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oducts
面书号 2025-02-21 07:46 9
——开启阅读之旅,品味经典篇章
1. 同学们,黑板上画着一棵茂盛的知识树,一棵“执着追求”之树,上面有我们语文书第七单元中四篇感人的故事的题目,它们分别是《两个铁球同时着地》、《全神贯注》、《鱼游到了纸上》、《父亲的菜园》以及上个星期我们布置预习重点研读的同步阅读上的四篇文章《绿手指》、《有了愿望的石头能走多远》、《我背父亲去上学》、《弹琴的姑娘》。
2. 五、自由品读,发表见解
3. 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阔谈讌,心念旧恩
4. 【教学步骤】
5. 美学家说:一片自然风景就是一个心灵的世界。那么,我们就从《故都的秋》景走入郁达夫的心灵世界,看作者又通过写什么样的景物去抒发自己怎样的深情
6. 二、教学重难点:
7. 出示:气候温暖、水源(yuán)充足,花草茂(mào)盛
8. 让学生初步学会鉴赏古体诗,领悟古体诗的艺术魅力,在初中的基础上提升鉴赏水平。
9.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0. 学习方法:感知课文,比较阅读、合作探究
11. 在上课之前,我们先走近朱自清,在走近朱自清描绘的那片天地。
12. 《锦瑟》教案
13. 掌握诗歌的基本的鉴赏方法:品味诗歌的形象。
14. 出示《天净沙·秋思》(个别背诵与师生背诵相结合)
15. 培养学生对“生活之美”的向往。
16. 生:引题、正题、副题
17. 生活可能会让你“不宁静”,但是你却可以在繁杂的生活之中,找到适合自己自由灵魂的自由天空,让自己摆脱苦恼的心情,享受生命本身的快乐,享受精神自由的快乐,享受自我娱乐的快乐。总之,生活的黯淡不能隐没你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18. 描写手法:远近结合、动静结合、以动衬静、以实写虚、虚实结合、正面描写、侧面烘托、渲染、白描等。
19. (四)介绍《灯光》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
20. 我不禁为薛瓦勒的执著所倾倒,在那漫长的二十年里,薛瓦勒不停地寻找石头,运送石头,堆积石头,面对人们的嘲讽,他毫不在意,还是一如既往地努力着。凭借着对梦想的执著,完成了让人惊叹的“邮差薛瓦勒之理想宫”。的确,只要心中有愿望,并为愿望不断地努力,就算石头也能走很远。
21. ②抓住文中关键语句从主人公身上汲取战胜困难和孤独的勇气
22. 课堂活动:点读练习。弄清对《锦瑟》的几种解释。
23. 除了这些色彩斑斓的蝴蝶,台湾的山多,山谷也多。
24. 初步读懂文章之后,我们回到我们这节课的主体——寻找另一个自己。文中什么地方提到另一自己,换一句话说就是与平常有所差别的自己。
25. 通过归纳、总结,理解“无知山谷”、“知识的小溪”等事物的象征意义;理解故事中“先驱者”、“守旧老人”、“无知的人们”三种形象的典型意义。
26. 在《三国演义》中的曹操是个奸雄的形象,如曹操借刀杀杨修等,曹操的名言就是“宁教我负天下人,天下人不可负我”。所以后人觉得曹操是“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京剧中曹操的白脸形象(在戏剧中白脸代表坏人),曹操是一个奸诈、阴险、嫉妒的人。
27. (3)指生读读后感
28. 台湾真是个好地方啊,让我们一起带着赞美的语气来读这段话。
29. 另外,本单元在场面描写中运用了“点面结合”的手法,层次感和画面感非常强,突出了文章的中心,这种写法我们在课文的学习中再来具体感受和体会。
30. 咏物诗(描绘音乐的适、怨、清、和四声,中间四句各咏一调)
31. 作者眼中的秋景具有哪些特色呢找出文章的文眼。
32. 多元解读的把握。在课堂教学的尾声,预设了“这篇文章的感情基调,到底是颂秋,还是悲秋”的问题,拟构的情景是“让学生各抒已见,言之有理则可”。这里显现出为“多元”而“多元”的痕迹,既然课堂上师生解读、探讨都是文本的“清、静、悲凉”所蕴涵的情感,怎么还会有同学认为本文是“颂秋”,而且“言之有理”岂不是把哈姆雷特解读成李尔王,还言之有理!如果要比较,让学生举出几个颂秋的文章,也许会更好些。
33. 过程与方法目标:用心感受课文中有特色的语言,评价感人肺腑的人物——甘地。综合 运用比较阅读,课外阅读的方法指导学生在阅读中找出消息的各要素,能分析消息的不同结构形式,能具体地区分通讯与消息的不同。
34. (三)介绍《开国大典》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
35. 检查难读的句子
36. 一、导言揭题
37. 四、单元教学设计
38. 生动、形象、强调、突出、烘托、渲染等。
39. 讲解、点拨、诵读、讨论
40. 对毛毛和亮亮说一句心里话:毛毛、亮亮:
41. 讨论要点:
42. 能以本诗为例,初步了解曹诗“于悲凉中多有跌宕慷慨之气”之风格
43. 浏览梗概,联系原著内容说说鲁滨孙在荒岛生活中都遇到了哪些困难,又是怎样解决的。
44. 听了同学们的感言,看了影片中李勇通过自己的努力考上一所师范大学,面对录取通知书和已经生活不能自理的父亲,李勇并没有被生活艰辛所击倒,毫不犹豫毅然背起爸爸上学,他每天都背着父亲艰难地淌过一条不深但很宽阔的河流,面对生活艰难它毫无言弃。看到这里我不禁感慨万分,而我们呢?每天坐在宽敞明亮的教室,享受有着良好的学习环境,回到家,更是"衣来张手,饭来张口."过着养尊处优的生活.可就是这样,我们当中却有些人不珍惜这如此好的学习机会,比如说上课不专心,学习不用心,不听父母的话.与李勇相比,我们是否感到惭愧?是否应该珍惜现在的大好时光?无论在生活还是学习中遇到困难,要像李勇一样,用顽强的意志来克服,相信风雨之后见彩虹.每个人树立远大的理想,在为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而努力奋斗的同时,更要懂得感恩,懂得回报,让心中的爱灿烂地绽放出来。
45. (五)透过朱自清的眼睛看景物描写
46. 《锦瑟》一诗,是李商隐的代表作品之一。题目是截取篇首二字而成,实为无题诗。诗的意旨隐藏很深,历来众说纷纭。对此诗的欣赏重在体味诗的朦胧意境,把握诗人运用的艺术技巧。意志薄弱用眼泪洗眼睛,意志坚强用汗水学手艺。
47. 自学单
48. 背景介绍:
49. 利用对比阅读的方法,把《故都的秋》与《荷塘月色》进行对比,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
50. 2利用自习课时间要求同学们阅读《真实快速地报道生活》P57-60页
51. [“阅读是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热热闹闹的比赛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真切感受到了朗读的乐趣。]
52. (1)全诗融抒情、写景、叙事于一炉,把对客观社会的描绘与主观思想上苦闷忧郁情绪抒发有机的结合起来,曲折有致的表达了自己的志向,立意深远,气韵沉雄,想象丰富,感情充沛,不愧为难得的上乘之作。
53. 曹操文才武略:
54. 四、个性解读
55. 本单元在新教材中是第一个古代诗歌单元,本诗篇幅短小,又编排在单元的最后一课,因此本诗教学自然就承担了引导学生初步学习鉴赏中国古代诗歌的任务引领学生首先要读懂“这一首”,然后在此基础上归纳鉴赏诗歌的一般步骤与方法;教学中兼顾诵读,力争让学生当堂背诵
56. 师相机小结:花丛很矮,蝴蝶就能从上面飞过;树林很高,蝴蝶就只能从中间穿过;小溪拦住了去路,蝴蝶就要从上面越过。
57. 解说:凡读过此诗,并稍稍了解李商隐生平者,无一不在煞费心思,绞尽脑汁,希望能从这首诗中更多地发现诗人,更深地理解诗人。于是,这首《锦瑟》便成为中国诗歌史上“斯芬克思之谜”。清王士祯说“一篇《锦瑟》解人难”!
58. 明确:它的花白里透黄,突出了秋天的特点,与文中描写的其他颜色格调一致。
59. (1)(老奶奶通过20年坚持不懈的辛勤培育,终于培育出纯白的金盏花。)课题拓展法(板书:坚持不懈)
60.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61. 比较消息与通讯的不同。
62. 第7、8段:联想古代江南采莲的旧俗。
63. 简约含蓄
64. 补充材料加深体会,指导批注。
65. 明确:同学们回答不错。这是一幅巨大的画面,带有立体的美感。碧绿的天空作了画的背景,地面上五颜六色的牵牛花荟萃成流光泛彩的野花圃;天与地之间,间或出现一两只白色或瓦灰色的驯鸽,点缀在一大片的空白中间,显得疏密得体,浓淡相宜,可与天工媲美。穿着青布长衫坐在院子的人,手捧茶碗,举头望望碧空,细数槐叶间透下来的日光,俯身撷牵牛,耳边传来驯鸽的飞声,画面有静有动,绘声绘色,秋之美,秋之情趣完全融合在蓝天白花之中。这种“清、静”中略带“悲凉”的情调,体现了故都秋的原始美和质朴美。
66. 二两句是说:绘有花纹的美丽如锦的瑟有五十根弦,正好我也快到五十岁了,一弦一柱都唤起了我对逝水流年的追忆,一言难尽,感慨万千。(此说只算作一家之言。)
67. 关于每篇课文的背景资料。
68. 这种方法,大家在初中已很熟悉,高中阅读对我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我们深入其中的对景物进行细致的揣摩和体会,从而更好的理解与把握作者的感情。今天,我们就要在学习这篇课文基础上掌握这种阅读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