句子

句子

Products

当前位置:首页 > 句子 >

深度剖析人生百态

面书号 2025-02-17 08:54 8


:细品人生百年,感悟岁月静好——序章

1. 虚妄的狂热也笼罩了伏伦斯基,他对安娜一见钟情,沉迷于她的美丽和独特气质,但更为重要的是,他与安娜的特殊关系带给他有一种征服感,荣辱感。这种虚荣之心决定了他对安娜的爱情十分肤浅。而安娜全心全意地投入到新的生活中,伏伦斯基对她来说,就是她所有的希望和寄托,就是她的一切。这种纯洁无暇的爱使伏伦斯基自惭形秽,推动着他不得不重新认识与安娜的关系,对自己的肤浅和轻率表示自责,并在精神上强迫自己进一步爱这个女人。

2. 书中安娜的丈夫卡列宁是一个冷静/独裁的家长,从书中大量侧面描写可以看出他深受上层社会思想的禁锢。他和安娜原本是没有感情的结合在一起的,面对安娜的背叛,他又给了安娜一次机会,让她重回家庭。从一方面说他可能慢慢爱上了安娜,从另一方面说他也是在维护他在上流社会的地位和荣誉,最终导致他听信别人对安娜的。

3. 于是热恋中的安娜不顾世俗的偏见,冲破道德的藩篱,历经重重磨难,即便抛弃心爱的谢辽查,冒天下之大不韪,决意和伏伦斯基走在一起。这在当时十九世纪的俄国,为上层社会所不容。经历短暂的幸福之后,生活重归于现实,一切以荷尔蒙为代价的冲动,只是一时的情感寄托,终不能长相厮守。而安娜在经历诸多寂寞失落之后,一连串的猜疑出现,自认为完美的幸福,只是昙花一现,终于在忍无可忍之际,断然离家出走,依然选择卧轨自杀。自古红颜多薄命,在各种各样的文学作品中大抵都以此种形式收场,安娜也无一幸免。

4. 当事情已经发生,在爱情里面,两个人已经成为一个共同体,那么就该一起面对一切,不管喜与悲。张小娴说过这么一句话:女人要的是什么?无非就是很多的爱和很多的安全感。

5. “真不愧是个卑贱的女人,连选择的死法都是那么卑贱。”公爵夫人鄙视的说。其实我认为不然,她并没有权利去评判,真正的评论权,是掌握在当事人的手中。

6. 吉娣一见安娜,就为她倾倒,她周身散发的魅力,优雅的举止,落落大方的谈吐,无一不吸引着她的眼神。于是乎,短暂的会晤,吉娣立刻被安娜所征服。

7. 安娜因为羡慕光明,爱上了外表俊美,内心空虚的伏伦斯基。对爱情,对幸福的无限渴望是她忘却了一切烦恼和恐惧,在幻想之中只为了爱情而活。

8. 在我看来安娜是一位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女性,她选择用结束生命来了结这一切,她来到和他初次相遇的地方,在呼啸的火车来到之时卧向铁轨,开头的那一幕仿佛就预示着这最终的结局。终于,她不用再被世人指指点点,不用在担心自己是否会失去沃伦斯基的爱,不用再被这时间的虚情假意所牵绊。镜头的切换,安娜张睁着眼睛,张大的瞳孔直直的看向远方,似乎正在寻找着她想要的未来,一个不再有担惊受怕的小生活。沃伦斯基最后选择上前线,他想要用这最后的觉醒来表达他是爱安娜的,我不知道这到底是安娜的幸或者不幸。只是,在这么一个物欲横流的社会,她真的争取过了。一个为情失去生命,一个为爱遗恨终生,这个结局充满伤痛。这不是道德的沦丧,是权贵之下人性的沦丧。

9. 被爱是一种多么了不起的幸福,,快乐始终赠与那些无私的爱者。可是,“水满则溢,说盈则亏”,这个世界从来只有更美,而没有最美。而最靠近完美的一刻,就是最容易走向相反的时刻。始终靠幻想活着的人终会有幻灭的一天。

10. 书中一号男主角渥沦斯基是一个英俊潇洒的贵公子。他不仅虏获了安娜的心,还让公爵的女儿吉蒂为他着迷。但是他在开始时钟情于安娜的美丽与贤惠。我觉得他对安娜的感情不可说是十分认真也不可否认这份感情。开始,他爱上了安娜,在安娜死后,他又重返上流社会的交际圈,仍然不务正业,很快忘记了安娜。这也许就是他的虚伪之处。不可否认他的痴情也是无可挑剔的。从文中大量的语言和动作描写,又似乎真的沉醉于甜蜜的爱情之中。他是复杂的。

11. 也许我悟性太低,我不想去弄明白在那种大的环境下俄国的政治、人文等诸如时代背景之类的东西,我只看到一个女人一个母亲为情所困为情痴狂最后为情毁灭的心路历程,她只有死才能最终彻底解脱,即使她离婚成功与沃隆斯基结婚又如何?只不过是人间又多一具行尸走肉,打着爱情的幌子,背负着婚姻的沉重责任与义务,为别人活着,只为对得起母亲这个人世间最伟大的称呼的怨妇。这样的怨妇已太多,少一个反而是女人的幸事。敬佩她卧轨自杀的勇气,只为这种勇气,也该向她敬礼!

12. 自杀的这一段心理描写丝丝入扣,自杀真的从来都不是一个单纯的必然或偶然事件,它是一系列的事件的集合,一层一层压垮这个人的意志,然后恍惚中放弃挣扎。

13. 这部以死亡而收场的戏剧性悲剧,却成就了安娜·卡列宁娜的形象。这种对自己婚姻不贞,背叛家庭,抛弃自己的儿子,又担心被自己的儿子看不起的`女人,是被世人所厌恶和不耻的。私通在上流社会并不少见,可是少见的是,安娜·卡列宁娜的勇于承认,虽然最后得到的结果是被上流社会抛弃。

14. 安娜·卡列宁娜,总体来说,是1个怯弱而又勇敢的人。可以说,最后的卧轨,不是她的本意,她想要站起来,却无能为力。

15. 压倒她的,也许是丈夫的不离婚,也许是不被允的社交环境,也许是情人的若即若离,最后是她对爱情和自己的无法控制。情深不寿。当有人看到了你鲜艳的花朵,绿色的嫩芽,来到你身边,你欣喜若狂,叫他凑近些,拔出你埋在地底的根。你只是想把你最好的东西给喜欢的人。你付出了全心,却也要求对方以同等的态度对待你,不,甚至更多。爱是不能被轻易满足的,得到后就想要的更多。最终,如菟丝花般的女人,在患得患失的爱情中放弃了生命。

16. 怕沃伦斯基的爱转移到别人身上,怕她将像一块抹布一样被无情的丢弃。随着安娜的敏感神经质的不安全感出现丝丝裂缝,她和沃伦斯基的关系也因为那种尴尬的处境而不再和谐。王妃的出现,沃伦斯基的不耐烦掐断了她仅剩的生气,所有的噩耗仿佛一夜之间袭击了安娜脆弱敏感的心灵,她变得疑神疑鬼,无理取闹,沃伦斯基最后也无法忍受她了。不得不说安娜本身存在着不可弥补的局限性,面对社会,她勇敢地挑明自己对自由爱情与独立和要求,她大胆的冲破世俗的观念,但是她却也是愚蠢的,她对沃伦斯基说:现在一切都完了,我除了你以外甚么都没有了,请记住这个。她把爱情当成了生命的全部,把沃伦斯基当成了唯一的依靠。此时的她眼里再无他物,她变成了攀扶在渥伦斯基这棵树上的一条青藤,树倒藤亡。渥伦斯基成了她生活中和全部意义,一旦失去他的爱,她的生命便不可挽回地灰飞烟灭。没有自主的女人是可怜的,把爱情当成全部的女人是可怕的,这两点都在安娜身上呈现了出来,沃伦斯基开始被她的这种强烈的占有欲给吓退。当她发现王妃的介入之时,安娜想到的不是平静的坐下来解决这个第三者问题,而是歇斯底里的要求沃伦斯基和她离开这个地方,去没有王妃,没有他母亲干预,没有旁人指指点点的地方。而此刻的沃伦斯基想要的不仅仅是爱情,还有权利。他说她多疑,说她无理取闹,但是在这点我不能批判安娜的不对,在我看来保有一定疑心的女人才是一个完整的女人,她爱他,才会疑心他会放弃她,也是因为她爱他,才会这般对他无理取闹,不仅安娜,女人天生就是高傲的,没有哪一个人会愿意对着一个自己不待见的人撒娇胡闹。造成这个结局的或许也因为安娜没有成功的和卡列宁离婚,以前看的电视小说描述的都是一个女人渴望得到一个身份,而在这里,沃伦斯基同样也是,他想要安娜可以给他一个正式的身份,而不是一个情夫的称号。矛盾愈演愈烈,安娜的精神终于崩溃了,他救不了她,她无法自救。

17. 她是1个懦弱的,一直在劝慰自己的人,认为自己没有任何过错,是1种没有羞耻感的人。在社交界,她是1种美丽的,慈祥的,任何人都喜欢的形象,可是,当她疯狂之后,为爱情所忙碌,以名誉和儿女为代价的这种行为,让人困惑和不解。

18. “一切都是虚假,一切都是谎言,一切都是欺骗,一切都是罪恶!”这是安娜临终前的叹息,也是她对生活的控诉,更是俄国十九世纪新旧交替之时人们对社会的鞭笞。而托尔斯泰在安娜身上无不寄予深切厚望,无论是集万千宠爱于一身的美艳,还是对压抑生活不得释放的痛楚,通过大量篇目一一再现,既有对其无限的同情,也有对其无限的怜悯和热爱。

19. 是安娜的心口不一害了自己。明明是来促成渥伦斯基与吉蒂的婚事,却将自己搭了进去。表面上,压抑着,那真实,又是什么?因为自己成为了导火索,所以引发了后来的一切。渥伦斯基的逐渐冷淡和抛弃,卡列宁的渐渐折磨、后来的卡尔塔索夫夫人的公开羞辱以及文章最后她的卧轨自杀。一切的前因后果,都在于此,都在于她的不安于本分,心中的自制力不高。这是一场悲剧,由她亲手导演,演员最后全部走光之后,又由她自己,最后终结。

20. 真不愧为一部伟大的小说,真是精彩绝伦。

21. 安娜本来是一个上流社会的贵族太太。她优雅美丽,贵气十足,让每个见到她的男人为之倾倒。然而,在莫斯科火车站上同青年军官渥伦斯基的相遇成为了安娜人生的一个大的转折点。两个相爱的人终于在一起生活了,可是这种幸福并没有维持多久。上流社会对安娜关闭了社交界的大门,使得她无人可谈,无处容身,使她陷入空前的`孤立。于是她变得越来越敏感,越来越神经质。她害怕他会抛弃她,她总认为他已经不爱她了,她经常胡思乱想。她时常限制着他的自由,这种限制把他压得喘不过气来。其实渥伦斯基始终是爱她的,而且始终被安娜的美丽和优雅吸引着。但安娜的无休止的怀疑,无端猜忌,还有持续不断的吵闹,让他疲惫了。他爱她,但不知道应该如何继续下去,他总是想逃,而这些行为使得安娜陷入了空前的绝望和孤立无援的窘境,最后选择了卧轨自杀。

22. 选择1个人背负所有,她看淡了世俗。她的丈夫卡列宁,要的只不过是脸面和名誉,渥伦斯基喜欢追求新鲜等等甚至更多。1个人承担下因为背叛而带来的一切后果,带着绝望的那颗心,那可反叛的种子,是否,就是在这个时候,留在了这里?

23. 安娜为爱放弃生命,在这点上我是非常不赞同的,爱情不是生活的全部,更不值得为此放弃生命。不管怎么给女人下定义,是强势也好,弱势也罢,都不该为爱迷失了自己。当爱来临的时候勇敢爱,出现问题的时候坐下来解决,当解决不了的时候可以像勇敢抓住爱一样勇敢而洒脱的放手,而不是愚蠢的付出生命。

24. 伏伦斯基,第一次看到安娜脸上那种亲切温柔的神态,被压抑的生气,过剩的青春无不一一在字里行间流露。于是这位花花公子,萍水相逢立即被安娜所倾倒,放弃功名,隐居乡村。不怕舆论,携安娜离开亲爱的祖国。得不到安娜之时,不惜开枪自杀。

25. 在这场与列文、吉蒂、卡列宁、渥伦斯基等人的多角恋与各自婚姻的爱情的对比下,安娜无疑是可怜的,她选择独自承担了无望爱情的全部后果。列文无疑是成功的。他在婚姻的道路上,窘迫,失落过。但是经过蜕变,与自己心爱之人喜结良缘,并接有了1个可爱的孩子,米佳。而安娜与渥伦斯基婚外情,是最让人所不齿的。他们有了在自己罪恶的结合下的牺牲品:女儿安妮。

26. 他们,在火车站相遇,隔着玻璃窗,她美丽的脸庞,别有意味的眼眸瞬间将他俘虏,也许在那个无欲横流的资产阶级社会谈什么一见钟情有些仓惶,但是,爱了就是爱了。舞会上,他被她所倾倒,从此一发不可收拾。八年之前身不由己的出嫁,然后在平淡得可怕的生活中沉浸了八年,沃伦斯基的出现瞬间给她的生活注入了鲜活的血液,她感受到了生命的跳动,感受到了脸红心跳,像极了少女见到心爱的人这般不安却甜蜜。她的不安驱使她慌忙的返回圣彼得堡,在火车外,她见到了他,她叫他一起忘掉这段这不该发生的相遇,但是他的一句:I、can、not、help、myself。打破了她所有的伪装。沃伦斯基对安娜展开的热烈追求让安娜感到惶恐,但是她又贪念着这美好的悸动,也许,这是她第一次感受到了什么是爱。是的,沃伦斯基唤醒了她晚熟的爱情。

27. 和卡列宁一样吉蒂也深受痛苦和煎熬。他误认为沃伦斯基是爱她的。直到希望破灭后,他悲痛万分,凭借自己的勇气最终从悲伤中走了出来。她又是幸福的。

28. 伏伦斯基可以为安娜放弃功名,改变生活方式,但不能把自己的生活长期局限在同安娜在一起的二人世界,他需要社会活动,需要培养之间正常的交往,而无法做到向安娜想象的那般。初相见的美好,终被凌厉的现实所代替。长时间的审美疲劳,致使二人相互猜疑,精神上的压抑,长期得不到释放的苦痛,困扰着他们,终于迫使安娜走上自我毁灭的道路。

29. 国色天香的安娜,集万千宠爱于一身,身处俄国上流社会,过着锦衣玉食的生活。然不忍年长二十岁的卡列宁呆板的说教,官僚主义的丑恶嘴脸。偶遇伏伦斯基之后,身上那被控制许久的生命之火终于熊熊燃烧,且一发不可收拾。

30. 在我看来,每个人的生命中都需要一个依靠,都需要一个精神寄托,我们可以把爱情,友情,亲情以及自己的事业和荣誉当做依靠和寄托。很显然,安娜的精神寄托便是她与渥伦斯基的爱情。爱本身是没有错的,爱情是美好而甜蜜的,但是安娜的爱错就错在她对爱情的要求太严苛了,把爱的本质扭曲了。她厌恶憎恨卡列宁,认为卡列宁平平淡淡,对她根本没有爱情,她爱渥伦斯基,虽然她从未承认但是我认为她爱的正是渥伦斯基的轰轰烈烈,爱的正是他对她的殷勤,而并不是渥伦斯基本人。可以说,安娜的生活是痛苦而纠结的,她想为了爱情而生活,但是完全没有能够站得住脚的立场。从经济上来说,她没有任何的经济来源,她的生活费完全靠卡列宁供给,书中提到,在卡列宁写给她告诉她被原谅的那封信中,甚至还夹了一卷钞票。从情感上来说,虽然书中着重描写了安娜生产之后卡列宁坚决不同意离婚,但是在第四部的末尾也描写了安娜在这个时候也主动放弃了离婚的想法的心理活动。我认为,安娜之所以出现这样的转变还是因为她放不下她的儿子谢辽查。她知道,一旦离婚丈夫卡列宁势必会夺走孩子的抚养权,那样的话对安娜又是一次痛苦的折磨。

31. 当迎面扑来的火车碾过安娜轻柔弱的身躯,突然发现,原来人是如此脆弱。人真正脆弱的不是肉体,而是人的灵魂。当被寄托所有的爱情消失不见,若爱最后只是单行,一切都失去了意义。

32. 罗曼罗兰说:“爱情是一件很无奈的事,你喜欢别人,别人不一定喜欢你;别人喜欢你,你又不喜欢别人;两个人互相喜欢又未必能在一起。可是,最无奈的莫过于,红地毯已经走过,乐曲也已经奏罢,两情相悦的王子公主终于牵了手,日后的生活却并非想象的那样童话般美妙。”他们相遇继而相爱,开始时一切似乎都是这般妙不可言。但是,他们爱的太过热烈,以至于不仅射伤了别人,更刺伤了自己。虽然柏拉图曾说过:不要暧昧,伤人伤己。但是,有的时候暧昧却能给人最美好的憧憬,起码那样看来,还有目标,还有希望,如果安娜和沃伦斯基的感情能够止于暧昧时期,做朋友,做知己,保持着她的蓝颜,他的红颜,那么一切应该会简单快乐许多。如果他们止于暧昧,那么安娜将永远以一个女神的形象活在沃伦斯基的心中,如果他们止于暧昧,那么沃伦斯基将永远成为安娜活下去的希望。曾经在微薄上看过这么一句话:世界上最美好的感情就是,我喜欢你,恰好你也喜欢我,但是我们却都还没有表白。这或许就是朦胧的力量,友情总是最坚固,以朋友之名未尝不好。

33. 就连铁路工人,看到安娜之时,也忘却前行的路,亦步亦趋不知如何行进。

34. 安娜,弗龙斯基,亚历山德罗维奇,阿尔卡季奇,多莉,基季,莱温。这七个人之间有着极为复杂的关系,安娜嫁给了亚历山德罗维奇,并且生下一子,后来在调节表哥阿尔卡季奇与其妻子多莉之间婚姻矛盾时候遇到了阿尔卡季奇的朋友也是多莉妹妹基季的未婚夫弗龙斯基,两人相见恨晚,彼此一见倾心,坠入爱河。后来经过安娜的调节,表哥表嫂和好如初,自己却因此陷入了尴尬境地。阿尔卡季奇的好友莱温喜欢基季,而基季一直喜欢弗龙斯基,安娜的出现使得整个故事进入了另一种状态,基季因安娜“夺走了”她的未婚夫而憎恨她,莱温则因为弗龙斯基的出现被基季拒绝求婚而恨他,即便如此,安娜和弗龙斯基也没有放弃他们之间真挚而热烈的爱恋。但是从道德观念出发,安娜这种抛夫“弃子”的做法确实不当,当然她没有抛弃自己的儿子,只是她的丈夫亚历山德罗维奇不愿成全她的母爱罢了。这就是惩罚,以至于她的惨死也成了宗教惩罚的象征,对这种违背道德做法的惩罚。即便安娜对大她20岁的'丈夫没有一点感情,而对弗龙斯基是真正的爱恋,也为世俗和上流社会所不容。安娜处在夹缝中,后来安娜怀孕生女儿时险些送命,之后两人去了国外,几年后回到莫斯科,在弗龙斯基一再劝导下,安娜给丈夫写信要求离婚,丈夫不肯,她被丈夫和儿子看不起,被上流社会摒弃。在这种状况下,她不断猜忌,以至于陷入了思想混乱,怀疑弗龙斯基对她的爱,于是她毁掉了自己……基季最后与莱温成婚,过上了幸福的生活,而弗龙斯基则伤心欲绝,为了处理掉没有意义的生命,他自费带着一个连队去前线参加了塞尔维亚战争。亚历山德罗维奇的不忠,使得多莉差点与他离婚,而最后多莉变卖自己的家产还帮他还了利贷,于是和好如初……看完这本书,真的很想见见列夫托尔斯泰,很想问问他,为什么选择安娜作为主人公,他到底想要表达的是什么?对自由恋爱的提倡?还是上流社会的讽刺批判?抑或是对女性不忠的宗教审判?但为什么描写安娜的时候又着重描述了莱温的生活、思想。而这两个主人公在整个故事中都没有什么关系纠葛,只在最后,见了一面。以后有机会去莫斯科寻找一下答案吧。或许我该看看列夫托尔斯泰的传记,了解一下他那个时代的整体状况。安娜和弗龙斯基的爱情,让人看得很揪心,彼此放弃了上流社会的地位,放弃了好名声,好前程,因为爱情,陷入了一种万人不容的状态,以至于最后各自走向毁灭……爱是什么?何以有如此魔力?

35. 安娜,这个美丽而又孤独的灵魂,在无尽的遗憾之中香消玉殒。人都是为希望而活,因为有了希望,人才有生活的勇气。而爱情,最绚烂的花朵,人生最美好的礼物,最大的快乐和最大的幸福最终将安娜带入了痛苦的深渊。如同飞蛾扑向烈火,注定这场爱情要将她毁灭。

36. 安娜,美丽而风韵,有一个深爱着的儿子,一个身世显赫会赚钱的丈夫,生活在上层社会,衣食无忧,这样让旁人无比羡慕的生活又有多幸福呢?她的男人醉心于功名,虚伪而冷漠,婚姻在他的眼里没有感情的基调仅此只是“神的意志”。在只有金钱和名望的婚姻中安娜得不到幸福,得不到爱情无疑对她是一种折磨,这时一个仿佛可以点亮她的人生的男人出现了,渥伦斯基,同样出身贵族,英姿飒爽使多少少女为之倾倒,而他却被安娜深深地吸引,对安娜张开热烈的追求。起初安娜还在压抑着自己的情感,但渥伦斯基的热情终究还是唤醒了安娜沉睡已久的爱情。他给了安娜爱情的确点亮了安娜的人生,但因为他的爱情安娜被他推进无尽深渊最终,在宗教信仰压力,被原有社交圈集体唾弃,内心的自责和愧疚等多重压力下,沃伦斯基对外界压力的妥协、对安娜的冷落,成为压倒她的最后一根稻草,多疑和无所寄托使她崩溃,她穿着一袭黑裙,卧轨自杀。

37. 其实,最后害死安娜的,不是别人,是安娜自己。她走上了条极端的路,没有自制力其实是种可怕的东西。嘴上说着,我可以压抑一切的感情,可是心中却不这么想。

38. 托尔斯泰真是最具内心洞察力的作家,他的目光十分锐利。在小说中,他并非仅仅描写跌宕起伏的故事,而是一步一步深入到人物的灵魂深处,去探究他们所有行为的思想根源,展现人性的复杂性。真的好喜欢他对人的内心深处的探索以及对灵魂的不断拷问。

39. 看音乐剧的时候,书还只看到赛马时佛隆斯基受伤,安娜即将和卡列宁摊牌。预知了结局,就有种观赏一件艺术品是如何被打碎的过程,有点破碎美学的意思。

40. 他们两个人虽然相爱,但对爱情的理解完全不同,价值观也错位,可以说安娜的情感危机就是两个人理解上的危机以及沟通上的危机,当然也有当时俄国的社会大背景。

41. 我哀痛安娜的结局,更憎恨当时黑暗的社会。列夫托尔斯泰从侧面塑造了吉蒂幸福的形象,揭露了当时的社会面貌。

42. 这是个什么故事呢?一个已婚妇女在婚后出轨跟情人私奔最后自杀了。

43. 大地主——列文,应邀到安娜与伏伦斯基的乡下别墅,看到安娜的画像也忍不住着迷,每一个角度,每一处线条都令人神魂颠倒。一头乌黑的卷发,光滑的臂膀,嘴唇上若隐若现的迷人微笑,令人销魂的眼神,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而当真正的安娜出场时,列文喜不自胜,禁不住赞叹造物主的神奇,那种令人心醉的丰韵美,使其彻夜难眠。

44. 最初的时候,沃伦斯基可以为了爱为她放弃权利,带她远走高飞,但是有的东西始终无法抛弃,比如他对权利的贪念,她对孩子的不舍。只能说,有得必定会有失,两全其美的事情毕竟太少,安娜因为对孩子的思念而选择回来,其实事已至此,她已经被上流社会所抛弃,她回来不仅不会给儿子带来什么,反而会使别人看不起自己的儿子。既然当初已经选择放弃了为什么还要回来呢?过于贪心的人永远都不会得到太大的幸福。在这场爱情与婚姻的战争里他陪她走过了爱情,却没有站在她身边拿出一个男人的强势为她争取自由,非但如此,他还接受他母亲为他安排的和王妃见面,缺失安全感,那是抽空她的不仅仅是她的灵魂,还包括她的生命。

45. 安娜的出现,彻底击碎伏伦斯基那颗躁动不安的心,为安娜放弃所有功名,远离上流社会花天酒地,纸醉金迷的生活,把全部感情献给了她。不惜离开亲爱的.祖国,乡村隐居,为博红颜一笑,在乡村建立现代化农业产地,建立设施完善的医院,解决当地人的就医问题。可,人毕竟是群居动物,任何离群独居的行为只能填充一时的快感,却不能弥补内心寂寞的空缺。

46. 但是,在这种列夫·托尔斯泰近乎苛刻的描写下,安娜·卡列宁娜的缺点,也正是她的闪光点所在。这突出了1个叛逆的女人,和敢于与现实社会对抗的形象。

47. 这句话有褒有贬吧,可是谁又去管她呢?在婚姻中,上流社会对待不贞夫妻的惩罚是不同的,而丈夫近乎变态的宽恕,对安娜产生了1种精神上的折磨和无形的压抑感。安娜在别人眼里是怯懦的,但是,她的真正的形象,却是光辉的,作为1个对比人物,她最后的往铁轨上的一卧,成就了她的勇敢,反叛的精神女性。也许正如现在的人所说:自杀的人,是勇敢的,因为,很少有人有勇气去自杀。

48. 对于众所熟知的安娜,自然也有不同的见解。列夫托尔斯泰,不惜浓墨,用大量的篇幅和文辞修饰貌美如花的安娜。对于热爱生活,把爱情看做人间最美丽的花朵的托尔斯泰,自然在其笔端倾注对安娜狂热的热爱和无尽的爱恋。

49. 别把情欲的喷张当做爱情,也别把欲望的满足看成幸福,因为安娜的悲剧正源于此。

50. 属于彼得堡官僚集团的卡列宁是个残酷无情的沙皇官僚制度的化身。他在生活中孜孜以求的只是勋章和官爵,在他看来,他之所以需要一个家庭,并非出于爱情的需要,而是因为他在仕途上少不了这样一个点缀品。赛马场上,她的目光始终追随着他,在他不小心坠马的时候,她所表现出来的惊慌失措被卡列宁所认为不齿,此时他眼里的她就是一个十足的妇,因此早早的强迫着她一起离开,在回去的路上,安娜不在沉默,她说:我的耳朵在听你讲话,我的心却满满的都是他,我爱他。她宣告了她对爱的宣言,此后,他们不在偷偷摸摸,卡列宁好言的警告,沃伦斯基母亲关心的劝阻,这些在他们的眼里都无异于废话,他们不会听从,爱情里,都是盲目的。她渴望自由而大胆地爱,不愿接受丈夫的.建议仍然保持表面的夫妻关系,履行做作为一个妻子的义务,偷偷与情人往来;终于冲出家庭与渥伦斯基结合,公然与整个上流社会对抗。从此安娜失去了一个贵族妇女在社交界的一切地位和权利,除了渥伦斯基的爱,她一无所有,因此,她热烈而执着地献身于这种爱。沃伦斯基为她放弃了去莫斯科晋升的机会,安娜为他冲破社会伦理的镇压,要知道,那个时候的社会,充斥着的都是权利地位,失去了地位,已然被整个权利死死的踩在脚下。安娜再次向卡列宁提出离婚,但是又被拒绝了并以儿子作为筹码来威胁,安娜不仅仅是一个需要爱的女人,同时也是一位母亲,孩子就是她的生命。卡列宁离开了,安娜怀孕继而又流产了,沃伦斯基为自己的无能为力感到沮丧,痛苦的挣扎着企图自杀,是爱将他拉了回来,他来找她,看见一头短发的她虚弱的躺在床上,他们相拥,继而决定离开这个伤心之地。在国外,安娜体验到了从未有过的幸福,在那里,再没有别人,他们快乐得那么耀眼,但是作为一个母亲,她还是放不下孩子,受不住日夜思念的苦楚。同时,此刻的她还是一个没有离婚的女人,在道德和法律上,都是不被容许的。他们决定回去,然而,他们的事情在当地已经被议论得沸沸扬扬,人们称她为抛夫弃子的“妇”,将她视为上流社会的耻辱,见不到儿子,还要忍受着周边人的指指点点,这个时候的她在外在因素的压迫下心理的压力已经样她无法呼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