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oducts
面书号 2025-02-19 20:19 7
1. (引导學生从生活实际出发,谈珍惜时间,珍爱生命,有所作为。)
2. 以上语句可由学生讨论交流自己的体会,其他一些语句可由学生自己有感情地去读,并和同桌交流感受。
3. 在这种声音中,让我们齐读 课文最后一段中作者再次对匆匆而逝的时光而发出的感叹!
4. 从课文中得出珍惜时间的感悟,对自己怎样才能不虚度光阴进行思考。
5. 这篇文章美吗?因为它饱含着作者内心的情感,作者是用心灵写下这篇文章的,那么我们也要用心灵去阅读,去体会,去感受,是不是?老师给同学们放上音乐,同学们自已感受着读读这篇文章。
6. (设计理念:以生为本,在新课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引导者、组织者、参与者,而且“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所以,我力求引导学生用心地阅读文本,达到学有所乐,学有所获。)
7. 2、联系自己的实际说说“日子”是怎样在自己毫不注意时消逝的?
8. 4、小组讨论汇报:作者的时间是怎样流逝的。
9. “早上,小屋里射进两三方斜斜的太阳。太阳他有步啊,轻轻悄悄地挪移了。”太阳被人格化了,他象一位青春年少的姑娘迈动脚步来了,悄悄地从诗人的身边走过,随着太阳的“挪移”也“茫茫然跟着旋转了”。接着,诗人用一系列排比句展示了时间飞逝的流。吃饭、洗手、默思,是人们日常生活的细节,诗人却敏锐地看到时间的流过。当他企图挽留时,它又伶俐地“跨过”,轻盈地“飞去”,悄声地“溜走”,急速地“闪过”了,时间步伐的节奏越来越快。诗人用活泼的文字,描写出时间的形象是在不断的变化之中,给人一个活生活的感觉,我们听到了时间轻俏、活泼的脚步声,也听到了诗人心灵的颤动。
10. 、选择自己喜欢的读书方式(如轮读、范读、荐读、小组读、默读等)读课文。
11. 3、有感情地读这段话,体会作者对时光的留恋和光阴消逝时的伤感。
12. “于是──洗手的时候……这又算溜走了一日。”
13. 复沓的运用,也是散文诗维持其音乐特点通常运用的手段。所谓“言之不已,又重言之”,既显出诗人感慨的遥深来,又增加了诗的旋律感。“只有徘徊罢了,只有匆匆罢了;在八千多日的匆匆里,除徘徊外,又剩些什么呢?”“徘徊”“匆匆”等字眼反复出现,一种幽怨之情反复回荡。“我留着些什么痕迹呢?我何曾留着象游丝样的痕迹呢?”相同的意思句子数字的变化,使感情层层推进,在参差中又显出整齐的美。结句的反复,反复强化作品的主旋律,画出诗人感情起伏的波澜。复沓的运用,反复吟咏,起到了一唱三叹的效果。
14. 谈体会,感情读
15. 《匆匆》表现作者追寻时间踪迹而引起情绪的飞快流动,全篇格调统一在“轻俏”上,节奏疏隐绵运,轻快流利。为谐和情绪的律动,作者运用了一系列排比句:“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默默时……”相同的句式成流线型,一缕情思牵动活跃而又恬静的画面迅速展开,使我仿佛看到时间的流。而且句子大多是短句,五六字一句而显得轻快流畅。句法结构单纯,没有多层次的变化,如一条流动的河连续不断,如一条调合的琴,泛着连续的音浪。它的音乐性不是在字音的抑扬顿挫上着力,而是在句的流畅轻快上取胜,作者并没有刻意雕琢,而只是“随随便便写来,老老实实写来”,用鲜明生动的口语,把诗情不受拘束地表现出来,语言的节奏和情绪的律动自然吻合,使诗达到匀称和谐。
16. 朱自清的散文主要是叙事性和抒情性的小品文。其作品的题材可分为三个系列:一是以写社会生活抨击黑暗现实为主要内容的一组散文,代表作品有《生命价格--七毛钱》、《白种人--上帝的骄子》和《执政府大屠杀记》。二是以《背影》、《儿女》、《悼亡妇》为代表的一组散文,主要描写个人和家庭生活,表现父子、夫妻、朋友间的人伦之情,具有浓厚的人情味。第三,以写自然景物为主的一组借景抒情的小品,《绿》、《春》、《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荷塘月色》等,是其代表佳作。后两类散文,是朱自清写得最出色的,其中《背影》、《荷塘月色》更是脍炙人口的名篇。其散文素朴缜密、清隽沉郁,以语言洗炼,文笔清丽著称,极富有真情实感。
17. (这样的设计是让学生能从时间的名言、到课文中作者的感悟、再到自己的感受,一目了然。)
18. 一个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当他回首往事的时候,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愧。这样,在临终的时候,他就可以说,我的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已经献给了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全人类的解放而斗争。
19. 教师用谈话激情创设情境,可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创设良好课堂基调。
20. 请看大屏幕上的这份朱自清的资料(课件9),大家浏览一遍,看看对你是否有所启迪?
21. 补充资料:林清玄写的《和时间赛跑》中父子俩的一番对话。
22. 我赤裸裸来到这世界,转眼间也将赤裸裸的回去罢?但不能平的,为什么偏要白白走这一遭啊?”
23. 2、“溜”字你体会到什么?
24. 2、学生发言。
25. 1、说感受,从这些句子中读出了什么?
26. 1、指名读句子,体会作者感情,谈谈自己的感受。
27. 二、读通课文,整体感知
28. B、齐读。
29. 指导學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0. 齐读最后一段,想一想作者为什么又一次提出这个问题?
31. 资料展示:朱自清生平事迹以及“五·四运动”后的社会背景。
32. (引导学生畅谈自己的“痕迹”:儿时照片、荣誉、试卷、发表的文章等)
33. 自由读课文,想想每一段分别讲了什么内容。
34. 一、问题引入,整体理解
35. (2)请看大屏幕----(课件3出示朱自清画像、作品及特点。)
36. 本组课文的学习重点是要引导学生从阅读的内容展开联想。阅读的时候,先要读通、读懂,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还要想到与课文内容有关的人和事,景和物,情和理,并把自己想到的与同学、老师广泛交流,借以活跃思想,激发学生的创造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