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oducts
面书号 2025-02-19 08:02 8
冬至寒意浓,思念更深。扫墓寄哀思,思绪悠悠。
1. 但人们大多喜欢行“挂冬纸”,原因是冬节气候较为干燥,与暮春莺飞草长、常有纷纷细雨的清明不同,道路易行,也便于上山野餐。冬节扫墓的祭品,普通是五牲或三牲,添以鲜蚶、柑橘等物及粿品。鲜蚶是必要的,意谓取其吉利的'意义。拜墓之时,还须拜墓旁的土地爷,即所谓后土之神。祭拜仪式过后,人们就在墓前聚餐。野外的聚餐轻松又热闹,儿童嬉闹,长者举杯闲谈,山野间荡漾着家族的融洽与和谐。祭品中那盘鲜蚶一定要吃完,并把蚶壳撒在墓堆上。潮人把蚶壳称为“蚶壳钱”,撒在坟头,是将它作为冥钱之用。
2. 另外,祭品盘中的大鱼,全尾或截分两段的,照例是留给办理饮酌者的家属。所以成为规例,野餐时什么人都不许吃它。如果你不明规例,错吃了,人们会怪你不晓情理。
3. 对莆田为什么是冬至时节全民扫墓,有了初步的了解。据说此风俗是缘于春秋战国时期,当时中原的百姓到了农历冬至这一天,家家户户都禁食,以纪念仙逝的先人。这种习俗由于战乱,中原的先民迁徙到长江以南也把它带到迁徙地。由于莆田民风淳朴,此习俗流转至今,保留发扬光大,已经成为当地老百姓约定俗成的节日。每年的这一天,莆仙地区的老百姓统统上山祭祖、扫墓。满山遍野活跃着一群群穿红衣裳的莆仙女人,也成为当地冬至节日里最亮丽的一道风景。
4. 二十一日去看老师,师母问我来仙游干什么?我说,扫墓。她竟然反问,女孩子扫什么墓?我不解,为啥女儿不能扫墓。原来当地风俗,女儿出嫁就是人家的人了,再没有资格为父母扫墓。所以当地只要是独生女户,非要让女婿入赘或做“两顾”。目地之一就是自家老俩口百年之后有人扫墓,不至于绝后,死后连个扫墓的人都没有。了解到这样的习俗,此时才理解没有儿子人家的悲哀,懂得当年我的父母为什么要把我留在家里的原因。因为我们是二女户。由此可见莆田传统习俗力量强大。在福建省的.其他地区,这种女儿不能为父母扫墓的习俗早已革除,我在外地长大、生活,从不知道今天还有这样落后的风俗习惯,而且在莆田堂而皇之地盛行,这是为什么?
5. 另一件事就是看见父母墓碑上隽刻着还活着的儿子、媳妇的名字。这也是过去我不曾知道的事。这样的行事我认为很好。符合现代环保节约土地的观念,一家人在一起;其次不浪费资源,以后有人去世,只要把骨灰盒安放即可。可能是我孤陋寡闻,其他地区早有这样的做法。
6. 第三件事是直到今年的冬至因为去扫墓,我才发现大哥的外孙女管她的舅舅喊伯父。大哥的女儿也留在家里。我不解,因为大哥有儿子。好奇问大哥,他竟不回答。之后了解才知蹊跷之处。原来是大哥嫌女婿条件差,故意出难题。谁知女婿愿意,也就成就一桩姻缘。
7. 这些莆田独特的风俗很有意思,值得细致品味,它充分的反映莆田人对待人生的体验和感触,民间习俗力量根深地固强大,依然够威够力!
8. 汽车在泥泞而充满沙石的道路上行驶了近1个小时,最终到达了安义县长均乡。虽然这里没有清明是的人多,但是仍然人声鼎沸。只用了5分钟,我们就从人潮中脱出身来,到了崇德苑。太奶奶就安葬在这个庄重的地方。
9. 这个地方的空气明显比市区里的空气差,把这里比作只有硝烟没有死伤的`战场,是再合适不过的了。鞭炮声此起彼伏,到处烟雾弥漫。太婆的墓是由一块黑色的大理石砌成的。墓碑两侧栽种着两棵青松,象征着太婆名垂青史、流芳百世。
10. 祭祀活动开始了。
11. 妈妈先用一块抹布把墓碑擦拭干净,边擦边念念有词:“外婆,你的孙女来看你了!……”碑擦干净后,阿姨在插蜡烛的祭坛下面压了几张纸钱。随着“轰轰”的声音,一丝丝青烟从焚烧桶里飘出来,夹杂着一股股热浪,顺风像我飘来。我被熏得咳嗽不止,连眼泪都流出来了,只好闪到一边去呼吸新鲜空气。
12. 熊熊的火焰,似乎在替我们诉说哀情,把我们的哀思寄托给天堂的太婆。
13. 进入到了祭祀的尾声了。妈妈拿着一串鞭炮,往燃烧桶里一丢。“噼里啪啦……”待到烟雾散尽后,我们依次向太婆跪拜。
14. 轮到我跪拜的时候,我心想:太婆,我考上了好初中,这里的竞争很激烈。请您放心,我一定好好学习,刻苦拼搏,对社会作出自己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