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oducts
面书号 2025-02-19 00:21 5
当岁月翻过炎热的八月,青春悄然无迹,感人心至深。
1. 水滴石穿,绳锯木断。教师有坚持,勇于执着追求,小步走,不要停,哪怕是一个最普通的老师,也终能在自己的三尺讲台上照亮自己,照亮学生。
2. 其实我并不喜欢方茴这样种性格的女主,她太敏感脆弱,太内向好强。我也不喜欢陈寻这种性格的男主,既软弱难以取舍,又瞒天瞒地渴望不失去陆地和飞鸟同行,有点太贪心。但是这并不妨碍我心疼方茴并由衷的喜欢这个故事。我甚至会想,要是方茴能够热烈一点活泼一点努力向陈寻靠拢,或者陈寻不要那么优秀变得平凡一些他们会不会到最后就实现了诺言。
3. 于老师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向我们阐释了一个特级教师的责任与担当,用自己的勤奋踏实在向我们身体力行地示范如何进行专业学习、专业成长。
4. 与时俱进,牢记育人培养目标。我们要把学生培养成会学习;会做事;会共同参与;会生存,会发展的'人。那语文教师为此能做什么呢?
5. 达科塔·范宁(Dakota Fanning,1994年2月23日- ),全名Hannah Dakota Fanning。美国演员,童星。出生于美国佐治亚州罗克代尔郡康佑斯。隶属于演艺经纪公司Osbrink Talent Agency。昵称是Kota。现就读于纽约大学。
6. 要有怎样的敬业精神和专业追求,才能促使一个人一辈子学做教师?
7. 他说,他后悔了…
8. 拷问感情与责任。一个学生就是一本丰富的书,一个多彩的世界。要培育他们成长、成人、成才,首先得尊重他们,从思想上、感情上尊重他们的人格,尊重他们的个性。教师要练就一副敏锐的目光,善于发现每个学生身上的长处与潜能,善于“长善救失”,把隐藏的种种潜能变为发展的现实。
9. 关心爱护同事。于老师对同事、下属的关心具体入微,发自内心,毫不做作,急人之所急,尽己所能帮助思想上、经济上有困难的同事。有了这一层情感的温度,方方面面的工作的开展就更容易达成共识。
10. 一辈子学做教师:
11. 岁月如歌,岁月曾经留下的是悲歌,然而悲歌中催生了壮歌,升腾的是于漪对教育事业无限忠贞,成就的是她对语文教学不懈追求的情怀,唱出的是激扬飞越的欢歌。感谢于漪老师,感谢《岁月如歌》,读完此书,让我一清如水,心无旁骛,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12. 蒙冤入狱的安迪始终不放弃心中的希望,他对瑞德说:hope is a good thing, maybe the best thing!(希望是个好东西,也许是世上最美好的东西。)多么简单明了又深刻朴实的语言。在这个世界上,很多事情是无法预料的,命运从来就不操控在自己手上,但是我们不能预知未来却能把握现在,只要心中有希望。心中有持之以恒、不灭的希望就一定能收获理想,收获生活,最终收获命运。“有一种鸟儿是永远也关不住的,因为它的每片羽翼上都沾满了自由的光辉。”影片中摩根弗里曼饰演的瑞德用沉稳的声音这样评价安迪。在长达十九年的牢狱生活中,磨难都没能毁灭安迪的希望,他始终不放弃对自由的向往,用一把小小的鹤嘴锄挖出了一条通向自由的通路,这是一种怎样的信念和力量?所以安迪成功了,自由了。
13. 对语文学科性质的认识。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14. 我理解方茴,也理解陈寻。他们的结局被概括的很好,就是那句:不悔梦归处,只恨太匆匆。
15. 希望是个好东西。只要我们心底还怀有希望,那就值得付出生命去追寻――那是我们生命旅程前方的一缕曙光啊。
16. 体制化,想想这是一个多么触目惊心的词。生活中我们难道不是被这样一个妖魔逐渐消化了意志?从锋芒毕露到墨守成规,从抵制、不满到向污浊、强权彻底妥协甚至被同化,然后是日复一日的消磨光阴。即便偶然灵光一闪意识到了什么,我们却已经无力改变什么了。“Busy for living or busy for death!”。安迪重复两遍的这句话难道不值得我们深思?
17. 终身阅读,累丝不止遂成丈匹。语文真不好教,对教师的个人文学素养,文化素养要求极高。任何知识都或与语文有关。在历史的进程中,中华民族流传下了那么多精深的灿烂文化,如果没有广泛的阅读,深入的研究,怎么能称得上是一个文化人,怎么能站在三尺讲台,成为一个让学生仰慕和崇拜的语文教师?
18. 读罢于漪老师撰写的《岁月如歌》一书,让我更走近了于老师。她象大海,象高山,折服了多少人?但你看本书的扉页上写到:与其说我做了一辈子教师,不如说我一辈子学做教师。这不禁让人感到于老师博大精深,又虚怀若谷,体现一代宗师风范。那么,照她的话讲,在几十年的从教生涯中,她在学做哪一类教师呢?读完本书后掩卷长思,我觉得:做一个教人求真的老师,应该是于漪老师一生的追求。
19. 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著名教育家陶行知的这句名言,在于漪老师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于老师从上世纪80年代就开始任第二师范的校长,但奇怪的是,至今人们习惯上还是称呼她于漪老师,足见在人们心目中她的一代师表形象。
20. 做真学问。于漪老师文中说,备课,必须一丝不苟,把教材吃透。她说,我给自己立了一个规矩,要独立思考,刻苦钻研,力求自己真懂。“真懂”这两个字是苦出来的,于老师身染“胃溃疡、肝炎、腹部大手术、脑缺氧、血尿等疾病”,仍然“挑灯夜战,病榻苦读”,“两三年,把中学语文教师应该具备的语法、修辞、逻辑等知识,该具备的文史哲,该了解的中外名家名著都摸了一遍”,真可谓历尽艰难,方“胸中有书”。书中《门在哪儿》一节中提到鲁迅的小说《药》中有个一句子:除了夜游的东西,一切都睡着。一个“着”字有四个读音,在这儿应读什么呢?读zháo的话,后面还有一个“了 ”,才顺妥。于漪老师想到,做老师不能蒙学生,碰到吃不准的地方不能绕道过去、含糊过去。后来,于漪老师从鲁迅作品的英译本中查到:all was asleep而不是sleep,才吃准了是念zháo。类似的.刨根问底、独立思考的情况,还有很多,于漪老师备课时常常要到晚上十一二点,做真学问是她一生所追求的,这种求真精神,为我们树立了最好的榜样。
21. 我辈当奉于漪老师为高标,为楷模,追寻于漪老师的足迹,肩负起如天的责任,一辈子学做教师,为教育求索一生。作者:民治中学卢晓丽
22. 思索把握教学目标。制定目标须明确,具体,切实可行,不可千篇一律,不笼而统之。教学内容不能与教学目标脱节,在教学实践中,教学目标不应随意改变、随意转移。教学中要有所为,有所不为,有些课文内容,有些语文知识暂时“不为”,放一放,是为了更有所“为”。
23. 彭于晏的颜,算是业界良心。可是要真是穿起高中校服,难免给人大龄无业青年的即视感,不够青春洋溢。
24. 寻找语文教学大门。于老师苦苦寻找语文教学的大门,常为此夙兴夜寐一灯明,寻寻觅觅。一方面广为涉猎,丰富自己的语文素养,另一方面管饭寻找借鉴,搜索入门之径。中学时代语文老师声情并茂的朗诵、讲解,旁征博引的议论、评析、手势、神往的表情,一幕幕在脑海中浮现,终于让于老师顿悟:这就是语文!
25. 我是一个很谨慎的人,自认为看透了太多东西。所以也就不会有他们那样的轰轰烈烈、刻骨铭心。我的每一步都走得扎扎实实,无论进取、沉沦,都在自己的掌握之中。我认为我得到了我想要的所有,但是我却失去了很多。
26. 一名教师对学生的人生会产生怎样深远的影响?教师的敬业精神、专业能力、人格魅力足可以让学生怀念一生,追寻一生。
27. 乔燃,本应该是一个讨喜的男二,可是戏份太少,成了一个可有可无的传话筒。
28. 她说:“我总觉得别人分析教材写的资料,是别人潜心研究所得,对我来说,总隔了一层,只有经过自己独立钻研,所得体会才是真切的。犹如不知名的小花,虽不名贵,但植根于土壤,有活泼的生命力。拿自己的真切体会指导学生学习,就不会沉迷于空洞的概念、大话、套话,学生就能真正受益。”
29. 为了更好地教育学生,于老师家访工作切实具体,了解问题,与家长做朋友,形成教育合力。于老师拿自己的钱给学生花,甚至把连家长都放弃的孩子接到自己家里,耐心细致教导。正如谈家桢先生所言,“于漪老师真正做到了有一份热,发一分光,把自己的全部身心都献给了教育,她堪称是人民教师的骄傲。”
30. 教育离不开“人情”:
31. 教师与时俱进,牢记培养目标,才能准确而有效地把握语文教学的脉搏。
32. 在行动上下苦功。于老师把上课的每一句话都写下来,然后自己修改,把不必要的字、词、句删除,把不合逻辑的地方改掉,然后背下来,然后,再口语化。写,也是如此,凡是学校要求写的计划、总结,包括班主任对学生的品德评语,都认真写,一丝不苟。学生作文,自己也常偷偷下水。
33. 于老师赢得这么高的赞誉,为教育事业做出这么多的贡献,与她的执着密不可分。
34. 可就算是这样,他们终归会成长,终归会走向不同的路,终归会面临分道扬镳后如何再一同前行的问题。毕竟走过高中那段上天给你安排好的岁月后,以后的路还很长,再也不会有人给你分班划座位,再也不会没日没夜的考试做题对答案,再也不会和同一个圈子里的几个人插科打诨过一年又一年,再也不会定时定点的呆在一个小小的空间里偷偷享受那份小小的欢乐了。
35. 教育离不开一个“情”字,师生之间有情,有深厚的情意,工作必能有起色;同事之间有情义,就能出方法,出智慧,形成合力,取得理想的效果。
36. 《肖恩克的救赎》是一部在网络上备受推崇的影片。在与朋友交流看碟感触时,不止一个朋友
37. 《肖恩克的救赎》好在常有火花闪过。两个多小时的《肖恩克的救赎》给我留下了这样一些颇有回味的话。当安迪被误判杀人,背负双重无期徒刑押进监狱,典狱长训话说:把你的信仰交给神,把你的贱命交给我。这多象我们现实中的生活呀,道貌岸然的背后是罪恶。在冠冕堂皇的人物眼里,底层人命该如此,如同现实一样,你很难看穿衣冠楚楚背后的真相是什么?
38. 孜孜矻矻以行副名。在被评上特级教师后,于老师是那样的谦虚诚恳,虚心好学。于老师暗下决心努力缩短“实”与“名”的差距,为此于老师勤于学习,勇于实践,聚焦反思。反复学习重要的理论,紧扣一点深入学习,扩开视野广泛学。
39. 一名好教师足以影响一个学生做人做事的风格。教师责任大如天,教师专业追求永无止境。
40. 我不知道,陈寻是不是可以等到方茴的回来,我也不知道,经历过那么多事情的方茴是不是还有勇气去面对曾经。
41. 每个人都拥有自己的匆匆那年,有过开心的'瞬间,有过难忘的他或她,也有过伤心的往事,甚至会留下一辈子的遗憾,但不论怎样都好,那都是属于我们的美好过往。
42. 是否还记得第一次喜欢一个人的敏感和羞涩,偷偷看他背影心动的感觉?留在异性书本里的一张温馨小纸条,故意借她的一块橡皮。上课时候的走神和发呆,食堂里混合着各种菜香的气味;放学后车棚里的小约会,操场上挥汗如雨的男生们。这些无一不是我们匆匆而过的那些年青春的缩影。而在匆匆那年的小说中,见证我们成长每一个“青春”字眼的瞬间,都见证了真实的存在。wWw.Jzd365.COM
43. 教师应勇于执着:
44. 她还演过《夏洛特的网》还有《暮光4 破晓》里那个会读心,让人头疼的女吸血鬼,戏份不多~~~~~~
45. 怀着虔诚、敬畏的心,捧读《岁月如歌》,边读边圈点勾画,边作读书笔记。心若扁舟,沉浮于漪老师如歌的教学岁月,为自己窥见了于老师教育教学方法、教育教学智慧的一隅兴奋不已。沉甸甸的思考与总结,写满心路历程的谆谆教诲,真是一场深刻的精神洗礼。读罢,在记录了一万四千字的读书笔记后,我开始思考自己的收获。
46. 愿一切重头来过…
47. 教课时做到“丰而不余一言,约而不失一词”。清楚明白的同时,还要做到通俗易懂。为此,须在透彻理解上下功夫,讲到精要处,说到点子上。优美生动,不枯燥干瘪,说话要节奏和谐,抑扬顿挫,高低起伏,依据教学内容的不同,恰当处理。
48. 陈寻说过,方茴是大地,沈晓棠是天空…
49. 回来和室友说了我这番感受,她非常不理解:你没看过小说吗?我说看过。她又说:网上那么多人都说太烂了,你为什么说好看?!我觉得这句话本就荒唐,别人说,就代表我就要说?别人认为的.,只是他们认为的。我只说我的感受:我觉得很好看,值回票价。
50. 老布是监狱服刑50年的老狱友。在50年的刑期过去后,老布已经不想离开鲨鱼堡监狱,他甚至想以伤害同伴的办法来延缓刑期,但他最终还是没能下得了手。入狱前只看见过一辆汽车的老布,面对熙熙攘攘的车流和世界无所适从,最终只有结束生命,结束这种陌生的生活。“体制化是这样一种东西,一开始你排斥它,后来你习惯它,直到最后你离不开它。”剧中瑞德这段发人深省的话何尝不是在说我们?
51. 倪妮的方茴虽然素面朝天,但是确实展现了方茴的纯净,隐忍。她就是那样一个安静到让人心疼的女孩。
52. 电影的剧情有些头重脚轻,比起“匆匆那年”的浓墨重彩,之后的变故显得太过单薄,没有说服力。陈寻的感情变节,也有些仓促。若不是电视版《匆匆》珠玉在前,我很难相信陈寻曾经是一个对爱执着的'人,顶多算一个荷尔蒙分泌过多的青春期少年。
53.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一个人可以走得很快,一群人才能走得更远。合作、团结,仍是集体工作的命门。一个人能多从他人的角度去考虑问题,让教育教学工作多一点“人情”味,达成教育教学效果自然事半功倍。
54. 让师生心弦共鸣。为了真正实现教书育人的目标,要发自内心的关爱学生,和学生做朋友,充分了解学生,从思想到学习生活,无所不谈。“每个孩子心中最隐秘的一角,都有一根独特的琴弦,拨动它就会发出特有的音响,要使孩子的心同我讲的话发生共鸣,我自身就需要同孩子的心弦对准音调。”
55. 地承万物,”愿来生你的一笑误我浮生的匆匆那年……”
56. 教师精湛的专业技能,炽热的教育情怀,让一个学生多少年后都刻骨铭心,并愿以之为高标,奉之为楷模,用一生去追寻,用一生去实践。
57. 于老师在文中写到:学生对你教师的一根根肠子都摸得清清楚楚,是真心实意,全心全意,还是虚情假意,是前者,即使你话语分量重一点,他们也能接受;如果是后者,那就会顶嘴、顶牛、不买帐,效果适得其反。朴素的语言道出了为人为师的深刻道理。
58. 真情待人。于漪老师说,情感上的事来不得半点虚假,只要有一点杂质,总会不知不觉地流露。书中《拷问感情与责任》一节讲到,有一个学生,不是一般的调皮捣蛋,而是身上沾染了很多坏习气,会小偷小摸,转到于漪老师班上后,改正了很多。有一次,那位学生与家长发生争吵,逃夜出走了。于漪老师四处寻找,总算找到了那位学生,准备带他回于老师自己的家里。于老师想,他会偷东西,怎么办?犹豫了片刻,于老师马上自责起来,连我对他也有如此的戒心,缺少起码的信任,还谈什么教育?什么爱护?真心实意要他变好,就要千方百计创造条件,让他有一个好环境。于是,于老师就把那位特殊学生带回了家。
59. 教师责任大如天:
60. 而且,《我是山姆》里她小时候的扮演者是她的亲生妹妹~~~~~
61. 记真人真事。于漪老师的成长道路也不是一帆风顺的,她的教育思想来源于她几十年的实践总结。她在本书中记述的几件事,没有惊天动地的大事,都是一些平凡的小事,也就是一个普通教师所经历的事,有的甚至是她的过失,但读来真实可信,令人佩服。也是文中《拷问感情与责任》一节写到七五届班上一名女同学在做操时不守纪律,于漪老师忍不住骂了她一句“你又不是十三点”!过后,另一名同学在周记中写到:“老师,我们班是没有十三点的,只有阶级姐妹。”于是,于漪老师陷入了深深的自责中,并接受了同学对她的批评,她还向那位女同学道了歉。另外,书中所记述一些人物是真实的,就在我们周围能找到的:那位在于漪老师公开课前给予指导的热心的崇明老师,那位平时沉默寡语、令人害怕的语文教研组长,甚至对自己的公开课并不理解的丈夫。于漪老师在记述自己成长历史时不回避真实的过失,给我们展现了一位名老师真实的成长道路,读了让人更可信,更具借鉴意义。
62. 影片也有遗憾。虽然安迪一步步的谋划,让你领略到了冷静、毅力甚至伟大,但尚在狱中就已将自由后的许多事项安排妥当、19年监房不调整已经近乎奇迹,而凿墙挖道、越狱、砸断下水道时闪电霹雳的配合,整个计划天衣无缝,这在现实中是绝无可能。影片获得了奥斯卡7项提名最终却无一获奖,除了当年《阿甘正传》、《埃德伍德》、《燃情岁月》、《勇敢的心》等大片的光芒遮挡,想来这也许是一个原因吧。当然,瑕不掩瑜,这并不妨碍影片成为经典。如果你还没有看过《肖恩克的救赎》,我建议你设法看一遍;如果你早已经看过,我的建议是:再看一遍。
63. 最后方茴之所以会那么做,是因为她之前爱得太用心,以致最后太伤心。陈寻之所以会有那样的结局,是因为他追随了感觉,但是还不知道内心所想。追根是因为太年轻,许多事情看不透。
64. 《肖恩克的救赎》, 英文名The Shawshank Redemption,港台译作《刺激1995》,又名《月黑高飞》。导演:弗兰克·达拉本特(Frank Darabont),主演:提姆·罗宾斯Tim Robbins 、摩根·弗里曼 (Morgan Freeman) 。曾荣获1995年度奥斯卡7项奖项提名。可惜最终一无所获。 “肖恩克”是片中美国一所所监狱“鲨鱼堡”的直译音,这名字译的有些叫人莫名奇妙,港译的《刺激1995》也不好。相比较而言,我喜欢《月黑高飞》的译名,起码与情节相配。几年前几次机缘巧合,我与《肖恩克的救赎》擦身而过,无缘得见。
65. 精心培育青年教师。于老师做校长,最大限度地挖掘、发展每个教师的潜能。“你这样培养不怕她跑了吗?本领大了,跳出去就方便了”好心的同志提醒她。“跳就跳吧,跳来跳去都在中国。”“跳到国外呢?”“那跳来跳去都在地球上。”她认为,“校长对教师培养与使用,应培养重于使用,起码培养与使用并重。不积极补充营养,无新鲜血液,课越教越干瘪,无时代活水流淌。学校不但是培养学生成长、成人的场所,也应是培养教师、职工成长、发展的基地。”一个胸怀坦荡,有如此格局的人,怎能不让老师心存感激,知恩奋进?
66. 强烈的责任意识,追求不息,行动不止的意意志力,凝聚成了于漪老师如诗如歌的教学岁月。有这样美丽、有滋味的教学经历,怎能不如歌曲一样拨动学生的心弦、自己的心弦,回响在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的内心?!
67. 于漪老师的教学生涯,正如她自己所说,“孜孜矻矻,上下求索,左右对照,不断敲打自己,不断反思、改进。力求有自己的见解,不追风,不沽名钓誉,不乱提口号,不拾人牙慧壮自己声势,坚持教文育人的方向,在培养与提高学生理解使用祖国语言文字能力的过程中,撒播做人的良种,熏陶感染,春风化雨。”
68. 于漪老师从自己的生活、求学经历出发,回忆了自己的老师用“心”歌唱,唤醒自己的爱国心,让“一切为民族”镌刻心中,成为自己铸造师魂的基因。
69. 于漪老师主张备课必须一丝不苟,把教材吃透,要独立思考,对于语文的每一篇文章,从语言文字到思想内容的.解读,都要亲力亲为,毫不含糊。此外,于漪老师在《岁月如歌》的“和学生的心弦对准音调”一章中还提到:“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对语文教学目的任务一定要非常明确,只有把文道两者辩证地统一起来进行教学,缘文释道,因道解文,才能使学生在弄懂语言文字的基础上,深刻地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受到启发与感染。”
70. 锤炼课堂教学语言。一名语文老师必须锤炼教学语言,研究语言艺术,使自己用语言弹奏出来的交响乐,能在知音者——学生的头脑里回响激荡,受到良好的教学效果。语文老师要要求自己“出口成章,下笔成文”。一方面要积极训练自己的思路,说话之前,动笔之前,都要想好先写什么,后在些什么,如何开头,如何过渡,如何结尾。想明白,才能说明白,写明白。
71. 老师眼中藏着的对文学的热爱,对教材的了然通透,朗诵的入情入境,教学思路的一清如水,广博、深邃、浩瀚无边的知识,口若悬河的才思敏捷,成了于老师心中永恒的怀念。
72. 读《岁月如歌》,一些教育名言总在我脑中翻飞、重组。于漪老师是教育名言的实践者,她用实际行动来践行自己对教育的热爱与忠诚。
73. 于漪老师对专业技能孜孜不倦地追求精神,真是让人动容。
74. 学语文不只是读几本教科书的问题,和一个人的认识水平、阅读积累、生活阅历等紧密相关。“教”无法代替学生“学”,学生是学习语文的主人,教师是引领、启发、点拨,使学生开窍的指导者。只有将求知的火焰旺盛起来,课堂上会出现妙思妙言,惊动四座,把讨论的话题推向高峰。
75. 与同事达成共识。教育要形成合力,不仅要处理好与学生、家长的关系,还要处理好与同事的关系。同事之间感情的交互就是“培育学生”。培育学生的目标是有魔力的,它能凝聚人心,消除不必要的沟沟坎坎。不仅工作上彼此支持,生活、健康、家庭大家也互相关心。
76. 于老师说自己也是学生。学做合格的语文老师,学做特级教师,学做校长,边做边学,边学边做,在做中学,在学中做。于老师乐于求知、勤于学习、勇于实践的精神,真是人民教师的楷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