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oducts
面书号 2025-02-24 07:54 11
在的启迪下,我们渴望打破传统的束缚,探寻一条属于自己的财富之路。今日,让我们携手开启人生新篇章,迈向财务自由的未来。
1. 大部分的时间,李笑来都在传播自己的理念,更像一个布道师,向人们介绍他成长经理中总结出来的一些定理。我挺喜欢这本书的叙述风格,能感觉出来他是个逻辑性很强的人,即便是教英语或者是出书,我认为骨子里应该属于理科生范畴,说话叙事条理清晰,逻辑性极强,由论证推结论。
2. 笨蛋们的特点从古至今都是一样的,事情哪怕只复杂一层,就完全无法理解,更别提复杂一层以上了。笨蛋之所以总是理直气壮,是因为他们思考不全面,却总以为自己思考全面。
3. 升级操作系统的第一个方法是提高我们的学习水平。学会没人教也没书教的技能。有一个很重要的学习是,如果你想学习知识,你最好学会教别人,你可以试试!
4. 一、财富自由的定义
5. 与其说是讲投资的书,不如说这是一本心灵成长书。他告诉了我们很多关于人生的道理,比如:
6. 所以,这个观点也就很容易让人豁然开朗,以前很长时间的纠结,都找到了解答。
7. 而李笑来真的不是什么大人物。他只有很短的投资时间。这些策略都是关于投资小白的。但他用这本书成功地说服了我,并将再试一次。
8. 第三种个人商业模式:购买他人的时间再卖出去。比如创业和投资。
9. 但你的注意力却不一样,要多少有多少,想怎么用就怎么用,完全由你自己支配,将注意力放在学习、思考等有价值的地方,就能取得收获。注意力是我们最宝贵的资产,是我们可以自由调用和生产的唯一资源。那我们要怎样管理自己的注意力资源呢?
10. 平安小果果写于2019年6月4日
11. 有些人的曲线上扬了一段时间就回落了,以致终生从未超过那条成本线—无论什么都有成本,生活有成本,习得技能有成本,获得尊重有成本,就连做坏蛋都有成本。成长这个东西,只有突破了成本线才开始真正有意义,在那之前都是在挣扎…即便是在突破成本线之后也要继续成长。很多人在到达那个“里程碑”之后,人生曲线没过多久就开始回落,再次回到成本线以下,这种现象极为普遍。
12. 信任,就是相信自己和别人,会改变,变得更好。
13. 书中通过”凯利判据”(kelly criterion)说明,永远不要压上全部。 近一步的扩展,如果你胜算不高,所有可投资金额的20%可能已经算“压上全部了”(这个比例我随意说的)。
14. 但不知道为什么,我就是非常盲目地笃信自己不仅早晚会突破那条成本线,而且一定能活出那样一条曲线—不知道最终刻度是多少的曲线。
15. 人在成长的过程中,遇到打击非常非常正常。在今年暑假实***,当我第一次拿着一个***做的甚至不能被称为原型的**给开发看的时候,我都能清楚记得他们”鄙视”又无奈的眼神,那种不可思议让我感到十分羞愧,当时很想哭又很想反驳,可是一瞬间就想明白了,下一次,我一定会比这次更好,要用行动来证明。遇到挫折,要学会鼓励自己。
16. 能解决的是能力,不能解决的是坚韧。还有一个有趣的知识点,“湖水育碧效应”,也就是说,几乎每个人都认为自己高于平均水平。原因是我们不能感知整个世界。我们只能通过感知周围环境来判断自己是否高于平均水平。
17. 我是很早就有时间>金钱这个观点的。我出生在农村,6岁进城上小学。小城市生活,不算富裕,也不算太穷。在这种环境下成长的我,从来没有过追求大富大贵的想法,也没有太多的物质欲望,但也没有感受到穷的压力。在这方面,我很感谢我的父母,他们尽力为我们创造了一个他们能达到的最好状态。我很小就对物质的追求没什么追求,现在回想起来,我从来没有因为得不到一个玩具或者一件衣服而哭闹,甚至想不起来自己曾有过想要一件玩具或一件衣服的时候。我唯一喜欢的就是书,而在买书方面,我的父亲从来都没有拒绝过,甚至要奢侈过很多的家长。所以,我对于金钱的向往远低于对于自由的向往,虽然我可能并不了解什么是自由,但是我从小就不怎么渴望被束缚。我希望我的时间由我做主,也不太喜欢被打扰,被要求。长大后,随着工作越来越忙,想做的事情越来愈多,就越来越认同时间的重要性要远远大于金钱的重要性。当然凡事都有两面性。按照书里说的,好的一方面,我对钱没有过多的欲望,也不太会攒钱,至少拿时间换金钱不是我会做的事情;相反,坏的一方面,对钱没有概念,不知道如何理财,对于财富自由没有多大想法,甚至潜意识中有种“追求财富会让全身充满铜臭味,金钱和灵魂、跟公平、跟健康是矛盾”的想法。而这种想法,就是通往财富自由之路的第一道拦路虎。因为从内心里面,你并不认同财富自由这个概念。而且我发现很多的财富投资类书籍都提到,人们总是说爱钱,但是并没有真正地把财富自由当成自己人生的信念来看。所以要实现财富自由,首先要认识到“获取财富其实是一件快乐的事”。
18. 我度过了一段很消沉的日子,一位故人说,人的性格是不可能变的。当时,我做了很多努力,我以为我改变了很多,但后来我发现我真的错了,我什么也改变不了,这让我感到悲伤甚至绝望。经过了一个漫长时日的内省,我小心翼翼地对待着自己每一份情绪,我发现,其实没有人是不变的。
19. 五、定期等额购买可有效规避风险 .
20. 在投资运气权重高的情况下,可能会显得你不知道如何盈利。你学了很多投资课程,却被砍掉了韭菜。在这里,我们应该特别警惕。报道的投机和财富可能与各方提道的各种策略无关,只是运气。
21. 以前确实没想过这个问题,大概这也是很多人的困惑,20岁之前,我们每个人都在一直学习,尽管很多是被迫,但是每天学习,就每天在成长每天在进步,但是那时候由于没有超越里程碑(拐点),所以曲线很平缓,自己难免怀疑,难免纠结,觉得自己没什么进步,看不到成果。
22. 但更有效的是让自己保持持续成长。除了获取薪水,更应从工作中获得成长,多学点、多做点,做得比要求的更好,这都是在为自己赚取成长。即使在一个行业中长期积累成为行业的精英或专家。
23. 其实从这个图来看的话,在起点在乎金钱似乎是更好的选择,但这里的在乎金钱的标准应当是”未来能赚多少钱”.
24. 我简直爱极了我的生活。
25. 投资的知识、经验和智慧只能从实战中获得。书上所写的,牛和人所谈论的,与你无关,这些东西不仅要扎根在你的骨头里,发芽而不枯死,而且要等很长一段时间才能长盛不衰。
26. 这些话很像经典的“知乎问答”,剪短而有力。真正理解了这些话,或许会让你的人生有所不同。我相信在每一个人的一生中,总有那么一些时刻,这种机会不多,一生或许也只有这么两三次,突然就顿悟了一些事,然后你觉得自己成长了。当你感受到成长时,说明你完成了一次跨越,而之前所有的不顺和纠结,都是前行在成长的路上,你感觉不到它,只是时间未到。
27. 这本书还有一个作用,就是让我体悟到了“重构”这个词,李笑来无疑是一个跨界人,他很擅长把各个领域的概念糅合起来,当然,我们有句话叫一通百通,或者是万变不离其宗,就是说,很多事情的道理都是相通的。
28. 你可能有三种资源:注意力、时间和金钱。
29. 在今天之前,你可能永远不会知道你有一个操作系统或如何升级它。那操作系统究竟是什么呢?作者告诉我们,我们的操作系统由三层组成,自下而上:
30. 但几乎所有的进展都是可能的,只有当一部分安全被放弃,所以我会努力。
31. 幸福其实是一种能力,但如何做一个幸福的人呢?
32. 原来人犯错,良心真的会不安。
33. 第二个大坑是"心急火燎地随大流",例如不管自己合适不合适,一窝蜂扑到热门行业,如ai,区块链等;
34. 如上图所示,左边的活动更注重技巧,右边的活动更注重运气。投资是对的,也就是说,运气的分量比较大。
35. “再来一次”是因为多年前曾有过一次尝试,却掉进了李笑来书中的很多漏洞。现在我想在不影响家庭整体财富的前提下,把自己的财商改成更好的财商,弥补过去的错误。当然,这要冒一定的风险。毕竟,把钱放在支付宝和微信上要实际得多。
36. 三、成长>成功
37. 四、个人商业模式
38. 我很幸运,我的父母崇尚鼓励式教育。想起小时候,我每走一步,我的膝盖都会”嘎嘣”响一声,我走路总是摔跤,每摔一次,我爸妈就会告诉我”摔一跤,长得高”,以至于后来摔跤我都会很开心,觉得自己又能长高了。我想,乐观才是鼓励的本质。
39. 作者告诉我们,首先要避免三个大洞的干扰:
40. 有了闲钱,不可能梭哈完事,这部分“闲钱”,即可以投资的钱又该如何分配。
41. 例如,如果你知道哪些行业容易赚钱,但却是**的,你宁愿放弃,选择正规的行业,少花钱。或者有一个难得的自由周末,购物或学习,哪个更重要?如果你选择学习,那就采取行动去学习。
42. 其中,概念和关联是操作系统的底层核心,概念是对事物的清晰认识;关联是不同概念之间的必要联系,可以清晰、准确。操作系统的中间层是values和fang**,这意味着知道什么是最重要的,并做出决定。
43. 采用定投策略,相当于确定地“捕捉”了一段时间里的均价,也变相的分摊了风险。
44. 概念与关联;价值观与立场**;实验与实践。
45. “嫩”的一种表现:只知道自己不想要什么,却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
46. 在学过一点概率的人中,有一个普遍的误解,就是认为“风险的概率决定风险的大小”。但事实上,衡量风险的首要因素并不是风险的概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