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oducts
面书号 2025-02-19 07:21 8
1. 为了让学生进一步了解中国传统节日,知道一些传统节日的.习俗和风情。增强对祖国的认同感,增强对中华文化的认同。
2. 二、活动口号
3. 宣传中国传统节日,弘扬中国文化。
4. 三、活动时间
5. 12月——1月
6. 四、活动内容
7. 宣传动员阶段
8. 组织团委成员向全年级发出号召,在本班举行有关弘扬中国传统节日的相关活动。
9. 配套活动
10. (
11. 在各班中举行腊八节的知识竞赛。
12. 发出让学生回家亲自为父母做腊八粥的倡导。
13. 在各班举行主题班会关于‘腊八的来源’。
14. 总结阶段
15. 一个人为单位,写个人心得。
16. 在本班进行知识讨论。
17. 1月x日是农历的腊月初八,是中国传统的腊八节。为了让更多的小朋友了解民俗文化,感受节日气息,建议举办“马上迎腊八,年俗早知道”活动,开拓小朋友的眼界,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
18. 二、活动主题
19. 马上迎腊八年俗早知道
20. 三、活动时间及地点
21. xx月xx日18:00(星期三)
22. 1参与对象
23. 30组5—10岁儿童家庭
24. 2参与办法
25. 儿童家长可自行报名
26. 3活动流程
27. 00参加人员签到
28. 30活动开始
29. 主持人以幻灯片的.形式图文并茂的介绍腊八节的由来,以及腊八节的几个传说和习俗,着重讲解腊八节喝腊八粥的传统习俗。
30. 主持人现场教学,教小朋友们认识腊八粥中的各种食材。30名儿童5人一组,分为6组,在1分钟规定时间内,把食材正确的放到舞台一侧指定的塑料筐内,正确率最高的获胜。
31. 每位小朋友根据提供的食材自行搭配食谱,并为自己的方案进行阐述,由现场小朋友投票凭选出最有新意的三组,现场进行烹饪,并与大家分享。所有参与活动的.小朋友挑选三种食材装进精致漂流瓶里带回家烹煮。
32. 煮粥间隙主持人讲解腊八蒜的来历,由工作人员演示腊八蒜的制作过程。
33. 煮粥结束后主持人进行一轮新年习俗的知识问答,表现优秀的小朋友优先品尝腊八粥。
34. 五、活动预算
35. 宣传招募:200
36. 准备食材:400
37. 奖品:证书7元x30份=210元
38. 漂流瓶10元x30=300元
39. 豆浆机500元
40. 总计1610元
41. 《腊八粥》是长春版初中语文教材七年级下册第六篇课文。本文是作家沈从文的作品,讲述了腊八那天八儿等不及要吃粥的嘴馋、对粥的猜想以及看到粥的惊异,写出了一家人其乐融融的亲情,表现出作者对普通百姓生活的热爱和对家庭亲情的眷恋。作者用娴熟的笔法、细腻的笔调叙述了腊八节浓郁的民俗风情,使课文犹如一张腊八风俗画,充满了生活的气息。整篇课文围绕八儿等着吃妈妈熬的腊八粥的神态和心情,展现了一幅纯朴、和谐、温馨的图景。对话贯穿全文,从八儿向母亲焦急的询问,到与母亲的讨价还价,到惊讶,展现八儿的的天真和童趣。同时本文的主要线索是八儿的心理活动,从八儿迫不及待到苦苦等待、独自猜想到亲眼所见,都表现了八儿的可爱活泼的性格特点。选文具有典范性,文质兼美,富有文化内涵。
42. 二、教学目标:
43. 知识与能力:
44.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抓重点词句、分角色朗读等方法感悟课文。
45. 通过人物动作、语言和心理活动的描写,感受八儿的心理活动变化,刻画人物的性格特点。
46. 过程与方法:启发与引导,朗读与赏析、交流与讨论等手段完成课堂教学。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八儿”一家的其乐融融。
47. 教学重点:通过人物动作、语言和心理活动的描写,感受八儿的心理活动变化,刻画人物的性格特点。体会八儿一家的其乐融融。
48. 教学难点:小说主题思想的理解。
49. 三、教学设想:
50. 本节课采用了多种形式的读,如听读、齐读、范读、分角色读。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文本,体会八儿心理活动变化。文章对话较多,分角色朗读可以让学生走进人物内心。
51. 四、教学手段:
52. 多媒体课件
53. 五、教学过程:
54. 一、创设情境,导入课文
55. 飞花令:请同学们分成男女两组比赛,在每组每人5秒内说出中国的传统节日。(活动)
56. 一碗碗热气腾腾的腊八粥,诉说着古往今来细细碎碎的无数动人的往事,勾勒出了一幅幅动人的情感画卷,或赞美,或怀念,或憧憬佳节的团聚以及这自然的馈赠,粘粘的腊八粥包裹着的却是中国人浓浓的情,深深的谊,一切融化在粥里,流露于笔尖。今天,我们师生一起欣赏现代作家沈从文的小说《腊八粥》。板书:腊八粥沈从文(解读“腊”字)
57. 二、听读录音,整体感知
58. 思考课文:围绕“腊八粥”这一线索作家沈从文为我们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能否用小标题概括出故事情节来。文中的“八儿”对腊八粥怀着一种怎样的心情?从哪些语句中,能够看出八儿对腊八粥的这种感情的?从文中妈妈与八儿的对话中,你还能感受到八儿是个怎样的孩子?(播放录音,标清段落)本文围绕八儿等着吃母亲熬煮的腊八粥的经过,展现了一幅淳朴、和睦、温馨的图景,表现了一家人的其乐融融。(板书:煮腊八粥—盼—想—猜—看—吃腊八粥)
59. 三、精读赏析,激发灵性
60. 分析第一部分:
61. 作者写吃腊八粥为什么要不惜笔墨介绍这种粥的原料和这些原料煮在锅里的状态?
62. “小米、饭豆、枣、栗、白糖、花生仁儿”这是煮粥的基本原料,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农业展览会。”(老舍《北京的春节》)衬托腊八粥的香甜诱人、美味可口,为下文做铺垫。
63. 抓住“甜甜的腻腻的”“合并拢”“叹气”“大碗大碗,大匙大匙”“塞灌”等词分析。
64. 作者在文章开篇是如何写出人们对腊八粥的喜爱的?
65. 第一句就采用了排比修辞手法,选取了三个不同年龄段的人对腊八粥的态度,以点带面,说明腊八粥所有人都喜欢;接着看到熬煮腊八粥的状态“叹气”,闻腊八粥的香甜诱人、美味可口。吃的是痛快淋漓;调动人的视觉,嗅觉。第二句则用拟人的修辞,形象地把腊八粥的熬制过程再现出来,那情形,如在眼前,那香气,如入五腑六赃,真忍不住要尝上一口呢。
66. 过渡:一碗碗美味可口的腊八粥会让小孩子、大孩子和老孩子馋涎欲滴,住方家大院的八儿正是这众多喜爱腊八粥中的一员,那么面对甜甜、腻腻的一锅粥,他的表现如何呢?我们首先来学习盼腊八粥和想腊八粥这两段情节。
67. 分角色读2—13自然段,要求:画出描写八儿的句子,想想这些句子分别属于对人物的哪种描写,品读你画出的句子,思考你从中体会到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