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oducts
面书号 2025-02-17 21:24 5
六篇,精华为鉴——探寻生命的奥秘,感悟生命的真谛。
1. 在这部影片中介绍了许多不同的环境与生活在环境里的物种,水豚、江豚、 凯门鳄、美洲豹……现在,就让我们站在地球的另一端来看看动物们的生活吧!
2. 有人会说,即使你这不是杞人忧天,也是在瞎操心,就算人类把自己毁灭了,也是在很久以后了,那时我孙子的孙子都不知道在哪里呢,伦得着我操这心吗?!顾好眼前的生活本也无可厚非,但问题就在于,人类所赖以生存的环境恐怕撑不了你想象中的那么久,可能我们的孙子,我们的儿子甚至我们自己就会遭遇不可挽回的生态灾难。大家可能会说我在耸人听闻,因为我们小时候受的教育都在说地球资源还能被消耗多少年,生态环境距离警戒线还有多远,不必慌张,但这都是几十年前的数据和预测,平时留意科学和环境相关信息的人不难发现,生态环境的损坏是愈发的严重,很多方面都在向极限逼近。即使知晓了这些,很多乐观的人还是不以为意,心想地球就是再逼近极限,也应该不会在我的有生之年发生重大灾难,我的子孙如何应对,与我何干?!人能做到如此的乐观我也十分羡慕,可他的问题在于,只估计到了持续性的消耗和损坏,没有考虑进去可能的突发状况。
3. BBC纪录片之所以吸引人,绝不仅仅是因为画质好,毕竟他们拍的不是电器商店里那些用来试机的风光大片,而是自然历史类纪录片,具有很强的科普和教育功能。
4. 只有这样才能避免浪花对视线的干扰,清楚地观察到海豚的一举一动,甚至它们的表情。从最后的结果来看,摄影师们达到了他们想要的效果,观众会觉得自己就是冲浪者,和海豚们一起在浪花中嬉戏。
5. 讲解员大卫·艾登堡,也是“自然历史小组”中的一员,同时是英国生物学家、英国广播公司电视节目主持人及制作人,拥有60余年拍摄自然的经历。我们所看到的很多BBC的经典记录片系列都出自其手,策划、制作、旁白、主持等,他都是一条龙多面手。《地球脉动》的解说便由他完成,同《人与自然》的讲解员赵忠祥的声音媲美,大卫·艾登堡的嗓音同样极富感染力,一开口,便会俘获很多观众的心。2012年,英国BBC还推出了独家纪录片,纪念他于1952年加入英国广播公司,此后60年的自然探索历程,画面中几乎都是他个人的镜头。所以,大卫·艾登堡在纪录片中出现,谈不上有什么新鲜,但却很有意义,因为大卫·艾登堡就相当于是BBC自然类节目的重要标签一样!其代表作生命三部曲:《生命的进化》(Life on Earth)、《活力星球》(The Living Planet)及《生命之源》(The Trials of Life)。这些片子更是陪伴了太多人成长。
6. 我们可以燃烧掉所有的化石燃料,让大气层充满二氧化碳,但即使这样,地球也只用花一百万年就能恢复好大气层;就算是所有的'动物都因为人类而绝种,随着进化的不断进行,它们最终也会被新一代同样丰富的物种所代替。所以在改变这个世界的同时,我们也在改变人类赖以生存的这个独特的自然环境,这种改变很可能威胁着人类文明的生存。所有那些关于拯救地球的说法都不是问题所在,我们的地球不需要被拯救,地球具有极强的生命力,我们不应该为它而担心,需要担心的 ,是我们自己。
7. 里面有一个场景是介绍鹿群的生存经历,可怜的小鹿最终还是让大灰狼给吃掉了,同学们看上去都很讨厌狼,因为狼太残忍,就连很小的鹿都不放过。我也不例外,真想上去帮小鹿一把啊!
8. 巨大的预算,前后5年的拍摄时间,高画质的摄影,革命性的高超速摄影机,细腻的卫星画面,使得这部纪录片有了极度震撼人心的力量。奔涌河流,雄壮山脉,幽深洞穴,冰雪世界,蔚蓝海洋,苍茫沙漠,奇幻丛林,浩瀚草原……每一集都是一场绝对的视觉盛宴。
9. 看完了《地球脉动》,我了解了许多东西。到现在,我才发现地球是多么奇妙啊!
10. 不容小看的玻璃蛙
11. 其中让我印象深刻是帝企鹅。在严寒中,它们拥挤在一块,这样就可以相互取暖了。帝企鹅毛茸茸皮毛下藏着企鹅蛋,它们对蛋要百般呵护,因为蛋一旦掉在冰面上几秒钟,里面小企鹅就会被冻死。雄性帝企鹅必须等正在海里捕食雌企鹅回来才能去再捕食。南极短暂夏天来了,小企鹅破壳而出,小企鹅睁眼第一件事就是向爸爸要吃。不久雌企鹅回来了,带回了新鲜鱼给小企鹅。然后雄企鹅将小企鹅转交给雌企鹅后,自己也要去捕食了。
12. 《地球脉动》的背景音乐由英国皇家“爱乐乐团”配音。它于1946年创立,1966年英国女王为乐团冠上“皇家”头衔,奠定了其在英国乐坛无可替代的地位,乐队还配有一些世界上最好的指挥家鲁道夫·肯佩、安塔尔·多拉第等人,曾以丰富、流畅的音色和近乎完美的配合以,及对经典曲目的驾驭能力征服了世界。本片中,无论羚羊被追杀时扣人心弦的音乐,还是信天翁等待爱人回归的落寞时的低沉音乐,以及母子情深的陪伴之情所配的温馨音乐等,爱乐乐团配出的音乐,都让观看记录片的观众人心潮澎湃。再加上使用革命性的超高速摄影机,4K分辨率(4096×2160的像素分辨率)来拍摄,以及细腻的空中和卫星画面,为了使影集能够捕捉到最神奇的画面,团队使用拍电视的经验结合了画面中的每一个细节,每一个特写。甚至有观众说:“从里面任意拿出来一个镜头,都可以用来做海报。”
13. 不过,《蓝色星球》第二季的摄影师们显然不喜欢俯拍的视角,也不满足于长焦镜头的成像质量,于是他们决定驾驶摩托艇冲进滔天巨浪之中,绑在后座上的摄影师手持高清摄像机,从非常近的距离拍摄冲浪中的海豚。
14. 另外北极熊同样也深深地吸引着我。北极熊在洞里呆了一个冬天,雌北极熊生了两只小北极熊,小家伙们第一眼看到是广袤雪原和妈妈。为了哺育小熊,仅仅一个冬天,雌北极熊体重就要减轻一半。太阳出来,冰面就要融化了,雌北极熊必须要赶在冰面坚固时捕到海狮,否则它两个宝宝就会因为缺少食物而饿死。通常一年当中,两只小北极熊中只有一只能存活下来,因为不是所有雌北极熊都能在冰面坚固时捕捉到足够小熊们生存下来食物。
15. 这部影片背后却很值得令人深思,现在我们人类与自然的关系愈发恶劣,这告知人类一定要保护自然、爱护自然,才能使我们的地球更美丽健康。
16. 可在即将逃离"死亡地带"时被缠住了,结果几条游蛇因过于放松一不小心又放出了它,去追踪时发现自己和同伴缠在一起了!小海鬣蜥成功逃脱,它的哥哥蹭了蹭它,好像是在安抚……
17. 《蓝色星球》第二季的执行制片人詹姆斯·霍尼伯恩(James Honeyborne)介绍说,“另外,大部分观众不熟悉海洋环境。
18. 之前我借鉴《功夫》上的一句话:“能力越大,责任也越大”,修改成下面这句话:能力越大,为害也越大。几百年前人类犯个小错误,顶多就是烧毁一片树林;现在可今非昔比了,能力大了,万一犯个错可就不是一片小树林的问题了。美国总统若是一不小心错按了某个小红按钮,恐怕一个国家就不存在了。不要以为这种错误只存在于好莱坞的科幻大片中,就在前不久,墨西哥湾就上演了一场真实版的好莱坞式灾难电影。“深海地平线”钻井平台爆炸并沉入海底的景象绝对不逊于任何一部电影中的灾难场景。在深海石油疯狂泄漏的那几十天里,有不少人都忧虑地寝不安席,食不甘味。
19. 如果让你来担任摄影师,你会如何拍摄这群冲浪海豚呢?一般的摄影师恐怕会选择在岸上用长焦镜头跟拍,否则很难保证画面的稳定性。
20. 《地球脉动》的制作公司——英国广播公司(英语:British Broadcasting Corporation),简称BBC。它是英国的一家政府资助但独立运作的媒体,长久以来一直被认为是全球最受尊敬的媒体之一。从60年代便开始播出一系列的纪录片,如《昆虫帝国》、《与海怪同行》等,深受大众喜爱。BBC还单独成立了“自然历史小组(BBC Natural History Unit)”,为观众献上了最优美,与大自然最为近距离接触的纪录片精品。
21. 稍微高级一点的做法是用直升机从空中俯拍,只有这样才能跟得上海豚的移动速度。BBC在《蓝色星球》第一季中开创了用直升机跟拍迁徙蓝鲸的先例,效果极为震撼。
22. 南部非洲的那个冲浪胜地之所以被BBC导演看中,也不光是因为浪大,而是因为那里是海豚最喜欢的一个游乐场。每当巨浪来袭,总能看到一群海豚在浪花里窜来窜去,像是在玩冲浪。这一独特行为才是BBC最关心的,同时也是观众最想看到的画面。
23. 我的感想
24. 你知道40万只雪雁在天空飞翔是什么样子么?你知道有鸟类竟然可以飞跃喜马拉雅山么?你知道最大的地下洞穴中的奇妙景观么?看《Planet Earth》,译《地球脉动》或是《行星地球》——由英国BBC拍摄和制作的11集地球纪录片。维基上说它是对地球空前绝后的礼赞。片子的每一个镜头都可以用来做桌面。我看了后觉得一点也不夸大,零下60度帝企鹅整齐的'队伍、新几内亚岛上华丽的天堂鸟起舞、大白鲨跃起一口咬住逃亡的海狗……还有山峦间的颜色如何迅速地由新绿到翠绿到金黄到艳红,直至萧瑟的冬意凛然。在90分钟时间里,我和儿子沉浸在电视画面中一会儿目瞪口呆,一会哈哈大笑,一会儿感动不已,看完后儿子评价说这比最棒的动画片还好看。这部片子是对小朋友(包括大朋友)最好的环保教育.最好的地理知识学习.强烈推荐!
25. 电影里面还介绍了南极冰川的企鹅。企鹅个个憨态可掬,张开翅膀,昂着头像个绅士一样走来走去。更让我们敬佩的是,企鹅母亲很勇敢,因为企鹅宝宝要在冬天才能孵化。在孵化的过程中,企鹅母亲要一直守候在蛋宝宝的身旁,相信企鹅母亲要在南极受冷受饿,我就觉的企鹅母亲特别勇敢无私。
26. 我看的是第一集《两极之间》,地球如此之大,有的地方生机盎然,还有的地方不适宜生存。撒哈拉沙漠里,象群成了极忙碌的一份子,他们在迁徙,不计一切只为寻找充足的水源。画面中一头未成年的小象仍在不停地迈动步伐向前走动,但它并非掉队小象中幸运的那一部分,它迷路了,向着沙漠更深处走去。尽管付出了像这样的代价,但最终,大部分象群到达了预想的目的地。看着体积如此庞大的非洲象在水中自由欢快游动的画面,我受到了很深的触动。
27. 也许你会问科学是什么?也许你会和我同感,科学为什么这么神奇,那么就来看看《地球脉动》这部电影吧,相信你一定能找到答案。
28. 好吧,在这里我也只能用“有不少人”来形容,因为恐怕有更多的人是漠不关心,睡得很香,吃得更香。在中国的会想,我们临着太平洋,太平得很呢,大西洋关我屁事;在加拿大的会想,那都是美国人的事,石油还没漂到加拿大就结冰了,不担心;在美国的会想,墨西哥湾离我这里远着呢,大不了我不去度假晒太阳,不去吃海鲜了。有时候我就想,人还是不要知道那么多知识,不要把眼光看的那么远会过得比较开心,否则像我这样,知道了如此大量的石油污染会破坏整个海域的食物链,知道了食物链的破坏会导致很多对人类有积极贡献的生物灭绝,知道了海洋中有一种低级却大量的生物掌管着整个地球一半的二氧化碳吸收量和一半的氧气排放量,知道了二氧化碳过量会导致全球变暖,知道了全球变暖会导致冰川融化,知道了冰川融化会使地球气候失常,沿海大陆被淹没,和释放大量的甲烷气体,这种气体产生的温室效应比二氧化碳强好几百倍,知道这么多还真不是件美事。
29. 了解海鬣蜥
30. 《地球脉动》让我体会到了动物们为了生存而付出辛苦努力,同时我也在这里看到了一个个生动有趣故事,感受到了大自然神奇变换。如果你有时间话,可以看一看这部《地球脉动》,它能让你见识到自然界各种精彩。
31. 可它的童年是十分艰辛的,特别是它的出生,就是一场灾难——淘气的小鬣蜥一出生就十分好动。让它的天敌游蛇发现了它,顿时,数十个脑袋从不同方向探出,一条游蛇向它逼近,它和幼小的海鬣蜥四目相对。突然,小鬣蜥撒腿就跑,游蛇们紧随其后,小鬣蜥终于跑到了成年海鬣蜥的身边。可它的弟弟们可没那么幸运,有一只海鬣蜥趁游蛇们不注意跑走了!
32. 有这么一群认真执着制作人,制作出来的作品能不震撼吗,简直就是艺术!
33. “海洋环境太复杂了,海浪、潮汐、洋流和海上风暴等等因素都给拍摄增加了难度,更不用说深海摄影所要面临的各种问题了,所以拍摄海洋纪录片的难度要比陆地大得多。”
34. 鬣狗是非凡捕猎能手,现在它们正以团队优势围捕一群黑斑羚,它们能用耳朵说话。追逐开始了,鬣狗有超强耐力,而黑斑羚速度也非同寻常,两者到底谁能取得最终胜利呢?对黑斑羚来说,这是一场生死逃亡;而对鬣狗来说,这是能够填饱它们肚子一次机会。其中一只黑斑羚前后左右都有鬣狗,于是在万般无奈之下,它只能跳入了水塘,摆在它面前只有两个选择:要么被水淹死,要么被吃掉。但这只黑斑羚是个幸运儿,鬣狗们逮到了另外一只黑斑羚,水里这只黑斑羚就趁机逃走了。
35. 所有的这一切都源于人类的一个小错误,人类还无法保证不会犯类似的或者更大的错误,所以人类能在这个星球上幸存多久还是个未知数,可以肯定的是,人类越自以为是,就越走向毁灭,这个被毁灭的不会是地球,而是人类自己。
36. 在加拉帕戈斯群岛上,生活着一群海鬣蜥,它们看似十分生猛,但性格十分温顺,以海里的水草为食,它们能在海水下深30多米的地方进食,半小时后上岸"晒太阳",小鬣蜥以叮在成年海鬣蜥皮肤上的苍蝇为食,可如果苍蝇赶不跑的话,成年海鬣蜥的鼻孔里便会喷出水柱把苍蝇吓飞走,别看海鬣蜥的生活无忧无虑、自由自在,整天除了吃喝排泄就是睡觉。
37. 在热带雨林中,处处存在着危机,比如说尺寸迷你、只有普通人指甲盖那般大的成年雄性玻璃蛙,任何一只昆虫都能轻易杀死它,甚至是一只比它大一点的'蟋蟀!可它不能独自逃走,它还有自己的孩子——那些黏在叶子上的卵。这时,黄蜂们来了,它们被它身上的花纹迷惑后被玻璃蛙驱赶,只吃掉了一些蛙卵,大部分小蛙能活下来。
38. 这就要求我们尽量按照陆地拍摄的要求来拍海洋,尽可能地寻找海洋生物和陆地生物的共性,只有这样才能让观众从视觉习惯到情感都更容易对海洋产生共鸣。”
39. 动物们真是充满活力与激情,只要好好观察就一定可以看到许多美妙的东西。原来我们的地球这么美丽,大自然如此的神奇,科学真是他奇妙了,只要我们用心去探索,就一定能体会到其中的奥秘!
40. 这么说并不是杞人忧天,由自然灾害引起的生物灭绝已经发生过很多次了,其中最为人们所熟悉的就是恐龙的那次生物灭绝。但无论地球被毁坏地多么严重,它都能在几千万年之间恢复如初,这个自我治愈的时间放在地球50亿年的生命中只是一眨眼的功夫,但多少盛极一时的生物和文明都一去不复返了。这套纪录片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节目的主角站在玛雅文明最大的一座神庙废墟顶部所说的那段结语:“从长期看,地球能够应对人类抛给它的一切,我们可以砍伐掉所有的丛林,但是丛林可以在几千年之内就自我恢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