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oducts
面书号 2025-02-21 01:35 5
在广袤的地理舞台上,形态各异的地貌差异,演绎着大自然的神奇与壮丽。
1. 能够运用课本插图说明地球的圈层结构,岩石圈的位置、范围、结构,提高运用读图观察的方法学习地理知识的能力;
2. 快速阅读一、二两部分内容,试设计本部分内容的知识框架:
3. 三、情景创设──小明是一位高中学生,在去年的暑假,他跟随父亲的勘察队进行野外考察,目的是了解考察地方的地质构造以及进行勘察工作。并且分布很广,比如说:……
4. 该地风向是________。
5. 两篇文章都以作者的游踪为线索展开全文。本文运用变化的笔法,先以散文手法描绘景物,抒发感慨;再以小说笔法叙述事件,刻画人物。细细读来,感受到一份别样的幽默。而《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则巧妙地将写景、叙事、抒情融为一体,突出了雪域高原的壮美、神圣,表现出作者对自然的崇敬,给人印象深刻,让人久久回味。这一环节,通过比较阅读把两篇内容相关而又有所不同的课文联系起来进行鉴赏,是一种“同中求异,异中求同”的思维过程。对于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帮助识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是很有好处的。
6. 解析:根据岩石圈物质循环规律可知,①为岩浆,②岩浆岩,③为沉积岩,④为变质岩。其中a表示冷却凝固作用,b表示变质作用,c表示外力作用,d表示变质作用,e表示重熔再生作用。
7. 通过演示地球的自转运动,初步建立地球自转的空间概念,认识地球自转的特点(绕转中心、方向和周期)。
8. 本教材共5章,包括第六章---第十章 第六章 我们生活的大洲——亚洲
9. 朗读课文,体会作者运用优美和幽默的语言描写眼前景物、记叙所遇人物的写作方法。
10. [教师总结]
11. 教学中关注学生的身心发展。学科特点,学科知识竞赛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12. C.风力侵蚀D.流水侵蚀
13. C
14. 教学目标:
15. 一、仔细研读课程标准是设计前提。
16. (小组合作交流、探究:这段话应该用怎样的语气和语调朗读?表现出作者什么样的心理?)
17. (
18. 具有层理结构的岩石是()
19. 教师准备:《我国工业的分布》图进行技术处理,把工业中心和工业基地做成闪动,使学生观察更清楚。
20. 通过三大岩石的转化和地壳物质循环知识的学习,使学生树立物质的运动性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观念,认识世界万物是相互联系的,是发展变化的;
21. 试用资料说明大洋地壳与大陆地壳的差异?
22. (结合2-1-1图)
23. 总的来说,海陆的升降和地壳变动都是地球表面变化的重要现象,但它们在原因、影响因素和伴生现象上有明显的区别。
24. 交流点拨眼前的绚丽色彩,正像人们透过肥皂泡看到的世界,那样精彩,色彩斑斓,但却转瞬即逝,它们又在无穷地变幻着,不能长久,不能永恒,作者感悟到历史变迁,人世沧桑,个人在时光的长河中非常渺小。
25. 了解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与岩浆之间的相互转化过程,掌握各类岩石形成的地质作用。
26. 教学重点、难点
27. 学生自由阅读,并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28. 能力目标:
29. (请你来做,并归纳断块山的成因)
30. 答案:B
31. 通过有感情地朗读,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了学生主动参与活动的意识,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
32. C.流水侵蚀D.火山喷发
33. 小明:那怎么判断山体是褶皱山呢?
34. 预设(奇),沿途奇美,主峰奇伟,山峰奇险,云朵奇幻;车夫“奇人”经历“奇遇”
35. 通过讨论交流等方式培养学生分析、理解文段的能力,激发学生的积极主观能动性。
36. 骤然:来得很突然,没有任何的征兆,一下子就发生了,没给任何准备。
37. [教法、学法]
38. (请你画出断块山示意图,并判断下图地貌属于什么)
39. 各地理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
40. 本文记叙了与友人游览勃朗峰的一次经历,描绘了山中奇景、嶙峋怪石、变换光影,叙述了奇人奇事、惊险旅程、怪异车夫,表现了旅途的无限趣味,表达了对世事人生的无限感慨,抒发了对奇山异景的赞美之情。
41. 图示区域位于()
42. 情境设置法:利用视频和,给学生以情境感,引领学生感受勃朗峰景色之美。
43. 该学习目标可以分解细化如下。
44. 承转:人类活动受地表形态的影响,而岩石圈是形成地表形态的基础,因而,我们先来认识一下岩石圈的具体情况。
45. 教材中关于山岳部分比较详细,我在教学安排时,只要求学生根据地质作用的知识解释山岳的成因和特点。
46. 结合实例,分析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
47. 2找一找地名,看一看作者的行踪怎样,体会本文行文顺序。
48. 实验法──学生通过书等工具,重现地壳运动的过程及特点。
49. 强化学生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训练,巩固学生读图、填图和绘图的能力。利用地图、地理填充图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强化理性认识。同时做到教学过程中做到穿插回忆前面所学知识,增强知识的横向和纵向联系,帮助学生形成比较系统的知识结构。
50. D.④指示的岩层弯曲现象是内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
51. 通过演示、观察地球的公转过程,理解中午太阳高低的变化、白昼和黑夜时间长短的变化、四季的形成、五带的划分等地理现象与地球公转的关系。
52. 地表形态形成过程的分析。
53. 第九章 西半球的国家
54. 课堂小结能有效体现语文课堂教学过程的完整性,突出教学重点,为学生复习巩固提供导向性。
55. 阅读P30知识窗,了解岩石、矿物与元素的关系及地壳的元素组成?
56. 褶皱山、断块山
57. [教学内容分析]:本节内容是新教材第四单元《地表形态的塑造》的第一节的内容,地貌作为陆地表面重要的自然地理要素,不仅对地表其他自然要素有重要影响,而且与人类活动有密切关系。了解地貌变化及原因,对于进一步理解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地域差异,对于指导人类生产活动,开发利用自然资源,防御地质灾害等都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本课内容在书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58. 【讲授过程】:
59. 解析:喀斯特地貌是流水的化学溶蚀作用而形成。
60. A.a——风化、侵蚀、搬运、沉积等外力作用
61. 情感目标:
62. 美不胜收:胜:尽。美好的东西很多,一时看不过来。
63. B.江南丘陵
64. (3)自东向西:森林→草原→沙漠→戈壁,反映了经度地带性规律。
65. 教师总结:通过观察,同学们了解了我国工业分布的特点,特别是知道了我国有四大工业基地,请同学在地图上确认它们的位置,下节课我们要重点分析四大工业基地的发展优势。
66. 解析:由图可知,该地的沉积物大小混杂且沉积物棱角分明,故它可能是冰川沉积作用的结果。
67. 下列地貌形态中,经过堆积作用形成的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