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oducts
面书号 2025-02-22 06:44 6
观后感:震撼心灵,引人深思……
1. 面对那人格几乎近乎于完美的老好人刘峰后来众叛亲离,她说,“一旦发现英雄也会落井,投石的人格外勇敢,人群会格外拥挤。我们高不了,我们要靠一个一直高的人低下去来拔高,要靠相互借胆来体味我们的高。”
2. 电影中“活雷锋”刘峰(黄轩饰)是一个在文工团里不被认可的存在,而受到刘峰照顾被文工团破格录取的何小萍(苗苗饰),从到文工团的第一天就成为了一个“笑话”。文工团女兵萧穗子(钟楚曦)作为何小萍这个“笑话”的见证者,因为父亲被打倒这样的经历,萧穗子对何小萍和刘峰的遭遇充满了同情。在刘峰和何小萍无意中卷入残酷的战争之后,命运巧合,萧穗子与二人重逢在硝烟弥漫的战场。
3. 袁晗寒,一个拥有着北京户口的姑娘,十七岁从美院附中退学,她崇尚自由。
4. 大多数人的人生轨迹都是念书、工作、结婚、育子,因为这就是人生的大体轨迹。
5. 看完这部电影,我深深地被海娃的勇敢机智、临危不惧所感动。海娃是一个真正的小英雄!我们现在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所以我们要珍惜现在的美好生活,好好学习,热爱祖国,将来为祖国繁荣富强做贡献!
6. 袁晗寒,后期去了德国进行了深入学习,空闲时间很多,可以做很多她自认为很有意义的事情。
7. 她的梦想是去北京上大学,可能在她们心里觉得那儿的学校是全国的顶尖学府,只有读书才能改变生活,改变命运,所以她很努力的读书。
8. 那就是海娃—一个放羊娃,他每天利用放羊时候站岗放哨,监视山下的日本鬼子,如果鬼子来扫荡,他就推倒旁边的“消息树”,通知村里的人赶快转移。一天,海娃的爸爸交给他一项艰巨的任务,让他把一封非常紧急的“鸡毛信”交给八路军的张连长。海娃在送信途中,不巧被日本鬼子发现了,海娃巧妙地将“鸡毛信”藏在一只老羊的大尾巴下面,并与鬼子巧妙周旋,主动寻找机会。最终将信送到张连长手里,根据鸡毛信里提供的情报,张连长又派兵袭击了日本鬼子的炮楼,活捉了“猫眼司令。”
9. 再看看海娃,12岁的他,和我们差不多的年纪,但是不管遇到什么事情,他都认真思考、冷静处理。不管遇到什么事情,他都不会轻易放弃。在日本鬼子的刺刀下,海娃依旧那么冷静,任凭日本鬼子怎样打他骂他,他也不吐露半点秘密。在自己的体力微乎其微时,他还坚持不懈,继续送信。我惭愧极了:如果当时送信的是我,在日本鬼子的刺刀下,我肯定会泪流满面,把所有的事情都招了,并做日本鬼子的走狗,在日本鬼子的身旁点烟倒酒。但那是多么可耻啊!
10. 她所待得学校只有两位老师,五个学生,家里住窑洞,一家全年开支不超过五十块钱。
11. 美好岁月悲情泣歌
12. 故事的第二个主人公徐佳,一名复读的高三学生,故事的开篇已经是他第四次复读了,他压力很大,甚至很恐惧,家里把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了他身上,父母都非常支持他读书,认为这是改变他们命运唯一的出路,尽管家境不好,砸锅卖铁也一直供他读书,后来徐佳考上了湖北工业大学,学了机电工程专业,毕业后先是去卖了保险,后面通过了神马电力公司的面试,留在了武汉工作,和他大学期间谈的女朋友结婚,他说先成家后立业,为了给母亲一个交代,也是给那个陪他风雨同行的女孩子的交代,都说穷人家的孩子早当家,他很早就明白了责任二字的意义。通过读书,他也总算是走了出去,成了他们那少有的大学生。在城市立足。
13. 这么多年来依然对严歌苓毫无抵抗力,还是因为她的每一本书读完都能叫人倒吸一口凉气,心塞很久。这种心塞不会给人带来痛苦和不快,而是真正的从作品里迸发的力量让人进入对人物,对时代,对现在的人性的种种思考。
14. 苏轼的诗词流传下来很多,大多数都写山水、描绘出一幅幅美丽的画卷,或自娱自乐,或自嘲于世,或与二三好友同行,或描绘世事百态。洋洋洒洒,人如其诗,诗如其画,画如其字。苏轼不愧为风流才子,满腹的才华尽显于创作之中,有着我辈所看不透的感悟和追求。正是苏轼的`恬淡成就了他,虽然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是他无奈生活的缩影,但是他苦中做乐,更有东坡肉流传至今,满足大家的口腹之欲。东坡先生是个传奇,他的一生悲苦,却从容自在,他不似陆游般国家不兴,死而不快。也不像杜甫般郁郁一生为国家。他是国家用时,义不容辞,国家弃之,恬然自居。是好的诗人的心态,是我们学习的一个方面。
15. 《鸡毛信》的主要内容是:在抗日战争时期,小八路海娃一边放羊一边放哨。一天,海娃的爸爸交给海娃一个艰巨的任务:把一封鸡毛信送给山王村指挥部的张连长。海娃坚定地说:“我一定完成任务!”聪明的海娃心想:这封信上插着三根鸡毛,一定非常重要,这么重要的信我一定要想个万全的方法,找一条最安全的路把信及时地送到张连长手里。可万万没想到半道上和上山的鬼子碰了个正着。这时海娃马上想到了鸡毛信:“哎呀!这可怎么办呀?”他心急如焚,一会把信藏在石头缝里,一会藏在裤袋里,最后他灵机一动把信绑在了“老羊头”的尾巴下面,勇敢地赶着羊群往前走去。贪婪的日本鬼子一看见羊群口水直流,伸手就去抓羊。这时海娃心惊胆颤:“如果正好被抓到藏了鸡毛信的羊可怎么办?”就在这关键时刻,海娃镇定地吹了一声口哨,羊群马上转身,跟着主人拼命地逃跑。可海娃毕竟还是个孩子,很快就被可恶的鬼子抓住了。夜里小海娃又冷又饿、精疲力尽,他多想在那草堆上躺一会呀,但他一想到如果现在不逃出去,可就没机会了。于是趁着鬼子睡着了,便偷偷地把鸡毛信从羊尾巴下拿了出来,蹑手蹑脚地逃了出去,可没想到又被鬼子抓了回来……最后,海娃几经曲折,终于把鸡毛信安全地交到了张连长手里,出色地完成了任务。
16. 影片以萧穗子的第一视角“我” 作为电影的叙事者,见证了刘峰、何小萍等文工团青春少年们大相径庭的命运,具有很强烈的代入感。
17. 你的故事写满我的芳华,影片中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故事和命运,但那些故事在彼此的芳华里绽放着奕奕光彩。
18. 可现实生活是她每天很早起来,倒一碗热水,拿出前天的馍馍,泡在碗中,这就是早饭。
19. 放学后要帮父母做很多农活,喂猪,做饭,还要经过一个很长很陡的坡去收糜谷,而这对于她来说,都习以为常。
20. 我们的芳华当奋斗,撸起袖子加油干,让诗和远方现在就来。
21. 故事的结尾,马百娟没有逃离那个地方的束缚,走上了老一辈的道路,结婚生子;徐佳,毕业工作后,跟女友结婚,两人为着生活还在努力;袁晗寒,自己开了一家艺术投资公司。
22. 我曾经跟朋友及家人聊过相应的话题,如果下一辈真的学习不好,该怎么办?
23. 看完了电影,影片中小海娃既勇敢又粗心、既真实又可爱,他那爱憎分明、坚贞不屈、机智勇敢令我记忆犹新。他的每一个眼神,每一个动作,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的镇定,机智,百折不挠,更让我感动。
24. 《百家讲坛》,我爱你,你让我更加了解自己的祖国,更加了解她、尊敬她!
25. 我的想法是,不要着急,不要急于把他推向自己想要的方向,给他一到两年时间,让他去大的城市见识一下新世界,学习新东西,不为别的,只为让他开阔一下自己的视野,多一些见识。
26. 可是,如果有能力可以在这既定轨迹里稍微变换花样,让人生可以丰富一些,便是在困境里活出了自己,如果再能不按既定轨迹,忽略世俗的声音,走一条自己喜欢的路,就是走出了困境,也是自己的出路。
27. 《出路》讲述的是三个来自不同阶层的主人公6年时间不同选择不同命运的故事,三条故事平行叙述,给人很强烈的现实冲击感,又有种深深的无力!第一位主人公是马百娟,她来自贫困山区,12岁才上二年级,每天要独自走很远的山路去学校,而她的学校,也仅仅只有五个学生,老师尽可能得把他会的都交给他们,她对世界的认知,仅限于课本,然而在这种情况下,她的父亲并不鼓励她走出去上学,在她16岁那年,父亲让她辍学了,并且嫁给了自己的表哥有了孩子,用她父亲的话说“女孩子读那么多书干什么,认识两个字就可以了,反正以后还是要嫁人的,嫁了人也不能工作了,都一样,都要靠男人的”。马百娟没有反抗,顺应了属于她的命运安排。
28. 05
29. 马百娟,一个山沟沟里的小姑娘,十二岁了,上小学二年级,她的梦想是长大了去北京上学。
30. 都说我们是新时代的宠儿,但我们却身在福中不知福,不但对现状不满,还和别的同学攀比谁的衣服更漂亮一些。细数古代的英雄少年,多少为了报答祖国而努力学习,而现在谁能拍着自己的良心说报效祖国?新时代的少年们,加油吧,未来要靠我们的双手来开拓!
31. 通过这部影片我不但了解了中国的历史,同时我也感到我们现在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我们应该好好珍惜自己眼前的条件,我们要更加努力学习,掌握好科学知识,将来把祖国建设得更加强大!
32. 我想马百娟的梦想就像她在影片中读的那样吧:平房和楼房,我家住楼房,客厅真宽敞,入夜人安睡,窗帘映月光……
33. 这部电影主要讲了一个儿童团团长——12岁的小海娃历经艰险送一封鸡毛信的故事。他那坚强的革命精神深深地印在我的脑海里。
34. 我们的青春该绽放,体现自己的价值,追随自己的心意,将眼前的苟且变现幸福;
35. 五十块,可能就是城市众多人的一顿饭钱而已,可这却是她们家一年的花销。
36. 剧中正如徐佳说的,我知道我们自己不能决定自己的`命运,这个世界原本就是不公平的,但我们可以去改变自己的命运。
37. 徐佳,一个城镇青年,复读了三年的高中生,他的梦想是考上一所理想的大学。
38. 袁晗寒喜欢画画,高中辍学迷茫的她靠着妈妈的帮助,在北京市郊外开了一家咖啡馆。后来只身前往德国,停滞一年后考上了理想的大学。
39. 马百娟早上起床后掰了几块馍用热水着当早饭,然后就背着书包上学去了。在崎岖的山路上,她像一只小兔子一样蹦蹦跳跳……放学回到家后一个人提着小桶去后山喂猪。
40. 她的梦想很多,排话剧,画画,开过酒吧,当过营业员,她在用大把的时间来享受她的自由空间。
41. 他不但十分会用兵,而且能猜测别人的想法,无所不能,所以屡战屡胜,霸气凌人,用一个词来比喻他的`性格实在是再好不过了:冷月狼。而且,在百家讲坛里,我知道了,他的脖子竟然能180度大转弯!可以人往前走,头往后看。我还知道了,曹操怕有人杀他,竟然装做梦里杀人!事情是这样的:曹操当了丞相,兴奋不已,但是他怕有人会在夜里来此杀他,就对他的手下说:“我最近不知得了什么病,经常梦见我在梦里杀人!”有一天晚上,他在睡觉,他的手下把他的被子盖好来,他听到了声音,“刷”的一声拔出剑,眼睛还闭着,就一刀把那人的脑袋给割掉了!第二天早晨,他看见他杀的人,还一直在装,问其他人,说:“谁杀了我的兄弟!”其他人都说是他自己杀的,他就对他们说,没办法,他会梦中杀人。这起到了杀一儆百,杀鸡儆猴的作用,让别人不敢靠近他,这也充分的体现了曹操这种多疑的心。
42. 电影用一镜到底的艺术手法来表现战场的残酷,6分钟的长镜头非常考验演技、摄影技术,但是冯小刚运用的炉火纯青,整个画面都处理的非常好,直击人心,视觉冲击非常强烈,观众仿佛就置身在一场惊心动魄的战场之中。虽然影片中有战争戏,但是导演选择了模糊战争,弱化战场厮杀,而是以此为故事背景,以此为故事跌宕起伏的诱因,促使这群文工团的青春少年成长成熟。
43. 徐佳,马上面临毕业,因为所在学校非211,找工作时有些坎坷,可是他带着父母亲的期望在一次次的复读中上了大学,然后顺利毕业,找到了可能对于他来说是比较还不错的工作,慢慢的正在向着他的目标前行。
44. 这三个出身各不相同的孩子,在他们成长过程有些完全不同的境遇,但他们在自己人生转折点上都做出了属于他们自己的选择。
45. 所以,千万不要觉得孩子考不上好大学就是没出息,从而说他这辈子都会没出息,出息不在于一时,而在于他以后的路,你给他一个相对宽阔的视野,让他可以放开眼界,从心里知道自己需要什么,想要什么,自己为了自己的梦想而一步步的努力,从而实现,这才是出息!
46. 三种镜头的切换,三种不同的'家庭背景,三种不同的人生轨迹,真实地让人无法抗拒,那种与生俱来的无力感,让我想起了前两天火爆网络的河北衡水高三学生张锡峰的演讲,衡中的学生大多都来自农村家庭,高考是他们逆袭的唯一途径,他们想通过读书改变自己甚至整个家庭的命运,他们励志要走出去要到大城市发展,就想锡峰对同学说的那句玩笑话“我就是来自农村的土猪,也一定要去拱了大城市的白菜”。我们无法选择自己的出身,但我相信起点不等于终点,有人出生在罗马,有人出生是牛马,但那又怎样?命运依然可以掌握在自己手里,只要自己心中有不灭的希望,就一定会有逆风翻盘的那一天,徐佳知道袁晗寒的故事,他明白人生来就是有不公平的,但是他接受属于自己命运的安排,并且依然为之奋斗,在他的命运里,他又何尝不是自己的英雄呢!有人想努力活得更好,有人拼尽全力也只是想活着!人类的悲喜本来就各不相同!但我还是想说,那又怎样呢?我们依然可以选择自己面对这个世界的态度,依然可以为自己的理想奋斗,生命不息,奋斗不止!
47. 你的故事我的芳华
48. 看完了这部电影,我思潮起伏。仔细想想我们,生活中遇到什么大事小事都要站在爸爸妈妈的背后,让爸爸妈妈帮我们解决问题,我们每天就像生活在蜜罐里一样,却从来都没有想过,如果有一天爸爸妈妈离开了我们,我们该怎么办?没有了爸爸妈妈的帮助,我们一个个就会变得像枯萎的花儿一样,柔弱地耷拉起脑袋?还是成了待宰的羔羊,任人宰割?
49. “铮铮硬骨绽花开,滴滴鲜血染红它。”那是多么令人可歌可泣的史诗。一部影片,让我看到时代前进的车轮碾压出悲痛的辙印。我不禁想,如果我们生活在那个年代会怎样?会不会也在希望中努力、在努力中绝望、在绝望中呐喊、在呐喊中死亡?在我们回头看过去的年代的时候,忍不住唾弃他们的愚钝,但我们生活的这个时代又好到哪里去了呢?
50. 或许,我们的时代已经很好了,虽然铺天盖地的真假消息在身边炸开了花,快节奏扰乱了步伐,但信息时代让我们更便捷地认识了世界,比起改革开放前,已经好太多了,比起我们的父辈、祖父辈,已经太幸福了。在这样的时代,我们如何能不享受当下,不感恩前人建设的和平年代,不珍惜现在的美好岁月?在这样的时代,我们又如何能不奋斗,不致敬鲜血染红的历史,不为建设更美好的未来而奋发图强?
51. 即使我们和那个时代有距离,即使我们并不了解那样一代人的经历,但是电影《芳华》做到了让我们无障碍触碰。这是一段隔着时空的对话,向我们讲述属于那一代人的热血青春。一样的青春特质,点燃人们内心的热血激情的火花,向理想致敬,向各自的芳华致敬。
52. 在我们的时代里,同样有很多人只愿固守在自己的小圈子里,不愿接受大环境的改变,但外面的生活日新月异,你不改变,必然被社会抛弃;而当你站在社会队伍的后面时,你眼里的社会一定是非常悲伤的,因为你只能看到和你一样被社会抛弃、跟不上队伍的人,每天牢骚着对社会的抱怨、对生活的无奈、对命运的咒骂,你绝看不到走在时代前沿的人对自己的追求。而力量总是向着努力的人的,你接受时代的改变,并努力跟随它,你的眼睛才会看到更多的机会。
53. 冯小刚用很有度数的红酒来形容电影《芳华》,一大杯酒喝下去,整个人就晕在其中了。自古青春和爱情从来都不会局限在时代的隔膜里,热血、激情、躁动、纯真、美好,两样人生一样青春,都散发着追逐理想的芬芳。
54. 主人公刘峰,是文工团公认的活雷锋,每年都会得到军人队伍给的各种奖项、荣誉,别人不愿意做的事,他做;别人做不了的事,他做;只有他有的进修机会,他却让给别人……他是不折不扣的好人,却因为爱情被下放连队。我不想说是邓丽君的歌害了他,也不愿责怪林丁丁的落井下石,她只是想保护自己而已。但是看到组织审讯刘峰的时候,我是真的觉得“恶心”。
55. 徐佳复读三年,小学文凭的妈妈干着苦力活来维持他的学业。他的梦想就是希望能够拿着大学录取通知书,去他爸爸的坟前给他看一眼。可考上大学等待着他的却是迷茫,他的前方被一团迷雾遮住了。他卖过保险,做过流水线工人,当过工程师。他一直在寻找着自己的出路。
56. 你不要把他束缚在小圈子里,你要让他知道,世界很大,你应该多看看,看到的多了,选择多了,你就会有自己的想法,也会有自己的主见,对于未来,你会划分的更加合理,对于未来,也会有自己的憧憬。
57. 三种阶层三种人生,山区孩子马百娟,去过最远的地方也只不过是县城,而县城男孩加倍努力打拼的终点,也只不过是北京女孩袁晗寒唾手可得的起点,但毫不夸张的说,好好读书考个好大学,如今依然是普通人实现阶层逆袭的最好捷径。所以同学们,让我们努力学习,厚积而薄发吧!
58. 在哪个年代,他那么小,就胸怀大志有着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在敌人面前毫不示弱,再困难面前从不低头。在回头看看我们,生活在和平年代的我们,不愁吃不愁穿,可是却是遇到一点困难和挫折,就想打退堂鼓……我已下决心学习海娃,学习他那种再困难面前永不低头;学习他的机智勇敢;学习他的爱国主义精神。努力学习,勇敢的面对困难,爱国家,爱学校,爱集体。
59. 影片中对此事有一段解说是这样的:“一个总做好事、不食人间烟火的人,突然对你说他惦记你很久了,让你感觉惊悚、恶心、辜负。”对于这件事,我同样感到惊悚、恶心、辜负。在偶像剧中,每一个女生都巴不得被这样的男孩子惦记上吧!东华帝君爱上小凤九不是也让我们拍手称赞、心动神移吗?!怎么到了刘峰就是被腐蚀了呢?这大概就是年代的力量吧,或者更准确地说,是思想的力量。直到现在依然流传着一句话:“贞女失节不如老妓从良”,千好万好的一个人,犯一点点错似乎都应该被千刀万剐。但是刘峰爱上林丁丁又有什么错?活雷锋不能有爱情吗?在我看来,应该是他错误的表达方式吧,毕竟他强行抱了人家……唉,还是邓丽君的歌害了人家呀……
60. 15岁的`马百娟并没有继续上学,小小年纪的她可能小学还未毕业就离开了学校,出去找工作,可是年龄太小,用工单位不收。
61. 后来我才知道,严歌苓新作《芳华》的英文名就叫做:You touched me.
62. 01
63. 我爱《百家讲坛》可不是图个新鲜儿,而是去关注祖国2500多年的发展史。从尧、舜、禹到末代皇帝溥仪,2000多年的历史是多麽辉煌、多麽灿烂、多麽坎坷啊!“贞观长歌”使中国的富强向前迈了一大步,“甲午战争”让多少英雄男儿为祖国英勇献身,“戊戌变法”仅仅维持了103天。多麽不平凡的岁月,多麽不平凡的民族呀!这就是我们中华民族,历经沧桑,历经磨难,终于屹立于世界的东方!
64. 有很多人他们的起步点可能就是马百娟,在简陋的教室里上课,经过自己的努力一步一步走到了城镇,上了高中,考了大学,他们也从心里羡慕袁晗寒那种衣食无忧,从小不知人间疾苦的生活。
65. 那个一贯喜欢塑造边缘化的女性人物的严歌苓在《芳华》里却一反常态,着力刻画了那个年代部队文工团里主人公“老好人”刘峰的形象,刘峰对林丁丁的后背触摸导致“好人”刘峰结束了他的英雄时代,而刘峰对小曼的托举触摸则给了小曼最需要的尊重和信心。他们都因为那一记触摸,走向了完全不同的生命轨迹。
66. 第三位主人公是来自北京胡同的袁晗寒,她16岁,由于无法和学校里的环境融合,母亲为她办理了休学手续,每天待在家里,不愁吃喝,思考着自己活着的意义,她想找到事情做,以至于让不愁吃喝的日子不那么无聊,于是自己动手开起了咖啡馆,自己粉刷墙,自己手绘墙画,满满的艺术气息,但是因为开在菜市场的闹区而无人问津,没有人消费她的艺术和时尚,再一次陷入了迷茫之中,后来妈妈送她出国留学,学习艺术,在国外她体验着自己的新生活,养了只小兔子,谈了男朋友,后面回国后开了自己的艺术投资公司,而她依然在探索自己生命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