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oducts
面书号 2025-02-19 12:21 7
探寻美食之旅,从端上午餐的大集合开始!传承千年的佳肴学,将带领我们领略传统美味的精髓。想要亲手制作香气四溢的端上午餐,或是品味特色菜肴背后的烹饪奥秘,跟随我们的脚步,一起开启这场味蕾的探险之旅吧!
1. 端午 (唐·李隆基)
2. 送你一个香甜的粽子,以芬芳的祝福为叶,以温柔的叮咛作馅,再用友情的丝线缠绕,愿你品尝出人生美好的五月天!端午节快乐!
3. 习俗活动:除了龙舟竞渡,人们还会进行一些传统的习俗活动,比如戴香囊、编草人、风筝比赛等,增加节日的欢乐氛围。端午节既是一个传统节日,也是人们弘扬中华文化,强化民族精神认同的重要时刻。
4. 宋代以后,端午节许多风俗有了新变化。汉魏时以朱索、桃印施于门户,止恶气驱瘟避邪,而宋代却讲究贴天师符。陈元靓《岁时广记》引《岁时杂记》云:端午,都人画天师像以卖。还有合泥作张天师,以艾为头,以蒜为拳,置于门户上。苏子由作《皇太妃合端午帖子》诗中就有太医争献天师艾,瑞雾长绕尧母门。挂天师像、作泥天师人,这些活动很明显是受到道教的影响。此外,端午节还刻蒲棒为人形或葫芦形,带在身上避邪。王曾《端午帖子》诗云:明朝知是天中节,旋刻菖蒲要辟邪!小儿则有帛裹蚌粉,缀填以棉絮,佩于身上,可以吸汗气。端午节常食的粽子,此时也花样增多,有角粽、锥粽、茭粽、筒粽、秤锤粽、九子粽多种。从五月一日起家家都准备团粽、蜀葵、桃柳枝、杏子、柰子、林擒、香印等物,到端午还要祭天。食品中还有一种百头草,是用菖蒲、生姜、杏、梅、李子、紫苏,皆制成细丝,盐浸晒乾,或用糖、蜂蜜浸之,作工十分讲究。有的还纳入梅子皮内,叫做酿梅。唐代的白粉团,在宋代亦有发展,又叫水团或白团,有的杂以五色,制成人兽花果之状。作工最精者称任滴粉团,为了增其香味,有的还加入麝香。这些都是端午食中佳品。
5. 由于饮食文化的传播,早在古代时,我国制作粽子的技术就传到了国外,因而世界上许多国家也都有吃粽子的习俗。
6. 为什么后来又用艾叶或苇叶、荷叶包粽子呢?《初学记》中有这样的记载:汉代建武年间,长沙人晚间梦见一人,自称是三闾大夫(屈原的官名),对他说:“你们祭祀的东西,都被江中的蛟龙偷去了,以后可用艾叶包住,将五色丝线捆好,蛟龙最怕这两样东西。”于是,人们便以“菰叶裹黍”,做成“角黍”,世代相传,并逐渐发展成为我国的端午节食品。
7. 粽粽情深,端午呈祥,酝酿了很多祝福,代替不了那句最朴实的祝福——祝你端午节幸福安康!
8. 送个香囊带个荷包,自制几斤粽子,托人到山里采了艾叶,街头买了瓶雄黄酒,加上内心深处的几许关怀,作为礼物送给你,祝端午节快乐!
9. 端午节到来,在准备手抄报的时候,写一些什么内容合适呢?
10. 已酉端午 (贝琼)
11. 万水千山“粽”是情,屈原说声谢谢您,端午齐齐看龙舟,亲情维系无远近。祝端午节快乐,永远幸福。
12. 龙舟竞赛:端午节的主要活动之一是龙舟竞赛。人们会组织龙舟队伍,在江河湖海中划龙舟,以纪念救援投江的屈原。划龙舟是一项富有挑战性和团队合作精神的活动,也是一种传统的娱乐方式。
13. 节约粮食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我中午到食堂里吃饭,看见有些同学很浪费粮食,白花花的米饭和香喷喷的菜被倒掉,真是让人心疼呀!
14. 1998年我国谷物、棉花,肉类的产量均占世界第一位。可是按人口平均,人均有粮食仅362公斤,比世界平均水平还低,甚至低于一些发展中的国家。更令人感慨的是,新中国的.今天不是比一千多年前的唐宋王朝不知多了多少倍吗?可是由于人口猛增,人均占有粮食竟比唐宋时代还少了200多公斤。
15. 至于南宋偏安的小朝廷宫中,更是纸醉金迷的醉生梦死之世界。像《乾淳岁时记》叙述端午宫中习俗,要插食盘,架设天师艾虎,还用五色菖蒲、百草制作山子数十座,大合三层,饰以珠翠,葵榴艾花。作糖蜜韵果,糖蜜巧粽,极其精巧。还用大金瓶子数十,遍插葵榴栀子花,环绕殿阁。赏赐给后妃、内侍、诸阁臣僚的物品有翠叶五色、葵榴、金丝坠扇、真珠、百索、钗符、经筒、香囊、软香龙涎佩带以及紫练、白葛、红蕉等物。而其他大臣也要赏赐细葛香罗、蒲丝、艾叶、彩团、巧粽之类。堪见当时端午节之豪侈,与原来辟恶及纪念意义已相去甚远。
16. 玉米和麦子生长的过程有三个要素,分别是施肥、浇水、打药。这需要农民辛勤的劳动才可以完成这段漫长的时间。
17. 今天,我和姥姥去了两次地,那叫个热啊。上午,我看到姥姥从玉米地里钻出来,大汗淋淋的,像刚洗过澡一样,一身的`玉米叶上的沫沫。
18. 屈平(约公元前339年~约公元前278年)字原,通常称为屈原,又自云名正则,字灵均,汉族,战国末期楚国丹阳(今湖北秭归)人,楚武王熊 通之子屈瑕的后代。屈原虽忠事楚怀王,但却屡遭排挤,怀王死后又因顷襄王听信谗言而被流放,最终投汨罗江而死。
19. 唐玄宗时端午娱乐活动别出心裁。据《开元天宝遗事》记载:宫中每到端午节,造粉团角黍置于盘中,再制作纤巧的小角弓,架箭射盘中的粉团,射中者得食之。因为小粉团滑腻又小,颇难射中。这本是宫中游戏,后来传遍长安都城,一时都仿效之,射粉团成了端午节一种风俗。射粉团作为一种游戏尚可言,唐玄宗在五月五日端午佳节有些作为就令人难以启齿了。有一年端午,他与杨贵妃避暑于兴庆宫,昼寝于池畔的水殿中,一群宫妃嫔女倚栏观水中雌雄鸳鸯游戏,而唐玄宗拥搂着贵妃在绡帐内对宫嫔们说:尔等爱水中鸳鸯,争如我被底鸳鸯!由此也可看出宫廷节日生活风俗的另一面。
20. 端午情浓,尝咸鸭蛋,戴五色丝绳,包箬叶粽子。最常赐之物是夏令的扇子。《唐会要》记载:贞观十八年(西元六四四年)五月五日,唐太宗御笔亲题鸾、凤、蝶、龙等字样于扇上。唐太宗本来就爱好书法,常与大书法家褚遂良等探讨书法艺术,他死后还要将王羲之《兰亭序》真迹陪葬昭陵。唐太宗本人书法也颇有造诣,御笔题写的这几字全用飞白书艺术方法,笔势奇绝,游龙走蛇。唐太宗对司徒长孙无忌及吏部尚书杨师道说:五月旧俗,必用服玩相贺。今朕各赐君飞白扇二。遂以扇赐宠臣。《新唐书˙礼志》记载:唐玄宗天宝年间常在五月五日奠衣扇于诸陵来祀祖宗。唐代还有赏赐衣带的习俗。《中华古今注》云:唐贞观年间端午节,赐给文官黑玳瑁腰带,武官黑银腰带。《旧唐书˙李元紘》载李元紘曾于五月五日受赐紫服金鱼而感到宠幸无比。除赐宝扇玉带之外,还赏赐百索粽子。
21. 端午佳节,当然少不了粽子这个主角。端午节吃粽子,这是中国人民的又一传统习俗。粽子应该算得上是中国历史上迄今为止文化积淀最深厚的传统食品了。
22. 龙舟一盏,乘八方幸福之风,破四海好运之浪,龙粽一串,连四季幸福滋味,裹一年健康希望。端午节到了,祝您粽是快乐,粽是幸福,粽是惬意,粽是平安!
23. 愿你拥有:春天的歌欢快;夏天的心火热;秋天的意深厚;冬天的情纯真。在未来的人生旅途中,永远保持你自己,祝端午节快乐!
24. 节约粮食,从我做起。
25. 送你一颗好运粽,里面粉以及水发酵制成的藏健康米,好运蛋,平安菇,快乐虾,长寿花,幸运栗,如果你收到将会好运连连。祝你端午节快乐。
26. 据记载,早在春秋时期,用菰叶(茭白叶)包黍米成牛角状,称“角黍”;用竹筒装米密封烤熟,称“筒粽”。到了晋代,粽子被正式定为端午节食品。这时,包粽子的原料除糯米外,还添加中药益智仁,煮熟的粽子称“益智粽”。 米中掺杂禽兽肉、板栗、红枣、赤豆等,品种增多。粽子还用作交往的礼品。
27. 粽子不仅形状很多,品种各异,而且各地的风味也各不相同,主要有甜、咸两种。甜味有白水粽、赤豆粽、蚕豆粽、枣子粽、玫瑰粽、瓜仁粽、豆沙猪油粽、枣泥猪油粽等。咸味有猪肉粽、火腿粽、香肠粽、虾仁粽、肉丁粽等,但以猪肉粽较多。另外还有南国风味的什锦粽、豆蓉粽、冬菇粽等,还有一头甜一头咸、一粽两味的“双拼粽”。这些粽子均以佐粽的不同味道,使得粽子家族异彩纷呈。
28. 端午 (唐·文秀)
29. 唐代民间端午风俗活动形式也类似前代。像《酉阳杂俎》就记载:北方妇人,五日进五时图、五时花,施之帐上。是日又进长命缕,宛转绳结,皆为人像带之。长命缕,只是制作上有所不同,用丝缕结成人形,更有装饰性。五时图则是五毒蛇、蝠、蜍、蜥蜴之类,是五毒图之前身,此俗一直影响到明清时期。午时花则是石榴花,五月正是榴花吐艳之时。唐代角黍粽子也花样翻新。《文昌杂录》记载:唐时五日,有百索粽,又有九子粽。唐玄宗《端午三殿宴群臣》诗中就有穴枕通灵气,长丝缤命人,四时花竞巧,九子粽争新。,百索粽还是唐代皇帝赏赐臣下的食品。
30. 明清时期,端午风俗活动形式变化虽不大,但是规模却愈来愈盛行。尤其南方龙舟竞渡,成为轰动一时的盛举。据《武陵竞渡略》记载,龙舟竞渡已不限于端午一天。而是四月八日揭篷打船,五日一日新船下水,五日十日十五日划船赌赛,十八日送标。还有五月
31. 端午节诗词作品欣赏
32. 五月五日 (宋·梅尧臣)
33. 粽子食用:端午节的传统食物是粽子,它是用糯米、豆沙、肉等食材包裹在竹叶或者艾叶中,蒸煮而成的。粽子有各种口味和做法,不同地区有不同的习俗和特色。
34. 清代乾隆皇帝,端午节在宫中吃了九子粽后,龙颜大喜,赞不绝口,欣然赋诗一首:“四时花竟巧,九子粽争新。”
35. 日本的端午节是在阳历的五月五日,他们包粽子的主料是米粉,其形状酷似钟形。
36. 九子粽是粽子的一种,即为九只粽子连成一串,有大有小,大的在上,小的在下,形状各异,非常好看,并且用九种颜色的丝线扎成,五彩缤纷。九子粽大多是作为馈赠亲友的礼物,如母亲送给出嫁的女儿、婆婆送给新婚儿媳的礼物等。因为“粽子”谐音“中子”,民间有吃了“粽子”能得儿子的说法。
37. 端午节的来源与中国古代的爱国诗人屈原有关。据传说,屈原是战国时期的楚国诗人和政治家,他以才华横溢和忠诚爱国而闻名。故事发生在公元前278年,楚国国力衰退,外敌入侵,内乱纷争。屈原作为楚国宰相,为了改革国家,他提出了一系列的建议,但却遭到了当时贵族的排斥和激烈的政治斗争。最终,他被迫离开宫廷,流亡到江南地区。
38. 在我国历史上,端午节是为了纪念屈原的说法已经有1500多年的历史了。相传,屈原投汨罗江后,当地百姓闻讯马上划船捞救,一直行至洞庭湖,始终不见屈原的尸体。那时,恰逢雨天,湖面上的小舟一起汇集在岸边的亭子旁。当人们得知是为了打捞贤臣屈大夫时,再次冒雨出动,争相划进茫茫的洞庭湖。为了寄托哀思,人们荡舟江河之上,此后才逐渐发展成为龙舟竞赛。百姓们又怕江河里的鱼吃掉他的身体,就纷纷回家 拿来米团投入江中,以免鱼虾糟蹋屈原的尸体,后来就成了吃粽子的习俗。
39. 这让我体会到了农民种庄稼的辛苦。所以,我们以后吃饭的时候要吃多少盛多少,尽量避免剩饭。你吃饭的时候想想那些辛苦的农民付出的汗水,如果这点理由不够,请想想那些非洲之类的地方,那里成天吃不上饭。相比,我们的生活已经够好了,如果你实在吃不下的话,那你就不要再吃了。
40. 秘鲁人是在圣诞节吃粽子的,全家人围坐在一起,一边欢庆圣诞节,一边吃粽子,甚至连一些已经出嫁的女儿,在这天也要赶回娘家,再来尝尝母亲亲手制作的粽子。
41. 有人打过这样一个比方,12亿人口的嘴加在一起,比世界上最大的广场——天安门广场还要大。这真是一张大嘴!光是每年新增加的一千五百万人就要吃50亿公斤的粮食!所以,增产粮食,节约粮食,对我们的国家更有特别重大的意义。
42. 端午节祝福语
43. 把祝福做成一个粽子,包成快乐的样子,顺着好运的路子,带上成功的点子,穿过思念的巷子,在端午走进你的小日子,给你幸福一辈子!
44. 叶叶层叠,好运不绝;米米紧粘,幸福绵绵;线线缠绕,快乐拥抱;水水相融,情意浓浓;粽粽连结,祝福不歇!端午佳节祝你愉快!
45. 《容斋笔记》记载:唐时五月五日扬州于江心铸镜以进,故国朝翰苑撰端午贴子词多用其事。再参照其他有关资料来看,唐代宫廷确实讲究五月五日铸新镜。《镜龙记》记载:唐天宝三年(西元七四四年),扬州进水中镜一面。镜面直径九寸,青莹耀目,镜背有盘龙纹饰。据进镜官李守泰说:铸此镜时,有一位自称姓龙名护的老人对铸镜工匠吕晖曰:老人解造真龙镜。老人遂入炉所,扃炉三日,后开炉突然不见人,在炉前却获得一素绢,上书:盘龙盘龙,隐于镜中。分时有象,变化无穷。兴云吐雾,行雨生风。吕晖看后,移炉于扬子江心,以五月五日时铸成这面宝镜。据说此镜很神,过了七年遇大旱,召来道士叶法善祀镜,镜背上的龙口忽生白气,须臾满殿,甘雨如注。这固然是一个神话故事,五月五日扬子江心所铸的镜是否有此神奇姑且不论,但唐代确实有此讲究。
46. 其实节约粮食,做起来很简单:吃饭时不要剩饭菜,不要掉饭粒。
47. 值得一提的是汉族端午节俗也被辽、金两国吸收。如《辽史˙礼志》就记载辽国重午朝仪,皇帝要系长寿彩缕才升坐。对南北臣僚也要各赐寿缕。而金国除吸收一些汉族风俗外,在端午节还有拜天之礼、射柳之俗及击鞠娱乐活动。《金史˙世宗本纪》就记载:大定三年(西元一二六四年)重午,金世宗幸广乐园射柳,胜者赐物有差,复御常武殿,赐宴击鞠,自是岁以为常。《金史˙礼志》对此俗有详细叙述。金俗重午、中元(七月十五日)、重九日行拜天之礼,筑台拜天。重五拜天之后,插柳球场,射者要以尊卑为序。柳枝要去皮露白,离地数寸。然后驰马弯弓而射。射不断或射不中者为负。射柳要击鼓助威。射柳完毕要打马球。风俗是彼此影响、互相吸收的。所以到了明代,端午节又吸收了金人射柳之风俗。明永乐年间禁宫中就有剪柳之戏,剪柳即射柳,北方人还有将鹁鸪鸟藏在葫芦,悬于柳枝,弯弓射之。如果射中葫芦中,鹁鸪就飞出来,以此来定胜负。这种民间比赛也是常在端五日举行,考其渊源,正是辽金遗俗。
48. 为了纪念屈原的牺牲和表达对他的崇敬,端午节作为国家的传统节日被设立。在这一天,人们划龙舟、吃粽子、挂艾叶,以及进行其他丰富多彩的活动,以此来怀念屈原和表达对他的敬意,同时也寄托了人们对于平安健康的祝福和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49. 《梦梁录》记载:南宋时,杭都风俗,自初一至端午日,家家买桃、柳、葵、榴、蒲叶、伏道,又并市、茭、粽、五色水团、时果、五色瘟纸,当门供养。端午节日用品叫卖者,从隔宿到五更,沿门唱卖,满街不绝。有的家以艾与百草缚成天师状悬于门楣上,有的悬虎头。而仕宦之家还用红笔书写五月五日天中节,赤口白舌尽消灭之句。此日大家都采集百草或修制药品,用来避瘟疾,杭州人还有特殊风俗。,不论大小之家,都要焚午香(即中午焚香)一月。尤其是端午节这天,葵榴斗艳,栀艾争香,角黍包金,菖蒲切玉,以酬佳景。不仅是富户巨室如此,虽贫苦之人,亦对时行乐。
50. 为了我们的身体健康,同学们,让我们手拉手互相监督,共同爱惜粮食吧!
51. 菲律宾的粽子是长条形的,风味与我国浙东的粽子相同。粽子还是菲律宾人过圣诞节必不可少的食品。
52. 大家也可能只是嘴上说说要节约粮食,但你是否用行动证明过,我们可以向浪费粮食的人进行阻止讲道理。假如人人都节约每一滴水每一粒米,那么我们的世界将会变得多么美好!
53. 在我国据统计,每年在餐桌上浪费的粮食价值高达2000亿元,相当于2亿多人一年的口粮,贫困山区就有1.28亿的人口,也就是指1.28亿左右的人都得挨饿,一年浪费掉的足够能让他们吃3年多。而大学生浪费的'量也不例外,他们倒掉的饭菜占购买总量的三分之一,他们一年倒掉的足以养活1000万人一年的食物!也许,同学们还认为浪费不算什么,甚至还以浪费为荣的话,那请你想想,如果你是农民,你要种多久,才能弥补你所浪费的食物,刮风下雨时,粮食能不能丰收都是大问题,那你可要等5年多,每天都十分艰辛!现在,你是否知道浪费有多么可耻!
54. 端午到,惊喜到!愿看祝福的你,在这个阳光灿烂的日子里:吃粽子,得甜蜜;看龙舟,好运收;饮雄黄,逐小人;系彩缕,好运势。
55. 清代诗人吴曼云也写有一首赞美九子粽的诗:“裹就连筒米宿春,九子彩缕扎重重,青菰褪尽云肤白,笑说厨娘藕复松。”
56. 武陵沅湘一带竞渡活动如上所述,其特点气势磅礴,船大人多,风格粗犷豪迈。而杭州西湖中龙舟竞渡则另具特色。吴地习俗称呼龙舟竞渡为划龙船。《清嘉录》记载:龙船,阊、胥两门,南北两濠及枫桥西路水滨皆有之。各占一色,四角枋柱,扬旌拽旗。不过西湖龙船形制及划法却另有很多讲究。在龙船中舱伏有鼓吹手,两旁划桨十六,俗称其人为划手;在船头有一位篙师,手执长钩立于船头,叫档头篙;在头亭之上,还要选长相端庄漂亮的小孩,装扮台阁故事,俗称为龙头太子;船尾高丈许,牵有彩绳,令儿童在上面化装扮成独占鳖头、童子拜观音、指日高升、杨贵妃醉酒等戏剧人物造型。有竞渡龙船,也有画舫游艇供游客观龙船比赛。在正式比赛前数日,就开始祀神并在水中演练,称作下水;上岸后送神称作拔龙头。当头的人率里巷游水能手,年前就用带叶竹竿插树桥头,为来年出龙认色,作好准备工作。
57. 屈原对于国家的痛苦和失望,写下了许多悲愤的诗歌,表达了他对于国家未来的忧虑和对于贵族腐败的批评。然而,这些努力最终没有改变现实,他感到绝望,最终在五月初五这一天投江自尽。
58. 送你一个粽子,含量成份:00%纯关心;配料:甜蜜+快乐+开心+宽容+忠诚=幸福;保质期:一辈子;保存方法:珍惜。端午节快乐!
59. 一直到今天,每逢五月初五端午节,中国百姓家家户户都要浸糯米、洗粽叶、包粽子,其花色品种更为繁多。从馅料看,北方多包小枣的北京 枣棕;南方则有豆沙、鲜肉、八宝、火腿、蛋黄等多种馅料。吃粽子的风俗,千百年来,在中国盛行不衰,而且流传到朝鲜、日本及东南亚诸国。
60. 就拿浪费粮食的行为来说吧。低年级有的同学很是挑食,吃了几口饭就倒掉了,说这饭菜是自己不喜欢吃的;有的'同学风风火火,盛汤的时候,走路慌张把饭汤洒在地上;有的同学吃饭把许多米粒留在桌子上,掉在碗里。这些都是在浪费粮食!也许你认为浪费这一点点算不了什么,可是,如果大家都浪费这一点点,那么就是一个惊人的损失了!难道要等到我们饥饿、贫困的时候才想起米饭的香甜可口吗?这时,我不禁想起了李绅的一首诗:“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61. 马来西亚人包的粽子,形状很像我国广东的粽子,其特点是个头较大,除鲜肉粽、火腿粽外,还有豆沙粽和椰蓉粽,食之非常可口。
62. 同学们都知道联合国把每年的10月16日定为世界粮食日,党中央、国务院决定把世界粮食日的那一周定为节粮周。我们要开展各种爱惜粮食、节约粮食的主题活动,真正达到《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得出的"爱惜粮食"的要求!今天,我们知道了国情,进一步明确了爱惜粮食、节约粮食的特殊意义,我们每个同学都要从现在做起,要拿出实际行动,为党为国家分忧,把爱惜粮食、节约粮食的活动扎扎实实地开展下去。
63. 在同学们心中,一粒米算不了什么,而在贫困山区的孩子心中,那就是生的希望!在农民伯伯心中,那就是流下的每一滴汗水。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在全世界,每6秒就会有一位儿童饿死,有10亿多人在挨饿,非洲南部地区的孩子们甚至连一口水和一粒米都没吃到喝到。这下你是否能感受到任何一点食物的来之不易!
64. 蒹葭苍苍,在水一方,怀念故人我心独伤;长江长长,苇叶飘香,思念故乡无限迷茫;西楼西厢,一抹残阳,沦落天涯从此断肠;茅屋藤窗,败柳枯杨,曾经为歌舞场;端午节,想朋友,念家乡,祝君快乐早辉煌。
65. 到了盛唐时 期,粽子的用米,已“白莹如玉”,其形状出现锥形、菱形。日本 文献中就记载有“大唐粽子”。宋朝时,已有“蜜饯粽”,即果品入粽。诗人苏东坡有“时于粽里见杨梅”的诗句 。
66. 当屈原的崇敬者得知他的死讯时,纷纷划船出去搜寻他的尸体,并投食饭团以阻止鱼虾吃掉他的身体。人们还敲击竹竿和击鼓吓赶鱼虾,并划船在江中来回寻找屈原。这就是后来形成了划龙舟和吃粽子的习俗。
67. 八送标者。可见竞渡规模历时经月。对此事或官府先禁后驰,民情先鼓后罢也。龙船形制,中等长九丈五尺,长者有十一丈,短者也七丈五尺。划龙舟的桡手都是从渔家严格挑选募徵身强力壮的健儿。龙船分白龙、黄龙、青龙、红龙。不仅船身,就连船上那些旌旗罗伞的装饰,以及划船桡手们服装乃至船桨都是一色。比赛时规定有赛龙场、比赛路线、并划定起点和终点。在终点设有船标,当竞渡龙舟到达终点时,投标船就将标投入水中,让各船争夺。标又分有鱼标、鸭标、和铁标。
68. 端午节是中国传统的节日,每年农历五月初五,是农历的重要节气之一。端午节除了是一个节日,还寄托着丰富的传统文化内涵,是中华民族的宝贵文化遗产之一。
69. 端午节来历
70. 据说,端午节吃粽子和赛龙舟的习俗,是为了纪念我国历史上伟大的诗人屈原,也正是因为如此解放后曾把端午节定名为“诗人节”。
71. 和端午 (张耒)
72. 缅甸人也爱吃粽子。在端午节,他们用糯米作主料,用熟香蕉和椰蓉作馅,这种粽子香气诱人,软软的,甜甜的,别有风味。
73. 又到端午节,又闻粽飘香。糯米加红枣,穿上艾叶衣。扎个红腰带,漂亮又大方。洗个热水澡,清爽又宜人。端午送祝福,实惠又吉祥。端午节快乐。
74. 屈原是中国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之一,也是我国已知最早的着名诗人,世界文化名人。他创立了“楚辞”这种文体,也开创了“香草美人”的传统。代表作品有《离骚》《九歌》等。
75. 明代把端午又称女儿节。《帝京景物略》云:五月一日至五日,家家妍饰小闺女,簪以榴花,曰女儿节。不仅节日名称有异宋代,而且民间风俗也有变化。来自民间的许多夏令保健活动,也掺杂在这个节日习俗中。例如在五月五日正午前,人们要群入天坛去避毒,过了正午才出来。在端午节还讲究捉虾蟆取蟾蜍,其方法是用针刺破蟾眉,将蟾蜍汁挤出。蟾蜍是一种珍贵的中药,可拔毒、消热、消肿,治疗疔毒恶疽有奇效。以菖蒲渍酒饮用避恶气,用艾叶插门固为前代之遗俗。明代新出现的风俗是用雄黄涂耳鼻,认为这样可以避虫毒。据《闽越搜奇谈》云:闽地在五日,还以雄黄浸水,蘸书王字于儿童额上,这种风俗称作画额。古人对雄黄杀虫驱毒作用早有认识,葛洪《抱朴子˙仙药篇》已有论述。李时珍《本草纲目》也解释雄黄味辛温有毒,具有解虫蛇毒、燥湿,杀虫驱痰功效。可主治百虫毒、蛇虺毒。在没有碘酒和红药水的年代里,我们祖先用白酒浸雄黄,再加几块白矾,待酒挥发干后,便成了雄黄矾,用来杀菌消毒。因此,每逢端午节,人们把房子打扫干净,在房内食物贮存处及厨房里洒上雄黄水,用来杀死或防止毒虫。正因古代人十分重视端午用雄黄防毒虫,所以,《白蛇传》的故事及戏剧中,才有白蛇端午饮雄黄酒显原形的情节。这个故事妇孺皆知,流传至今。
76. 唐代端午龙舟竞渡尤其值得一道。在唐代全盛时期,经济繁荣,人民生活相对稳定,在节日娱乐方面,一方面是上行下效,蔚成风气,另一方面对民间的一些风俗活动也受到官府的支持。因此,竞渡之风尤为鼎盛。张说《岳州观竞渡》诗中描写当时竞渡情景道:画作飞凫艇,双双竞拂流。低装山色变,急棹水华浮。鼓发南湖槎,标争西驿楼,并驱常诧速,非畏日光遒。龙舟竞渡时,箫管奏鸣古老的祭祀乐章,船夫唱起高亢激越的船歌,乐声、歌笙、桨声、水波声合奏出一曲壮阔的交响乐。如储光羲《官庄池观竞渡》诗所写的:落日吹箫管,清池发棹歌,船争先后渡,岸击去来波。描写唐代龙舟竞渡以张建封《竞渡歌》最为生动,读后如身临其境。
77. 塞艾草和挂艾叶:在端午节期间,人们还会挂艾叶和塞艾草。艾叶被认为有驱邪和保护作用,人们相信挂艾叶可以驱除邪气,保佑平安健康。
78. 端午节吃粽子的来历
79. 这里有一段有趣的传说。公元前340年,爱国诗人、楚国大夫屈原,面临亡国之痛,于五月五日,悲愤地怀抱大石投汩罗江,为了不使鱼虾损伤他的躯体,人们纷纷用竹筒装米投入江中。以后,为了表示对屈原的崇敬和怀念,每到这一天,人们便用竹筒装米,投江祭奠,这就是我国最早的粽子——“筒粽”的由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