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oducts
面书号 2025-02-24 12:18 6
读后感:诸葛亮忠诚智慧,姜维坚韧不拔!
1. 六年级:吴昊翔
2. 今天我之所以要给大家分享这篇文章不仅是因为它文字优美,满篇洋溢着浓浓的爱国之情,而且这篇文章还让我们看到了一个真实的诸葛亮,以及他对刘备能够像伯乐一样发现他身上才华的感激之情。
3. 诸葛亮率兵出战,甘愿立下军令状,“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多么豪爽耿直。如今又有多少人,口口声声说什么一定要把“效益搞上去,否则……”“一定要以厂为家”。可是厂子倒闭了,他却拍拍屁股一走了之。更有甚者用送礼行贿的手段,异地为官,另谋高就,继续挥霍、攫龋这比起蜀相诸葛亮,怎不汗颜?
4. 我不是个专业的文学评论家,不会字字珠玑环环相扣的评论段与段、句与句、词与词的关系,文化水平更未达到研究语句翻译、词句鉴赏。也许我的感受只是我一厢情愿,但是我更愿意相信这是作者真正的感受。
5. 历史上,人们对于诸葛亮都有很高的评价。今天,本人斗胆也来谈谈我对诸葛亮的一些看法。 诸葛亮智。他是一个很有才华的人,他不但上知天文,下晓地理,而且精通战术兵法,空城计就是一个绝佳的例子。而他当年那篇肝胆照人、令人读后感觉荡气回肠的《出师表》,更成为千古不朽的名篇佳作,流传至今。
6. 人说:“诸葛亮善治国。” “诸葛亮明于治而为相。” “诸葛孔明者,卧龙也” “真乃天下奇才也。”“诸葛亮真乃神人,吾不如也!” “况亮德范遐迩,勋盖季世。”
7. 〔简析〕:读诸葛亮的《出师表》,没有不为诸葛亮的诚心而感动的,重读它更有深刻的现实意义。小作者抓住了《出师表》中诸葛亮的光明磊落与鞠躬尽瘁的高尚品质和当今的部分腐-败现象进行对比,含义深刻。在对诸葛亮赞美的同时,鞭挞了当今某些谋私利者。
8. 《出师表》读后感600字篇1《出师表》是诸葛亮分析时局,把握战机向蜀后主刘禅提出的出师攻魏的意见书。作者在表中反复劝诫刘禅要继承先主遗志,励精图治,严明法纪,以完成兴复汉室、统一中原的大业,表现了他伟大的抱负和忠于蜀汉的决心。文章以其超人的忠诚自然流淌出至诚的语言,感人肺腑。读罢《出师表》,掩卷深思,一位为国为民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诸葛亮仿佛就站在面前。在《出师表》中,诸葛亮肩负丞相之任、深怀托孤之情和忧虑国事之心,表达了他对蜀汉政权的忠诚,并以此来感动群臣,激发后主,报答先帝之殊遇,完成先帝之遗愿。他“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他“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他“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他还要“奖率三军,北定中原”。读罢此表,不由让人心潮涌动。而此时的蜀汉,国力贫弱,后主昏庸,北方未定,汉室未兴,可谓内外交困,忧患深重。此种情势,要想实现先帝之遗愿,匡复汉室,何其困难,这位两朝老臣心里不可能不清楚。那么,是什么支撑着他“明知不可为而为之”呢?——是忠诚,他对蜀汉政权的赤胆忠诚。“臣本布衣,躬耕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故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这是《出师表》中的一段话。诸葛亮为报刘备知遇之恩,一生肝脑涂地,为刘备出谋划策,使刘备能够与曹操、孙权三分天下。回顾中国历史,忠诚美德久远传唱。屈原悲愤交加,自投汨罗,是忠诚;“图穷匕首见”,荆轲刺秦王,是忠诚;苏武杖节牧羊,是忠诚;赵子龙乱军救孤,是忠诚;魏征直言进谏,是忠诚;杨家将血染疆场,是忠诚;岳飞背上的“精忠报国”,是忠诚;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是忠诚。尽管历史上的忠诚可能会带有某种局限,但忠诚的精神却一直为人们所传扬。忠诚,往往是民族气节的表现。革命战争年代,无数革命先烈为了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英勇地倒下了,他们用鲜血和生命谱写了忠诚的篇章。和平建设时期,焦裕禄、孔繁森、牛玉儒、任长霞、张云泉……他们用共产党人的坚毅和刚强完成了党和人民交给他们的使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们的忠诚没有惊天动地的炮火,没有铁骨铮铮的誓言,只有年复一年,周而复始的平凡工作。试问,天地间还有什么比这样的忠诚更伟大更崇高呢?忠诚是用青春兑现的诺言,是用生命履行的责任。让我们做一个忠诚的人,一个忠于感情和事业的人,一个忠于国家和人民的人。《出师表》读后感600字篇2诸葛亮一道《出师表》,字字珠矶,句句明志,除显露出他无与伦比的智慧之外,亦不难看出,他拥有一双慧眼,“慧眼识英才”。“侍中、侍郎郭攸之、费柿、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补圈漏,有所广益。”“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由这些评断中肯的荐举来看,诸葛亮平日就十分看重人才,对所任之人的能力了如指掌。因此,他才能在出征前为后主做好周到的安排,使宫中营中俱有所托。刘备早亡,阿斗无能,如果少了用兵如神安天下、不拘一格用人才的诸葛亮,蜀中的百姓便不能安居乐业了。诸葛亮曾有一比:国家如房,人才就是支撑之柱。顶梁柱要选用好木材,政府官吏也要选拔正直的有才之士。想当初,诸葛亮就是在刘备求才心切,以师礼相敬的情况下才出山相助的。而自出山后,诸葛亮推贤举能,不拘小节,对人才诚意相待,从不仗势压人,也极少用人失当。从政二十余年,稳定西南的少数民族,使西南的边远地区得到开发,并维修了都江堰,保证了农田灌溉,使熬制井盐和制造蜀锦的手工业也得到了发展。尤其是在联吴抗曹,人主蜀地的大小战役中,诸葛亮屡建奇功,帮助刘备终成大业。蔑萌关一战,人皆言黄忠、严颜老矣,难当大任,惟诸葛亮知其宝刀不老,果然成功。犹亭战后,刘备病逝,蜀中势单。诸葛亮听笑声识邓芝,遣芝入吴,与昊国重修旧好。邓芝据理力争,终令孙权信服,并不负所托,带回了张裔。张裔,成都人,原在刘璋统治四川时任司马,刘备攻人四川后,命其为巴郡太守,可惜被益州豪强雍间和孙权掳去。诸葛亮爱才,命邓芝交涉,终于要回张裔。回成都后,诸葛亮即凭张裔的学识、才干任命其为参军、从事。后诸葛亮带兵北伐曹魏时,全仗张裔与另一位被诸葛亮救回并重用的相才蒋碗代掌蜀汉政事,解除了后顾之忧。因此,蜀中虽然常年征战,却仍然治理得井井有条。诸葛亮之功,一言难尽。若没有诸葛亮,多少将士会怀才不遇!可惜斯人已逝,惟留恩泽,万代景仰。《出师表》读后感600字篇3《出师表》可谓千古名篇,是诸葛亮北伐之前,写给刘禅的奏章。上学的时候,只是把它当做顺口溜一样来背诵,却从未真正闹懂文章的深意。如今再读《出师表》,才知道为什么它会被千古传诵。文章往往是人的思想与灵魂的写照。细读《出师表》,我才体会到句句都是肺腑之言,其用情之深,用心之苦,渗透在字里行间,让人为之动容。读完《出师表》,也让我对诸葛亮其人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从中可以看出诸葛亮对朝廷政治的担忧,对国家命运的牵挂。接下来诸葛亮所做的通盘的安排,详尽周到,可见倾注了很多心血。文中处处流淌着诸葛亮的报国之志,以汉室之隆为己任,希望能够“兴复汉室,还于旧都”,体现着诸葛亮忧国忧民的爱国深情。临行前诸葛亮所做的统筹安排,自上而下,从宫中到府中,从军中到营中,细致稳妥,井井有条。规范制度,举荐良才,对刘禅一片赤诚。诸葛亮提出了“亲贤臣,远小人”的用人之道。古来帝王犯错往往不是帝王本人的思想问题,而是因为他们亲近了小人。小人在身边,就会不由自主的走了小人之道,最终招致损失。诸葛亮以史为鉴,尽进忠言,用心良苦。所有这些都辉映出诸葛亮卓越的政治见解和不同凡响的政治才华。诸葛亮有着敢于担当重任的英雄气概。“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临终托孤”,所有国家的大事都由诸葛亮一人承担。诸葛亮毫不畏惧,也不退缩,勇挑重担,而且把这些看做是自己的责任。认为“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诸葛亮的忠勇豪情就算是在今天也应被视为楷模。诸葛亮不慕荣利,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之所以跟随刘备“以驱驰”,完全是因为刘备“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孙权和曹操当中任何一方都比刘备势力强大。当初刘备没有自己的地盘,没有自己的军队,寄人篱下,落魄不堪。如果孔明想要荣华富贵,高官厚禄,恐怕不会选择刘备。孙权和曹操也都招贤纳士,求才若渴,如果诸葛亮前去投奔,定会受到更多优待。然而,让诸葛亮一生感念的,却是刘备最初的一份知遇之情。诸葛亮对刘备忠心耿耿,肝胆相照,虽为一介书生,却也堪称为重情重义,侠肝义胆的忠义之士。诸葛亮不仅是一个超群的智者,他的无私奉公的高尚品质也令人钦佩。文章之中诸葛亮反复表明自己的报国之志,拳拳之心溢于言表。只可惜蜀后主刘禅昏庸无能,贪图享乐,即便是诸葛亮再怎么恪尽职守,殚精竭虑,也扶不起那该死的刘阿斗。诸葛亮只能抱恨九泉,留下千古遗憾,令人叹惋。《出师表》读后感600字篇4“出师未捷身先死,常使英雄泪满襟。”千载之下,重读《出师表》,仍不禁为诸葛孔明的忠义所震撼,为他的遭遇而扼腕叹息。近来易中天讲“三国”,把“三国热”又推向一个新的高点,我也来谈谈浅见吧。诸葛孔明的神机妙算在《三国演义》中已经快被描写得接近“神仙”的水平了,功高盖主啊,刘备倒是深知诸葛亮没有什么“打猫心肠”,放心的把江山交在他手中。面对刘禅这个毫无君主资质的主公,诸葛亮的鞠躬尽瘁最终也没能为蜀地带来什么长治久安,如果诸葛亮真的篡权夺位,会是什么样的局面呢?有姜维,有费祎,应该比在刘禅手里好得多吧,虽然为天下文人所不齿,可是象曹操那样的人不是也有很算多人去投奔、去依附吗?诸葛亮当蜀郡之主,哈哈,想想也叫人兴奋啊!可惜,诸葛亮永远也不是司马氏,永远突不破文人的大防——忠。他的忠也应该有愚忠的成分在里面吧。其实,他应该忠于人民,而不是忠于君主,更可怕的是忠于一个死人。计划没有变化快,死守着对一个死人的承诺,对现实的生活来说是一个多么可怕的危险!!!历史上,人们对于诸葛亮都有很高的评价。今天,本人斗胆也来谈谈我对诸葛亮的一些看法。诸葛亮智。他是一个很有才华的人,他不但上知天文,下晓地理,而且精通战术兵法,空城计就是一个绝佳的例子。而他当年那篇肝胆照人、令人读后感觉荡气回肠的《出师表》,更成为千古不朽的名篇佳作,流传至今。实在是智!诸葛亮神。他虽身在草庐之中,但却十分注意观察和分析当时的社会,对外界的形式了如指掌,且在刘备三顾茅庐之时,对当时的时局分析透彻,面面俱到。他甚至还能“呼风唤雨”借东风,仿佛天地万物都为他所用。他用兵如神,运筹帷幄,能决胜于千里之外。实在是神!诸葛亮义。他的一片丹心以求报答刘备的知遇之恩。因受到刘备三顾茅庐之恩,白帝城托孤之重任,为了汉室之兴竭忠尽智,效死不渝,“鞠躬尽粹、死而后已”这句历史名言,不知影响了多少代人,成为多少名人志士的座右铭!他为了江山社稷,忠贞不二,呕心沥血,直到临死之前,还念念不忘江山社稷大业,为的就是报先帝的知遇之恩。实在是义!“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诸葛亮唯一的遗憾恐怕就是没能实现刘备的遗愿了吧。以诸葛亮的才华与聪慧,竟落得如此下场,实在是可悲啊!人无完人,诸葛亮也确实有不足,但这又有什么关系呢?因为他实在是无愧于一个值得千秋赞颂的人。越想越远,就此搁笔了。《出师表》读后感600字篇5“知恩图报”四个字从古至今有无数先人诠释,他们给我们上了宝贵的一课。《出师表》里的诸葛亮忠心耿耿,因为刘备对他的知遇之恩,不介意他草民的身份。为了报答刘备,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在刘备驾崩后,本可以取而代之,却不忘恩情扶持阿斗。刘备三顾茅庐的恩情,对诸葛亮的白帝城托孤,诸葛亮终是不负所望,报了那恩情。这份信任与感恩的心不仅给了当时的人留下感动,也让我们为之震撼。反观,历史中也存在忘恩负义的人。春秋时的晋惠公夷吾便是一个例子。晋献公死后,晋国内乱,秦穆公便帮助夷吾继位。夷吾承诺过割河外五城作为谢礼赠与秦国,然而夷吾成为晋惠公后就反悔了。后来,晋国闹饥荒,民不聊生,仓廪空虚,晋惠公便向秦国求救。秦穆公考虑到晋国子民便不计前嫌,帮助晋国熬过了饥荒。而当秦国闹饥荒时,晋惠公明明堆着粮食,却拒绝救济秦国。虽说春秋无义战,可当时诸侯之间的基本信用还是有的。哪怕时至今日,这种行为也是令人不齿的。在古今中外,无论是籍籍无名还是闻名遐迩,他们都怀有一颗感恩的心。他们无愧自己,无疚他人。提起感恩,我便不由自主的想起了史蒂芬霍金先生的五句话,“我的手指还能活动,我的大脑还能思维,我有毕生追求的理想,我有爱我的和我爱着的亲人和朋友,我还有一颗感恩的心。”是的,不管贫富贵贱,我们都应该拥有一颗感恩的心。感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如果我们没有感恩,便会淡化中国以血缘为纽带的“人情”社会特征,缺乏默契,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会日渐疏远。我们可以没有财富、地位、名誉,但我们一定要怀有感恩的心。虽然它不能给予我们物质上的满足,但他能给我们无价的财富,那才是最重要的。在生活中,我们也应带着感恩的心出发,感恩那些曾经给予过我们帮助的人。感谢老师,是他们带领我们在知识的海洋里遨游;感谢父母,让我们从牙牙学语到长大成人;感恩朋友,是他们和我们有福同享,有难同当。感恩他们,是他们让我们感受到世界的美好。让我们带着感恩的心出发吧,让人生的航线驶向远方。带着感恩前行吧,让漫长而辛苦的生活,因为感恩充盈着快乐与幸福。
9. 《出师表》读后感600字如何写呢?山感地恩,因成高峻;海感溪恩,因成浩瀚;天感云恩,因成辽阔。“投之以李,报之以桃。”“滴水之恩,涌泉相报”。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出师表》读后感600字5篇,希望大家喜欢!
10. 聪慧如诸葛亮,怎么会不懂其中的含义?多么讽刺,他一生甘愿为其效犬马之劳的人,在临死之时,作为一位君主,为了大汉江山,给了为自己几经生死的忠臣,一个试探。原来,他如此处心竭虑十几载,还换不回自己追随之人的小小的信任。
11. 让他能一展才华。
12. 然而,在率直质朴的行文中,我们不难看出诸葛亮为人处世的严谨与机敏。他在文中十三次提及先帝,七次提及陛下,是为了强调其“忠心无取之意”。诸葛亮“夙夜忧叹”我想起所叹的不仅仅是如何实现先主遗愿,还有对于自身名声与道德的担忧,刘备一句“嗣子如不才,君可自立为主”给手握军政大权的诸葛亮造成很大的精神压力,在三国这个混乱的时代,“杀君自取”现象屡见不鲜,后主身边谗臣众多,对诸葛亮的非议也多,诸葛亮深知后主“难辩是非”,故在出师北上之际作此表以忠心,一方面表明自己无意自取立场,一方面也使众臣明白“先帝之臣”的身份,警告他们恪守本分,不可趁国家空虚之际做“大逆”之事,这无不体现其良苦用心。
13. 不信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在文章的开头,我分析了世界形势,陈述了皇帝的遗愿。
14. 同时,文章中以极大篇幅描写了孔明对于后主的期望,但是最后一句“临表涕零,不知所言”却很黯然地道出了孔明本人对于这些期望的悲观态度。写此表时孔明已侍后主多年,其“不才”孔明也都谙知,但是,那个封建时代,诸葛亮个人的道德修养却不允许其跨越取位“雷池”一步,取位的高低限制了诸葛亮所能发挥的作用,就好比一个沙漏在不停的漏沙,诸葛亮所做的只是不断向上半部分加入沙子,却没有勇气与意志将沙漏翻过来,拯救这将倾倒的大厦。在封建道德的滤纸中,一代智谋终究无法以个人力量力挽狂澜,这是其个人的悲剧,也是时代的悲剧。
15. 于是他才道:“臣敢不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乎!”
16. 或许是对新主的小小试探,“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之后便是流芳后世的隆中对,诸葛亮此时才真正洋洋洒洒吐出了他对当世时局的见解。他的才能,在此时,真正如同宝石般散射出耀眼的光芒。刘备的“善”之一字,使他与自己的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善”,是,对,好。翻译成汉语也许译法不同,但对于诸葛亮来说,这样的认可,这样一个君主的认可,就像点亮了他的人生。
17. 其实,我们只需要像刘备那样看待自己,用发现的眼光去赞美别人。
18. 虽然刘禅昏庸无能,但诸葛亮仍尽其所能,将小人和贤人的名字一一列举,希望他远小人、近贤者,重振汉室,以图完成刘备的夙愿。
19. 中有两句,说尽了诸葛亮的一生,“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诸葛亮是蜀国的顶梁柱,他的这番陈词,慷慨而情深,大义而忠烈,表明自己对蜀汉的忠诚,既是报知遇之恩,也是尽为臣之责,意在劝谏刘禅奋发有为,励精图治,严明法纪,已完成刘备的未尽之业,统一中国,可谓用心良苦。
20. “出师一表真名士”,每当我读到“临表涕零”这几句时,我的眼前就仿佛出现一个佝偻的身影和一双含泪的眼睛,让我掩卷不得不沉思啊!
21. 先帝不以臣卑鄙,猥(wěi)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
22. 诸葛亮知道,奖罚应该一致,否则人心不服。他写道:“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对于蜀国的人才,这位蜀相也很有了解:“侍中侍郎郭攸之……悉以咨之……有所广益”进行了广泛的推荐。这突出表现了他一心为国毫无私心的磊落胸怀。“亲贤臣、远小人……”诸葛亮已经洞察了这一点,力谏君王不要亲近小人,因为亲近小人会给国家带来祸患。联系实际,亲近小人而疏远君子者,仍大有人在。有些单位的领导人喜爱听身边心术不正的下属讲恭维的话,拍他的马屁;面对逆耳忠言,却置之不理,甚至会找莫须有的“罪名”,把讲正气的同志“调离”。我实在想不出他们面对古人“亲贤疏佞”劝戒的心理状态,也许这些所谓的“领导”根本就没有读过《出师表》吧!
23. 刘备就像是他宿命中必会相遇的的人一样,在他二十六岁,正值盛年之时,来到了这破旧的草庐之中。
24. 其实,并不是每个人都排斥他,而是他总是用挑衅的眼光看别人,用表现的眼光看自己。
25. 前出师表读后感1500字
26. 因而,在当今社会,我们不能做框架、教条束缚下的“单调者”,而要立足实际,努力实现自身价值最大化,不给自己留下遗憾,同时,要在正确的价值观下践行正确的道路。
27. 又是岁月匆匆,五年间,诸葛亮整顿蜀汉内政,辅佐着昏庸的刘禅。每每午夜梦回,过去的种种交织在一起,此时的自己,才不像是世人称颂的如神灵一般的诸葛亮,而只是秉持着最初“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的执念,支撑着自己不要倒下,一步一步兴盛蜀汉的可怜的人。
28. 其实,诸葛亮的这三条建议在实际生活中也十分实用。我们只有广开言路,听从多方面的建议,从中仔细的筛选,才能将事情做得更好;而且如果赏罚不严明,那么不同的人犯下同样的错,受不一样的处罚,大家一定会有意见,弄得大家不和睦;(此处衔接突兀)再者说我们在社会上与一些小混混长期接触,定然会去一些不良的场所,会学许多坏的习惯。
29. 当一些事物改变的时候,我们脑海中往往会浮现出它原来的样子,然后感叹一声“变化真大啊。”当一个人改变的时候,我们脑海中也往往会出现他最初的样子,或许情谊已被岁月消磨殆尽,但是最初的场景就像是美好的执念一般无法忘怀。我们会纠葛在最初与现实之间,甚至即使现在的人变化有多么大,即使也许自己眼中的最初在别人眼中不值一提,但是就是这样的最初,这样在脑海中经年不变的记忆,拉扯着自己,即使一次次被伤害,一次次失望,也无法逃脱记忆的追捕。
30. 诸葛亮不仅足智多谋,更看出的是那份竭尽为蜀汉效忠的心愿,满篇尽是治国之宝鉴,而情牵其文,感人肺腑,动之以深情,晓之其大意,而且反复提到刘备的“遗德”、“遗诏”,陈述自己匡扶汉室的决。我想,诸葛亮之所以能为大家所知,不仅是因为他的智慧,更是因为他的忠诚。
31. 在白帝城,刘备临终之时托孤于诸葛亮。此时的刘备颠沛潦倒,已是年逾六旬垂垂老矣的将死之人。“如其不才,君可自取”,这句话明明是试探。刘备毕生的愿望就是“兴复汉室,还于旧都”,刘氏江山,怎么会交到诸葛氏手里?当他用沙哑的嗓音命令刘禅对诸葛亮“事之如父”之时,诸葛亮眼前仿佛出现了他与刘备相遇、相识、相知、同甘苦、共患难的全过程。
32. 以看似平静的语调讲述,当年伯乐刘备发现他这匹千里马,并给了他充分的发展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