环境都难得可贵。

51. 你眼前存在的不过是我往日的记忆残片。我心中最珍贵的东西早已逝去。我只是按照过去的记忆坐卧行止。

52. 我想,这样的结局,恐怕是最好的。带着不确定,带着悲剧色彩,却又给读者以想象的空间。若是做赏析题,我相信,我能写下精彩的答案。但我从心里,并不喜欢这样的结局:太悲伤、太无情,仿佛一把命运之刃,将时间一刀两断,"我"的生命也就此终结。但"我"却仍然活了下来,活在无情的世间,如行尸走肉。其实,直子死后,"我"的表现,就已经暗示了这一点:"我"无法控制自己的感情,接受了绿子的爱。其实,绿子也只不过是直子的替代品罢了。在"我"心里,直子是"我"永远的真爱——即使她并不爱"我"——她也把"我"当成了木月的替代品罢了。

53. 通篇,只读到了孤独和死亡的味道。读罢悲痛欲绝,恰恰契合我当时徘徊孤苦,陷入哲学思考人生意义的境况中,不觉为此书透露出来的悲哀深深感慨。

54. 直子对渡边君说:“希望你能记住我,记住我曾这样存在过。”

55. “春天的原野里,你一个人正走着,对面走来一只可爱的小熊,浑身的毛活像天鹅绒,眼睛圆鼓鼓的,它这么对你说,你好,小姐,和我一块儿打滚玩好么?接着,你就和小熊抱在一起,顺着长满三叶草的山坡咕噜咕噜滚下去,整整玩了一大天,你说棒不棒?”

56. ”它在对我呼唤。我又重新读起了《挪威的森林》。我喜欢跳读。

57. 我看着主人公从故事的开始,向着那个不远的未来走去。我已经知道了他的未来,看着他一步步地向前,坚定,又有些茫然,我觉得自己是命运之神,眼睁睁地看着他一步步滑入悲剧的深渊,心中为他在悲惨面前的坚强而感动,为他在巨大压力面前的颓废而着急,为他找到了生活的新路而快乐……但我仍然知道:悲剧的结局是不会改变的,因为"故事的结局早已写在开头".剧作家曾经说过,一部剧的悲喜,从一开始就是注定了的。什么是悲剧?就是将你前面的快乐,加倍地夺走。

58. 同时被渡边的话深深迷倒 :

59. 书读了一半,有一些激动的感觉,围绕着小房子转了好几圈,整个人仿佛都美了起来,有自信了不少,幸好我是个会读书的人,同样的,在高中那会看这本书,却什么东西也没看进去,看来我不是个聪明的人(这点我早应该知道了),无论未来我的小孩会像我还是像他,应该都不会是那种先天聪明的人,好处是普通人善于将自己放在一个低位置,活的不会太辛苦,也不会过早对人生失去信心,为了避免走我的弯路,要多多推荐他看一些有想象力的书籍,也希望让他背背诗歌之类的,受点系统的训练,在这方面,我显然是欠缺的很,幸好不算晚醒悟过来.

60. 里才可肆无忌惮地体验真正的自由和快乐。除此之外,处处设防,怕受伤。社会关系处理不好,亲人关系也处理不好。

61. 木月死后,三人行成了两人行。渡边和直子自然而然地走在了一起。渡边爱直子,很爱很爱。即使直子因为木月的死而住进疗养院,他也表示会等到木月死的那一天,一起生活。

62. 常悲哀到不行。也不知为什么,我总是觉得似乎自己在茂密的森林中迷了路。一个人孤单单的,里面又冷,又黑,又没有一个人来救我。”——直子曾对渡边彻如是说。

63. 青春是美丽的,青春是残酷的,青春是孤独的,青春是悲伤的,所以青春只能是去,渡边,直子,木月,绿子和玲子的形象重现在我眼前。

64. 对于一个从初中开始就被灌输“学好数理化,走别天下都不怕”的理科生来生说,读小说,读名著有什么用?以前的认知就局限在读小说故事的层次,对于中外名著也仅限于课本上的节选。前两天看了一片文章,对小说的作用做了一些解释:

65. 本书描述的是20世纪60年代日本的情况,当时日本处于经济腾飞期,交通已经很便利了,有新干线,车辆也比较多。但物价很便宜,对一个需要打零工维持生活的人,可以把咖啡当水喝,经常去酒吧消费,点威士忌就和点啤酒一样随意,普通人家也是常备威士忌,和我国现在的情况相差很大,夸张了吧?当时,日本商店、酒吧播放的都是欧美的音乐,吉他弹的也都是欧美的曲子,提到的书几乎都是欧美的,崇美观念相当严重,我国前些年也有这方面的倾向,但现在有所遏制。

66. 渡边是挪威的森林中的主人公,他在高中时期认识了一个叫直子的女孩,但并未成为恋人,那时候的直子的男友是渡边的好友木月,木月自杀后,直子带着阴郁的情绪生活着。一年后渡边和直子巧遇,发现她已经变成了一个腼腆娴静的女孩,惹人喜欢,于是渡边与之相恋。不久直子单独离开了,并给渡边寄了,告诉他自己在精神病院里,渡边才知道直子情绪不稳定,并有精神问题,但他决定等待直子好起来。读到这里,我对渡边的做法还是比拟认可的,他总算没有因为女友生病就抛弃他,还算是有责任感。

67. 无论你是达官贵人、百万富翁还是布衣百姓、穷人乞丐都会有,只不过看你怎样去面对?人人都有这种经历,但人人却未必用相同的方式面对。如果你不用正常的平常心去积极面对,那么你将无法走出孤独的世界,那就会像直子他们一样变成了“不正常”的人。现在我们的现实世界中不也经常听到有的人自杀吗?可能也走进了孤独、寂寞、空虚、厌世的死胡同而难以自拔了吧。

68. 记得选修强哥“哲学与人生”时,有节课上强哥专讲死亡,强哥讲起了这段话,我坐在下面,看着强哥讲这段话,那是根本无法用语言来描述的表情,说罢这段话,强哥停止了三秒,站在讲台上,教室里好像忽然罩上了一层朦胧的光环,强哥说,“这段话多么的深刻,村上春树对人生有多么深刻的见解啊……”然后深深的叹了口气。

69. 第四次看《挪威的森林》,正式开始工作,每天下班回来躺在床上翻看几页。

70. 我现在在**?

71. 其实,直子死后,”我”的表现,就已经暗示了这一点:”我”无法控制自己的感情,接受了绿子的爱。其实,绿儿子只是直儿子的替代品。

72. “让写东西成为一种习惯”(新年计划的另一个目标),看完后还是要求自己写点东西,但感受真的很少,真有点“少年不识愁滋味,为赋新词强说愁”的状态。

73. 正是绿子这种亦正亦邪的存在带给了渡边慰藉。与绿子相似,渡边自知与环境格格不入,而若没有遇到绿子,或许他将一如既往地堕落下去,不断为空虚折磨。

74. 每每读起这本书,1969年日本繁华而冷漠的都市,盲目前行而自鸣得意的路人,气氛压抑而畸形可笑的大学,仿佛为我所经历一般,一一于脑海中呈现,人物所感仿佛也是我自己刻意掩饰的潜意识。这部被誉为纯爱的长篇小说,完完全全称得上是一部心灵巨史。

75. 我快速读完了故事的高潮部分——”我”和直子的纯洁友情所化成的”我”对直子的炽热的爱,绿子对”我”的一见钟情、越陷越深,直至欲罢不能。那些情节、那些人物,这会儿都在我面前鲜活了起来,他们的一言一行、一颦一笑、一悲一喜、一起一落,都牵动着我敏感的内心。我跟着他们的脚步,他们的眼睛,用他们彻底的头脑,去看当时的日本社会。

76. “好得不得了”

77. 玲子在直子与渡边之间充当另一连接链条。在疗养院,玲子是直子唯一难得的知己和依靠。玲子本身也是历经坎坷,但她活得很自在,因为她放得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