句子

句子

Products

当前位置:首页 > 句子 >

情感与哲理交融 红楼梦:经典再现,人性百态

面书号 2025-02-23 09:46 9


:穿越时空的哲思与情感交响

1. 故事讲的是一个家族的兴衰,一个家族的大小故事。主人公为贾宝玉,他应该说来是一个柔中稍稍带刚的男子,他的柔有部分是因为环境所致,他们家上上下下几乎都是女性,掌管全家的也全是女子,自然而然地就应了一句话“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他们的家族是因为家中一女子进宫当了皇帝的`宠妃而盛起,是他们天天吟诗作乐,而其中又有两女子非提不可,那便是薛宝钗和林黛玉。林黛玉生性猜忌,多愁善感,可贾宝玉偏偏就是喜欢她,她身子弱,老祖宗看不上她,便骗贾宝玉与薛宝钗成亲,林黛玉闻讯气死,而当贾宝玉揭开喜帕发现并非林黛玉,而黛玉又身亡,悲痛欲绝,出家当了和尚。

2. 现在,梳子的制作已经成为常州的一种独特工艺,常州市民的精神寄托,中华民族的文化传承。中华民族的传承不仅仅是人们口耳相传的语言,更是精神的传承和寄托。

3. 原汁原味的语言不做改动(霸气版把所有的台词都改成了现代白话),有点隔膜,却使那个遥远的年代的离合悲欢真实。幽微深妙的灯光,华丽的布景和道具,似乎让我们回到那个烛花将尽、微微黄昏的古宅子里。

4. 《红楼梦》主要以宝玉和黛玉的爱情悲剧为主线,描述了贾家荣、宁国府之间,表现在婚姻、建筑、文化、财产等各方面错综复杂的矛盾冲突。其中最让我羡慕的则是塑造出的'一大批栩栩如生、各阶层的人物形象。比如: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王熙凤、史湘云,就连作者寥寥几笔勾勒的晴雯、紫鹃、雪雁等丫鬟,都成为了我国文学画廊中的著名艺术典型。

5. 《红楼梦》把梳子文化发挥到极致。抛开著名的梳子《金陵十二钗》,嘉福每个女人的'梳妆盒里也有各种精致独特的梳子。我来说说林黛玉,冷漠孤傲。她用的梳子虽然是简单的木梳,但是很优雅;先说聪明能干的王熙凤。她用的梳子虽然没有镶嵌金玉,但朴素的颜色显示出她的大气;最后说一下贾府里最高贵的贾。她用的梳子真的很精致端庄,总是体现出她的优雅和优雅。

6. 第三次接触应该是大学时,我也曾抱着《红楼梦》,在校园里像模像样的读。但是不管我怎么样努力,都没能将这本书读完。也许是曹雪芹老师的书太高深了,也许是我德“道行”不够,也许是作为一个大老爷们,读此书时总感觉到其中的脂粉味太重(这也许是我的认识太浅薄),总之,我没读完,留下了遗憾。

7. 读罢红楼,心里酸酸的。不知是为了什么。是为了荣宁二府的家破人亡?红粉丽人的香消玉殒?还是投机分子的欺世盗名?好像每种都有一点。但总是觉得那不是全部。从一个男人的角度分析,我豁然开朗,这是嫉妒。我在隐隐之中对宝玉产生了醋意。说来也真是惭愧,但是有几个男性看到一个纨绔子弟的周围无缘无故的缠绕着数不胜数的美女而不心酸呢?

8. 在我刚读《红楼梦》时,感受到的只有贾府的繁荣与富贵,但当我读到第十三回秦可卿托梦凤姐儿,对她说的那一番话时,才恍然大悟。秦氏劝凤姐为将来贾府的败落做好准备,重建学舍与祭堂,要有一定的供给。只可惜日理万机的凤姐并没有把这些话放在心上,贾府仍然只顾着享受眼前的富贵,并没有一个人真正地为将来做好了准备,以至于贾府被查抄的'时候,众人只有惊慌失措,掩面而泣。

9. 凤姐虽说是尖酸刻薄,但她威严精明,行事大方果决,竟也是一个女强中人!探春出于赵姨娘,她母亲那般言轻举薄,她却果敢聪明,作事大方,竟比男儿还好几倍。

10. 三毛说过:“读书多了,容颜自然改变,许多时候,自己可能以为许多看过的书籍都成过眼烟云,不复记忆,其实它们仍是潜在气质里、在谈吐上、在胸襟的无涯,当然也可能显露在生活和文字中。”

11. 黛玉和宝玉的悲剧,肇始于封建社会中,婚姻大事向来由父母决定,子女本身并没有资格决定。贾宝玉的父亲命他娶薛宝钗,他就非娶不可,尽管实际上他心里喜欢林黛玉。婚姻大事他无法自主,最终导致了林黛玉、贾宝玉和薛宝钗三个人的悲剧。

12. 很多人说新红的配乐太过前卫,无法接受。然而我认为随着剧情的流动,相配的音乐是毫不突兀的。开辟鸿蒙的多情无奈,可叹的一咏三叹,一梦遥的魂梦无据,终曲的人间苍凉,都那么切合。葬花吟高潮部分引用了歌剧的高腔,看似突兀,实际上是黛玉的人声独白,与“天尽头,何处有香丘”的高问是暗合的。特別一提的是終身誤,真的是仙樂,完全演奏出了原著石頭大徹大悟後的美中不足今方信的無可奈何卻又勘破世情之感,渺渺飄飄不似凡塵。

13. 睛雯、司棋和香菱死时,我也掉泪了!那么好的姑娘啊……

14. 作者充分运用了我国书法,绘画,诗词,歌赋,音乐等各类文学艺术的一切优秀传统手法,展示了一部社会人生悲剧如贾宝玉,林黛玉共读西厢,黛玉葬花,宝钗扑蝶,晴雯补裘,宝琴立雪,黛玉焚稿等等,还表现在人物塑造上,如林黛玉飘然的身影,诗化的眉眼,智慧的神情,深意的微笑,动人的低泣,脱俗的情趣,潇洒的文采……这一切,都是作者凭借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厚艺术素养培育出来的,从而使她在十二钗的群芳中始终荡漾着充满诗情画意的特殊韵味,飘散着东方文化的芬芳 曹雪芹在《红楼梦》中真实地再现了人物的复杂性,使我们读来犹如作品中的人物同生活中的人物一样真实可信,《红楼梦》中的贾宝玉"说不得贤,说不得愚,说不得善,说不得恶,说不得正大光明,说不得混帐恶赖,说不得聪明才俊,说不得庸俗平凡",令人徒加评论不仅贾宝玉,林黛玉这对寄托了作者人格美,精神美,理想美的主人公是如此,甚至连王熙凤这样恶名昭著的人物,也没有将她写得"全是坏",而是在"可恶"之中交织着某些"可爱",从而表现出种种矛盾复杂的实际情形,形成性格"迷人的真实"

15. 几千年来,梳子见证了中国女性思想的改革和变化。从古代华丽的梳子可以看出,古代女性的小家碧玉温润如水;从现代梳子的简洁、简洁可以看出现代女性的大方、不拘一格…

16. 书中最令我感到有趣的情节是“刘姥姥进大观园”,书中刘姥姥第二次来到贾府拜访,她是个没见过什么世面的乡下老太太,凤姐等人都想看她的笑话,便在饭桌上捉弄刘姥姥,引得她说出了一句“老刘老刘,食量大如牛,吃一个老母猪,不抬头。”当时饭桌上的人笑成了一片,这里作者对于各人的笑的描写极为精彩细致,读到这里时,我仿佛身临其境,也成为了大观园中的一员,与书中众人一起笑作一团。

17. 因此,将林黛玉和贾宝玉的故事作为主力呈现,也适度传出了《红楼梦》的主要精神。

18. 看了《红楼梦》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其中各色各样的人物,在曹雪芹的笔下,每个人都描写的栩栩如生,幽默风趣的'刘姥姥,她几进大观园,一个农村老妇凭借自己幽默赢得贾府的喜欢,看来具有幽默风趣的人在人际交往中确实有很大的优势,一个有幽默感的人能给人以亲切、快乐,没有幽默就像灰蒙蒙天空,没有生机;颇像女强人的王熙凤,在处理贾府事务时游刃有余,深讨史老太君的喜欢;温柔贤惠的袭人,任劳任怨,一心服侍他的宝二爷,等等形形色色的人物。当然,主角还是调皮的贾宝玉和多愁善感的林黛玉,他俩真心相爱,互相爱着对方,但由于受到封建思想的压迫,最终导致了一场爱情悲剧,黛玉伤心而死,宝玉气疯出家,唉!人生最大的悲剧莫过于有情人终不成眷属。在当今爱情悲剧时常发生,为的不过是利益而已,在我看来,爱情需要宽容,需要真诚,多些付出,敢爱敢恨,愿世间少一些烦扰,愿爱情少一些悲剧,愿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

19. 只希望现实生活中有情人能终成眷属。

20. 不读书就像没有吃饱饭一样,精神上是饥饿的。读书让人学会思考,让人能够沉静下来,享受一种灵魂深处的愉悦。——董卿

21. 说回《红楼梦》来吧!妙玉是“金陵十二钗”中我认为自己理解得最不够的一位!宝玉去栊翠庵踏雪寻梅一段,我也有百重疑惑。妙玉在全书中着墨甚少,在此回中插入这一段,定是曹先生用心安排的。妙玉既为“姐姐”,其年龄自比宝玉大些,必己懂得“风情”。独居于庵中,恰这般下雪清冷天气,必是凄冷寂寞。一大清早便踏雪赏梅,必是内心虽经年似麻木了,却仍难耐清冷难以熟睡,想着醒了窝里钻着也不是办法,还对身体不好呢,倒不如看看雪散散心,或可拾些情趣,或许还会有人来访呢!想必这样的日子也不是一天两天的了!

22. 写到这时,我却不知怎样往下接了,又打开视频文件看了看找了找。探春,也是极好的。想着,黛玉的才情相貌,宝钗的宽容识体,湘云的豪爽开朗,探春的申明大义,晴雯的直爽兼几分尖酸刻薄,惜春的禅悟空灵,各个都是极好的,要真如我愿合在一起集于一人,可不成了四不像?真要说谁谁漂亮不漂亮,谁能将其性格其才情等抛掉的呢?仅仅看相貌时,秦可卿或还不错,但一想那幕,便立马否定了!

23. 梳子自古以来就逐渐成为人手必备的商品。从古代人类用动物骨头制作的简单梳子,到现代人类用塑料和木头制作的精致便携的梳子,梳子文化不断被中华民族继承,成为常州独特的艺术。

24. 在父母的影响下,董卿从小就培养了阅读习惯,工作后的她更加热爱读书,不仅接二连三去大学深造,而且坚持每天阅读一个小时,雷打不动。

25. 婆媳妯娌间的那么多不堪入耳的事,世上也多得是吧!

26. 还是做作狗血的表演,荡气回肠撕心裂肺的自编剧情?

27. 这次参加这样的读书活动,真是机会难逢,看来这次我终于可以将红楼梦看完了,也期待与各位读友分享阅读感受与体验。

28. 自从我看了《红楼梦》以后懂得了许多道理,我很佩服曹雪芹,他可以写出这么好的作品,把里面的人物写得那么栩栩如生,好像就站在我面前。我要向他学习,练好作文基本功,提高自己的写作水。

29. 想着想着,都担心自己是否真落入其中的圈子中,成了一“俗物”了呢?担心这个担忧那个也不见得关心一下自己,说这个道那个也不见得反省一下自身了!唉!又狠心对自个说到:如果这就算堕落,那还是让自己再堕落一回吧!

30. 巧好“怡红公子”来访,心中初是难言的喜状,但却又似无所紧要不动情愫的样子,一定连她自己也觉得吃惊吧!眉目清秀,却梳着道士的披发,穿着道士的衣服,干干净净的。两人在庵中游游逛逛好半天,旁无他人,却言行谨慎,唯恐说错半句话走错半步路,连她当时也一下不知道怎样才好吧!平时无事,想着万一他来了该说些什么好呢?这样那样的像是定了,可真到了时候却不知道说什么好,连她也怪自己无能吧!一晃就去了,怎么时间那么快的呢?他走得时候,不禁送出门外,向前又送了两步,目送他一步步离开,眼神里充满期待。他终于回头微笑,招手再见,心满意足了,抬手也轻轻地挥着。看他离开了,便一转身走进庵里。心却在那里目送到他消失的最后一刻。

31. 我觉得,当时的社会很奢侈,贾府的贾母很有权势,说话很有分量,贾府上下全都听她的。但她特别疼爱贾宝玉,把他当作心肝宝贝。也许因为是贾府上上下下都是姑娘,只有贾政(贾府的老爷)和贾宝玉两个男人吧。

32. 再次接触《红楼梦》应该是在电视上看到的连续剧,至今影响最深的'是一个公子哥——贾宝玉与若干女子在大观园里玩乐作诗,似乎也没看完。

33. 还是男声大合唱版葬花吟,农村喜事版晴雯歌?

34. 作者善于通过那些看来十分平凡的,日常生活的艺术描写,揭示出它所蕴藏的不寻常的审美意义,甚至连一些不成文的,史无记载的社会习惯和细节,在红楼梦里都有具体生动的描绘

35. 在剧中,性格最突出的,要属于林黛玉了。常听人评价黛玉“小性子”甚至“心胸狭窄”,可我不这么认为!因为在这背后,只是因为她太在意宝玉了,因为爱的深、爱的切,所以不能不介意。我总觉得宝玉给黛玉的时间太少,黛玉的心太细腻,而宝玉却体会不到。在她某个抑郁的瞬间,心情像是走丢的小孩没了方寸,宝玉不该到来的问候会被她驳回,狠狠的、凶凶的,却是无心的,不是不接受,只是因为太难受,于是她只有用诗来发泄内心酝酿已久积压不了的情感。记得她的《葬花词》:“依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花依知是谁?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读完后像是被万箭穿心,肝肠寸断般的阵痛。

36. 观《红楼梦》,可想人生百态!人世间也就一个“俗”字,又怎能总得清闲雅静!

37. 《红楼梦》以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兴衰为背景,以贾宝玉、林黛玉的爱情悲剧为主线,着重写了贾家荣、宁二府由盛转衰的过程。

38. 第一次接触应该是在初三时,在课本上学过节选的《葫芦僧判断葫芦案》。其实在学过后留下印象最深的是“糊涂僧判断糊涂案”,似乎还有一个甄士隐、贾雨村,至于他们之间是什么关系,发生了什么事,我都忘却了。

39. 经历了有“”后遗的,“加强阶级斗争”(编剧语)的霸气版的“洗礼”之后,感谢新红。让我们看到了什么是古典,纵使这只是古典真身的一点皮毛。然而终于使文化断绝的我们,能够拼接起一点对故去的优雅文化的`一点想象。

40. 也不想为自己作太多的辩解,反正《红楼梦》中,或冠冕堂皇的,或勾心斗角的,或男盗女娼的,皆非我所十分喜欢;我所关注的,或是闺中女儿的玩笑,或是结诗社联诗辞,尤甚的自是宝黛间的点滴。这才发现为什么旧时有说《红楼梦》是禁书的缘故了,想必古人中也有类我这种“无颜”小子吧!呵……

41. 梳子是古代八大发饰之一。俗话说“扬州胭脂苏州花,常州第一梳”。常州梳子始于金代(公元265-420年),已有1600多年的历史。清朝时,苏州织造馆的官员为了讨好皇帝,每年都会在旧历七月前往常州定制一批高档梳子和贡品宫。如今,梳子不再是皇室的专属,梳子文化在漫长的历史中不断演变。

42. 说“女儿”不说“漂亮”就好像煮菜不放盐一样——无味!想是“色”已牵动了人最本原的情感,才被世世代代的多情人讨论个不休吧!描述女孩的,书里写得抽象了,一句一套的,作为现代人的我还真不易理解其中的显著所在区别。反正都是貌美如花,宝黛略胜一筹罢了!可拍成了电视,总可以让我尽个人“所能”,理个大概的次序吧!

43. 董卿酷爱读书是出了名的`,被人发现了多次,有路人坐飞机遇到她说她全程在读书,20xx年她去南加大做访问学者,又有留学生说经常在图书馆看到董卿。

44. “千里搭长蓬,没有不散的宴席!”宝玉好聚,怕是散了一人孤独;黛玉好散,怕是聚后高兴散了又悲伤。这听起来却似悖论,但若细想,却又似曾相类的感触!

45. 当我看完《林黛玉焚稿断痴情 薛宝钗出闺成大礼》和《苦绛珠魂悲伤离恨天 病神瑛泪洒相思地》时,听着悲伤的音乐。我实在控制不住自己激动的心情,情不自禁地落下泪来,那不争气的眼泪始终还是把那页给模糊了呢!傻傻的我本以为结局会是贾宝玉和林黛玉幸福地生活在一起,是啊!王子与公主生活只是童话故事而已,然而,这么悲惨的结局我却怎么也想不到。

46. 真真实实、平平凡凡的才叫生活。虽没有轰轰烈烈的誓言,没有曲曲折折的私奔,没有低俗的诗词剧曲,就那细小的生活小节,鸡毛蒜皮般的小事,正经不正经的情话,最是动人处!

47. 董卿在谈到自己的阅读体验时,说自己一直保持着每天睡前读一个小时书的习惯,能够坚持下来的原因,就在于“卧室里没有电视机没有手机,没有任何电子产品,安静静地看会儿就可以睡觉了。”

48. 同时荣宁二府由盛转衰也警示着人们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荣宁二府仗着宫里有人,家里有权有势就大肆浪费,毫不节俭,最终入不敷出,变卖家当,死的死,走的走,落得个家破人亡。俗话说得好读史可以明鉴,我们应该牢记的是这些教训。当今关于《红楼梦》的见解很多,本人也不敢妄作评论,只想和大家分享下我读《红楼梦》的一些想法,如有不当的地方望老师多多指教。

49. [世难容气质美如兰,才华复比仙。天生成孤癖人皆罕。你道是啖肉食腥膻,视绮罗俗厌。却不知太高人愈妨,过洁世同嫌。可叹这,青灯古殿人将老。辜负了,红粉朱楼春色阑。到头来,依旧是风尘肮脏违心愿。好一似,无瑕白玉遭泥陷。又何须,王孙公子叹无缘!

50. 贾宝玉有一个表妹叫林黛玉,她很爱哭,但很有才华,做诗、画画样样精通。她和贾宝玉很谈得来,经常一起玩耍,两小无猜。我觉得,自己也是一个样样精通的小女孩,爱好很广泛,读书、画画,弹琵琶、办小报……。呵呵,好像跟林黛玉有些相似,我也很爱哭,而且,哭起来没完没了。不过,这些应该改正,现代的孩子要坚强些,不要那么多愁善感。我觉得,林黛玉在我心里是《红楼梦》里最喜欢的人物,也是最感人的人物!

51. 是绿油漆么?是竹子壁纸么?是亮晃晃的百瓦灯泡么?是杂乱丰富的“撞色”么?

52. 我先前老说的一句是:观黄山后,天下无名山;看《红楼梦》后,天下再无好书唉!我还经常拿巴金的《家》与《红楼梦》对比,说看《红楼梦》时你是在融在情景中,亲眼目睹所有悲欢离合的发生;而看巴金的《家》里,感觉就像是一个老人在给你讲故事。就如写黛玉魂散的时候,你就像站在潇湘馆外,夜深人静,寒风冷雨,竹影摇曳,凄凄惨惨。你会默念着“香魂一缕随风散,愁绪三更入梦遥”,然后动容得落泪了。但《家》中写鸣凤投湖自尽的时候,就像是巴金老人讲了一个非常感人的故事,老人讲得很动情,你可以容易地体会到老人内心的痛苦,和他的叹惜。无论你体会到他是多么的痛苦,甚至你也会落下泪来,但这毕竟是他内心的感受,你只是在怜悯一个无助老人罢了。每每说完,我都觉得很对不住巴金老人,毕竟他的“真话”,是我所认同的文学中的灵魂。

53. 《红楼梦》所讲述的,是一个令人称羡的大家庭,原本荣华富贵,后来因家庭成员获罪以致被抄家,逐渐走向没落,终于繁华成空的大悲剧。

54. 我心里不禁同情起她来了!想她清高超凡,才貌双全,却独身于庵堂,守度漫漫余生,怎不让人起怜悯心呢?不过,这样想,她也还是不领情的呢!

55. 古人说,“水满则溢,月盈则亏”,一件事物的极致状态是难以永远维系的。贾府就是这样,“登高必跌重,树倒猢狲散”,从极度的繁荣走向了衰败,凤姐等人是依靠了刘姥姥的接济才勉强活下去。倘若当初凤姐重视了秦可卿的告诫,能够有“居安思危”的意识,在繁华的时候拒绝铺张奢侈的生活,主张勤俭持家,那么贾府的男女老少也不至于沦落到流离失所,要看别人脸色行事的地步了吧!

56. 夜抄大观园中各位姑娘的反应可谓另人印象深刻。最让人惊叹的当然是探春那一扇了!观《红楼梦》全篇,有与凤姐当面言锋辞锐的,除了那个不成样的贾链,就是探春了吧!“她们偷着的都是交着我藏着的……”敢为丫头担不是,为整个家族的前程命运担忧,其大气凛然,据理力争,为人拍手叫绝!相比之处,迎春惜春就差得远了!刚查出来入画的一些不对,惜春不但没有为之求情,反倒先推托干净,本可无事,却偏说了那些寒人心的话。迎春最是没有主意的,司棋虽有在园中偷事不对,但也侍候她多年,却无丝毫情义,只求自保平安!

57. 司棋在园中偷事其实也是人之常情,虽不是万妥,但我却也一点不觉得有什么羞耻的。倒是潘又安,贪生怕死,一出事就溜之大吉,全不顾司棋为他,甘“冒天下之大不讳”之深情厚意。这样一个人怎值得这么好一个女孩喜欢并为之牺牲呢?说起司棋,突双联想起贾环和彩云来。贾环虽小,一双菱形的眼睛,写满妨意和阴险,十足的“小人”!彩云申明大义,为之冒险,真真太不值了!世上竟也有潘又安贾环这等辜负那么好姑娘的小男子,真是气杀人也!

58. 当我看到《红楼梦》中第十九集《琉璃世界白雪红梅》时很感慨,一直都说自己喜欢《红楼梦》喜欢得什么似的,也经常跟他人讨论起里边的情节内容,一副“红迷”的样子。其实内心深知自己孤陋寡闻,才疏学浅,连书里边的情节有些还没有弄得明白呢!

59. 《红楼梦》以上层贵族社会为中心图画,极其真实地,生动地描写了十八世纪上半叶中国末期封建社会的全部生活全书规模宏伟,结构严谨,人物生动,语言优美,此外还有一些明显的艺术特点,值得后人品味,鉴赏

60. 第一位自是林黛玉,不论从古人的眼光,还是以我个人的心眼,再加上她过人的才情,动情的泪水,小气的性子,虚弱的身子,我只能说三个字——“受不了”!所以让她得冠吧!

61. 第二位可难为我了,但可以断定的自不是宝钗。反正她宽宏大量,又极聪明,识大体,自是不会计较这些的。

62. 最近的接触又是初三,这次不是学,而是教课本节选的《香菱学诗》,我发现,对我来说依然要学,然后才能谈得上教。于是又拿起《红楼梦》读了一部分,也看了一些参考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