句子

句子

Products

当前位置:首页 > 句子 >

佛经名句精华,揭秘佛教智慧精髓

面书号 2025-01-10 13:58 10


在浩瀚的佛学海洋中,四百句经典名句如灯塔般照亮了修行之路。今有幸汇聚这些智慧精华,愿为读者开启一扇通往智慧之门,一同探寻佛教教义的深邃与精妙。

1. P0837 分别缘起初胜法门经 (2卷)〖 唐 玄奘译〗

2. 无法可说,是名说法。

3. 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

4.

5. 来得不明,去得正好,智人观此,未免心冷。

6. 自见性者一切业障刹那灭却。

7. 今天给各位分享佛经经典名句的句子,其中也会对佛经经典名句进行分享,如果能碰巧解决了您的需求,别忘了多多关注本站,现在开始吧!

8. 自性发时,业识来空。

9. 息念忘虑,佛自现前。

10. 是心不必更求心,是佛何劳更觅佛,倘于言句上作露布,境物上生解会,则堕在骨董袋中。

11. P0781 大乘成业论 (1卷)〖 唐 玄奘译〗

12. 悟佛之言,定要行佛之行。——佛语 经典语录

13. 但于一切一切法,不作有无见,即见法也。

14. P0723 寂照神变三摩地经 (1卷)〖 唐 玄奘译〗

15. 舍利弗,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舍利弗,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闻说阿弥陀佛,执持名号。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一心不乱。其人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与诸圣众,现在其前拍纤携。是人终时,心不颠倒,即得往生阿弥陀佛极乐国土。舍利弗,我见是利,故说此言。若有众生闻是说者,应当发愿,生彼国土。

16. 不离当处常湛然,亲切无过此语,觅则知君不可见吵衡,但于当处湛然,二边坐断使平稳。

17. 自恐多情损梵行,入山又怕别倾城,世间安得双全法,不负如来不负卿。

18. 觉了一切法,犹如梦幻响。

19. 若能自识本心,念念磨练;莫住者,即自见佛性也。

20. 一切处无心者,即修菩提、解脱、涅盘、寂灭、禅定乃至六度,皆见性处。

21. P0912 拔济苦难陀罗尼经 (1卷)〖 唐 玄奘译〗

22. 宋儒理学一方面汲取佛教华严、禅宗的思想,从而丰富了经们的内容,另一方面又批判和排斥佛教。排佛者中最著名的是欧阳修,但欧阳修的排佛思想曾受到契嵩和尚、宋朝宰相张商英、李纲和刘谧等人的反对。张商英作《护法论》创三教调和说,认为孔子之道与佛教所主张的识心见性、无上菩提之道无异儒参治皮肤之疾,道以治血脉之疾,佛以治骨髓之疾,三教本旨无违。刘谧的《三教平心论》也发挥了同样的旨趣。

23. P0012 大阿罗汉难提蜜多罗所说法住记 (1卷)〖 唐 玄奘译〗

24. 南北朝 南朝宋、齐、梁、陈各代帝王大都崇信佛教。梁武帝笃信佛教,自称“三宝奴”,四次舍身入寺,皆由国家出钱赎回。他建立了大批寺辽,亲自讲经说法,举行盛大斋会。梁朝有寺2846座,僧尼82700余人,在建康(今江苏南京)就有大寺700余所,僧尼信众常有万人。北朝虽然在北魏世祖太武帝和北周武帝时发生过禁佛事件,但总的说来,历代帝王都扶植佛教。北魏文成帝在大同开凿了云冈石窟;孝文帝迁都洛阳后,为纪念母后开始营造龙门石窟。北魏末,流通佛经共计415部,1919卷,有寺院约3万余座,僧尼约200余万人。北齐僧官管辖下的僧尼有400余万人,寺庙4万余座。在南北南明,有大批外国僧人到中国弘法,其中著名的有求那跋摩、求那跋陀罗、真谛、菩提流支、勒那摩提等。中国也有一批信徒去印度游学,如著名的法显、智猛、宋云、惠生等曾去北印度巡礼,携回大批佛经。

25. P0782 甚希有经 (1卷)〖 唐 玄奘译〗

26. 人生在世如身处荆棘之中,心不动,人不妄动,不动则不伤,

27. P0367 阿毗达磨集异门足论 (20卷)〖 唐 玄奘译〗

28. 佛本是心自作,哪得向文字中求。

29. P0453 阿毗达磨法蕴足论 (12卷)〖 唐 玄奘译〗

30. ,天下僧尼近46万人,寺院近4万所,为北宋佛教发展的高峰。徽宗时(1101~

31. 起见生心,分别执著便有情尘烦恼、扰攘、若以利根勇猛身心直下,修到一念不生之处,即是本来面目。

32. P0827 缘起圣道经 (1卷)〖 唐 玄奘译〗

33. P0720 佛说佛地经 (1卷)〖 唐 玄奘译〗

34. 却物为上逐物为下,此乃是学道省力工夫。

35. 唐代是中国佛教臻于鼎盛时期。唐朝帝王虽然自称是道教教祖老子的后裔,尊崇道教,但实际上是采取道佛并行的政策。唐太宗在清除割据、平息骚乱时,曾得僧兵之助;在即位后,下诏在全国“交兵之处”建立寺刹,并在大慈恩寺设译经院,延请国内外名僧进行译经、宣化事业,培养出了大批高僧、学者。高宗继位后,在帝都和各州设官寺,祈愿国家安泰;武则天更令各州设大云寺。终唐之世,佛教僧人备受礼遇,赏赐有加。不空和尚曾仕玄宗、肃宗和代宗三朝,出入宫门,封肃国公;入寂后,代宗废朝三日,以示哀悼。唐时中国名僧辈出,对佛学义理上的阐发无论在深度和广度上都超过前代,因此为建立具有民族特点的很多宗派奠定了理论基础,而且佛教信仰深入民间,创造了通俗的俗讲、变文等等文艺形式。在建筑、雕刻、绘画、音乐等方面,建树很大,丰富了中国民族文化艺术的宝库。在唐时有大批外国僧侣、学者来我国从事传教和译经事业,中国也有不少僧人(如玄奘、义净)不辞艰辛支印度游学。中国佛教宗派开始传入朝鲜、日本、越南和诃陵(今印度尼西亚),加强了中国与歪洲其他国家的宗教、文化和商业的关系。但是,到了会昌五年(

36. 两宋 北宋初期,朝廷对佛教采取保护政策。建隆元年(

37. 念念无相,念念无为,即是学佛。

38. 平常心是道,趣向即乖,到崮里正要脚踏实地,坦荡荡,圆陀陀,孤*危峭,不立毫发知见。

39. 到了印度佛教要灭亡的时候,大约公元700年。中国佛教的经典已经混乱了,因为任何所篡改,甚至篇写的新佛典,只要加上‘如是我闻’ 就被当作是佛陀的经典。实际上,那些都是外道的经典或者伪经。原因就是中国人根本分不清楚,那一本是真的佛说经典。佛陀入灭后,很多外道都自称教主为‘佛’,包括嗜那教,迦旃延佛(婆罗门十八姓之一,外道亦称其祖师为佛,但教义不同。)等等。

40. 修行要使妄相由多而少,由强而弱。定功由暂而久,由脆而坚。

41. 诸行性相,悉皆无常。

42. P0001 阿毗达磨俱舍论 (30卷)〖 唐 玄奘译〗

43. P0310 阿毗达磨俱舍论本颂 (1卷)〖 唐 玄奘译〗

44. 不与万法为侣是什么人,回光自照看,待汝一口吸尽西江水,即向汝道。

45. ,缅甸金莲公主嫁与第十九代宣慰使刀应勐时,缅甸国王派僧团携三藏典籍及佛像随来传教。最初在景洪地区兴建大批塔寺,不低度缅僧双将佛教传至德宏、耿马、孟连等地,尔后上座部佛教就盛行于这些地区的傣族中。

46. 一花一世界,一佛一如来。

47. P0268 大乘掌珍论 (2卷)〖 唐 玄奘译〗

48. 人生在世如身处荆棘林中,心不动则人不妄动,不动则不伤;如心动则人妄动,则伤其身痛其骨,于是体会到世间诸般痛苦。

49. 0220 07 P0001 大般若波罗蜜多经 (第401-600卷)〖 唐 玄奘译〗

50. P0883 瑜伽师地论释 (1卷)〖 唐 玄奘译〗

51. P0888 观所缘缘论 (1卷)〖 唐 玄奘译〗

52. 不住一切处心即是佛心。

53. P1262 胜宗十句义论 (1卷)〖 唐 玄奘译〗(按:此为胜论派经典,非佛经)

54. 一切法相,皆是假名,本来即非,盖生即无生也。

55. 一切无心无住着,世出世法莫不皆尔。

56. 本净明心非别处,惟在众生妄心中。

57. 后,佛教才从多康地区重新传入西藏,开始了后弘期。

58. 菩萨心如虚空,一切俱舍,所作福德皆不贪着。

59. 厌离未切终难去,欣爱非深岂易生。铁围山外莲花国,掣断情缰始放行。

60. 南传巴利语系上座部佛教有史料可征的约在7世纪中由缅甸传入中国云南傣族地区。最初未立塔寺,经典亦只口耳相传。约在11世纪前后,因战事波及,人员逃散,佛教也随之消失。战事平息后,佛教由勐润(今泰国清边一带)经缅甸景栋传西双版纳,并随之传入泰润文书写的佛经。这就是现在傣族地区的润派佛教。此外,另有缅甸摆庄派佛教传入德宏州等地。至南宋景炎二年(

61. 三世诸佛以自心为本师。

62. 但悟一心,更无少法可得。

63. P0721 大乘大集地藏十轮经 (10卷)〖 唐 玄奘译〗

64. 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虚妄者,言其是假非真,非谓绝对没有。

65. 藏传佛教,或称藏藏语系佛教(俗称喇嘛教)。10世纪后半期形成。13世纪中开始流传于蒙古地区,至今,蒙古、土、裕固等民族,仍多信奉藏传佛教。

66. 阿字十方三世佛,弥字一切诸菩萨。陀字八万诸圣教,三字之中是具足。一句弥陀是佛王、法王、咒王、功德之王。专念「南无阿弥陀佛」一佛,即是总持总念诸佛、诸菩萨、诸经咒、诸行门。所谓「八万四千法门,六字全收。」亦谓「赅罗八教,圆摄五宗。」既得临终往生净土,亦获现世身心安乐。

67. P0001 诸佛心陀罗尼经 (1卷)〖 唐 玄奘译〗

68. 归元性无二,方便有多门。

69. 清初皇室崇奉藏传佛教,对汉地佛教采取限制政策。康熙时禁令稍弛,迎清明末隐居山林的高僧重返京师,使已经衰微的佛教一时又吴现出活跃的气象。雍正虽重视藏传佛教,但主张儒佛道异用而同体,并行不悖,提供佛教各派融合。他亲制《拣魔辨异录》、《御选语录》,提供不问宗派异同,都应念佛,对近世佛教有重要影响。乾隆时刊行《龙藏》,并编辑《汉满蒙藏四体合譬大藏全咒》,对佛教的发展起了一定推动作用。清末以来,杨文会、欧阳竞无等在日本和西欧佛学研究的推动下,创办刻经处、佛学院、佛学会等,为佛教义学的研究开辟了一个新的时期。中国近代思想家如康有为、谭嗣同、章太炎、梁启超等都受过佛学的影响。佛学思想曾是谭嗣同所建立的《仁学》体系的思想渊源之一。此外,一批名僧如月霞、谛闲、圆瑛、太虚、弘一等也都奋起从事振兴、弘扬佛教的工作,使佛教产生了新的气象。

70. 诸法因缘生,诸法因缘灭。因缘生灭法,佛说皆是空。

71. P0001 成唯识论 (10卷)〖 唐 玄奘译〗

72. 中国人都不分清楚地一致接受,都称为‘佛说’。他们只会以‘如是我闻’来判断,但实际上的佛陀之法已经近乎灭绝了。现今的学者都以当初500阿罗汉的佛法内容以及直到抄录成为经典的‘阿含经’为最接近原始佛教的标准。

73. 佛经名句2、大慈大悲经典佛教语录_佛经句子摘抄3、让人静下心来的佛经经典名句

74. 佛经名句如下:

75. 愚人除事不除心,智者除心不除事。

76. 迦叶佛偈,一切众生性清净,从本无生无可灭。即此身心是幻生,幻化之中无罪福。

77. 前弘期 开始时,吐蕃赞普松赞干布迎娶尼泊尔尺尊公主及唐朝文成公主,并为她们带去的佛像分建大昭寺和小昭寺。传说当时曾请印度人俱萨罗、尼泊尔人向达尔及汉人大天寿和尚译出少量经典,但未建立僧伽。据义净《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记述,其时唐僧往还印度,多取道吐蕃,有的人还曾受到文尬以主的礼遇。至赤德祖赞时又迎娶唐朝金城公主,修建了不少寺庙,汉地佛教随之传入。同时,因西域动乱及大食东侵,于阗及中亚等地的僧徒也大批流入吐蕃,赤德祖赞都予以收容。他还曾派人至冈底斯山迎请印度密教学者佛密和佛寂,二人辞谢未来。晚年,他又派大臣桑希等四人去汉地取回大量经典并带回汉僧一人。赤德祖赞死后,崇奉本教的贵族大臣掌权,发动第一次禁佛运动,驱逐汉、尼泊尔等地僧徒,拆毁寺庙。至赞普赤松德赞年长亲政,才又兴复佛教。赤松德赞时从印度请来寂护和莲花生,营建桑耶寺,度僧出家,建立僧伽制度,迎请译师翻译经典。还曾召集佛教徒与本教徒乾地辩论以灭本兴佛;又举行汉僧与印僧的辩论以统一信仰。赤松德赞后又历牟尼赞普、赛那累赤德松赞两代,至热巴巾赤祖德赞在位时,请印、藏高僧审定译名,编辑梵藏辞汇,校订已译经典,编定三大译经目录。据迦登目录所载,在此以前译出的小乘、大乘、显、密的经、律、论、注共有700多种。他又规定“七户养僧”,任命僧人钵阐布为大相,委以军政大权。最后,反佛大臣谋杀了赤祖德赞,拥立其兄朗达玛嗣位,禁止佛教在吐蕃境内流传。经过此次禁佛运动,至100多年(8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