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oducts
面书号 2025-02-18 22:01 7
——开启对节日文化内涵的深度挖掘之旅
1. “三八”妇女节自诞生以来,便秉承团结奋斗、争取解放的精神。一百零二年来,世界妇女解放运动波澜壮阔,我国妇女解放运动亦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如今,伴随着社会发展的步伐,我们从家庭主妇的地位中解放了出来,时代赋予我们更加光荣而神圣的职责,尽其所能地倾心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各项事业,这是时代的进步,也是历史的必然,更是我们新时期女性应有的风采。广大妇女奋发进取,全面参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为祖国的繁荣昌盛、稳定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作为新时期的女性,我们感到幸运,欣慰和自豪,因为我们生逢盛世,得到了社会应有的尊重与认可,与男同胞并驾齐驱,为国家的发展拼搏着,努力着,实现了自我人生价值。
2. 民国七年(1918年),丁玲就读于桃源第二女子师范学校预科。
3. 先给妈妈准备礼物吧。放学后,我和几同学去店里买花,我挑了两朵鲜艳的康乃馨,一朵是粉色的,一朵是红色的。回到家,我在包装上打了一个洞,再用一张纸写上祝福语,隐藏起来,准备明天给妈妈惊喜。
4. 不知不觉的就到了星光灿灿的晚上,天上那美丽的月亮就像妈妈灿烂无比的微笑,我给妈妈打了一盆洗脚水,这里蕴含着我和妈妈浓厚至深的感情,妈妈看见了流下了晶莹的泪花。我问:“妈妈,您为什么哭了?”妈妈说:“我这是激动。”
5. 女性自古似乎就与美有着不解之缘,女为悦已者容,打扮、爱美是女人的天性,然而现代女性,不再只追求对镜贴花黄,当窗理云鬓的阴柔之美,也不仅仅是追求霓裳羽衣、珠光宝气的奢华之美。感谢领导组织本次活动,让我们这些职业女性有机会驰骋于运动场,追求速度与激情,体验青春与活力。目睹姐妹们运动场上的飒爽英姿,那一刻我突然明白,所谓的现代女性的美,就是美在事业与健康并存,追求与时尚同在,美得充实,美得深邃,美得活力四射!通过这次活动,姐妹们同台竞技,相互交流,走出工作小天地,步入社会大舞台,增强体质,感受阳光,享受生活。这大概就是领导组织本次活动的初衷吧! 时代在变化,人的观念也在与时俱进,新世纪的宏伟大业,为我们广大女同胞提供了施展才华的广阔舞台,新时代的广大妇女要树立“自尊、自信、自立、自强”精神,在新形势和新任务面前,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以奋发有为,勇于创新,开拓进取的精神状态,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大显身手,在实现自身价值的同时赢得社会的尊重。
6. 解放区的出现,不是偶然的,而是有着其必然的原因。在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中,在解放区之外,私有经济的恶性膨胀,贫富之间极端的悬殊与对立,垄断经济与市场经济的尖锐矛盾,权力机关的腐败堕落等等,都使广大民众将希望的目光与前行的脚步,投向***所领导的解放区这一全新的社会形态,众多有志之士有志青年潮水般地涌入解放区,解放区的迅速扩大并最终完成了新的共和国的成立,就是最好的历史的证明。正因此,当解放区这一全新的社会形态出现在为现实所苦的人们面前之时,大家对此抱以满腔的热情与理想,并以此来“改写”现实,就是一件非常自然而然的事了。这样的一种改写,是以对社会的理想作为其价值导向的,解放区战时文学推崇理想化色彩甚浓的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及至在建国后,再发展为以浪漫主义为主导以现实主义为基础的“两结合”,也就是顺理成章之事了。如果我们换一个角度看,解放区这一全新的社会形态,也可以说是对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种种弊端、弊病的有力制衡,而解放区文学,就是对解放区这一全新的社会形态在社会生活、人生形态、情感形态上的形象反映,譬如财富均衡,地位平等,执政廉洁等等,惜乎人们对解放区这一现代性特征及因这一特征的存在,而使中国的现代性呈现某种复合形态的重要性尚缺乏足够的重视。
7. 解放区战时文学的构成成分比较复杂,相互之间的冲突、矛盾也比较多,这尤其体现在从上海等都市来的艺术家们与本地文化之间的关系上,这构成了解放区战时文学的一大特色。丁玲的《在医院中时》,写一位从大都市上海来的受过现代科班训练的医生陆萍,在解放区医院里,与本地文化的冲突,从而折射出现代文明与传统文化二者之间的不和谐性。她的另外一部名篇《我在霞村的时候》,写被日寇俘获的农村女子贞贞,放弃从日寇魔爪下逃跑的机会,忍受日寇的蹂躏,为抗战军民获取敌伪情报,为抗战立了大功,但却被自己家乡的乡亲们所不能理解,被视为是一个丧失了贞节的坏女子。表现这种现代思想与传统观念冲突的作品,还有丁玲的杂文《三八节有感》、王实味的杂文《野百合花》、莫耶的小说《丽萍的烦恼》等等。解放区战时文学各种文学质素、力量的消长起伏,是一个在思想、精神、文学等等方面,含金量均极高的“富矿”,或许现在的开采才刚刚开始。
8. 在1950年代,文学风格越来越政治化的时候,赵树理的作品遭到批判是必然的,而柳青、梁彬等的作品则成为最受欢迎的典型代表,文学的政治化达到了高峰,同时也就意味着走向了绝路。
9. 莎菲这种女性是具有代表意义的,她追求真正的爱情,追求自己,希望人们真正地了解她,她要同旧势力决裂,但新东西又找不到。她的不满是对着当时的社会的。
10. “对了!”“啪”地一声,一拍脑门儿,“我可以帮着大扫除啊!”这么算来,我们家离上次的打扫也隔了大概一个月了,正好这次可以来帮帮忙。
11. 男女差别之大可想而知,同学们去读丁玲的《三八节有感》就会知道。当时的延安在精神上排斥西方,但在生活上却并不排斥西方,如跳交际舞等。当知识分子将这种不满与失望表现出来时,毛泽东很生气,结果王实味身死,丁玲因与毛泽东的特殊关系而得到保护,萧军则逃离了延安,去了东北。民间的文学成为工农兵文学的主要形式,如赵树理的创作。但民间的文学尽管新鲜活泼,但并不一定完全符合大国庙堂的需要,在建国后,赵树理仍受到批判就是最好的例证。
12. 民国十一年(1922年),丁玲赶往上海,在陈独秀、李达等创办的平民女子学校学习。在长沙等地上中学时,受到五四运动思潮的影响。
13. 延安的妇女是比中国其它地方的妇女幸福的。甚至有很多人都在嫉羡的说:“为什么小米把女同志吃得那么红胖?”女同志在医院,在休养所,在门诊部都占着很大的比例,却似乎并没有使人惊奇,然而延安的女同志却仍不能免除那种幸运:不管在什么场合都最能作为有兴趣的问题被谈起。而且各种各样的女同志都可以得到她应得的诽议。这些责难似乎都是严重而确当的。
14. 国统区是中国抗日战争的正面战场,但成功地描写与日寇作战的作品并不多,常常被史家所称道的是丘东平的《第七连》、《我们在那里打了败仗》、《一个连长的战斗遭遇》和姚雪垠的《差半车麦秸》等。丘东平的小说让读者看到了“中国的新军人果然在旧的队伍中产生了”,姚雪垠的《差半车麦秸》,写一个被人认为“不够数儿”而落下个“差半车麦秸”绰号的农民,在抗战中不断成长的故事,从而反映了抗日战争的全民性。真正能够体现国统区战时文学特色和成就的,是那些以批判性见长的作品,这就是张天翼的《华威先生》、陈白尘的《升官图》等等。张天翼的《华威先生》,着重抨击了抗战时期,以国民党为代表的某些人,假借抗战之名,处处为个人争取权力。沙汀的《在其香居茶馆里》,通过地方势力邢么吵吵与方治国在茶馆里围绕着服兵役问题而发生的一场争吵,特别是通过未出场的新任县长的形象,揭露了国民党地方政权的腐败,揭露了国民党表面上大力整治地方吏治的虚伪,并由此揭露了国民党政权的腐败已经到了病入膏肓无药可治的绝境。茅盾的《腐蚀》,以一个失足女特务的日记的形式,生动地展示了国民党大后方黑暗的特务统治。陈白尘的《升官图》,是一幅逼真的官场群丑图,官场中的贪婪、虚伪,见风使舵,落井下石,尔虞我诈,昏庸无耻,通过官场中群丑的形象塑造,被表现得淋漓尽致,呼之欲出。自五四时代始的中国现代化进程中,中国现代文学对社会的现实批判性,在这些作品中,得以一脉相承的体现与承传。在过去我们对这些作品的评价上,有两点是未能给以足够的关注的,一是这些社会弊端与战争的关系。正是在战争这样的一种极端的社会形态中,这些社会弊端才能得以集中的展现与形成。再一个是,我们过去总是将这些社会弊端归之于国民党政权的腐朽性,而未能将其视为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所出现的社会弊端及其在战争形态下的突出显现。这样,我们对这些作品的现实的社会批判性就未能在一个历史进程的维度上,给以更充分的认识,而只是将其归之于一个社会平面的层面上。
15. 这种歌颂的一个最主要的特点,是对既定事实的充满理想性的“改写”,并通过这样的一种“改写”,来表现自己对现实的革命性愿望。赵树理《小二黑结婚》中小二黑、小芹原型的命运,原本是一个非常辛酸悲惨的结局:男主人公被妒嫉他的男青年们殴打致死,而又被伪以自杀假象,男主人公的父亲为此状告各方却得不到应有的同情。这一结局,原本是中国国民受几千年封建思想愚昧的结果,在鲁迅的笔下,正可以作如润土、祥林嫂等国民劣根性的标本,但在赵树理的笔下,却将这一结局,改写为一个男女主人公喜结良缘,二诸葛、三仙姑痛改前非(至于三仙姑是否有“前非”,则又另当别论)的大团圆结局。《白毛女》中喜儿的原型,原本是一个对所嫁财主曾心存幻想的农村女子,这在“一个时代的统治思想,就是那一个时代统治阶级的思想”的年代,实属正常,但在《白毛女》中,也因了阶级话语的作用,将之改写为对地主黄世仁、穆仁智们心怀深仇大恨,人物性格也从病态而趋于健康。孙犁自称其小说的创作,源自于对社会现实、时代人生的“残破”印象的太深太多,但这太深太多的“残破”所直接引出的,却是其作品如《荷花淀》中女性天性的美好纯洁。类似这样的改写,在解放区战时文学中,可谓比比皆是。不难看出,这样的一种改写,是基自于对一个新的社会形态的向往与希望,之所以会有这样的向往与希望,正是因为其时解放区的出现。
16. 通过这件事,我发现了现在懂事的我和原来淘气的我差别很大。我也会记住这个难忘的节日,永远让妈妈快快乐乐地过好每一天!
17. 抗战尹始,热血知识青年纷纷走上前线。但国民党政府确实让人们尤其是知识分子青年们失望。韦君宜曾说:是国民党把当时的青年逼到了延安。丁玲等作家怀着希望去了延安,但到后却大失所望。在这里,并未找到她们所希望看到的民主、自由、平等,实际上“抗战民主根据地”并不民主。当时的延安报纸控制得还不是特别严格。宣传部长是张闻天。丁玲、王实味等人便写文章揭露延安的阴暗面。当时延安的男女比例为10:
18. 女同志的结婚永远使人注意,而不会使人满意的。她们不能同一个男同志比较接近,更不能同几个都接近。她们被画家们讽刺:“一个科长也嫁了么?”诗人们也说:“延安只有骑马的首长,没有艺术家的首长,艺术家在延安是找不到漂亮的情人的。”然而她们也在某种场合聆听着这样的训词:“瞧不起我们老干部,说是土包子,要不是我们土包子,你想来延安吃小米!”但女人总是要结婚的。(不结婚更有罪恶,她将更多的被作为制造谣言的对象,永远被污蔑。)
19. 有《梦珂》、《在黑暗中》、《三八节有感》、《十八个》、《田保霖》、《莎菲女士的日记》、《我在霞村的时候》、《也频与革命》、《阿毛姑娘》、《暑假中》、《太阳照在桑干河上》。
20. 民国十七年(1928年),丁玲完成代表作《莎菲女士的日记》,引起文坛的反响,出版第一本短篇小说集《在黑暗中》。
21. 抗日战争已经过去半个多世纪了,套用我在本文开篇时曾引用过的鲁迅“革命时期是没有好的革命文学的”话,我们可以说,抗战时期是不可能产生与这场战争相称的战争史诗的,那要等到这场战争发生过多少年之后。相较于我国历史上描写上层战争史诗的《三国演义》,描写民间战争史诗的《水浒传》,相较于西方及苏联反映二战的带有史诗性的作品,我们也希望着在今天或者今后,我们有着无愧于抗战的战争史诗的出现,我们期待着。
22. 民国八年(1919年),丁玲转入长沙周南女子中学。后入岳云中学就读。
23. 梁实秋的《雅舍小品》、冯至的十四行诗等,是国统区战时文学中的一组独特的奇葩。梁实秋的《雅舍小品》写日常生活的种种情趣与人生哲理,如对男人、女人、中年等各作人生概括的《男人》、《女人》、《中年》等等。这些作品看似远离抗战生活,但在战时,一经发表,却为战争时代的陪都人民所争相传阅,这其中的意义是时至今天也仍然没有给以真正的认识的。周作人在其著名的作为“五·四”文学革命理论宣言的《人的文学》中曾说过:“我所说的人道主义……乃是一种个人主义的人间本位主义……至于无我的爱,纯粹的利他,我认为是不可能的……那是超人间的道德,不是人所能为的了”。这一“五·四”时代“人的文学”的重要的思想内涵,在推崇牺牲的火与血的抗战年代,自然易被时代所忽视,但被忽视却并不等于在实际生活中不存在,梁实秋的《雅舍小品》在其时的风行一时,或许正是对其存在的最好的说明。冯至是一位被鲁迅最为推崇的中国现代的诗人,他的十四行诗,是“关于个体与人类的生存状态、人的生命的形而上的体验与思考”,是西方现代文明与中国现代知识分子生命相遇合的结果,在战火纷飞的抗战时代,这样的一种遇合,怎样说来,也是一个奇迹,那更为深广的历史背景,我们也许要到二战时期的,有英美参加的最为广泛的世界反法西斯统一战线中去找,那或许是其在中国的一道独特的投影。
24. 王昭君的历史功绩,不仅仅是她主动出塞和亲,更主要的是她出塞之后,使汉朝与匈奴和好,边塞的烽烟熄灭了50年,增强了汉族与匈奴民族之间的民族团结,是符合汉族和匈奴族人民的利益的。她与她的子女后孙以及姻亲们对胡汉两族人民和睦亲善与团结做出了巨大贡献,因此,她得到历史的好评。元代诗人赵介认为王昭君的功劳,不亚于汉朝名将霍去病。昭君的故事,成为我国历史上流传不衰的民族团结的佳话。
25. 所以,我在本文中用了“抗战时期文学”这样一个没有内涵特指只有时间限定的词组。
26. 抗战初期的文学思潮,即1930年代的最后几年,少有异声存在。当时的作家几乎都成了“民族主义者”,都集中统一于抗战的大旗之下。文坛上不会出现“只有苏联是我们祖国”的声音,尽管有“两个口号的论争”。冯雪峰于抗战时期脱党两年,是因为他接受不了一些***员纷纷去国民党政府做官。只有此时,作家表现出了高度的一致。对“抗战无关论”的批评恰恰来自刚刚被收编的左翼作家。他们借助官方进行“公报私仇”,批判梁实秋。郭沫若即是一例。而不是来自官方的宣传部门或文化官员。
27. 东北作家群是指以萧红、萧军、白朗、罗烽、舒群、李辉英等为代表的作家群体。其主要的代表性作品是萧红的《生死场》、《呼兰河传》,萧军的《八月的乡村》、《第三代》,端木蕻良的《鴜鹭湖的忧郁》,舒群的《没有祖国的孩子》,骆宾基的《幼年》,罗烽的《呼兰河边》等等。他们的作品率先写出了被异族统治的痛苦与对之进行反抗的怒火,被称为中国抗战文学的先声。
28. 离婚的问题也是一样。大抵在结婚的时候,有三个条件是必须注意到的。一、政治上纯洁不纯洁,二、年龄相貌差不多,三、彼此有无帮助。虽说这三十条件几乎是人人具备(公开的汉奸这里是没有的。而所谓帮助也可以说到鞋袜的缝补,甚至女性的安慰),但却一定堂皇的考虑到。而离婚的口实,一定是女同志的落后。我是最以为一个女人自己不进步而还要拖住她的丈夫为可耻的,可是让我们看一看她们是如何落后的。她们在没有结婚前都抱着有凌云的志向,和刻苦的斗争生活,她们在生理的要求和“彼此帮助”的蜜语之下结婚了,于是她们被逼着做了操劳的回到家庭的娜拉。她们也唯恐有“落后”的危险,她们四方奔走,厚颜的要求托儿所收留她们的孩子,要求刮子宫,宁肯受一切处分而不得不冒着生命的危险悄悄的去吃着坠胎的药。而她们听着这样的回答:“带孩子不是工作吗?你们只贪图舒服,好高骛远,你们到底做过一些什么了不起的政治工作?既然这样怕生孩子,生了又不肯负责,谁叫你们结婚呢?”于是她们不能免除“落后”的命运。一个有了工作能力的女人,而还能牺牲自己的事业去作为一个贤妻良母的时候,未始不被人所歌颂,但在十多年之后,她必然也逃不出“落后”的悲剧。即使在今天以我一个女人去看,这些“落后”分子,也实在不是一个可爱的女人。她们的皮肤在开始有折绉,头发在稀少,生活的疲惫夺取她们最后的一点爱娇。她们处于这样的悲运,似乎是很自然的,但在旧的社会里,她们或许会被称为可怜,薄命,然而在今天,却是自作孽、活该。不是听说法律上还在争论着离婚只须一方提出,或者必须双方同意的问题么?离婚大约多半都是男子提出的,假如是女人,那一定有更不道德的事,那完全该女人受诅咒。
29. 不是骑马的就是穿草鞋的,不是艺术家就是总务科长。她们都得生小孩。小孩也有各自的命运:有的被细羊毛线和花绒布包着,抱在保姆的怀里,有的被没有洗净的布片包着,扔在床头啼哭,而妈妈和爸爸都在大嚼着孩子的津贴,(每月25元,价值二斤半猪肉)要是没有这笔津贴,也许他们根本就尝不到肉味。然而女同志究竟应该嫁谁呢,事实是这样,被逼着带孩子的一定可以得到公开的讥讽:“回到家庭了的娜拉。”而有着保姆的女同志,每一个星期可以有一天最卫生的交际舞。虽说在背地里也会有难比的诽语悄声的传播着,然而只要她走到那里,那里就会热闹,不管骑马的,穿草鞋的,总务科长,艺术家们的眼睛都会望着她。这同一切的理论都无关,同一切主义思想也无关,同一切开会演说也无关。然而这都是人人知道,人人不说,而且在做着的现实。
30. ……妈妈下班了,我给她沏了茶水,说:“妈妈,我给你沏了茶水,你快喝吧。”妈妈说:“卉卉,你真的长大了。”
31. 我们要勤奋学习,提高素质。要立足岗位,有所作为。要关爱家庭,奉献社会。对于职业女性来说,在工作上是“半边天”,在家庭里更是“主心骨”。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还更多的承担着照顾家庭的责任,呵护家庭的幸福和美满。上 要照顾老人,下要教育子女,更要理解丈夫,还要和睦邻里,在此我想说声姐妹们,辛苦了,希望你们继续克服困难,发扬风格,工作、生活两不误。
32. 1930年代,左翼文学就存在着两种不同的声音:瞿秋白否定五四文学,提倡全新的革命文学;冯雪峰则是另一种态度,他不愿彻底否定五四和鲁迅,但却愿意彻底否定胡适。他想继承并超越五四,把革命文学解释为五四文学发展的一个新的阶段。周扬尽管与冯雪峰个人关系不和,但他继承了冯雪峰的观点。而实际上,五四文学与当代文学并无多少联系。当代文学的源头是延安解放区文学。冯雪峰只是不愿割舍五四,放弃五四文学,才把五四文学与当代文学牵强地结合在一起。
33. 三八指从国际传至我国通用的三八妇女节,即每年的3月8日为国际劳动妇女的节日,词语概念基本解释指三八妇女节。
34. 正所谓“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想到这句话,我便晃晃头,继续开始擦,就在我费了九牛二虎之力后,啊哈!终于完成了!
35. 国统区战时文学中,有一个领域在今天特别值得给以深入的打捞与细致的辨析,这就是当时反映国民党抗日的作品。这些作品由于其后话语权力作用的结果,我们对其往往缺乏必要的了解与认识,从而使这一领域成为一个明显的“被遮蔽区”,或者是受到不应有的扭曲与批判。就拿陈铨的《野玫瑰》来说吧,剧作表现的是国民党特工人员在其时受命铲除汉奸的故事,但这一剧本在发表之初,即受到批评,其后,长时间不为人知,即使在今天,其实也没有受到应有的了解与重视。
36. 日寇在中华大地上的暴行,是东三省人民最先感受到的,东北作家群对此作了充分地展示。最早的作品是李辉英发表于1932年的短篇小说《最后一课》,即描写了某沦陷城市一女学生被侵略日军蹂躏的悲惨故事,而性暴力是战争年代中政治暴力、军事暴力的最常见的最突出的显现形式。在萧军的《八月的乡村》中,我们看到的是这样的惨不忍睹的场面:“路上随时可以看到倒下去的尸体。女人们被割掉了乳头,裤子撕碎着,由下部流出来的血被日光蒸发,变成黑色。绿色的苍蝇盘旋着飞。”这种对日寇暴行的揭露,我们在罗烽的《呼兰河边》、端木蕻良的《压岁钱》、舒群的《邻家》、白朗的《轮下》不时地可以看到。但是,有压迫就会有反抗,萧军的《八月的乡村》描写了一支抗日游击队在斗争中成长的故事,人民革命军司令陈柱、队长铁鹰、群众李七嫂等等勇敢坚毅的形象都塑造得栩栩如生,作品被时人称为“中国的《铁流》”。萧红在《生死场》中,写了东三省人民的觉醒:“我是中国人,我要中国旗子,我不当亡国奴,生是中国人,死是中国鬼。”这可以说是觉醒了的东三省人民的共同的心声。东三省与朝鲜山水相连,命运相关,反映中国人民与朝鲜人民的联合抗日,构成了东北抗日文学的一个特点,端木蕻良的《大地的海》、舒群的《没有祖国的孩子》就是这方面的名篇。
37. 貂蝉是东汉末年司徒王允的歌女,国色天香,有倾国倾城之貌。见东汉王朝被奸臣董卓所操纵,于月下焚香祷告上天,愿为主人担忧。经过一系列计谋,终于将董卓除掉,遂实现了自己的抱负。
38. 民国十三年(1924年),丁玲来到北平,在一个社交场合结识了青年编辑胡也频。
39. 《莎菲女士的日记》是作者于1927年写的。它是一篇日记体裁的小说,小说描写了“五四”运动后几年北京城里的几个青年的生活。作者用大胆的毫不遮掩的笔触,细腻真实地刻画出女主角莎菲倔强的个性和反叛精神,同时明确地表露出脱离社会的个人主义者的反抗带来的悲剧结果。
40. 然而,特定的历史环境,家仇国仇的纵横交织,肩上背负的责任使得他们只能使他们不得不成为“英雄”。在国难当头之际,西施忍辱负重,以身许国,与郑旦一起由越王勾践献给吴王夫差,成为吴王最宠爱的妃子。把吴王迷惑得众叛亲离,无心国事,为句践的'东山再起起了掩护的作用。表现了一个爱国女子的高尚思想情操。后吴国终被句践所灭。
41. 初春的微风吹绿了大地,吹开了柳芽,也吹暖了我的心窝,幸福洋溢在母亲的脸上,也荡漾在我心中。
42. 此时的文学风格与文学面貌因为抗战而发生了重要变化:文学为达到宣传的目的而必须走向通俗,必须大众化。这里,要强调一点,即对“大众化”的误用。大众化本就不是用来形容文学风格的,而是用来描述立场问题。所谓的大众化,即是知识分子“工农兵”化。因此,应该将通俗化与大众化区别开来。
43. 民国十二年(1923年),丁玲经瞿秋白等介绍,入中国***创办的上海大学中国文学系学习。次年夏转赴北京,曾在北京大学旁听文学课程。处女作《梦珂》于1923年底发表于《小说月报》。
44. 新中国创建者之一的董必武,为王昭君题写了一首七绝,此诗对历史的昭君作了总结性的评价,也对昭君的思想、见识、行动作了赞颂。诗为:“昭君自有千秋在,胡汉和亲识见高。词客各抒胸臆懑,舞文弄墨总徒劳。”从此,王昭君一抹满脸的泪水和愁云,以一个愉悦的民族的和睦使者的形象出现在人们面前,表达了全国各族人民团结一致的愿望。 先不说羞花-杨玉环,也许他是无辜的,唐朝的衰弱并不能让是他一个人所能改变的,他也只是一个受害者。
45. 抗战爆发后,中国文学的发展可用“民族化”和“大众化”来概括,出现了“民族形式”的讨论。
46. 张爱玲、苏青、梅娘的作品有着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她们的作品似乎都远离着抗战的烽火,而一味的沉浸在自己对个人日常生活的感受之中。研究张爱玲的学者费勇,曾在其《张爱玲传奇》中记载过一位老作家对张爱玲的斥责:“那时候我们在前线抗战,她在干什么?”这种观点很能体现一部分人对抗战时期张爱玲小说创作的看法。苏青在《关于我》中,曾为自己作过辩护:“是的,我在上海沦陷期间卖过文,但那是我适逢其时,盖亦不得已耳……我没有高喊打倒什么帝国主义,那是我怕进宪兵队受苦刑……假使国家不否认我们在沦陷区的人民也尚有苟延残喘的权利的话。”我以为苏青的话是颇值得重视的。我们既然赞美大自然的千姿百态,我们既然提倡百花齐放而不是一花独秀,我们我们为什么不承认人生形态多样性的合理?我们为什么要把不同人生形态在人生形态上的不同与价值上的高低、对错画等号?我们为什么要在画了等号之后,给一种人生形态改变另一种人生形态以行使权力的法理性依据?从生存论的角度说,一个让普通人、小人物不能生存的社会不是一个健全的社会。从价值论的角度说,我们应该给普通人、小人物以生存、存在的价值上的认可。凡人与超凡的人,将自己的价值目标定在自己个人的日常世俗的生存的人,与将自己的价值目标定在为了一个宏大理想而献身的人,他们作为个体生命的社会价值的大小可以有所不同,但作为一次性的、不可相互取代相互通约的个体生命,在个体生命自身的存在价值上,他们是平等的,他们都有各自生存、存在的合理性。但我们在一个很长的历史阶段,却站在整体与历史的立场上,对这样的个体生命形态持之过苛,并在这种过苛中,给整体、历史剥夺个体利益以可乘之机。也许正是因为这一点,所以,在普通个体生命的日常生活浮出历史地表之时,张爱玲的作品才这样受到当今国人的赏识,而沦陷区三位女性作家,在沦陷区的特殊环境里,命定的要在这方面为国人作出自己独特的贡献。
47. 写于40年代中后期的《太阳照在桑干河上》是她创作生涯的高峰,获1951年斯大林文学奖。《莎菲女士的日记》是中国现代文学百家丛书的一种。
48. 东北作家群中,最为优秀的作家是被称为二萧的萧军与萧红。鲁迅曾分别为他们的《八月的乡村》、《生死场》作序。在《序》中,鲁迅认为《八月的乡村》是“关于东三省被占事情的小说”中“很好的一部”,“作者的心血和失去的天空,土地,受难的人民,以至失去的茂草,高粱,蝈蝈,蚊子,搅成一团,鲜红的在读者眼前展开,显示着中国的一份和全部,现在和未来,死路和活路。凡有人心的读者,是看得完的,而且有所得的”。称赞《生死场》“北方人民的对于生的坚强,对于死的挣扎,却往往已经力透纸背;女性作者的细致的观察和越轨的笔致,又增加了不少明丽和新鲜”。鲁迅的这些评价,可以说,是具有着某种经典性的。
49. “那么……”一大早起来,我就坐在床上苦思冥想:妇女节到了,送礼物肯定不大合适,因为爸爸妈妈都比较实在,觉得这样太浪费了。而照这么说来,也就只剩下做家务这一项了。可我到底干什么好呢?洗衣服?貌似昨天妈妈都已经洗完了。做早饭?那是当然的。不过我好歹也有15了嘛,只做这么一点儿怎么行呢。
50. 解放区战时文学因为与其后四年的文学及再往后的十七年文学血肉相承,所以,一直被大众所熟知。但熟知与真知还是有一段遥远的距离的,我们今天重说解放区战时文学,也只是试图缩小这一距离而已。
51. 通过本次活动,我们相互加强了了解,增进了友谊,希望今后加强互动,车船长来往,短信多联系,网络频沟通,话语常问候,将生活中的'困难相互分解,将对美的感悟相互分享。
52. 哇!人真多呀,大都是给母亲买礼物的学生。里面的商品琳琅满目,看得我眼花缭乱。于是,我用机灵可爱的大眼睛东瞧瞧,西看看。忽然一条淡蓝色的花型水晶项链映入了我的眼帘,如梅花一般在我眼中绽放,这花瓣的样式顿时打动了我炽热的心田。我仔细一看,项链的蓝色水晶上镶嵌了许许多多晶莹的小水钻,像夜空中的星星一般,闪闪发光,深邃悠远。我心想:母亲戴上这条项链一定更加年轻漂亮。想到母亲特别喜欢鲜花,我又精挑细选了一朵粉嘟嘟的'康乃馨和一朵洁白的百合。看着美丽的鲜花和漂亮的水晶项链,心想:母亲一定会喜欢的。
53. 丁玲在20年代时就以其大胆的女性意识、敏锐的文学感觉和细腻的叙述风格闻名文坛,其中《莎菲女士的日记》反映了当时知识少女的苦闷与追求,成为文坛不朽之作。
54. 回到家,勤劳的母亲正在厨房里忙碌着,我急忙跑上前,一把抱住母亲,对母亲大声说:“母亲,祝您节日快乐,这是我送您的节日礼物。”母亲欣慰的对我说:“谢谢你,乖儿子。”母亲打开包装盒,看着我送她的节日礼物,眼角闪烁着激动的泪花。我拉着母亲坐到沙发上,拿出项链,小心翼翼的给母亲戴上,母亲走到镜子前照了照,高兴的对我说:“真好看,儿子眼光真好。”看到母亲这么开心,我心里比吃了蜜还甜。
55. 中国***支持男女平等,并于1924年在广州首次举行了妇女节的纪念活动。1942年,丁玲在延安《解放日报》上发表《三八节有感》一文,她表示妇女这两个字,将在什么时代才不被重视,不需要特别的被提出呢。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政府成立后正式将3月8日定为妇女节,并举行各种形式的庆祝活动。
56. 学校要求写的教学计划之类的也不能忽视,这关系到绩效工资的量化。 再说回到家里,家务一样少不了得做,你要嘟囔几句,那位就会说:你的更年期是不是到了。孩子估计大多数都是当妈的管的多,从吃喝拉撒睡到每天的作业的检查和辅导,一样也少不了。从封建社会流传下来的相夫教子在今天一点都没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
57. 到了延安文学,要求文学的尺度是“大众喜闻乐见”,这样必然要排斥欧化。而五四文学与知识分子都是“西化”的产物,因此也必然在被排斥与批判之列。
58. 对1940年代的文学思潮,更多的是关注延安文学,正是它决定了以后中国文学的走向。除延安文学外,还有其它文学思潮应该进入我们的视野。
59. 今天是所有女性为之欢欣的日子,也是所有男性应该铭记的日子。1910年的今天,在丹麦哥本哈根召开的国际第二次社会主义妇女大会上决定,为促进国际劳动妇女的团结和解放,以每年3月8日为妇女节。从此,这一天便成为全世界女性的节日。
60. 早上,吃过饭后,我说:“妈妈,妇女节快乐!”我献上花束。妈妈接过花束,高兴地说“谢谢!”然后我说:“妈妈,我帮您洗脚吧。”“好啊!”她说。于是,我拿来盆子,兑上凉水和热水,用手一调,端到妈妈面前,妈妈把脚放到盆里,我用手搓着妈妈的脚,发现妈妈的`脚都起了老茧,而且非常粗糙!我想,这肯定是妈妈平时上班非常劳累,脚才这么粗糙的。洗完脚,妈妈该去上班了,临走时,她忘了带钱包和手机,我边下楼边喊:“妈妈,你忘了带东西!”妈妈停下了脚步,我终于赶上了她,把钱包和手机递给她。“谢谢你!”我说:“妈妈,今天是妇女节,我要趁这个机会报答你,你不用谢谢我的。”妈妈非常地感动,她的眼睛里充满了幸福的眼泪。
61. 但即使用这样一个词组,也与时下略有不同。时下所说抗战时期文学,一般是指1937——1945年,在其它时间、范畴的作品,一般不算。但我在这里,却是从1931年的“九·一八”事变开始算起的。不论你是将“九·一八”事变算作是中日的局部战争,还是算作是中日全面战争的序曲,总之,从这时开始,对日作战已经成为影响其时国人精神生活的重大的时代内容。抗战、抗战时期的文学,从此正式地登上了中国历史的舞台。
62. 捶完背,妈妈很高兴给了我一个大大的拥抱,然后我准备给妈妈端水洗脚。我让妈妈坐在椅子上脱袜子时,妈妈不好意思。我也在想妈妈的袜子会不会很脏,可是一想到我从小到大无论衣服袜子多么脏,妈妈也不嫌弃地把它们洗的干干净净。想到这里我就毫不犹豫的吧妈妈袜子脱掉,把她的双脚放水盆里轻轻搓洗,妈妈的脚上有曾薄薄的茧子,我真想用自己双手把它搓掉。洗完了脚,妈妈很感动,她说这是她在妇女节收到的最好礼物了。
63. 葛一虹与向林冰成为不同观点的代表。向林洋的态度与陈伯达、胡乔木的基本一致。
64. 解放妇女喊了那么多年,今天我还是觉得没有被解放。男女平等喊了这么多年,今天我们平等了吗? 最后在这难得的节日里祝愿女性朋友家庭和睦、工作愉快、朋友多多,生活开心!
65. 我觉得,只是给妈妈做了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妈妈就非常感动,但她为了我付出了多少啊!现在,我只能用成绩来回报妈妈,所以我一定要努力学习,不让妈妈失望!
66. 当然,说干就干!以最快的速度做好早饭(这时候爸爸妈妈还没起床),我便一个人开始忙碌起来了。按照做事得有顺序的道理,我先整理好自己的房间,然后到阳台上拿出抹布,一点一点地擦起地板来……跪在地上擦了大约半小时,我就有了一些打退堂鼓的`心态:平时看来一点儿都不大的家,一到擦地板的时候,怎么就好像扩大了好几倍呢?心里边不免也涌上一丝愧疚:爸爸妈妈平时忙得啊,哎,真辛苦!
67. 沦陷区是指在抗战时期为日寇所占领的地区。沦陷区战时文学最值得关注的有两种文学现象,一种是女性的个人生活化写作,一种是通俗文学写作。
68. 我正在冥思苦想这件事时,妈妈回来了。我用不假思索的眼光看着妈妈,终于把这件事想明白了。心想:今天绝不能惹妈妈雷霆大发,我一定要让妈妈高高兴兴的过这个节日。于是,我跑过去对妈妈说:“妈妈节日快乐!”妈妈说只要有你天天陪妈妈,比过这节还要快乐呢!”我听了笑的合不拢嘴,只要妈妈能高兴就行,“妈妈您一定是累坏了吧,我帮您捶捶背。”妈妈说:“不用,你能陪妈妈过节,妈妈很高兴。”
69. 抗战文学,在一般人的印象里,或者说,狭义上的抗战文学,应该指的是1937—1945年间,反映抗战时期与日寇作斗争的文学,所谓与日寇作斗争的文学,固然包括反映中国军民直接与日寇作斗争的文学,如丘东平的《一个连长的遭遇》、马烽和西戎的《吕梁英雄传》等等,也应该包括反映间接与日寇作斗争的文学,这种文学,又应该分为两类,一类是作品所写内容与抗战生活直接相关,如张天翼的《华威先生》、沙汀的《在其香居茶馆里》等等,这类作品中,虽无日寇形象出现,但华威先生之出入于抗战活动场合,其香居茶馆里围绕征兵的争吵,无不与抗战生活息息相关。另一类作品所写内容,是反映抗战时期人的生活形态与精神面貌的变化的,如赵树理的《小二黑结婚》、康濯的《我的两家房东》等等,这类作品,所写内容表面上看,似乎与抗战生活不大相关,例如《小二黑结婚》所讲乃是一个新的社会形态下的新的爱情故事,但这新的社会形态及这新的爱情故事,却是在抗战期间所发生,所以,人们一般将之归入抗战文学而不大发生疑义。但循此逻辑我们再往下推演,则不免就会发生困惑了:如果写抗战时期新的社会形态下的新的爱情故事,可以归之于抗战文学,那么,何以写抗战时期旧的社会形态下的旧的爱情故事,如抗战时期沦陷区作家所写的表现男女情爱的小说,就不可以归之于抗战文学呢?那也同样是抗战时期的中国人的一种人生形态呵。再往下推演,则我们可以说,梁实秋的《雅舍》,也是可以归入抗战文学的,因为那反映了抗战时期中国知识分子在大后方的艰苦的生活情形及其乐观的精神姿态。但将梁实秋这类充满清新味道的,谈日常生活情趣并在日常生活情趣中见出对人生真义理解的《雅舍》及《雅舍小品》,归之于充满火药味的抗战文学,总是有点让人觉得不那么到位。梁实秋本人在抗战时期所主编的《中央日报》副刊《平明》的“编者的话”中曾说过:“现在抗战高于一切,所以有人一下笔就忘不了抗战。我的意见稍微不同,与抗战有关的材料,我们最为欢迎,但是与抗战无关的材料,只要真实流畅,也是好的,不必勉强把抗战截搭上去”。梁实秋的这段议论,在当时被时人冠以“与抗战无关论”,并引起了一场对梁实秋进行批判的轩然大波。但看来梁实秋本人却并未被这场批判所折服,《雅舍小品》就可以视为是梁实秋自己上述主张的具体实践,可见,梁实秋本人是未将自己的此类文字归入抗战文学的行列之中的。但鲁迅的意见却与此不尽相同,他在《这也是生活》一文中批评当时的某些人:“教人当吃西瓜时,也该想到我们的土地被割碎,像这西瓜一样。自然,这是无时无地无事而不爱国,无可訾议……但我自己问,战士吃西瓜,是否大抵有一面吃,一面想的仪式呢?我想,未必有的。他大概只觉得口渴,要吃,味道好,却并不想到此外任何的好听的大道理……战士的日常生活,是并不全部可歌可泣的,然而又无不和可歌可泣之部相关联”。将鲁迅这段话移入关于抗战文学之于抗战时期之生活的关系中,我想也是极为贴切极为适用的。张爱玲在论及战争与个人生活的关系时,曾说过这样的话:“在香港,我们初得到开战的消息的时候,宿舍里的一个女同学发起急来,道:‘怎么办呢?没有适当的衣服穿!’……我们还是我们,一尘不染,维持着素日的生活典型……我记得香港陷落后我们怎样满街的找寻冰淇淋和嘴唇膏”。你不能不承认,这也是一种被战争所影响了的生活,虽然其并不那么让人激动,让人感奋。但是,当你将上述种种生活及对其的反映都归之于抗战归之于抗战文学时,抗战、抗战文学,也就因其无所不包,无所不指,因其概念的过于宽泛,失去了特指的规定性,从而也就失去了其自身。
70. 解放区战时文学的最大特点是歌颂。歌颂一个新的社会,一个新的人生。
71. 今天吃完晚饭,我先要求给妈妈捶背,妈妈平时工作太紧张,总说肩膀疼,我用两只手轻轻地捶着妈妈的肩膀,妈妈好瘦啊!肩膀的骨头有点硌手,我很心疼妈妈,希望自己快点长大,好帮她减轻生活负担。
72. 时人常常认为解放区文学是对传统文化的某种回归,是对五四精神的某种远离,但事实未必尽然。中国的传统社会是宗法社会,家族在乡村中,占有着决定性的作用,但在解放区中,***却通过阶级斗争、政治形式,对中国传统的家族社会形态,给以了某种摧毁性的打击。你看,在《小二黑结婚》中,家族势力占上风的农村基层政权,不是在***的政治权力的作用下土崩瓦解了么?在赵树理的小说中,我们处处可以看到,农村中的好吃懒做的“混混”,最容易成为村落中家族利益的代表,成为混入我党的异己分子。在马烽的《村仇》中,我们也看到,以家族利益为本位的村落之间的冲突,最终在***阶级斗争学说的作用下,化干戈为玉帛。孙犁的小说,则通过对女性的描写,通过对女性独有的生命形态、情感形态的描写,写出了人性及人的存在的本然形态。这些,都是与五四现代精神有着一脉相承的血缘关系的。
73. 《劳动法》中明确规定了妇女在劳动中享有特殊的劳动保护;《妇女权益保障法》的出台等等都说明了妇女权益得到了进一步提升,女性同胞越来越多的在政治经济生活中担任重要的角色,这是历史的进步,人类文明的进步,我们任重而道远,每一位女性同胞将会一如既往的为社会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74. 历史剧在国统区的战时文学中,也是一道夺目的风景线,郭沫若的《屈原》、阳翰笙的《天国春秋》等,都是其中的亮点。这些历史剧的一个共同特点就是含沙射影以古讽今,将古代历史在历史剧中作今天化处理而不完全拘泥于历史事实。譬如《屈原》中对投降派的尖锐的批判,譬如在剧作中加入了历史中的屈原身边所不曾有的婵娟等等。对历史所作的这样的处理,因为切合了当时人们的现实的情感需要,因而,倍受当时人们的欢迎,不似现在人们,在观看历史剧如《雍正王朝》、《汉武大帝》时,总要屡屡以不合历史史实而非之,这或许也是战时历史剧与今天历史剧在不同时代受众头脑中不同的“期待视野”之不同而导致的不同的结果吧。作为诗人的郭沫若,其历史剧还有一个鲜明的特点,就是强烈的诗的抒情性,如他在《屈原》中的“雷电颂”即是突出一例。这与其说是郭沫若历史剧的一个特点,毋宁说成是当时那个时代受众的抒情的迫切性使之然,或者说,体现了那一时代受众的迫切的抒情需求。说到这一点,我们不能不提到戴望舒的《我用残损的手掌》、艾青的《火把》、田间的《给战斗者》等表现抗战时期中华民族情怀的抒情诗作。这些抒情诗作,不仅在当时读来让人心潮澎湃,即使在今天读来,也仍然会让人感到热血沸腾。
75. 无家可归的流亡状态、心态在东北作家群的身上体现得特别突出。“萧军的《樱花》,写一位爱国志士手毙敌寇,几乎死于囚牢,但当他历尽千辛万苦逃到关内时,却生活无着,沦为乞丐,女儿也被迫卖*。舒群的《老兵》中走向抗日的张海,流落关内后,竟然露宿街头,悲惨死去”(章绍嗣《抗战文坛上的一支劲旅》)。这样的一种流亡心态,随着时日渐久,就转化为对家乡、童年的忆念。这方面最突出的作品是萧红的《呼兰河传》、端木蕻良的《科尔沁旗草原》的第二部、骆宾基的长篇自传体小说《幼年》等。而萧红以一个女性身份,最后极为孤独地客死于香港,可以视为是这种流亡状态、心态最为集中、鲜明地体现。
76. 看着光溜溜的地板,我心里是说不出的高兴啊,于是一边甩着抹布,一边跳着冲向了阳台……
77. 女性的个人生活化写作的代表作家是张爱玲、苏青、梅娘。张爱玲的小说,近些年来极为火爆,我在这里反而可以略而不表。苏青在当时,与张爱玲齐名,她的小说代表作是自传体小说《结婚十年》、《续结婚十年》等。苏青的小说,注重对女性生存困境的抒写和对女性情欲的表露。前者如“生女的悲哀”“为人媳的烦恼”;后者如对女性性要求的大胆抒写。苏青的小说还有更值得重视的另一方面,那就是她在作品中,处处为女子作实际的打算,推崇女性的实用主义观。苏青小说的意义在于:既批判了“封建”的男权文化,又质疑了五四的女性观,而后者,其实更为重要。梅娘也是一位曾在抗战时期享有盛誉的作家,时被称为“南玲北梅”,南即上海的张爱玲,北即当时身居北京的梅娘。梅娘最有代表性的作品是其所谓的“水族系列小说”如《蚌》、《鱼》、《蟹》。她的小说,对女性的生存处境、生存困境给以了高度的关注,又常常用象征手法来表现这种关注,如用蚌、鱼、蟹来象征着女性的三种生命处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