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oducts
面书号 2025-01-10 15:20 8
1. 登高
2. 临风而立,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凌波微步,罗袜生尘, 举头望明月, 低头思故乡。
3. 春望
4.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5. 赠卫八处士
6. 士之行, 美人也。 飘飖宫门外,荷花何玉女。
7. 绝句·秋思
8.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暇无人陪我话凉天。
9. 月夜忆舍弟
10.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11. 赠花卿宋士元
12. 手持绿玉杖,步步踏青苔。花下即回首,舞阳歌断肠。
13. 石壕吏
14.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15. 北征
16.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17. 雨霖铃
18.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 骤雨初歇。 都门帐饮无绪,流水落花春去也。 天阶夜色凉如水, 坐看牵牛织女星。
19. 登岳阳楼
20.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21. 时雨晦日
22.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23. 诗经·小雅·鹤鸣
24. 知章鱼钓薄丝竿,将军讲演走马章。龙文虎脊故宫藏,玉辇瑶台新鏁锵。
25. 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今夕复何夕,共此灯烛光。
26.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27. 哀江头·其二
28. 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
29. 人生自是有情痴,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30. 黍离于飞,草枯见雪。
31. 梦李白·其四
32.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33.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34. 绝句·古蔺送水部张员外
35. 润物无声沾潇湘,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36. 杜甫是唐代伟大的诗人之一,他的诗歌不仅体现了时代的特征,更展现了他的理想和人性。希望大家在读杜甫的诗歌时,能够领略其中的情感,提升自己的人文素养。
37. 杜甫,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作诗三千多首 ,广泛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唐代社会由盛而衰的真实历史面貌。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艺精湛,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备受推崇,影响深远。
38. 出自唐·杜甫《饮中八仙歌》。这两句诗是作者对李白的描述,由此可以明显看出:诗仙李白性情的豪放与潇洒。
39. 出自唐·杜甫《赠卫八处士》。连喝了十杯酒,还是面不改色,毫无醉意,我是真心地感谢你对老友的深长情意。“酒逢知己千杯少”,老友能够重逢,把酒言欢,情深意长,尽在不言中。
40. 出自唐·杜甫《偶题》。文章是千古不朽的大事;文章的好坏、得失,自己都很明白。由此可看出作者对自己的作品与才华是相当自许的。
41. 出自唐·杜甫《丹青引赠曹将军霸》。这两句讲曹操建立的霸业已成历史陈迹,但他的文采风流后继有人(指曹霸能继承曹操的文采风流)。
42. 出自唐·杜甫《梦李白二首》。虽然你的大名会流传千秋万年,可是,那到底是在你寂寞生涯以后的事啊!杜甫感叹李白的绝世文章,虽然足以流传千秋万世,可是李白生前,却是太过于寂寞失意,坎坷困顿了。
43. 出自唐·杜甫《赠卫八处士》。今天晚上是怎样的一个夜晚啊!竟能与你相聚,共同享受这美好的烛光。这两句诗描写人生难得相逢,竟能与至友共对烛光,共享良夜,是惊喜,也是感伤。
44. 出自唐·杜甫《宿府》。夜晚的月色是如此的美好,又有谁来欣赏呢?作者藉月色美好而无人来欣赏,比喻自己怀才不遇与壮志难酬。
45. 中天悬明月,令严夜寂寥。出自唐·杜甫《后出塞》。这首诗描写草原的夜色。广阔无际的天空上,悬挂着一轮明月,呈现出一种高远、清逸的韵味。面对着如此迷人的大自然美景,怎不引人遐思无限呢?
46. 出自唐·杜甫《阁夜》。五更的时候,天寒霜冷,军中号角的声音,听来是那样的悲壮;天上的银河映照在三峡的河水上,只见星辰的倒影不停地在水面上摇动。
47. 1唐朝的杜甫写的关于读书的名言
48. 名言解释:唐·杜甫《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这两句大意是:读破了万卷书,作起诗文章像有神助一样。
49. 这两句是杜甫的自我评价,虽多少有些夸张和自负的意昧,但确是经验之谈。它道出了一个质朴的真理,即博览群书,吸取前人积累的知识和创作经验,加以融会贯通,写起诗文来就会下笔成章,若有神助。
50. 作者对读书与写作的关系作了精炼的概括,因而千古以来广为传诵。苏轼的名言“读书万卷始通神”即从此化来。
51. 此名句可供引用论述平时注意读书,注意积累知识对于创作的重要作用。名言出自: 唐朝 杜甫 《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
52. 这两句大意是:读破了万卷书,作起诗文章像有神助一样。
53. 这两句是杜甫的自我评价,虽多少有些夸张和自负的意昧,但确是经验之谈。它道出了一个质朴的真理,即博览群书,吸取前人积累的知识和创作经验,加以融会贯通,写起诗文来就会下笔成章,若有神助。作者对读书与写作的关系作了精炼的概括,因而千古以来广为传诵。苏轼的名言“读书万卷始通神”即从此化来。此名句可供引用论述平时注意读书,注意积累知识对于创作的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