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oducts
面书号 2025-02-21 22:21 6
在“教师劝学活动总结:高效劝学策略分享”一文中,我们将聚焦于探讨如何运用有效的劝学策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助力他们攀登知识的巅峰。
1. 积累和掌握文言词类和句式现象;
2. 学习比喻论证的方法和对比论证的行文方式;
3. 了解荀况关于学习意义和学习态度的论述。
4. 【难点、重点分析】
5. 作者以哪几个角度论述中心论点的?每组比喻包含什么意思?各组比喻之间在意义上有什么内在联系?
6. 本文的比喻论证有何特点?
7. 【教学过程设计】
8. 一、导入本文
9. 由先秦文学谈百家争鸣;综合上节课所讲《秋水》一文庄子的道家思想引出儒家代表荀子。
10. 二、荀子简介
11. 荀子,名况,赵国人。一生主要从事学术活动;主要思想:
12. 法后王;
13. 人定胜天;
14. 人性恶,重视教育。
15. 其思想主要体现有《荀子》一书,被郭沫若称为先秦散文四大台柱之一。其文浑厚,逻辑严密。
16. 三、解题
17. 劝,即劝勉,鼓励。
18. 四、诵读第一段
19. 诵读的准确。先划分节奏,纠正字音;
20. 学生朗读第一段;
21. 学生归纳其中的词类现象,文言句式;老师指导;
22. 指名学生口译第一节;
23. 文理分析:
24. ⑴ 本节的观点是什么?
25. ⑵ 作者采取什么方法,如何论证观点的?
26. ⑶ 比喻论证,其中的本体,喻体各是什么?如何理解喻意?这些比喻的角度有何不同?
27. ⑷ 这一节作者从学习的哪个层而来劝学的。
28. 五、诵读第二节
29. 主要步骤同上(第一节);
30. ⑴ 本节的论点是什么?
31. ⑵ 此节作者依然采取比喻论证,马上一节不同的是,他采取了一组比喻。
32. 讨论:分析、归纳这些比喻论证中的本、喻体及内涵。
33. ⑶ 此节的第一句有内容上如何理解?在结构上起到怎样作用?
34. ⑷ 这一节从学习的哪个角度来劝学?
35. 六、诵读第三节
36. 主要步骤同上;
37. ⑴ 划分层次,概括层意;
38. ⑵ 第一次运用比喻论证,分析其此喻意,这一层作者从哪几个方面来展开论证的?
39. ⑶ 第二层除了喻证还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40. 骐骥一跃,,驽马十驾,,这一句侧重哪个角度的对比?
41. 鍥而舍之,,鍥而不舍,这一句侧重哪个方面的对比?
42. ⑷ 最后一层内容如何理解?
43. ⑸ 这一节侧重从学习的'哪个角度来劝学?
44. 七、全体学生一齐朗读本文
45. 八、《劝学》是节选,结合本文,拓展思维。本文反映了荀子怎样的思想
46. 九、结合上面的讨论,进一步思考:比喻论证有怎样的作用
47. 十、作业布置
48. 背诵全文;
49. 完成教师布置的练习题。
50. 【附板书设置】
51. 一、学不可以已
52. 通过学习,可超越前人(横向);
53. 通过学习,可提高自身(纵向);
54. 总结:只要学习,必有进步,甚至知明而行无过。
55. ──学习的意义
56. 二、学习要善假于物
57. 过渡:承上启下;
58. 比喻论证。
59. ──学习的方法
60. 三、学习必须
61. 善于积累:正、反;
62. 持之以恒:主观、客观;
63. 用心专一。
64. ──学习的态度、精神
65. 学习、积累文言文词汇。
66. 理解文章内容,背诵课文,理解文章主旨。(重点)
67. 反复朗读课文,深入品味人物语言,分析人物性格。(难点)
68. 学法指导
69. 朗读法,圈点批注法,自主、合作、探究法
70. 课前准备:收集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