句子

句子

Products

当前位置:首页 > 句子 >

逆生长传奇,人生感悟新视角

面书号 2025-02-24 06:31 6


在古老的书页中,巴东的传奇故事静静铺展。逆生长的奇遇,让人对人生感悟有了全新视角。

1. 他们周围的人都快死了,新的人搬进来代替他们。渐渐地,本杰明长大了,他认识的人越来越少,一个人死了,这意味着这个职位是空的。后来,本杰明的女儿出生了。本杰明非常害怕,所以他选择了逃跑。

2. “很有意思,有时候我们最记不得的人,却印象最深。”记住的只是一些事一些话,却不是这个人,是这个人的经历、话语深深打动了人。

3. 这本书改编的成的电影获得了81届奥斯卡奖,人们因为这项荣誉记住了这部电影,争相去电影院看这部电影的时候,却忘了回归原本,看看菲茨杰拉德在纸上是如何用语言文字描写着一神奇的事情的。

4. 本杰明曾遇到过这样一只蜂鸟,他学会了它的精神。自然的规律在他身上全然颠倒,他一生都要遭受,自我深爱的人们,比自我先死去。以及,某些时刻,自我不可选取的离开。

5. (这个场景让我想起了龙族里楚子航与他老爹的故事。)最后,本杰明死在了黛西的怀里。这不就是人生吗?

6. 这个每个环节都野心勃勃的团队在配乐方面显然也不会有丝毫懈怠。本片的配乐全部由亚历山大·迪斯普拉特创作。亚历山大虽然不像约翰·威廉姆斯、汉斯·季末这些蜚声海内外的大师那样为国内观众所熟知,但我们对这位履历上写着《色戒》和《面纱》的48岁作曲家显然并不陌生。除上述两部在大陆公映过得电影外,他还曾为《暮色2》《金色罗盘》《戴珍珠耳环的少女》《我心遗忘的节奏》《女王》等片谱写原创音乐,可见他能够柔韧游走在文艺片和主流商业片之间,尤擅长悠扬隽永,富有异域风情的旋律。本片的音乐秉承他一贯的风格,清新悦耳,余音绕梁,却并不喧宾夺主。借用亚历山大本人的话说“音乐务必强而有力,但也要十分的沉默,它务必十分的纤细且缜密,不能过度卖弄,而且还要一向表达出主角的情感,因为本杰明是一个很沉默的人,音乐必须要表达出他在不一样处境时的移情感觉,显现出他在悲伤与疑惑时的感受。”

7. ,演示一个不朽的寓言而已。

8. 高超的制作技术与单薄的人物设计电脑CG和化妆术是本片最出彩的技术环节。本杰明作为海员出海的几个场景运用了超多的CG特效,天空黄昏的云彩、远处冒着浓烟的军舰都是CG特效的功劳。CG在这种颇具神话色彩的电影中更是为所欲为,色调的转变十分随意,但又能持续高度的统一。但比起CG的大展拳脚,化妆术甚至撑起了半边天,皮特从七十古来稀的来头演到十七八岁的花样少年,布兰切特饰演年龄跨度极大的主角。早期的弱智化妆术中的拉皮和制作假皮的痕迹已经消失,演员在这种高超化妆术之下甚至可能误以为镜中的自我真的是已经化妆后的年龄,更有利于进入主角。

9. 床底下,他俩点着蜡烛,“我并没有看上去那么老”“我也这么觉得,你不像我奶奶”。当有个人这样认同你的时候是多么温暖啊。“我永远忘不了她那双蓝眼睛”。确实,很美。

10. 所以,所谓青春是一种心态而非一段时期。

11. 创作这个短篇时,菲茨杰拉德在酒精毒品的腐蚀下,渐沦为替以前被他讽刺的时代镀金的一部分,剥落美国梦金箔的才情基本都留在了《了不起的盖茨比》《最后的大亨》中。不堪丧妻之痛,一度被迫远赴好莱坞编剧的他,写作的目地当时仅限为一个瘾君子谋求温饱。这样背景下写出的书,即便仍不乏可取之处,但差强人意的评价似乎并但是分。

12. 7岁、5岁、婴儿,速度不快不慢,与我们的衰老同步。本杰明以婴儿之身出生在这个世界,还是以婴儿之身离开这个世界,不变的娇小的躯体中多了一个85年的人生。

13. 逆生别于不朽,思索多于评价--《本杰明巴顿奇事》的揭示

14. 音乐的这种作用在本片临近尾声时表现的尤为出色,

15. “这是个值得成长的完美地方,在这个地方,人们抛开了过往生活中的矛盾,每一天只关心天气、洗澡水的温度和一天行将结束的阳光。”在夕阳的余晖中,有人在下棋,有人看着报,有人织着毛衣,有人聆听着鸟鸣,有人因天气微凉而咳嗽,一片安静祥和的景象。突然想到这一句话不就是小学时语文老师经常出的造句题吗?“有的…有的…”要是有一个小学生把这个句子交上去估计是要得到表扬的吧。

16. 的确,本片配乐相较同年问鼎奥斯卡的《贫民富翁》要低调得多,看来经济危机的背景下,人们更乐于随着JAIHO的旋律引吭高歌,而不是看着布拉德皮特返老还童。但《本杰明》的主题音乐显然更经得起反复咀嚼,空灵的音符仿佛一个阅尽千帆的老人在月色下细数心尘往事,既有对过往亲情的眷恋,也有对逝去感情的追思,而这些在从小见惯生命流逝的本杰明看来恰似弹指间的过眼烟云,终究要回复孜然一身。

17. 总之,这种哀而不伤的情绪就是本片配乐的基调,如同拂面的清风,提醒终日穿梭在柏油丛林中的我们,珍视生活中所拥有的一切。

18. 退休后,他回到了家乡。他父亲开始认出他来,但他父亲死后不久,他继承了一大笔财产。接下来是他与青梅竹马黛西的爱情故事。本杰明一生中最快乐的时光。他的妻子怀孕了。

19. 本杰明巴顿奇事讲述了本杰明逆生长的故事:出生时心理上是个婴儿,可从外貌上看却是个老头子。随着时间的增长,别人是越活越老,他却是越活越年轻。到老了的时候,别人是老态龙钟的老人,他却成了个婴儿,最后是在知心爱人的怀抱里死去。而在他如此反常的一生中,他经历了亲身父亲的抛弃,养母的无私养育,和黛西的相知、相恋和相离,和船长在海上的漂泊流离,战争的残酷无情,感受过不少老年朋友的去世的悲伤和沉重、、、、可以说酸甜苦辣,生离死别都经历过了,而在他的整个人生当中,本剧以他与黛西的感情为线索而串起来了!

20. 但越活越年轻真是好事吗?布拉德。皮特扮演的本杰明。巴顿轮到了这份好事:他生下来是老头,却越活越年轻,最后是越活越小,小到回归出生时原形,又回到无。

21. 《本》或者能更多地激发观众的思考,而更少得获得一些技术上的评价。但是依旧有若干点能够指出:女主角撞车的一段无疑是十分搞笑的,或许能够理解为在长河中的一条小小支流,它是那样不和谐,而又让人感到闪亮。这个段落似乎与本片的风格完全无关,而类似与其他轻快风格影片的一个开场,安插在那里有很强的跳跃性。我不想褒贬这个桥段,只能说,这的确十分特殊。皮特的演出我不想过多褒奖,他的确在不断突破自我,获得长足进步;相形之下,其最近的作品,我更多欣赏其在《阅后即焚》中的表现,那里他是那样一个另类搞笑的人物,而在《本》中,他十分深沉,十分忠实,十分恳切,也许这是两个不一样层面,不从进行深入的比较。试想当年莱奥那多从铁迪尼号到飞行者的升华,皮特也让同样我对于漂亮脸蛋的演员有了更多的宽容的期望,转看当今中国的漂亮男星,感叹不知何时,他们的脱胎换骨也能稍许到来啊。

22. 当老巴顿看到本杰明从妓院里出来时,意识到自我也许错了,也许不该丢掉他。在酒吧里,父子两喝着酒,本杰明说这天有太多的第一次,老巴顿拿起酒杯说“敬孩子”,本杰明说“敬母亲”。老巴顿原先是一向惦记着这个孩子的,本杰明是一向爱着他的母亲,虽然不是亲生的。

23. 返老还童是从古道今人们所梦想的,但是如果我从出生就有着这样的经历,我又会怎样生活在这些世界呢?读完这本书之后我一直在想这个问题。出生时面对全社会异样的眼光,上幼儿园因为奇怪的长相不能交到朋友;小学,中学因为超乎同年龄段的智力和长相又会受到歧视;到了上大学的年龄因为年龄和长相不符而被退学。一生的光荣岁月只有到了年过半百的时候,那时候的自己一副俊秀长相,令人羡慕不已,在旁人感叹时光流逝,惋惜自己逝去的青春,没有一个人能相信你是一个已经历了大半个世纪的人了。碰到自己喜欢的人又不能追求,爱与死亡冷酷的纠结着,结局终究令人伤心。

24. 很久以后,黛西突然接到儿童权益保护组织的**。他们找到一个失去记忆的孩子。他唯一认识的人似乎是黛西。黛西知道那是本杰明,于是她收养了他,陪伴本杰明度过了晚年生活。直到有一天,本杰明死在了黛西的怀里。

25. 黛西的主题时常和本杰明的交织在一齐,32min本黛两人初次见面,响起的音乐似乎就是两人终究劳燕分飞的映射。本片前半部分每当回到从前,往往配以以当时流行的爵士乐,既烘托气氛,又凸显时代感;55min,无名女士去世,伴着她生前喜爱的钢琴曲,本杰明又送别了一位朋友,熟悉的乐曲里浮现出她的音容笑貌,似乎也在说,给你生命中留下印记的往往是那些你叫不出名字的人。

26. 此片化妆毫无悬念地获奥斯卡奖。其实和化妆相配的还有皮特的演技:幼稚的老头和沧桑的儿童,这样的题目能够成为电影学院的小品考题的,这是需要极高的把握水平的。

27. 看这本书我看的十分仔细,中文译本反反复复看了很多遍,即使故事已经深深刻在我的脑子里了,我仍然重新回到他最初写作的英文版本,即使有大量的陌生词汇,我仍然孜孜不倦的查阅字典,一个字一个字的翻译,品味不同语言文字的魅力。

28. 另外,技术制作方面与剧情一样细致,经得起时间的磨砺和影评人苛刻的眼光,比如在本杰明和黛西重逢的时候,背景声音并不是空白,内容和音量都绝对符合实际生活,

29. “无论什么肤色,什么体型,人都是孤独的,但可怕的不是孤独,而是惧怕孤独。”嘿嘿,孤独啊。

30. 割断所有的缠绵,这实在不是一个人类能够承受的。

31. 也许,它是在寻找自我的爱人。

32. 或许,这是对想青春不朽世人的忠告。

33. 那么《本》所揭示的是什么?人生究竟是什么?时光究竟是什么?时光是可逆的么?时光真的能像那倒走的钟似的,把逝去的亲人带回到我们身边?也许影片正在告诉我们,无论人的一生是如何的,即使你的一生离奇另类到从老而年轻,那究竟是一生,是一个人在这个世界上唯一的短暂的旅程。人的一生能够那样多彩,你能够固守在一个地方,也能够走过所有的角落,而时光对所有人都很公平,她在那个地方克扣了你,也就在这个地方给与并但是分的补偿,而在这短暂的旅程中你会做什么,取决于自我的选取。而无论你如何表达你的始点和终点,你终将生不带来,死不带去。也许影片正在告诉我们,始终的表象倒置并不影响生命的活力和精彩,而人的始和终,是一样的,完全一样,初生的婴儿和垂暮的老人,他们拥有同样的状态和情绪,他们都是最接近于上帝的生命。或许影片在告诉我们,人都是孤独的动物,他们并不群居,他们只会以自我的人生轨迹偶尔交汇,完美的缘分,短暂的相聚,应当使人感到满足,即使你们的生命之线是相向而行,相汇只在瞬间,那个瞬间已经足够让人体味,让人珍藏了--因为时光并不可逆,就像影片结尾飓风带来的洪水一样,奔流不息,势不可挡,她带来了所有,也带走了一切,即便是不朽,也在时光的长河中

34. 前言:本片不失为一部动人真挚的感情长诗,返老还童的情节增添了几分传奇色彩,除此以外,本杰明·巴顿但是是一凡人,既无盖世奇能,也非道德模范,大卫·芬奇披着传说的外套讲了一个关于人生主角的问题。不少人“放言”说本片极可能夺得即将颁奖的奥斯卡最佳电影,还有人说是另一个阿甘式电影,媒体也像患了流行性感冒一样,列举种种本片如何具备夺奥实力的证据,似乎大卫·芬奇拍这部电影就是为了给自我正名,拿一个奥斯卡。影迷朋友们于是便抱着这种先入为主的态度去看这部电影,果不然就中了其圈套,似乎这部电影到达了某种新高峰。从影视化妆技术来说,《本杰明·巴顿奇事》极有可能到达某种高点,但正因为这种高超化妆术,也变相降低了对表演的要求,关键的几个事件也但是是人物在不一样的地点的相遇和分开,与阿甘具有喜剧色彩的设计并不一样。本片有几处波涛,总体平静,轻轻地来,轻轻地去,不留下,也不带走。

35. 《本杰明·巴顿奇事》:难成经典的本杰明·巴顿

36. 那个被老妇人呼唤的卡洛琳出生了,从这开始,也就是影片的最后40分钟里,任何人都可以随时遇到自己的哭点,你说不出来原因,真的,总有一种感动叫做难以名状,不是吗。

37. 主给与你的,终将拿走他们。你可以像疯狗一样对周遭一切愤愤不平,你可以诅咒命运,但是到了最后一刻,你还是平静的放手而。

38. 对于这篇“影评”的题目,我有理由自责--前后在说完全不一样的事情,虽然都与《本杰明巴顿奇事》有关。

39. 38min随着老年黛西的回忆结束,熟悉的音乐适时响起,将本杰明一生中重要的人一一穿起,这时柔和的音乐仿佛潺潺细流,轻轻拂去岁月中的尘埃,宛若飓风来临,潮水侵入地下室时,依然故我的旧钟,一向述说着遗憾的故事。

40. 的事情。时问的永恒性与不可经验性是时光哲学之于人生的重大好处。另外,与时光主题并行的是关于爱的情感主题。“时光已经与历史、与人生、与人的情感交织在一齐,融合为一体。因为时光中渗进了历史活动的因素,所以时光就必然是具有情感化、心理化的主观意识。甚至我们能够说时光就是情感,就是人们在某一时刻、具体境遇下所构成的当下领会和情绪态度。我们以怎样的方式经历时光或许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在经历时光的过程中获得的真情实感。所以,与时光逆向生长的身体并不是本杰明·巴顿奇事的真正要义,而真正的要义却是他在特殊的成长过程中仍然获得了善始善终的亲情、感情与友情。个性是本杰明与黛西之间的感情故事,他们一生经历了四次分离,却从未间断过对彼此的爱与怀念。片尾镜头中年迈的黛西牵着本杰明稚嫩的小手走在飘满落叶的街道上,时而俯下身亲吻幼小的本杰明,那个场景不知感动了多少观众。时光能够改变很多东西,但有的东西永远部不会变,比如爱。《本杰明·巴顿奇事》这部电影蕴含了太多的人生思考,各种情感交集复杂,每一处细节,都是温柔却疼痛的提醒。有些人一辈子的历程会很孤单很艰难,就像是蜂鸟,在飓风的天气里出现,只是一只,孤单的,单薄的,却倔强地扑腾。

41. 总会有人来重新填补死者的房间。时光不会因为少了谁而停下脚步,世界不会因为少了谁而停止运动。人们也是一样,不会因为少了谁而活不下去,总是会自然而然的有个人来填补空位的。但一些执着的人也许会真的因为少了什么而乱了生活的脚步。其实又何必呢,人生苦短,母亲辛辛苦苦生下你来世间走一回,总是要向前看的吧。“别让不开心的事,停下了脚步…别让遗憾继续,一切都来得及。”

42. 我一向记得奎尼在迷糊中给本杰明讲述的道理,那时的本杰明有着70岁的容颜,却是7岁的心智,他有太多事情不懂,有太多迷茫需要人引导,他因此在夜晚心神不宁。她握紧他的手,正如一个母亲给予孩子勇气与安心,她告诉他,我们每一个人最终都会去同一个地方,无论这过程中,我们是以怎样的形式怎样的方式,最后我们都将殊途同归。

43. 不能飞行的鸟是悲哀的,不能相爱的青春亦然。异样的生命就要承受异样的痛苦,眼看着自己所爱的人一个个衰老,离开这个世界,明白了这一点的时候他选择了主动离开,追逐有更具内容的生活,而非逆来顺受。那一年,他17岁。 他开始习惯了生活,酒和女人,只是,战争来了,带走了一些人,他身边的一些人,那些在我们记忆中仅占据一小块地方的人却让我们记忆深刻,这些人用离成熟了他面对生活的心。

44. 公映于圣诞节的本片是去年颁奖季的一大热门,大卫芬奇导演,由《阿甘正传》的金牌编剧操刀,将菲茨杰拉德的同名短篇小说搬上银幕。

45. 看完此剧后,我的心情有些低沉,不知为啥?

46. 第一眼看到婴儿时期的本杰明,褶皱的皮肤,苍老的神态,心中一阵悸动,恶俗的父亲遗弃了他,善良的人们收留了他,从此这世上有了一个越来越年轻的生命。

47. 假若时钟倒转,时光倒流,战争中逝的生命就会回来,孩子可以回到父母身边。皱纹尽皆消散,艺术家永葆青春,水手无休止的远航,灾难可以避免,爱人不再分离……呵呵,又要说到这句话——只是,万丈红尘,没有如果,尽皆可是。

48. 末章终曲。

49. 村上春树评论菲茨杰拉德,说看了他的小说永远是不可思议,好像命中注定一样始终牵扯着自己,看了他的小说,让自己有写小说的念头,菲茨杰拉德就像他的老师,他的大学,他的文学伙伴。

50. 愿您的一生也是无悔的一生!

51. “你不觉得很可怜吗,不会飞的鸟。”确实很可悲。

52. 如果生命是一首交响曲,在平淡的序曲之后,他开始了第一乐章。 那是一位神乎其神的神父,激昂的祷告竟然真的让老迈的婴儿站立行走,虔诚的欢呼声中他邂逅了生命中第一个高潮,遇见到了黛西,第一个认为他不是老人的女孩儿,第一个触摸自己苍老脸颊的女孩儿,如今的你我都知道这样的第一次给予懵懂青春的意味。

53. 本杰明的人生与正常人的人生有区别吗?似乎是有的,但本质上我想,并无两样——不断的离别。只是本杰明在养老院中提前学到了而已。

54. 岁月稍纵即逝,我们只能珍惜这如瀑布上的水一般流逝的光阴,返老还童终究是一场美梦,抓紧身边的每分每秒,做有意义的事情,充实自己的精神灵魂。做一场返老还童的梦,朝着菲茨杰拉德向异想天开的幻想小说之路迈进!

55. min,用一曲MyPrayer贯穿起本杰明继承父亲遗产后的诸多生活片段,从扬帆出海,到走马灯般的更换女友,最后回到母亲家,同黛西重逢,行云流水,不落匠气,让观者赏心悦目,心旷神怡。

56. 年老绝不是身体老,而是心灵衰老。一个无知,无辜的人,即使他的身体有多老,他毕竟表现的像个年轻人。一个饱经沧桑的人,身体再怎么年轻,也永远无法掩饰自己的老态。

57. 生来年老,而越来越年轻,这是一个较好莱坞以往影片十分新颖的情节外套(虽然影片的脚本并不“新”了):这往往会让人乍一看下与另外一个线路混淆:那就是“不朽”。我们会在两个虚幻的基础上进行不一样的思索:年老和年轻的逆向生长,不朽,这是两个完全不一样的命题。《夜访吸血鬼》里讨论的不朽,《指环王》里讨论的不朽,那是在讨论妖媚和凡人间的关系,或者说那是一种孤独却又良好的心境,看着时代在自我的指边更替,而“我”却不再受到时空的束缚,无论是看着“人王”故去,还是提心吊胆地在黑夜出没,这都是一种得天独厚的历程,虽然伴随着的也是痛苦和挣扎,伴随着的是“看着所爱的人远去”,而时空的转换会令处于其中的心态获得一种异样的淡然。但千万千万,不要把《本》错误地理解为不朽,那绝对有天壤之别。年老到年轻,最后走向的也同样是死亡,只但是,生长的过程和表象与常人略有不一样而已,而身处其中的心境是怎样的?所要承担的痛苦绝对不是“不朽”的人物能够体尝;他体会不到童年的快乐而留存不完整的完美回忆,体会不到年轻生长所带来的欣喜,体会不到走向成熟逐渐具备力量的得意,也同样体会不到与爱人终老膝下环绕的欢愉,只能在短暂的期间与身边的人擦身而过,在某一个时候狠心

58. 之后出现了贯穿整剧的段子:“我跟你说过我曾被闪电击中过七次吗?”一次是修屋顶,一次是过马路取信,一次是在田里放牛。屏幕出现这样的几个黑白画面,在平淡的情节中显得很幽默。

59. 他上了迈克船长的拖船工作,船长带他去了妓院。在那里,迈克说自我童年想做艺术家不想和父亲一样在拖船上耗一辈子,最后他还不是做了拖船船长,但他脱掉衣服露出一身的纹身,说但我还是成为了艺术家,一个纹身艺术家。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但理想也能够透过这样那样的方式实现,就想船长一样。

60. 不断的离别与再见,不断的得到与失去,直到有一天发现自己老去了,所拥有的东西越来越少,然后在惆怅与怀念中结束一生。

61. 1环绕效果明显。背景音乐绝对到位,每每钢琴协奏曲响起,听到钢琴与弦乐的声音,内心仿佛置身于辽阔草原,上一次这样的感动还是1994年看到《秋日奇情》中PITT策马返乡时的场景。

62. 在影片进入到100分钟的时候,年轻的杰明骑着摩托车呼啸而过,屏幕外的我终于意识到,无论变老还是变年轻,都是在走向生命的终结。生活即将发生的冲撞,我们无能为力。

63. 似乎一向在说本片的坏话,但其实在观看本片的时候,还是感到了多少暖流在心中流淌,它会成为一部完美的影片,但本杰明·巴顿难成一个经典主角,除了化妆术。

64. 如此人生逆行,他本人无法协调由此产生的矛盾:当他生出来有张七十多岁形象的时候,却有着一颗童心,而当他走到生命尽头时,却是娃娃脸后心的完全衰老。本杰明也完全无法与周边世界协调:当他经历了无数周折和青梅竹马的黛西终成眷属后,黛西已是韶华将尽,而本杰明却是日益步入花样年华,两个情人一辈子的正常对接,只有短短几年,此前,她少他老;此后相反,岁月距离渐行渐远,直到融入无限。

65. “那是1930年感恩节,我遇见了那个改变我一生的人”,他父亲的身影出现了又离去了,是父亲还是黛茜呢?就应是黛茜吧。那个蓝眼睛、轻舞飞扬着的小女孩深深留在了他的心里。

66. “无论你弹得怎样样,重要的是你弹琴时的感受”,那个女人如是说。结果与过程,每个人看重的都不一样吧,我不是什么独特的人,反正是比较看重结果的。

67. 长生不老是皇帝追求的,越活越年轻是百姓向往的。于是有广告人编出“60岁年纪,30岁心脏”的故事,以及“去年20,今年18”的噫语。1922年有美国作家斯科特·菲茨杰拉德写了一个短篇小说,把这种梦想说得跟真的一样。70多年后,大卫。芬奇把这个梦弄成电影,更像真的了。

68. 黛西是座标,所有的周边人都是座标。当整个世界正常运行时,本杰明的倒行逆势越来越充满杯具:爱他的人一个个逝去或一个个老去。他最后只剩下孤独。

69. 他并非欣喜,而是恐惧。怕孩子和他一样奇怪,怕将来成为妻子的负担,怕孩子不接受自己。在这种恐惧中,本杰明在孩子们一岁的时候离开了她们,开始环游世界。

70. 本杰明期望用出走来逃避时光座标。第一次出走,他上了拖船,在那里完成了他“老年”向“中年”的转换;第二次出走,他浪迹天下,这一次他不得不出走是因为他到达和黛西年龄交叉点后开始向两个极端越拉越远。黛西重新回到正常生活轨道,再也不用为情人光滑的皮肤和自我日益松驰的皮肤担心,本杰明的岁月逆行却走向杯具性尾声,皮肤越来越嫩,形象越来越小,最后又回到起点:养老院。

71. 人的形象无论是老是嫩,成熟的价值是意识和思想。形象只是一幅会有时会犯错误的皮瓤而已。

72. 瞄着奥斯卡的《本杰明》胃口绝不止最佳化妆,最佳特效之类的奖项,这样的成绩也的确不足以与本片相称,最佳改编剧本,最佳女配角,考虑到经济萧条,这样可以给人心灵慰藉淡定财富的作品甚至连最佳影片也有可能获得。本人最关注的是最佳男主角,看看本杰明和父亲在纽扣场相认的那场戏,看看PITT的眼神,那是许多许多年来,奥斯卡虚伪的架子之下遗漏给这个男人的无数奖项堆积而成的深邃与专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