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oducts
面书号 2025-02-14 17:04 5
1. 了解装饰画的起源、种类、作用、感受装饰画独特的艺术美
2. 学习装饰画的设计方法,培养学生的设计能力
3. 培养将美术作品运用到生活中去的意识,激发对生活的热爱之情
4. 二、教学重难点:
5. 重点:学习装饰画设计的基本方法,尝试设计装饰画
6. 难点:灵活运用装饰画设计方法,设计有创意的装饰画
7. 三、教学课时:1课时
8. 四、课前准备:(学生)彩色纸、彩色笔、绘画铅笔、画框
9. (教师)范画、课件
10. 五、教学设计:
11. 欣赏导入:
12. (1)课件出示生活中的装饰画,提问:这样的画给你带来怎样的美感?我们应该把它称为什么画?
13. (2)说一说:你对装饰画的第一印象是什么?
14. (3)说一说:你还在什么地方,见过怎样的装饰画?
15. (4)教师小结:生活中,我们经常能见到这种“与环境协调,起到装饰、美化环境的画”。我们把这样的画称为“装饰画”。因为装饰画具有鲜明的欣赏性和装饰性,所以人们称它为:“经过化妆、打扮出来的画。”
16. 出示课题:《好看的装饰画》
17. (5)教师讲解装饰画的起源,师生共同感受装饰画悠久的历史。
18. 交流研究
19. (1)欣赏著名的装饰画作品,进一步感受装饰画独特的美。
20. (2)与写实的绘画相比,装饰画具有怎样的.美感
21. (3)通过照片与装饰画的对比,学习装饰画的设计方法。
22. 师生共同探究装饰画的方法:夸张、变形、简化、概括、修饰等方法;总结装饰画的设计三要素:造型、色彩、构图
23. 设计实践
24. (1)教师示范的装饰画设计方法,强调作品创作时可以是形状的装饰变化,也可以是色彩的装饰变化
25. (2)学生了解装饰画绘画步骤
26. (3)学生了解装饰画的组合形式:独帽式装饰画和组合式装饰画
27. 尝试创作
28. (1)教师提出创作建议:①设计一幅以《花》为主题的独帽式装饰画;②小组合作设计一组以《花》为主题的组合式装饰画
29. (2)学生进行创作,选择完成组合式装饰画的同学进行讨论分工,合作完成作品。
30. 课外延伸
31. (1)学生作品完成后,在教室展示作品,并填写说明
32. (2)教师组织学生欣赏装饰画展,进行自评和互评
33. (3)欣赏多种材料制作的装饰画
34. (4)可以尝试将自己设计的装饰画运用到生活物品中去
35. 是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36. 学习掌握并会写“灶、庞、焕”等生字;
37. 理解课文中的词语,找出文中作用的比喻、拟人、夸张等修辞方法。
38. 反复诵读诗歌,了解诗中描绘的一座村庄、人民生活及其变化,体会作者对这一变化的欣喜、赞叹之情,进而理解改革开放给中国带来的可喜变化的重大意义。
39. 教学过程:
40. 第一课时
41. (一)导入板书课题
42. (二)自读
43. 自读课文,注意将字音读准。
44. 检查生字的掌握情况。
45. 指名读课文,其他同学思考:这首诗写的是什么。可以分为几部分?
46. 学生提出自读是不明白的问题,全班交流,有价值的问题可以写到黑板上。
47. (三)品读-
48. 这座村庄原来是什么样?指名读1、2小节。你能想象出当时的生活吗?说说你的理解。
49. 诗人开篇为什么用“昨天”而不说“过去”?(体会.深圳、祖国“变化”的时间之快,变化之大,以及社会日新月异的前进步伐。)
50. 你怎么理解“姑娘从溪边挑回一担担摇晃的夕阳……”这句话?省略号起到了什么作用?
51. 原来的村庄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板书:昨天贫穷落后]
52. 现在的村庄是什么样子?默读3----7小节,体会诗人是怀着什么样的心情写的.?从哪里可以看出?找出相关词句。
53. 诗人为什么会如此惊叹?到底村庄发生了什么变化?小组合作学习4---7小节。
54. 全班交流。4---7小节从哪些方面写了村庄的变化?你能感受到什么?能不能将你的感受读出来?
55. 是呀,农民的生活由物质到精神都“焕然一新”。“这就是昔日……”学生跟读。这一小节中有一个比喻句,你能找出来吗?为什么把今天的农民喻作“春燕”?为什么说他们在“描绘着美好春光”?其中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56. (四)总结----拓展与延伸
57. 深圳是在什么情况下发生变化的呢?播放:《春天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