句子

句子

Products

当前位置:首页 > 句子 >

欢庆春节,福满家园端午手抄报:龙舟竞渡,粽香飘扬

面书号 2025-02-20 05:17 8


春回大地,喜庆盈门。新年伊始,龙舟竞渡,碧波荡漾。

1. 端午节到了,送你一颗好运粽,里面包藏健康米,好运蛋,平安菇,快乐虾,长寿花,幸运粟,如果你收到将会好运连连。

2. 春节到了,意味着春天将要来临,万象复苏草木更新,新一轮播种和收获季节又要开始。人们刚刚度过冰天雪地草木凋零的漫漫寒冬,早就盼望着春暖花开的日子,当新春到来之际,自然要充满喜悦载歌载舞地迎接这个节日。

3. 端阳到,花枝俏,家家户户乐陶陶。挂艾草,带香包,香香甜甜百福招。竞龙舟,祭屈原,历史传承越千年。端午粽飘香,愿您事事昌。

4. 畲族过春节要舂糍粑,取其谐音,祝愿在新的一年里有好糍(时)运,日日粘粘(年年)甜。畲族祀奉"盘瓠"祖先,大年初一,全家叩拜"盘古祖图"(根据盘瓠传说绘成的画像),讲述祖先创业的艰辛。

5. 满族

6. 端午节是中国传统的节日,每年农历五月初五,是农历的重要节气之一。端午节除了是一个节日,还寄托着丰富的传统文化内涵,是中华民族的宝贵文化遗产之一。

7. 布依族在除夕前要准备粑粑、米酒等节日食品,除夕夜守岁至天明。雄鸡报晓,姑娘们争先恐后到河边担水,谁先担回第一担水,就说明她最勤劳、最幸福。

8. 赫哲族的春节是一年中最欢乐的节目。除夕夜家家做年饭、剪窗花、糊灯笼。大年初一,姑娘、妇女和孩子们都穿上绣有云边的新装,到亲朋好友家拜年。鱼宴是赫哲族人款待客人的美味佳肴,有酸辣风味的"踏拉长"(生鱼)、味香酥脆的"炒鱼毛"和透明鲜红的大马哈鱼籽。滑雪、射草靶、叉草球是赫哲族青少年迷恋的娱乐活动。

9. 待第一声鸡啼响起,或是新年的钟声敲过,街上鞭炮齐鸣,响声此起彼伏,家家喜气洋洋,新的一年开始了,男女老少都穿着节日盛装,先给家族中的长者拜年祝寿,节中还有给儿童压岁钱,吃团年饭,初二、三就开始走亲戚看朋友,相互拜年,道贺祝福,说些恭贺新喜、恭喜发财、恭喜、过年好等话,祭祖等活动。

10. 端午节,起源于中国,最初是上古先民以龙舟竞渡形式祭祀龙祖的节日。因传说战国时期的楚国诗人屈原在端午抱石跳汨罗江自尽,后来人们亦将端午节作为纪念屈原的节日;个别地方也有纪念伍子胥、曹娥及介子推等说法。

11. 壮族的春节从年三十至正月初一、初二,共三天。除夕,家家杀鸡宰鸭,蒸制扣肉、粉精肉、叉烧肉等。除夕的米饭要蒸得很多,象征富裕。饭桌上要有白斩鸡,有老人的家庭,还要炖猪脚和炖整鸡。粽子是壮族春节必不可少的食品,但在三十晚上却不吃。壮族的粽子是较高贵的食品,大的一、二年重,小的仅二、三两。除此还有一种"凤莫",意为特大粽子,重达一、二十斤。粽子味香堪称一绝。正月初一和初二有客人至要吃粽子。春节期间要举行对歌、打陀螺、跳舞、赛球等文体活动。

12. 白族

13. 端午节与春节、清明节、中秋节并称为中国四大传统节日。端午文化在世界上影响广泛,世界上一些国家和地区也有庆贺端午的活动。2006年5月将其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自2008年起被列为国家法定节假日,2009年9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批准将其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14. 根据历法计算,如果农历不进行人为调整的话,2319年2月21日将迎来“史上最晚春节”,此前春节最迟出现在公历2月20日,为1920年和1985年。

15. 采药是最古老的端午节习俗之一,民俗认为端午阳气旺盛,是草木一年中药性最强的一天,端午遍地皆药。采药是因端午前后草药茎叶成熟药性好,才于此日形成此俗。在端午采药与设置种种可驱邪的花草,其来源久远,这一风俗在汉代时已影响广泛,后来也逐渐影响到东亚各国。

16. 香包呈小葫芦型,里面装的香草,香包的面是用红色提花的缎绸做成,非常漂亮。

17. 中国人过春节已有4000多年的历史。在现代,人们把春节定于农历正月初一,但一般至少要到正月十五(上元节)新年才算结束,在民间,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指从腊月的腊祭或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九。

18. 朝鲜族除夕全家守岁通宵达旦,古老的伽耶琴和筒箫乐曲将人们带入新的一年。在节日期间,男女老少纵情歌舞,举行压跳板、拔河等比赛。正月十五晚上举行传统的庆祝集会,由被推选出来的几位老人登上"望月架",以先看到明月为福,意味他们的儿孙健康、提高、万事如意。随后,大家围着点燃的"望月架",伴着长鼓、筒箫、唢呐乐曲翩翩起舞。

19. 端午节是流行于中国以及汉字文化圈诸国的传统文化节日,传说战国时期的楚国诗人屈原在五月初五跳汨罗江自尽,后人亦将端午节作为纪念屈原的节日;也有纪念伍子胥、曹娥及介子推等说法。

20. 拉祜族在正月初一至初四过大年,在正月初九至十一过小年。腊月三十晚上要杀猪、舂糯米粑,每家要做一对大的粑粑,象征星星,表示在新的一年里风调雨顺,五谷丰登。拉祜族亦有大家聚集一齐守岁的习俗。

21. 现今各地的粽子,一般都用箬壳包糯米,但内含的花色则根据各地特产和风俗而定,著名的有桂圆粽、肉粽、莲蓉粽、蜜饯粽、辣粽、酸菜粽、火腿粽、咸蛋粽等。

22. 大约公元13世纪,萨迦王朝统治西藏的年代,藏胞便在藏历正月过年了。但农民们往往提前在十二月初一过年,称"索朗洛萨"(农民新年)。因为到藏历正月,春气萌动,备耕繁忙,农民已没有心思过年了。

23. 藏历正月初五,拉萨郊区的农人要举行隆重的开犁礼。农人们穿上节日的盛装,强壮的犏耕牛打扮得更加漂亮,额头贴着酥油图案,犄角上插着红旗和彩色羽毛,肩上披挂彩缎,缎子上缀满贝壳和松石,尾巴上系着五彩缤纷的绸带,用"花枝招展"来形容,是毫可是分的。

24. 春节的另一名称叫过年。在过去的传说中,年是一种为人们带来坏运气的想象中的动物。年一来。树木凋蔽,百草不生;年一过,万物生长,鲜花遍地。年如何才能过去呢?需用鞭炮轰,于是有了燃鞭炮的习俗,这其实也是烘托热闹场面的又一种方式。

25. 赫哲族

26. 端午节与春节、清明节、中秋节并称为中国四大传统节日。端午文化在世界上影响广泛,世界上一些国家和地区也有庆贺端午的活动。

27. 端午节的起源涵盖了古老星象文化、人文哲学等方面内容,蕴含着深邃丰厚的文化内涵,在传承发展中杂糅了多种民俗为一体,各地因地域文化不同而又存在着习俗内容或细节上的差异。

28. 仲夏端午,苍龙七宿飞升于正南中央,处在全年最“中正”之位,正如《易经·乾卦》第五爻:“飞龙在天”。端午是“飞龙在天”吉祥日,龙及龙舟文化始终贯穿在端午节的传承历史中。

29. 斟一杯雄黄酒,溢满的是吉祥,端午节,愿你快乐,平安。

30. 糯米粘,蜜枣甜,怀念无声润心田,艾草香,菖蒲扬,思念连连满胸腔,龙舟舞,粽叶绿,祝福绵绵入心湖,屈原事,古今情,传统节日文明凝。

31. 当屈原的崇敬者得知他的死讯时,纷纷划船出去搜寻他的尸体,并投食饭团以阻止鱼虾吃掉他的身体。人们还敲击竹竿和击鼓吓赶鱼虾,并划船在江中来回寻找屈原。这就是后来形成了划龙舟和吃粽子的习俗。

32. 就口味而言,粽子馅荤素兼具,有甜有咸,北方的粽子以甜味为主,南方的粽子甜少咸多。

33. 春节的时间(农历正月初一)在公历1月21日至2月21日之间游动。“最早的春节”(如1966年的1月21日)和“最迟的春节”(如1985年的2月20日)相差整一个月。

34. 春节是个欢乐祥和的节日,也是亲人团聚的日子,离家在外的孩子在过春节时都要回家欢聚。过年的前一夜,就是旧年的腊月三十夜,也叫除夕,又叫团圆夜,在这新旧交替的时候,守岁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动之一,除夕晚上,全家老小都一起熬年守岁,欢聚酣饮,共享天伦之乐,北方地区在除夕有吃饺子的习俗,饺子的作法是先和面,和字就是合;饺子的饺和交谐音,合和交有相聚之意,又取更岁交子之意。在南方有过年吃年糕的习惯,甜甜的粘粘的年糕,象征新一年生活甜蜜蜜,步步高。

35. 端午节的来源与中国古代的爱国诗人屈原有关。据传说,屈原是战国时期的楚国诗人和政治家,他以才华横溢和忠诚爱国而闻名。故事发生在公元前278年,楚国国力衰退,外敌入侵,内乱纷争。屈原作为楚国宰相,为了改革国家,他提出了一系列的建议,但却遭到了当时贵族的排斥和激烈的政治斗争。最终,他被迫离开宫廷,流亡到江南地区。

36. 高山族

37. 端起快乐,放下烦恼,端起轻松,放下困扰,端起逍遥,放下浮躁,端起幸运,放下痴笑,端起祝福,放下梦绕。

38. 2634 。

39. 五月五划龙舟,寂寞烦恼都飘走,朋友相聚品美酒,幸福生活无烦忧,趋吉避凶挂菖蒲,平安相伴人生路,粽子飘香甜蜜藏,裹紧幸福喜洋洋,端午快乐又吉祥,好运吉运自天降!

40. 习俗活动:除了龙舟竞渡,人们还会进行一些传统的习俗活动,比如戴香囊、编草人、风筝比赛等,增加节日的欢乐氛围。端午节既是一个传统节日,也是人们弘扬中华文化,强化民族精神认同的重要时刻。

41. 端午节又称为端阳节,为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图解端午节日,在湖北、湖南、贵州、四川一带,端午节又分为大端午与小端午,小端午为每年农历五月初五,大端午为每年农历五月十五日。

42. 佤族

43. 2006年5月,国务院将其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自2008年起,被列为国家法定节假日。2009年9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批准将其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端午节成为中国首个入选世界非遗的节日。

44. 端午节手抄报上面主要写关于端午节的简介、习俗和祝福等,如下所示:

45. 达斡尔语称春节为"阿涅"。年三十早上,家家洒扫庭院,在大门的正前方用杂物和家畜粪码成一个高高的垛,傍晚燃起垛后,轻烟缭绕,到处笼罩着节日的气氛。老人们将大块的肉、馍、饺子等食物抛进火堆,祝福人畜安康、五谷丰登。晚上全家吃手把肉并进行各种辞旧迎新活动。人们在房屋西侧雪地上插上香,朝西叩拜,以示缅怀祖先。除夕夜家家吃饺子,饺子里包有白线,意寓长命百岁。春节期间有曲棍球比赛、化装舞会、听书唱歌等游戏。

46. 端午节,又称端阳节、龙舟节、重五节、天中节等,是集拜神祭祖、祈福辟邪、欢庆娱乐和饮食为一体的民俗大节。端午节源于自然天象崇拜,由上古时代祭龙演变而来。

47. 据藏族学者说,在古老的年代,西藏并不是冬春之交过年,而是夏天过年,"麦熟为岁首","雪山下,麦子黄了,欢乐的新年来了。"此刻,雅鲁藏布江中游地区,都有秋收前过"望果"节的传统。人们穿古代服装,骑着马,沿丰收的青稞地转圈祈祷,还要骑马射箭,围着篝火跳舞狂欢,既娱乐自我,又娱乐本地的保护神。相传,这都是古代西藏六月过年的遗留。

48. 中国的端午节还有许多别称,如午日节、五月节、女儿节、天中节、诗人节、龙日等。

49. 中国是个多民族的国家,各民族过新年的形式各有不一样。

50. 千百年来,人们使年俗庆祝活动变得异常丰富多彩,每年从农历腊月二十三日起到年三十,民间把这段时间叫做“迎春日”,也叫“扫尘日”,在春节前扫尘搞卫生,是我国人民素有的传统习惯。

51. 节日的热烈气氛不仅洋溢在各家各户,也充满各地的大街小巷,一些地方的街市上还有舞狮子,耍龙灯,演社火,游花市,逛庙会等习俗。这期间花灯满城,游人满街,热闹非凡,盛况空前,直要闹到正月十五元宵节过后,春节才算真正结束了。

52. 端午节是流行于中国以及汉字文化圈诸国的传统文化节日,传说战国时期的楚国诗人屈原在五月初五跳汨罗江自尽,后人亦将端午节作为纪念屈原的节日,也有纪念伍子胥曹娥及介子推等说法。端午节的起源涵盖了古老星象文化,人文哲学等方面内容,蕴含着深邃丰厚的文化内涵,在传承发展中杂糅了多种民俗为一体。

53. 高山族的人们在春节里身着艳丽的民族服装,成群结队欢聚在村边寨头畅饮美酒,并在乐器伴奏下尽情歌舞。有的村寨还举行叉鱼比赛,开展背篓球、竿球等体育活动。

54. 粽子个头较小,为斜四角形,多以红枣、豆沙为馅,因为在北方,每年吃的都是蜜枣粽。

55. 朝鲜族

56. 新年要穿最漂亮的衣服,戴最珍贵的首饰,即使是经济条件较差的人,也要预备一件过年的袍子,或者一两样粗糙的装饰品,藏话叫萨举",即新装。这些当然出自藏胞爱美的天性。但也有说法,神王辛者曲杰,要从铜镜里观察世人的生活,大家穿得漂漂亮亮,他高兴,再给世人一些恩惠,穿得破破烂烂,他心烦,降下灾害和瘟疫。所以,过年穿新衣,有取悦于神王的意思。正月初三,拉萨人成群结伴,走出喧哗热闹的街市,来到东郊的宝瓶山和西郊的药王山,插经旗、挂彩幡,祭祀山神和水神。

57. 布依族

58. 满族过春节时要贴窗花、贴对联和"神"字。年三十全家包饺子,饺子讲究有褶的,不能捏光边的"和尚头"饺子,恐日子过"秃"了。饺子要码得横竖成行,象征新的一年财路四通八达,饺子不能摆成圈,恐日子过得没有门路。

59. 总的来说,端午节起源于江浙地区吴越部族的龙图腾祭祀,注入夏季时令“祛病防疫"风尚,把端午视为“恶月恶日”起于北方,附会纪念屈原等历史人物纪念内容,最后形成如今端午节文化内涵。

60. 《端午日》唐代殷尧藩:少年佳节倍多情,老去谁知感慨生,不效艾符趋习俗,但祈蒲酒话升平。鬓丝日日添白头,榴锦年年照眼明,千载贤愚同瞬息,几人湮没几垂名。

61. 粽子食用:端午节的传统食物是粽子,它是用糯米、豆沙、肉等食材包裹在竹叶或者艾叶中,蒸煮而成的。粽子有各种口味和做法,不同地区有不同的习俗和特色。

62. 塞艾草和挂艾叶:在端午节期间,人们还会挂艾叶和塞艾草。艾叶被认为有驱邪和保护作用,人们相信挂艾叶可以驱除邪气,保佑平安健康。

63. 蒙古族历来崇尚白色,所以将农历正月称为"白月",把过年节称为作"白节"。蒙古族过年的准备工作从农历腊月二十三即开始。除了扫除、沐浴、布置蒙古包外,还要人着新装,马佩红缨和新鞍。要把放有哈达的整只牛、羊献给至亲厚友。除夕夜要吃"手把肉"以示合家团圆。初一凌晨先向长者敬辞岁酒,再向同辈敬酒,亲朋间互赠哈达,恭贺新年吉祥如意。初一给长辈拜年必须要在上午。

64. 土家族

65. 颗颗糯米甜了思念,条条竹叶包裹平安,个个香囊挂住健康,粒粒大枣红了心愿,端午的粽子全家福,一起分享关爱温暖。

66. 《浣溪沙端午》宋代苏轼:轻汗微微透碧纨,明朝端午浴芳兰。,香涨腻满晴川,彩线轻缠红玉臂,小符斜挂绿云鬟,佳人相见一千年。

67. 蒙古族

68. 拉祜族

69. 土家族过春节要跳"摆手"。过去跳摆手舞时,要先在"摆手堂"挂三笼帐子,帐内挂猪头、猪肉、香烛和野猪的头、蹄等,然后由身穿红色法衣头戴法冠的老土司手持法器,带关摇摆呐喊,男女老少都参加,拜了神后再跳舞。此刻土家族除了跳摆手舞外,还要耍龙灯、耍狮子、表演戏剧和武术等。

70. 壮族

71. 端午节到了,送你一个万能“粽”,仅限端午食用,食用的呈现幸福紧随如风,烦恼跑得匆匆,知识用之不竭,钱财取之不尽。

72. 龙舟竞赛:端午节的主要活动之一是龙舟竞赛。人们会组织龙舟队伍,在江河湖海中划龙舟,以纪念救援投江的屈原。划龙舟是一项富有挑战性和团队合作精神的活动,也是一种传统的娱乐方式。

73. 达斡尔族

74. 藏族

75. “粽子香,香厨房。艾叶香,香满堂。桃枝插在大门上,出门一望麦儿黄。这儿端阳,那儿端阳,处处都端阳。”这是旧时流行甚广的一首描写过端午节的民谣。

76. 在节前要在住宅的大门上粘贴红纸黄字的新年寄语,也就是用红纸写成的春联。屋里张贴色彩鲜艳寓意吉祥的年画,心灵手巧的姑娘们剪出美丽的窗花贴在窗户上,门前挂大红灯笼或贴福字及财神、门神像等,福字还可以倒贴,路人一念福倒了,也就是福气到了,所有这些活动都是要为节日增添足够的喜庆气氛。

77. 佤族在大年初一互相祝贺,异常要向寨子里的长者拜年。拜年时,双方互赠芭蕉、糯米粑粑和甘蔗,象征团结和睦。沧源等地的佤族男女在节日晚上聚在广场跳圆圈舞,老年妇女则穿长裙,几十个人为一队,手搭前人双肩,边唱古老的歌曲边轻移舞步。

78. 春节是汉族最重要的节日,但是满、蒙古,瑶、壮、白、高山、赫哲、哈尼、达斡尔、侗、黎等十几个少数民族也有过春节的习俗,只是过节的形式更有自己的民族特色,更蕴味无穷。

79. 屈原对于国家的痛苦和失望,写下了许多悲愤的诗歌,表达了他对于国家未来的忧虑和对于贵族腐败的批评。然而,这些努力最终没有改变现实,他感到绝望,最终在五月初五这一天投江自尽。

80. 端午来临,品尝美味的粽子,回味屈原的诗篇,划一回古老的龙舟,体验一番传统的爱国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