句子

句子

Products

当前位置:首页 > 句子 >

心灵启迪,人生指南 深度解读《与神对话》:感悟人生,启迪智慧

面书号 2025-02-20 07:54 10


开启心灵指南

1. 其次,在艺术手法处理上,第三人称视角的书写增强神秘感和主题的多义性。这三部小说中,都以另一个人的第一人称来看待整个事件。读者或者观众通过他的视角来窥视“追寻自由的人”的生活,如果是第一人称来书写的话,那么太索然无味了,艺术的魅力正是体现于此。第一人称视角已经先在的有了一个判断,读者或观众可接受可不接受。主题也很多义,自由?逃避?犬儒?作品一旦产生,诠释的权力便交由接受者手中。

2. 看似简单,可书中大量的案例向我们展示,光要承认接受阴影面这件事,很多人都需要很多年的'时间。有时它被压抑的很深,你几乎发觉不到它的存在,但它却影响你的性格、行为习惯,让你问题重重。

3. 5女主把男主介绍给上司,那个被信徒伤害过的男人,男主的问题让上司眼前一亮,决定留下他给他工作,对抗那个可以联系神的家伙。

4. 了解问题表象底下真正的问题,P224表格实例,看实例更通俗易懂。

5. 《与神对话》中有一句话:完美的爱之于感情,正如纯白色之于色彩一样。人们总以为白色是缺乏色彩的表现,却不知道白色包容了一切色彩。同样地,爱也不是缺乏感情的表现,而是所有感情的融合,是整个心灵世界。这句话写的真是精彩。白色包容一切色彩,爱包容了一切感情。

6. 8男主下定决心要推翻所谓的神的存在理论,在直播间里,他拿着逝去的朋友仅存的一直鞋子安静的坐在那里,听塔帕兹长谈阔论还有质疑,提到了女主的感情,女主这个时候进入了一个“死角”,而男主流着泪帮助她理清了思路,最终联系到男二,男二和女主是幸福的眼泪,男主是悲伤的眼泪,没有谁希望自己心爱的女子和其他男人在一起…

7. 读完某一作品后,相信大家都积累了属于自己的读书感悟,何不静下心来写写读后感呢?可能你现在毫无头绪吧,

8. 认真的、好好的去读一读这本书吧,如果你真正读进去了,那么对你今后的人生之路肯定会有很大帮助的。

9. 如何对待心中的阴影呢?我们掩饰不掉阴影,就包容它好了,确定它在我身上存在。爱我自己所有的,接纳自己所有的。让完整的自我充分表达出来。

10. 它们让我明白内心安宁的重要性,我也第一次如此深入地探索自己的内心世界。这应当是每一个人要完成自我蜕变的一个过程。

11. 人们应该怎样生活?怎样看待这灵性的世界?应该怎样审视自己的灵魂?

12. 其实,我并不确信世间真的有神,即使有,我也并不确信祂真的会与一个凡人沟通,所以,我更愿意把这些对话理解为作者的臆想,或者是假借神名启示世人的宣传手册,或者是一部小说。

13. 图像浮现出来,是我看书过程的一个疑惑,自己还没有去整理。或者说自己有一份情绪被触一动而没有去安一抚。而书中有一个阐述大概是:“你今生来到世间,你已经拥有了很多的知识和智慧,只要去忆起你的真实身份,为此去选择,去做,去体验,向真实的身份目标靠近……”读到此时,我问自己,我的`真实身份的目标是什么?我现在做的是靠近我的真实身份的目标吗?此时浮现出我沟通过程中问过自己的问题:我今生来的目的是什么?---报恩,传递光与爱。如果说这是我今生的真实身份或者说今生要体验的或者说是任务,我首先感受到的是为前一部分,而忏悔。我没有去做这一部分,而且是现在远离自己要报恩的对象-父亲,为自己的行为忏悔;对于传递光与爱,这部分我首先感谢自己开始敞开心去体验被爱了,(家里人那么多人的那么多年的关爱,我以前则是视而不见还认为自己不被爱,)现在感受到了他们的爱,同时也在经历体验什么是爱?这个很多人很久就争论的话题。走在这个过程中,自己还没学会爱,则没法去给予别人爱,所以自己还有很多路程要走(当写到此时,我的心很沉重,很痛,感受到了自己对父亲的内疚,没有做到做女儿的责任而自责)。同时也感谢这本书,让我了解了我现在的状态和要做到事情。

14. 表姐夫才40出头呀!姑父也刚去世不久。姑父的死又纯属意外,他是爬上屋顶盖瓦片的时候摔下来猝死的!

15. 不看这本书不知也不会想到自己潜意识里面阴影的存在。并且为了掩饰心中的阴影,去欺骗别人,欺骗自己。并给自己带上了面具,生活了几十年,逐渐习惯面具后,把面具后面的真实的自己给忘记了。尽管在生活中屡屡受挫,但仍然压抑内心的暗示,拒绝看到真实的自己,拒绝聆听发自内心的声音。我也感到在掩饰自己阴暗面的时候,不惜花费时间、金钱。换个角度看,我已经被这些阴暗面的东西奴役了。我已经承认阴影的存在了。

16. 马克思根据实践区分自然界和社会,实践使得人在对自然改造的同时发挥本质力量,马克思称之为: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父亲放弃了他的主观能动性,渴求回到自然界,在河上漂流。但不远离家庭,又证明他确实被意识形态所询唤,留有最后的人性。

17. 第五步:提出计划,让孩子参与这个过程,并有效的执行。

18. 人的生命怎么就这么脆弱呢!从20xx年我回国,5年的时间就有5位亲人相续离我而去!

19. 我再一次问心灵:”心灵,我对朋友是不是很友善?“

20. 比如很多人不能接受成功、性感、迷人,这类人人都想要的特质,他们承认这是他们的梦想,却不认为自己可以拥有他们。

21. 尊重律:让孩子做到不伤害他人、尊重别人说不得权利、尊重一般的限制、能够接受别人与他分开、当别人的界限让他无法得到想要的,他会难过,但是不会发怒,书中P105男孩比利的案例。我们在看案例的时候要感受下作者处理事情的口吻,从孩子角度出发,先是理解同情孩子的痛苦,在是为。遗憾,最后坚守自己的界限。P111—112案例让我们看到孩子做的一切只为两件事改变现实,让父母感受到他的痛苦。最后明白一个法则:这个世界不只属于他们,他们必须与别人分享。

22. 因为妞妈态度强硬,发火的时候经常带着自己的情绪,后来妞爸看不下去,又是他负责学习了。妞妈自认为有效的办法执行不下去,曾经非常懊恼。妞妈我放弃了在妞姐教育问题上的某些权力,这是很错误的。也是通过这件事,在后来妞的教育问题上,妞妈意识到尽量跟妞爸在意见上达成一致,然后才能步调一致的执行下去。

23. 本书就如何管教孩子提供了一些可行的观点和做法并举出了许多的案例,便于父母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学习借鉴。我认为父母需要和孩子一起践行以下两个方面:

24. 我又问心灵:”心灵,我对他人是不是很尊重?“

25. 心灵赞许地点点头说:”有一位朋友遇到了困难,你热情地帮助他;有一位朋友遇到了伤心事,你真诚地安慰他;有一位朋友因考试失败而气馁,你鼓励他,使他又拾起信心。”我甜甜地笑了。jZd365.COM

26. 如果我们接纳了我们自己,将心比心,我们自然会接纳和原谅别人。

27. 如果想从理性的角度而非纯粹信仰的角度探讨一些问题,那么这本书非常好!不要以为神的道理只存在于信仰之中,神的道理也同样存在于理性之中。否则,神创造理性干什么?神赋予人自由干什么?

28. 值得被尊崇的是先知、是智者、是先行者,基督如是、佛陀如是、老子亦如是。

29. “正义与邪恶、乐观与悲观、勇敢与懦弱”,这些特质都潜在我们心中,如果我们刻意地去压抑某一种特质时,结果并非想像得的那样---对应的特质会表现出来,而是相反,被压抑的某种特质会以某种意想不到的方式呈现。

30. 当细细品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都增长了不少见闻,不妨坐下来好好写写读后感吧。那么我们如何去写读后感呢?

31. 整本书从头到尾无不散发着神性的光芒。

32. 你究竟是想做一个完美的人还是要做一个完整的人!如果你想做一个完美的人,那就请尽情的压抑和掩饰自己的阴暗面,或者一刀一刀地把自己的阴暗面剥离自己的肉体和灵魂,做得到吗如果你想要做一个完整的人,那么就把你认为阴暗的、不好的一面尽情的表达出来,问问这些不好的特质能给我带来什么样的帮助,有光的地方就有影,让自己的光明和阴暗和平相处,才能更清晰的认识自己。

33. 夏日天空的太阳,炙烤着大地,树上的“知了”叫个不停,热得让人不愿出门。但还是有事干的,这不,我又读了一文,那便是《接纳不完美的自己》。

34. 很感恩他的分享。我也是很荣幸或者说很有机缘拿到了这本书。我开始并没有想去看,而是我和公司其他2位同事一起邮寄给需要的朋友。我边整理书边想,自己都没看,别人说好,但不一定对每个人都好,我能否看的进去?能否理解里面的内容?以便于我和邮寄给她们书的朋友来分享体验(我不能自己都没看,就说此书好,而这样邮寄给她们,好像自己有些不付责任,或者拿着这位沟通师的这份礼物而自己把它当作普通的一本资料邮寄就结束,自己开始不放过自己了--我的习惯模一式)。就抱着这样的心态(为了解内容、为完成托付的任务)而去读。开始就是为了了解内容概括而翻阅。有时会感觉这本书,说的那么神奇,那么玄乎,毕竟是“神”,我是普通人,做不到她说的这样,也一下换不过来她的思维,当慢慢让自己静下来,不带批判,放空自己跟着书的内容去走,自己心静下来了,很能读的进去了,不在是书里一个观点,习惯的思维模一式给一个反观点来批判了。就这样在公交车上、下班后空间都想找个时间来读。当我读完后,心里有说不出的感受,和自己的过往思维有很多的不同(可以说是给自己的思维模一式一个很大的冲击),让自己有了一个更广阔的思考问题的方向。但在感受内心,没有很大的喜悦,问自己内心怎么了?

35. 这本书是写给青少年看的,但我看后觉得无论什么年纪都能看,都能给我们以启发。因为这本书里讲的各种人生问题,大多数我们都碰到过。因此,这本书实际上讲的就是人生哲学,包括为人处世、待人接物、恋爱交友、工作理想等等。

36. 要避免情绪化的后果,要施行现实的后果。生气、内疚、羞愧并不能教导孩子做得更好;失去看电视的权利、失去金钱或玩电脑的时间所带来的痛苦会教导他学得更好。不成熟的人老是认为自己是个受害者,一直要别人为他解决问题。孩子需要知道他们的问题是“自己”的问题,不是别人的问题。你要教导孩子,任何时候他们有问题,首先要检查一下自己可能作了些什么来造成那个问题。

37. 在这个为孩子树立界限的过程中有一个障碍就是我们害怕一旦跟孩子说“不”,就会失去我需要从他哪里得到的爱?这点尤其是爷爷奶奶辈。这里我在书中看到一句话:爱既完全,就把惧怕除去。这句话和《与神对话》里的一句话(人的行为动机只有两种,要么出于爱,要么处于恐惧)相呼应。所以要求父母坚守自己的界限,训练培养孩子的界限并化为内在。

38. 感谢这位沟通师这么有爱心的分享这本书!感谢这本书给我启示!感谢自己的觉知!感谢这一切的安排!感谢!感谢!再感谢!

39. 实际上这类书很多,但这一本写的更加吸引人。正如艾拉妮丝所说:“我想要彻底弄明白人生的真正意义是不是我一直以为的这些:去提升自己、表达自己、接纳自己、爱我自己,并且尽力去鼓励别人也这么做”。所以我在这里也想向我周围的人、向我们公司里的`人—特别是年轻人强力推荐这本书。

40. 这是一本很不错的书,语言通俗易懂,案例来源于生活。我本来不想写读后感,后来想想还是写一下,以后回头看看可以勉励下自己,也可以给自己找找抽。本书重点紧扣书名解决“界限”问题,这个界限不仅是孩子的,更重要的是父母。而我是处在两种角色上来看完这本书的。

41. 在《接纳不完美的自己》中,作者提到了通过这本书可以带给我的东西。

42. 读《与神对话》第二卷,有好几次看着看着感觉浑身血脉豁然通畅,身体变得很轻很轻,说不出来的舒服,以至于忍不住闭起双眼,细细体味这种美妙的感觉;

43. 在这里也给自己一个承诺,脚踏实地,从点滴开始,慢慢成长。首先要控制自己的情绪,不要轻易的被情绪说控制,接受各种评判,各种抽。让自己的内心变空,傅佩荣老先生曾经说过,内心空了,一点点的道的亮光就能照满你心中的每个角落。

44. 本书开始先解决为什么要为孩子立界线的问题,这个问题书中有这样一段话:打从人类的始祖亚当夏娃以来,人都拒绝为自己的生活做主,也不肯承担责任。为人父母的任务,就是帮助孩子从内心生发外界所需求的责任感、自制力和自主性。你要跟孩子设立界限并坚守之,可并不容易,但若配合正确的要素,就会大有功效。

45. “生活的意义并非逃避吃苦,而是在于学习怎样有益地吃苦。从小学会逃避痛苦的孩子,长大后会经历加倍的痛苦……这些问题都来源于逃避暂时挣扎的痛苦、逃避自律和延迟享乐的痛苦。如果我们学会失去即时所需的东西,对于不能马上实现的愿望感到难过,而后适应困境对我们提出的现实要求,欢乐和成功会接踵而至。”这样的话一直出现在生活当中。这次真真实实地出现在了书本里。作者克劳德,一位美国人。

46. 其实,世界上没有一个人是完整的。但要把不完整变成完整的,这样,才是我们要做的。不要抱怨自己的不完美,要善用这个缺点,让它变成你最大的优点。

47. 如果是一部小说,显然,这本书并不算成功,尽管这种单一的形式可以作为一个噱头,但它实在过于乏味,读到后面,你就会昏昏欲睡;如果是一本所谓的道德宣传手册,就我个人而言,我并不喜欢。它把自己伪装成了天启经典的样子,但我看到了太多矛盾、太多含混,太多不置可否。既啰嗦,又难以捕捉要点,就好像小教派的教义,尽管它只是出于作者善良的本质。如果是作者的.臆想,我就觉得很可笑了。它让我想到了两个大人物:洪秀全和杨秀清。

48. “一件事没有绝对的好坏,主要是使用的度”,从最近的拆书工作里体会到的一句话,这本书是《接纳不完美的自己》。概括的说,本书的主要内容只掌握一点就够了:完美的人是不存在的,只有完整的人。这个完整就包括人的阴影面和积极面,一般人只想要承认自己的积极面,压抑阴暗面,结果限制自己的潜能,无法幸福。

49. 我问心灵:“心灵,我对家人是不是很关心?”

50. 10男主带着星球的人一起来地球玩,讲了四点注意事项,拉着兄弟的手…剧终

51. 亲情就好比避风的港湾,亲情需要召唤,需要建设,需要修炼,时代需要我们用心铺设一条亲情高速公路,亲人之间互相勉励,亲力亲为,达到和谐。

52. 让我彻底改变我对自己、他人和整个世界的认识,暴露出完整的人格。

53. 我满心疑惑:“我好象从未见过你啊!”

54. 再次将这三部作品相比较,可以看出人们对自由定义的某种特性。首先,一定不是在现处世界,一定是在远方。俗话称诗与远方,不是没有由头。前者是艺术,后者是逃离极端功利性的现实。康德称,美是无功利性的。克特斯里德“大隐隐于市”,后又去塔希提岛。1900始终在游轮上工作,接触漂泊的客人。而父亲的选择却是简单易行——家门口寻求自由。

55. 在和心灵的对话,我不断地反省自己,使自己变得更加透明,更加真实,更加美丽。所以,我感谢心灵,是它时常提醒我,是它帮我改正陋习,是它让我的生活更加和谐美好。

56. 为了完美,你压力山大,焦虑不安,身心俱疲,但到最终也没能逃出不完美的结局。与其如此,倒不如坦然接受与生俱来的不完美,接受自己偶尔的情绪化、天生的羞涩感,接受无法预测的失败、总是缺席的运气。世上终究没有完美之人,没必要为这不能改变的事实而大费心力,还是对自己坦诚点吧。

57. 大概就是这个时候我很想看书,在网上一搜,就看到《与神对话》了,于是就尝试着买了一本,结果一看之下惊为天书!立马追买了整套书!

58. 文中的父亲也许想过要远远地离开,但却放不下生活的羁绊,就在这该死的若即若离的河上,极力地躲着世人的目光,像他逃避记者的镁光灯,又冷不防地跳出来,出现在家人的目光中。但是“我”却一直想念着那个父“我”等着,心在一个人孤寂的等待中变得炙热,然而,当他终于喊出了那些话,等来了父亲的挥手,却失望了,不,是绝望了。他们没有意识到的是,他们在各自的路上走得太远,等到停下脚步,已站在这个世界的两极。想到这里我觉得要真正读懂这篇小说,也不应该站在世俗道德的层面去评判父亲儿子的对错成败。

59. 当然,有一点它做得很成功,那就是它的市场:它在美国甚至在中国都很畅销。我想,那是因为它击中了人的脆弱。人的坚持需要勇气和力量,这些力量来自信仰。当代社会,信仰的源泉并不多。

60. 2剧情转到女主这里,女主和男二的相遇相识相爱很浪漫,很有感觉,让人羡慕。女主的父亲信仰神,去找到可以和神沟通的先知塔帕兹给他答案两个人是否适合在一起。女主在教堂收到了一封信,讲述,我无法和你在一起,女主相信了先知所说,唔,也就是,无奈的认命了。

61. “是的,不久之前,你的成长旅途是纯真无邪的童年,但从现在起,你要告别幼时的懵懂幼稚,去迎接青春的朝气蓬勃。你在旅途中不只看见清澈的溪水、艳丽的花朵、灿烂的阳光,也将遇到风雨雷电和崎岖不平的山路。你所面对的一切,都需要你不由自主地去探索他们。”

62. 第二个问题孩子为何需要界限,这个我是这么理解的,我们为人父母,就要协助创造孩子的未来,建立她应有的品格。这个品格简单的概括下就是有爱心、负责人、能自立、知现实、会成长、愿诚实、朝向卓越。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父母有3种主要功能:

63. “还有‘真、善、美’。只有不停地追求真、善、美,真诚善良地对待他人,才能收获到别人的真诚,才能感到世间的美好。”

64. 4男主的种种经历在这个时候展开,寻找神的帮助,这一段很长,很有意思,而且,也很令人感动,他寻找帮助,想要回家,而没有人可以帮他,只有找神,而那些神都不回答他,他好失望,直到遇到一个cos神的人,追逐的过程中进了会场,看到了自己的遥控装置…

65. “好了,让我们一同树立信心吧!希望成长的旅途中充满着美丽的风景,没有危险从生的森林,只有成功的喜悦陪伴在我们身边,没有失败,没有彷徨……”我说。

66. 显露律:直接了当地沟通,把关系里面发生的任何事,完全开诚布公。P205—206案例这和动机律相呼应,我是真的为他人好吗?还是出于恨而这么做。所以我们父母必须活出孩子学习的榜样,在你生气和他们气冲突时,要用爱心,坦诚,直接的方式,对他们说出来。

67. 听朋友介绍,《接纳不完美的自己》这本书非常不错,让我看看。我买来看着扉页上的字---这本书应该读三遍,读第一遍会认同,读第二遍会改正,读第三遍会进化。如此宣传,我有点怀疑。

68. 而我也相信,一个人的经历都会成为人生财富,不管是消极还是积极的。对人生大彻大悟地转变,在没有一定的人生阅历与一定年龄,是很难做到的。而这本书以及阳明心学,对于大多数二十出头的年轻人来说应该都是很难明白的。

69. 在经历过目前人生中内心最绝望最黑暗的日子后,即将迎来三十的我,感谢在这个人生节点上遇见两本书:《接纳不完美的自己》《王阳明心学》,因为它们把我从内心绝望的谷底拉了上来,让我能有新的力量继续前行,不畏将来。面对未来,我将无畏无惧。

70. 内心中消极的一面-----破坏人际关系,阻挠、扼杀我们实现梦想的那一面。那些都属于我们,但我们极力掩饰,拼命否定,不愿承认的东西。这些就是“阴影”。

71. 主动律:凡是能做的就去做,然后积极寻找你所欠缺的来帮助你完成自我。从失败和后果中学会何为适当的言行举止,体会到他的问题和需要必须自己去解决,培养出自制和掌握自己生活的能力。

72. 现在做父母的从没想过未来,我们总是在处理手边的问题:如果能安然度过一个下午,孩子不会令我们烦到想送他们去阿拉斯加参加青少年营会,就很了不起了!但为人父母的目标,就是要留意孩子的未来,因为我们是在养育孩子成为负责任的成人。为人父母不只是要关心现在,更要预备孩子的将来,一个人的品格,就是他的命运。如果他知道这个世界要求他为自己的人生负责,他就能够学习活出这样的需求,并且把日子过得很好。

73. “成长旅途?”又触摸到一个新的概念,我心中充满惊喜。

74. 读完《为孩子立界线》这本书,非常认同书中的一些理念,这是一本指导我们家长智慧地养育孩子的好书,感谢老师的

75. 随着孩子年龄越来越大,想法越来越多,想要的“自由”与日俱增,虽然总想着给孩子一个自由自在的童年,但是面对越来越“狡猾”的孩子,经常觉得无可奈何,耐心也越来越有限,当大吼大叫或威胁均不能解决问题时,这本书的出现让我少了一份困惑。

76. 接纳不完美的自己,并不是放弃自我的完善,在接纳之后,轻松和宁静随之而至,而这将是塑造更美好的自己的基石。“我们身上的每一种特质,心中的每一种感情,都可以让我们得到某一方面的收获。阴影是我们内心世界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阴影之所以为阴影,是为了让我们的意识注意到它的存在,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去关注它,去寻找完整的自我。”所以,做完美的人还是完整的人,我愿意选择后者,你呢?

77. 最后看了《与神回家》!对人的生死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这真的是一个全新的视角!尼尔。唐纳德。沃尔什怎么就有这样的智慧呢?我只能相信他真得是在“与神对话”了,哈哈!

78. 一部伟大的著作,总是能写出世人想说的话。读后会令人觉得似曾相识;沃尔什问神的'问题,是代替大家一起问的;神的回答,解释的也是普遍的问题,而不仅仅是沃尔什自己的。也许很多人都想问神一些问题,但没有机会;神无时不刻给人们以启示,但多数人视而不见、充耳不闻。

79. “不”,心灵微微一笑,“你还得为我代数点东西呢。首先是知识,没有了知识,你会变得空虚。你得用知识武装自己的头脑,开启心智,才能回味历史的沧桑,仰望未来的曙光。”

80. 或许理论的东西太空洞,总是无法实施,那么在书本的后面就列举了实例。做为一位心理医生,克劳德用最真实的例子告诉我们如何成功完美得实施。

81. 但父亲就像文中所说:尽职本分。不具备“与神对话”能力的父亲但遗留人类原始精神——追寻自由,使得他做出河上漂流的选择。所以父亲他对自由的定义是:重回自然界。

82. 另一方面,儿子许下了要继承父亲做法的诺言。他第二次得到了父亲的认同,喜悦的同时面对的是重回自然界的恐惧。那是一种违背人类动物本性的行为,放弃大脑放弃思考放弃所有的存在,只有身体还存在于世间,满足基本的动物需求。

83. 说完了以上十律之后,接下来就是与孩子立界限的实践,因为孩子需要的不光是会谈论界线的父母,而是本身就是界线的父母(知行合一,行大于知)。具体分6个步骤。

84. 儿时的经历会让我们形成各种各样的信念,这些信念深深植根与我们的潜意识中,影响这我们生活中各种各样的决定,并且我们通常意识不到这种影响。我们心中的偏见、痛苦、耻辱和负罪感,往往是从上一辈人那里继承下来的。

85. 孩子需要学会为他所失去的完美伤心、接受他的失败、并从中有所学习和成长。也需要帮助他不要有那种以为可以控制别人的妄想。你为孩子所定的目标,就是让他放弃自以为可以控制别人的想法,而集中心思来控制自己。孩子进入这个世界时,几乎没有任何能力来控制自己,为了补偿,他会尽全力来控制他的父母。你的工作就是逐渐增加它控制自己的能力,减少他想要控制你和控制别人的能力。如果你不确定是否要答应孩子的要求,只要简单的说一句不可以。此外,要记得,先说“不”之后有改变心意说“可”的父母是英雄,但是说“可”,后来又说“不”的人,是个背信者。

86. 第一次接触“亚人格”的概念。使用一种靠具象化练习来认识亚人格的方法。具体是这样的:我们想象自己坐在一辆公共汽车上,周围挤满了各式各样的“自己”,有高有矮,有胖有瘦,有老人也有年轻人,有的穿着全套晚礼服,也有的穿着超短裙。凡是你能想到的女性形象都有,其中许多人是你根本不愿意认识的,你必须跟车上所有的人攀谈,直到彼此了解为止,无论你是喜欢那些人还是讨厌他们。车上每一个人都代表了你心中潜藏的一种亚人格,也就是你自己的一种面貌。如果你能够与这些“自己”互相交流、互相了解,就可以更好地认识真实的自我。

87. 读完这个故事,我觉得:天生我材必有用,每一个人,每一样物品,都会有它的用处。要平静地面对不完善、不完美的自己。要学会把自己的缺点改变成为优点,让自己在对己不利的局面中解脱出来。印度曾获得诺贝尔奖的泰戈尔说过:“世界上什么都不完美,蔷薇是有些芒刺的花卉;高高在上的天使,我相信也不是没有过失。”蔷薇花穗然很美,但有刺是它的一个缺点。高高在上的天使,也不一定没有错误,这在许多神话里,是可以证明的。人有不完美的地方不是坏事,重要的是,把这个不完美的缺点变成优点。

88. 发现并开始接纳我们身上的特质,无论它是好是坏,都是我们长成的必经环节。特质没有好坏,它呈现度的控制器在我们手中,你可以调节它,别让特质伤害你,要让它有助于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