句子

句子

Products

当前位置:首页 > 句子 >

为何我们应勇敢面对羞耻,而非逃避?

面书号 2025-01-10 15:24 11


揭开神秘感:为何我们应勇敢直面羞耻,而非逃避?

1. “耻由心生,毁于心灭”

2. “人之耻其不得已而为之者少矣”

3. “人无耻则为不轨,人多耻则为有度”

4. “成大事不在于力,而在耻;耻有所不为”

5. “懦夫以耻为鞭,志士以耻为襟”

6. “耻辱是世上最难以承受的痛苦之一”

7. “宁受人笑后,不受人笑前”

8. “耻是一种琐屑的感觉,却可以深深地嵌入人心,成为抹不掉的烙印”

9. “中国人常说‘面子’,其实就是耻,耻心很强,这是好事”

10. “耻不可过,不耻不可足,以中正抑奸邪”

11. “耻是对自己的敬畏,而不是对他人的欣赏”

12. “不知羞耻,为下流之徒”

13. “不要让羞耻感成为你成为更好自己的绊脚石”

14. “人傻的时候,就成了笑话,人不耻的时候,就成了笑柄”

15. “世界上最伟大的力量,不是财富或武力,而是一个人的耻心”

16. ““臆想比回忆更可悲”

17. “尊严与耻辱是人生两座永恒的灯塔”

18. “平庸的人成了小人,而高明的人则会沉进自己的耻辱中”

19. “一座城市的灵魂,是它的耻辱”

20. “人活在这个世界上,除了必须要忍受苦痛,还必须要面对另一个比苦痛更难以承受的东西:耻辱”

21. 耻是人类道德品质的核心,没有耻心的人,就是没有道德的人。耻心可以让我们更好地审视自己的言行,让我们走上正确的人生道路。在面对耻辱时,我们应该坦然面对,看它为糟粕,把它当作是自己成为更好的动力,唤醒我们内心的力量,让我们更加坚定地走向光明。希望读者可以树立起自己的耻心,做一个有良知、有品德、有道德的人!

22. 丈夫志四方,有事先悬弧,焉能钧三江,终年守菰蒲。

23. 拯斯人于涂炭,为万世开太平,此吾辈之任也。仁以为己任,死而后已。

24. 人寰尚有遗民在,大节难随九鼎沦。陈生芳绩两尊人先后即世,适皆以三月十九日,追痛之作,词旨衰恻,依韵奉和

25. 文之不可绝于天地间者,曰明道也,纪政事也,察民隐也,乐道人之善也。若此者有益于天下,有益于将来,多一篇,多一篇之益矣。若夫怪力乱神之事,无稽之言,剿袭之说,谀佞之文,若此者,有损于己,无益于人,多一篇,多一篇之损矣。

26. 目击世趋,方知治乱之关必在人心风俗,而所以转移人心整顿风俗,则教化纪纲为不可缺矣。

27. 君子之为学,以明道也,以救世也。徒以诗文而已,所谓雕虫篆刻,亦何益哉!

28. 有所不为。有些事情虽然自己内心有欲望,非常想去做,但是人有了羞耻之心,就能够很好的约束自己,知道不可为的事情,就决不会去为了。

29. 羞耻之心,就是一个人自己做错了事情,感到生气和懊恼,认为自己不应该做这样的事情,下决心改正错误

30. 君子耻不修,不耻见污;耻不信,不耻不见信;耻不能,不耻不见用。是以不诱于誉,不恐于诽,率道而行,端然正己,不为物倾侧,夫是之谓诚君子。(《非十二子》)

31. 鉴赏 这是荀子的“耻”论。

32. 应该说,儒家是很看重“耻”的。“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礼记·中庸》)“恭近于礼,远耻辱也。”(《论语·学而》)“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 ;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论语·为政》)“声闻过情,君子耻之。”(《孟子·离娄下》)“人不可以 , 之耻, 矣。”(《孟子·尽心上》)这样谈“耻”的言论在儒家经典中几乎俯拾即是。

33. 那么,究竟什么是耻耻,应该是内心深处升起的一种羞辱感。“见污”、“不见信”、“不见用”,在荀子那个时代便是很常见的三种“耻”。那时一个人如果能将这三种“耻”铭记在心,应该说已经很难得了,“知耻近乎勇”。

34. 可真正的君子所“耻”之处却并不在此。与“见污”、“不见信”、“不见用”这些外在的际遇相对,君子所“耻”的“不修”、“不信”、“不能”更偏向于内在的心理体验。以内在的心理体验为本,视外在的人生际遇为末;耻不能秉持这个内在的“本”,而不耻能否因此而获得外在的“末”,这便是孔门的“内省不疚”(《论语·颜渊》)。

35. 但这并不是说,君子就应该如《汉书·董仲舒传》所说的“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不管外在的功利。对真正的君子而言,任何外相变动,都不能干扰心中的大局(“不诱于誉,不恐于诽”)。正如围棋国手,每下一子,都要全盘考虑整个棋局的大势一样,真正的君子亦已在自己平淡的生活中建立了一种生命的“内时空”。每当外相人心,他首先不是对这个外相做简单的价值判断,而是为它在自己生命的“内时空”中找到一个合适的位置。誉也罢,毁也罢,都不会去聚焦,不管它有多么强大,终究会在心中最合适的位置落下。而我只是“率道而行,端然正己”,在这独一无二的国土里做个“观自在菩萨”。

36. 达到这种境界当然是很不容易的。这里真正的难点,还不在于外在的“他誉”、“他毁”,而在于由这“他誉”、“他毁”而引起的“自誉”、“自毁”。“他誉”、“他毁”的力量再强大,毕竟只存在于与人交接的一时,但其引起的“自誉”、“自毁”以及与此相关的种种成见却要萦绕在生活的时时刻刻。这才是真正的“物”,这才是真正的“心中贼”(王阳明语)。面对这万分强大的“心中贼”,你能做到“不为物倾侧”么

37. 做一名超道德的“诚君子”,实在比做那种恪守道德的道学先生更难。

38. 怎么办呢孟子曰:“守约。”这个“耻”字毕竟是来自普遍认可的社会规范,为什么不试着转化它,让它成为“内时空”的一部分呢在这个过程中,先“耻不修”、“耻不信”、“耻不能”,以期最终有资格“不耻见污”、“不耻不见信”、“不耻不见用”。说实在话,倘若没有“耻不修”、“耻不信”、“耻不能”的心理经验,却偏要说着“不耻见污”、“不耻不见信”、“不耻不见用”的话头,这就真的有点“ ”了。“ 之耻, 矣。”中国文化在宋以后的衰败,正与这种好高骛远的心态有关。

39. 画虎不成反类犬,儒门的向上一路,难学,但中国文化要发展,中国士人要成熟,恐怕也只有这一条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