句子

句子

Products

当前位置:首页 > 句子 >

《呼吸秋千》读后感精选10篇,感悟秋日诗意人生

面书号 2025-02-14 01:08 5


秋风瑟瑟,落叶纷飞。翻开,仿佛能听见那千年的诗韵在耳畔轻轻回响。此书精选十篇秋日诗篇,字里行间流淌着诗人对人生的感悟与思考。今秋,让我们一同踏上这诗意的旅程,感受秋日诗意人生。

1. 也许天妒英才,才让他这么走了。躯体有尽时,灵魂无绝期。正如他妻子露西所说,他虽然走了,她除了思念他,依然那么深的爱着他。我想,他也会影响每一个看到他文字的人。

2. 一直觉得关于生命的故事是沉重不想探究的,但内心又妄想能通透生死的哲理,渴望能有力量的面对这谁也逃不开的宿命。

3. 看完书,会审视自己的生活,会厌弃自己的所作所为,不能够庸庸碌碌浪费生命呀。保尔连在生命的最后时期都努力去做自己喜欢而想要做的事情,让自己的一生生如夏花,是如秋叶,是我们学习的榜样呢!

4. 保罗在书中说,医生是病人的“掘墓人”,连接着生命和死亡。我不能完全理解这些话,但是,未来等着我去寻找答案。下一个决心,在面对死神以前,找到我的灵魂。

5. 是的,他们都知道。

6. 关于教学——一切的教育都应该从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动力入手。

7. “保罗在《当呼吸化为空气》中所传递的信息,很强烈,也很独特,但也有些孤独。”

8. 关于管理——学生,应当从提倡什么切入

9. 我要传达的信息非常简单:在往后的生命中,你会有很多时刻,要去回顾自己的过去,罗列出你去过的地方,做过的事,对这个世界的意义。我衷心希翼,遇到这样的时刻,你一定不要忘了,你曾经让一个将死之人的'余生充满了欢乐。在你到来之前的岁月,我对这种快乐一无所知。我不奢求这样的欢乐永无止境,只觉得平和喜乐,心满意足。此时此刻的当下,这是我生命中最重大的事。

10. 如果你死去,你的灵魂会去哪呢?谁也无法证明灵魂的存在性,但我相信,有一种力量构成了这个世界的本源,并形成自然规则。因为总要给自己的出现一个理由。而灵魂,由那种力量的一部分散落在世间。保罗的灵魂,或许正来源于对医学与文学的热爱。他说他想找到生命的意义,他要“亲历”生命,直面病人的生死,而不是以高高在上的姿态做个旁观的思想家,于是选择了学医。他用来自灵魂深处的执着做每一个选择。读到这里,我既感到惭愧又觉幸运。读高中的时候,我总以为自己不着边际的想法是有深度,狂妄幼稚的以为如果我选择哲学专业,一定会成为哲学家,我甚至想好了以后做哲学研究。也许是缘分,也许是某座大佛兑现了“指引”的许愿,因为各种原因,最后我几乎是必然的选择了学医。我相信,这就是一条最适合我的路。很幸运,我将像保罗医生一样,走上在现实里寻找意义的路。未来,将有很多病人由我治愈,也有很多病人由我送上最后一程,我会成为他们生命的转折点。

11. 新课程所倡导的教学方式的改革:教学情境的创设,教学内容的呈现突出了学生的学生活动,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时间和空间。这些理念不都是在极力激发学生的内趋力。只有学生真正动起来的课堂,才是以学生为主人的教学。当孩子的眼睛晶亮,双手挥舞,情不自禁时这不就是最高境界的课堂吗?当学生正襟危坐,纹丝不动时,当学生千启而不发时,我们是不是要自我反省:学生愿意学吗?学生学得开心吗?其实,很多的时候做教师的喊着新课程改革的口号,却仍然穿着新鞋走老路,学生的心没“动”起来,行动又从何而来呢?

12. 这本书上半部“当我身体强健时”写了他早年的一些经历,从他的生平就能看出他一直是对自己的生活规划的很完整的人,在他一步步走向人生巅峰时,命运就给他开了这个玩笑。他虽没有有意透露,不过我在他的文字中还是能感受到他的不甘与无奈,和众多患病者一样,他也是一个普通人,他也会脆弱与彷徨,但最终他的心愿,我想在那句“我准备好了”之后,就已经实现了。

13. 在读到她妻子写的后记时,描写保罗曾经受的苦痛与折磨,我才觉得有了一点烟火气,这才是他的境遇,而他的文字中流露的,却是云淡风轻与坚定。

14. 保罗从小喜欢阅读与哲学,本科理所当然的选择文学,但在文学里,他找不到他想要的关于生命哲学的答案,于是为了更贴切的了解死亡,他弃文从医,成为了一名神经科医生。可就在自己将要成为一名医生前,老天和他开了个玩笑,他患上了肝癌。这样的晴天霹雳,打乱了他所有的计划,迎接他的是病痛缠身。在苦苦的追寻死亡的真谛后,他终于直面死亡,而他始终找不到他想要的答案。他试图回到文学里,翻阅更多的文献与书籍,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最终他给出了一份答卷,就是他的这本书,是最后一本,也是唯一的一本。

15. “不要象一般的人一样生活,否则你只能成为一般的人”如果我们和一般的人一样生活,一样工作,一样的追求,一样的思维方式,一样的朝九晚五,一样的春种秋收,你凭什么可以成为不同一般的人!这就象是工厂流水线,同的流水线上生产出来的产品会有什么样的不同。合格的都是相同的,不合格的都是次品。我想可以和别人有些不同,不一定是标新立异,有一个点与别人不同,有自己的特点就可以。李老师在文章中就这样说“一般情况下,大家都只能“在其位,谋其政”而已,但仅仅如此,肯定只能成为一般的人。我必须除此之外,种好自己的“自留地”。在自留地里,常常意外地长处个性的花,特别的草,尽管大不了多少粮食,往往能给你意外的收获。我的“自留地”是什么?如何耕种这块地?很多问题随着思绪的流动而明晰起来,那样的我是什么样子的?人生因为这样的思索变得神圣而另人向往!

16. 我很害怕看这样直面生死的书,剖析生与死的意义,大多数时间我们没有闲暇去想这样的问题。可能因为我还没有看清这个世界的美好,就要读懂这个世界无奈,实在太残忍。但在读这本书时,我的心情大多数时是并不沉重的,可能因为保罗有意无意的把最让人们接受的那一面融入了他的文字中,把阴暗的一面留给了自己无数个痛苦的夜晚……

17. 谢谢你,保罗·卡拉尼什,谢谢你的勇敢,你的善良,你的坦诚相待,谢谢所有这本书带给我的感悟,和学会告别。

18. 在人生即将抵达巅峰的时候遭遇了病魔的打击,我以为书中会有很多悲痛的段落,然而,却没有,作者用很真实质朴的笔触,写出了自己的感受,做为医生,他很清楚自己的病情,也清楚的知道自己的结局。在医生的生涯中他见证了很多人的死亡,而现在开始见证自己的死亡之旅。他是坚强的、勇敢的,他选择了重返手术台,就像书中写道:“我要逼迫自己,回归手术室,因为我做得到,那就是我。因为我必须学会以不同的方式活着。我会把死神看作一个威风凛凛、不时造访的贵客,但心里要清楚,即使我是个将死之人,我仍然还活着,直到真正死去的那一刻。”

19. 保罗也写道,他发现,“达尔文和尼采有一个观点是一致的:生物体最重要的特征是奋斗求生。没有奋斗的人生,就像一幅画里身上没有条纹的老虎。”奋斗求生这件事情,奋斗是为了求生,不管是生理需求,例,吃喝拉撒,衣食住行;也不管是精神需求,例,灵魂伴侣,把酒言欢。这些无一例外都是为了生活,生活的好坏与否,生活的品质等等,其结果,都取决于自己的奋斗,不是吗?老虎没有了条纹还是老虎吗,人没有了奋斗,还是人吗?

20. 关于自己——不要象一般的人一样生活

21. 我想这就是保尔想传达给我们读者的东西吧——用尽全力去拥抱自己喜欢的事情和人生,不仅仅是说说而已。

22. 放开孩子的手脚吧,让他们自己走路,也许他们能够更快地奔跑起来!让我们走出为了教育而教育的误区。

23. 管理的最高境界不在教育,而在企业。《掌握人性的管理》一书,作者是美国一家优秀的化妆品公司的老板玛丽凯,她在书中强调的是“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我们也提倡“人文管理”可是真正落到实处的又有多少。前几日在网上看到了这段话:“生活在老师们中间,经常会听到老师们对学校有这样、那样的不满:学校总是变着法的制定各种规章、制度,就是要管理老师,把老师管的死死的,不让你有自由的时间,不让你偷懒,要你对工作认真负责,要对学生负责,要对学校负责;学校只考虑学校利益,不考虑老师的利益,老师生病的时候,女教师怀孕、生宝宝的时候,老师家庭负担很重的时候,不仅没有得到足够的关心,还要被扣掉考勤奖;老师的工作量总是太高,每周要上十几节课,还要辅导学生自习、批改作业,甚至还要家访、做学生思想工作,这些却没有计入工作量;老师的精神压力太大,校长怎么不想办法缓解,总是怪老师没尽力没做好。

24. 按照他的妻子露西的话说,这是一本未完成的书,这也是一本完整的书。我们所认识到的,关于保罗的一切都截止到书的最后一段话:

25. “日子很长,但年岁很短。”这是保罗在书里提到他们住院部流行的一句话。却触动了我的心灵,医院这个地方,医生这个职业,都悄悄在我的心目中,变得更神圣了些。

26. 人都会死去,这不容否认,不知道的是何时会死去,离开这个人世间。而顽疾,会让人清楚的认识到,这个人要不久于人世了,也即死期将至,这是个很让人悲伤难过的事,因为你知道这个人只有这么多时日了。作为得顽疾的这个人,需要时间去接受这个事实已不至于自己太崩溃。文中作者保罗也写道,“得这个病的为什么是我?答案应该是,为什么不是我?”作为病患家属及朋友,其实承受着更大的心里考验以及必须去接受这个事实。病患可能谈不上接受不接受这个事情,因为身体会给出反应,药物和化疗等等,这些实实在在的病痛会让人清清楚楚的知道自己的身体状况。就像,保罗他自己非常知道并且确信那是他作为神经外科医生住院总医的最后一台手术了,这辈子的最后一次了。给病人做完手术,收拾好属于自己的东西,和做了无数次手术的手术室告别。也就像,我的爷爷去世的时候,他说把他抬到当门儿去,抬到当门儿(即正大门门口),随即,神情黯淡,岁月无光,悄然的离开这个世界……他们都知道的。

27. 几度哽咽,读完泪流满面。自古生死都是不容易的事,在中国传统文化里,也是不被允许去经常提起的,这本书,可以更好的让世人正视生死,正视死亡,学会告别,告别即将要离世的家人,朋友,或者陌生人......

28. 这是一本生命之书,读完本书的文字,我的内心充满了力量。想起了那句哈佛名言:你荒废的今日正是昨日殒身之人祈求的明日。重新审视自己的生活,人生意义是什么呢?珍惜当下,及时去做想做的事情,快乐充实的过好属于自己的每一天。

29. 之后的保罗就不再能继续后面的书写了,如果身体还允许的话,如果死神还能再多给他些时日的话,我们可能就能更了解他。不过,他所向世人留下的这些许文字,也足以让我们心生敬佩,心生感动。

30. 在生命最艰难的日子,最大的安慰应该是自己的妻女在身旁。在得知生病之前,妻子对他们的婚姻有过失望和怀疑,但当面临病魔,使得他们之间的爱更为突出和纯粹。因为爱,试管女儿降生,这是他们最大的幸福~

31. 你见证生前的呼吸化作死后的空气。你在死亡中探究生命的意义。你只是一个三十六岁的神经外科医生,你的生命本来有无限可能性,虽然你的职业让你有更多机会窥探死亡,但旁观者和当局者那根本不是一回事,尤其是对待死亡这件事。

32. 书中说,走向死亡的日子是从主语变成宾语的过程,对于那个确定的日子,也许比估计的要晚,但肯定比希望的早。相信6年前看这些文字只会伤感,如今读却能深刻体会不可挣扎的无奈。大概生命的底色大多是悲凉的,在这底色上描募出或明亮或灰暗的色彩,都是自身与现实交融后内心释放的意义。而作者就是在用最后一程书写着他的态度和意义,倾尽全力添上最后一笔明亮色。

33. 弃文从医,我很容易想起中国伟大的文学家革命家鲁迅,他们正好相反。或许是时代不同,境遇不同,但我觉得文与医有很多相通的地方:就像医可以治愈人的身体,而文可以治愈人的心灵。鲁迅迫切的想改变中国人的旧思想,所以他选择了文;而保罗想探清生命的真谛,所以他选择了医。而在保罗患病之后,他又选择用最初的文,写下这些文字,我很庆幸他这样选择,实在是治愈了我的内心。

34. “表扬学生要铺张,批评学生要吝啬。”多么朴实的语言,将教育这个让人觉得漫无边际的概念,用寥寥数言解释的淋漓尽致。是啊,教育确实很简单,一腔真爱,一份宽容。我感觉教育应该像农民种庄稼一样,春天播下一粒种子,缺少水份为它浇水,长满杂草为它除草,遭遇病虫害为它洒药,缺少营养为它施肥,让它能在一个健康的条件下一天一天的长大,直到秋天收获果实,这期间我们不能拔苗助长。而教师在实施教育的时候,总是希望他们的教育对象按照自己期望的方向生长,更希望他们以最短的时间内成熟,不断地把自己的养分无私地输给他们,希望他们全部吸收并强壮起来。但是肥胖并不等于强壮,孩子们不一定会你给什么就吸收什么,他们总是挑自己喜爱的零食去吃,他们才不管有没有营养,营养均衡,协调搭配的问题,只要口感好就行。书中提出,教育的本质是解放人,包括人的智力和心灵、思维和情感,而不是束缚人,压抑人,限制人。而我们现在的教育就像现代家庭中的独生子,集万千宠爱于一身,什么都帮他们做了,让他们享受一切成果,电脑比赛帮他们设计作品,让他们临模,演讲比赛帮他们修改文章,文章差到几乎由老师为他们重写。

35. 文章中这样一句话我感同身受“学校有许多规章制度,但针对学生的条款大多是以“不准”和“禁止”开头的。我想这是我们中国校园的特色吧,不准这禁止那,而且我们习惯与制定规章制度,作为管理者,最关注的是学生是否严格执行了这些“规定”,执行了是学生的本分,不执行就是违反学校的规章制度,轻则是一通教育谈话,重则扣了班级考评的分。不经意间就能发现学生是有多重角色的:班级里和班级外不一样,校园里和校园外不一样。为什么?很简单,班级里有班级的规定校园里有校园里的规定,这些都有检查,都关系个人和班级的评比。社会上没有这些规定,也没有人去检查。斯宾塞在他的《教育论》中告诉我们:“记住你的管教的目的应该是养成一个能够自治的人,而不是一个要让别人来管理的人。”也只有学生把规定演化为自己的自觉的习惯时,才达到了教育管理的最高境界。

36. 书里没有慷慨激昂的悲情,没有起伏不定的情绪渲染,作者用平静的文字,理性的叙述从医生到病人的转换,再由病人的角度去理解医生的职责。医生不只是把病治好,更重要的是去理解病人的需求与每一个治理过程中的痛苦。

37. 他对于事业、理想的近乎执拗的追求让人动容。对于家庭、妻子的责任心也让我感动。只是,当读到他得知自己的癌症病情而只得放下手术刀,闲下来的时候,他竟然感到无聊,我想一个普通人是很难理解他的人生的。这种时时现在人生的金字塔,理想唾手可及的人,本就不是我们这样的凡人,只满足于活下去。他是追求生活效率的人,他在追求理想的路上没有退缩,甚至没有疑惑,如果没有癌症,他的前途无量,他可以说马上就能实现梦想,过上自己想过的生活了。

38. 读这本书的原因是因为网上书单推荐,就买来放着等过年放假了有空了读。然而,一切都太突然,20xx年2月3日立春那天,著名歌手赵英俊(送你一朵小红花的词作者和歌唱者)因癌症离世了,我一下子悲痛难坳:第二次因为非家人的离世而悲痛不止。所以,就祈求着这本书能让我缓解一二。

39. 如果你快要死去,你该怎么办?年轻人们很少思考这个问题,因为我们很少感受到死亡。当保罗选择大学专业的时候,他没想过,当保罗带着兴奋踏进大学时,他没想过,当保罗逐渐远离生活的小镇时,他没想过。就像我们这群大学新生一样,懵懂地不虑死亡。但是,死神从没放慢脚步,不会因为你满怀幸福而同情。在保罗事业有成时,他听到了死神的脚步。

40. 《当呼吸化为空气》这本书写的是一名神经外科医师、专家,为了能成为写生死这件事的作家而去亲自当一名医生亲历“医患”的过程。带着使命感做一名神经外科医生,带着观察的心态做一名癌症患者(虽然,这并非他愿)。

41. 本书中的一些医学病理常识,和一些大型精密神经手术的描写,让我见识了外科医生的手术的复杂性和技术的专业性。再到后来他病情加重不得不离开自己为之辛勤奋斗的事业,开始用文字书写,回顾自己的人生以及患病后的细节,在奋笔疾书中他找到了生命的意义。他写道:“展望无垠广阔的未来,我看到的不是寂静无人的空荡荒原,而是更简单更纯粹的东西:一页我将继续书写的白纸。”他最后写给还是婴孩的女儿的句子却平静得让人落泪:“你曾经让一个将死之人的余生充满了欢乐,我不奢求这样的欢乐永无止境,只觉得平和喜乐,心满意足,此时此刻的当下,这是我生命中最重大的事。”认真努力的活,坦然诚实的面对死,需要多大的坚强和勇敢,保罗做到了。后记中,保罗去世后,她的'妻子露西写下的一段文字,同样温暖人心,给人鼓舞。她写道:”生与死,谁都逃不掉,看不透,但我们有适应和处理的能力,就算无法掌控,也能因为对生与死的探寻,去寻找人生的意义。”

42. 关于人生——起点上的终点思考。

43. 让人受益终生。

44. 作者也提到了海明威说的,“获得丰富的体验,然后退避三舍进行深思,接着将体验付诸文字。”这不就是中国古话的“吾日三省吾身”吗,有体验,有思考,再有总结。保罗的这本书,《当呼吸化为空气》正是他所在这人世间的几十载,所经历到的,感受到的,思考过的,想给世人留下来的“关于死亡的宽慰”。

45. 他在患病后留给这个世界的,一是可爱的女儿卡迪,二就是这本书。我一直在想,一个人的心理强大成什么样子,才能云淡风轻的把这些经历都写下来,不停的回首,也就是在这些回首中,他认清了生命的意义。

46. “一个人在思考自己人生方向的时候,有一个非常重要又实用的方法——由终点开始思考。譬如说人生七十,因此,你可以先想好70岁想干什么,达到什么程度,正在干什么,身边会有什么人……当这些明确时,你就知道50岁的时候自己应该在哪里,已经完成了些什么;在推想40岁、30岁以至于今天。”这是李老师文章中的话。我教书10年当然已经明白并深切知道自己的一生和学生紧紧连在了一起,和教育脱离不了关系。可是我在20岁的时候就没想过30岁的样子,在做什么,到什么程度,和什么人在一起。更没有想过40、50岁甚至再往后的日子。今年我30岁,我会不由自主想一些东西:教学的,教育的等等,会想几天后的,几个月后的我在做什么,和什么人在一起。当然就会想今后更远的日子和自己的人生。开始了思考不就是一个好现象吗?

47. 这是一本关于死亡的书,一是一本关于生命的书。没有真正靠近过死亡的人,永远无法了解活着意味着什么。虽然我无法去让自己身临死竟,但却可透过这样的文字,对生命有多一个层次的理解~

48. 如果你下一秒就要死去,你会想起谁?那些人一定是我们最在意的人,但有时候我们并不知道。保罗和妻子出现矛盾后,死亡在他们面前显现端倪,这时候,他们意识到彼此仍深爱着对方,决定共同面对死神。死亡让真情流露。苏格拉底说,要了解你自己。也许,我们能花整个一生去经历和体悟,然后在死亡之前真正了解某些感情,也是一种幸运;在最后一刻才明白而无力挽回却也是一种遗憾。有人说过,患癌症比起意外的死亡要幸运的多,因为前者能拥有最后一笔财富,与爱的人好好告别。保罗就是这样的人,他用最后的生命诠释了爱的意义,并把灵魂的一部分注入这些随笔中。

49. 他说,“人一旦遭遇顽疾,最需要小心的,是价值观的不断变化。你努力思考自己到底看重些什么,答案也会接踵而至。感觉就像信用卡被人拿走了,我不得不学会讨价还价。”

50. 作者从医者患者的双重角度,写下了在得知癌症到感受生命凋零的'这段时日里,如何从医生切换到患者的身份,从理性的科学至上到人性至上的转变,到最后都不放弃生存的意义,以医生的身份和经验,勇敢的选择有尊严的走向最后那一刻。

51. 书中,李希贵老师一再强调:“教育其实很简单:一腔真爱,一份宽容,如此而已。”“教育本来挺简单,只是我们人为地把它搞复杂了。把孩子们当作活生生的人来看待,让校园里充满民主、平等,让老师、学生在校园里自由呼吸”,从而“到达心灵之花自由开放的生命田园”。

52. 我们捧读这些文字,怎么也无法真切的体会到作者与死神正面交锋时那百转千回的抉择,那些恐惧,悲愤,痛苦,迷失,振作,却又无能为力的心路历程。

53. 我想,正是因为作者这一生都在探求生命的意义,而这个终极答案就是活在当下。所以当他得知自己得了肺癌之后还能平静接受,在不确定还能活多久的时间里,依然拿起手术刀去拯救更多的生命,去和死神抗争。

54. 关于管理——教师,让每一个人都感到自己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