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oducts
面书号 2025-01-10 10:34 6
探寻佛教圣地:揭秘佛教艺术之美
1. 阴森幽暗 历尽沧桑 几经战火 文化遗产 艺术匠心
2. 南梁武帝大同二年(公元536年),达摩在洛阳禹门千圣寺讲经说法期间圆寂,享年150岁,归葬于熊耳山定林寺。梁武帝闻讯,亲自撰文树碑,对达摩大师创立佛教禅宗的无量功德给予了高度评价。此碑距今已有1460余年,虽经风雨剥蚀,但碑文还可辨认。达摩圆寂后第二年,由积庵法师修了达摩塔,定名为“圆觉空塔”。现存的塔为明洪武五年(公元1372年)所建,青砖结构,七级浮屠,两层基座,高约12米,塔身为八角形,塔刹为宝瓶式。东魏元象元年(公元538年),孝静帝将定林寺更名为空厢寺。
3. 山神庙 土地庙 龙王庙 张飞庙 岳王庙 关公庙 城隍庙
4. 此时此刻万物都沉默静寂,只留下了敲钟击磬的声音。
5. 空厢寺是禅宗初祖菩提达摩的葬地,它以达摩舍身求法、开创佛教禅宗而闻名天下。据史籍记载,达摩初祖在少林寺传法慧可之后,即到熊耳山下的定林寺传法5年,于梁武帝大同二年公元536年十二月圆寂,终年一百五十岁。众僧徒悲痛之极,如丧考妣,依佛礼将初祖大师葬于定林寺内,并修建了达摩灵塔和达摩殿。梁武帝萧衍亲自撰写了“南朝菩提达摩大师颂并序”的碑文,以示对达摩大师创立禅宗的纪念。后来东魏使臣于元象元年自西域取经返回途中,遇见达摩大师杖挑只履西归,立即报于皇帝。皇帝闻之,命人挖开达摩墓葬,只见只履空棺,方知大师已脱化成佛,遂将定林寺更名为“空厢寺”。
6. 《枫桥寺》俞桂 湖水相连月照天,雁声嘹呖搅人眠。昔年曾到枫桥宿,石岸傍边系小船。
7. 丈六金身,能变能化,无大无不大,无通无不通,普度众生,号作天人师。
8. 塑像雄伟 深邃高大 满面笑容 慈眉善目 四大金刚
9. 青面獠牙 头顶屋檐 各持兵器 形态各异 千姿百态
10. 山寺钟鸣昼已昏,渔梁渡头争渡喧孟浩然《夜归鹿门歌》
11. 蝶恋花---陆游 禹庙兰亭今古路。一夜清霜,染尽湖边树。
12. 谁结丹梯高万丈,我闻佛法演三乘。 凭虚顿悟心无住,好歩禅关最上层。
13. 溪沙涵水静,涧石点苔鲜。 好是呼猿久,西岩深响连。
14. 文园谢病,兰成久旅,回首凄然。 明月梅山笛夜,和风禹庙莺天。
15. 离杭州西湖不远的地方,有一座听不到念经诵佛之声,也听不到悠扬钟声的寺庙,它,就是岳王庙。
16. 古老的司徒庙,迄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它面临碧波万顷、银光闪耀的西太湖,背靠诸峰连绵、重岩叠翠、巍峨高大的邓尉山。园中有相传为汉朝大司徒邓禹亲手栽植的四棵古柏。
17.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这一联诗人抓住寺中独特的景物,形象地描绘了山寺幽深、清寂的景色。“曲径”,竹林丛中的小路。“幽处”幽静的地方。“禅房”僧侣们的住所。“花木深”,指禅房深藏在花木丛中。
18. 大昭寺是信教徒和藏族人朝佛的圣地。这时香烟缭绕,络绎不绝的朝拜者赶到这里,他们双手合十,举过胸、额、头,然后平扑在地上。天天如此,以致使石板许多地方都凹了下去。
19. "莲花盛开,世界清净。"
20. "修行自在,涅槃归宿。"
21. "心如净土,佛道无边。"
22. 那映在绿树丛中的寺院,杏**的院墙,青灰色的殿脊,苍绿色的参天古木,全都沐浴在玫瑰红的朝霞之中。
23. 《枫桥夜泊》--张继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24. 姿态自然 雕梁画栋 简练古朴 别具一格 造型优美 工艺精美
25. 盛唐山水诗大多歌咏隐逸情趣,都有一种优闲适意的情调,但各有独特风格和成就。常建这首诗是在优游中写会悟,具有盛唐山水诗的共通情调,但风格闲雅清警,艺术上与王维的高妙、孟浩然的平淡都不类同,确属独具一格。
26. "汩汩流淌,浩渺无边。"
27. 晨游山寺,看到幽静的竹林、清澈的水潭,青山焕发、鸟儿欢唱,袅袅的钟磬声时隐时现。如此清幽的环境使诗人顿去杂念,心中豁然开朗。全诗虽咏禅房寺院,实抒寄情山水及隐逸之情。
28. 佛门圣地是一个让人心灵得到升华和净化的地方,这里有着无数唯美的句子和智慧的指引。进入佛门圣地,我们可以借助这些句子和佛陀教诲的力量,更好地理解人生的意义和存在的价值。在纷繁世界中,唯有静心寻觅,才能找到内心的平静和宁静。
29.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唐代·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唐诗三百首 , 国中古诗 , 写景咏物 译文及注释
30. 大清早我走进这古老寺院,旭日初升映照着山上树林。
31.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
32. 树色中流见,钟声两岸闻。翻思在朝市,终日醉醺醺。
33. 语言古朴,意象深微;构思工于造意,妙在言外,引人在平易中进入胜境。
34. 意态如生 手执刀剑 威风凛凛 栩栩如生 香烟缭绕
35. 词语例句:人们祭献供品,在圣坛前焚香供奉,空气中香烟缭绕。这个寺庙一直都香火旺盛。
36. 《过香积寺》---王维 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
37. 这座古老的寺庙在朦胧夜雾的笼罩下,像一幅飘在浮云上面的剪影一般,显得分外沉寂肃穆。
38. "无我无物,只为善行。"
39. 这首诗题咏的是佛寺禅院,抒发的是作者忘却世俗、寄情山水的隐逸胸怀。
40.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辛弃疾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41. 寺院佛门 清规戒律 深山古刹 断壁残墙 寺院荒废
42. 竹林掩映小路通向幽深处,禅房前后花木繁茂又缤纷。
43. 《过悬空寺》 明 郑洛 石壁何年结梵宫,悬崖细路小径通。 山川缭绕苍寞外,殿宇参差碧落中。
44. 有求必应,普度众生,佛门圣地抄,神仙之所,长生之地,许愿神池,人间福地
45. 广济寺寺院的第一进为天王殿,天王殿的左右为钟楼和鼓楼。过天王殿,就是中间供着“三世佛”的大雄宝殿。由大雄宝殿继续往前,便来到了圆通宝殿。圆通殿又名观音殿,殿中供有十一面观音铜像。寺的最后一进为药师殿,殿里供奉南无消灾延寿药师佛。
46. 肌肉丰满 各持兵器 形象鲜明 千姿百态 四大金刚 手捻佛珠
47. 诗人在清晨登破山,入兴福寺,旭日初升,光照山上树林。佛家称僧徒聚集的处所为“丛林”,所以“高林”兼有称颂禅院之意,在光照山林的景象中显露著礼赞佛宇之情。然后,诗人穿过寺中竹丛小路,走到幽深的后院,发现唱经礼佛的禅房就在后院花丛树林深处。这样幽静美妙的环境,使诗人惊叹,陶醉,忘情地欣赏起来。他举目望见寺后的青山焕发著日照的光彩,看见鸟儿自由自在地飞鸣欢唱;走到清清的水潭旁,只见天地和自己的身影在水中湛然空明,心中的尘世杂念顿时涤除。佛门即空门。佛家说,出家人禅定之后,“虽复饮食,而以禅悦为味”(《维摩经·方便品》),精神上极为纯净怡悦。此刻此景此情,诗人仿佛领悟到了空门禅悦的奥妙,摆脱尘世一切烦恼,象鸟儿那样自由自在,无忧无虑。似是大自然和人世间的所有其他声响都寂灭了,只有钟磬之音,这悠扬而宏亮的佛音引导人们进入纯净怡悦的境界。显然,诗人欣赏这禅院幽美绝世的居处,领略这空门忘情尘俗的意境,寄托自己遁世无门的情怀。
48. 寺庙 寺院35作文寺观 古寺 庙宇 庙堂 古老 庄严 神秘
49.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白居易《大林寺桃花》
50. 寺院佛门 钟声悠扬 残垣断壁 风雨剥蚀 慈眉善目 青面獠牙
51. 叠嶂隔遥海,当轩写归流。诗成傲云月,佳趣满吴洲。
52. 岳庙 庙廊 庵堂 道教 道观 道院 祠堂 宗祠 僧舍
53. 远远望去,普先禅寺就像天宫一样。那一排排、一栋栋的建筑物映入我的眼帘。我迫不及待地跨进大门,啊!这里空气清新,环境优美,建筑物上雕刻着各种各样的图案,颜色鲜艳夺目。
54. 清晨,太阳出来了,在高大林木的遮蔽下,古寺依然沉睡在幽暗中。重重花木掩映这弯弯的小路,来到禅房,更觉幽静。山光使野鸟怡然自得,潭影使人心中的俗念消除净尽。悠长的钟磬声,在万籁俱寂之中带来深远的禅意,使人的心灵愈加沉静。
55. 树杪流清梵,檐前宿老龙。 慧光千万丈,日夕满恒宗。
56. 大雄宝殿 鎏金铜瓦 檐枋彩画 楹联匾额 殿阁嵯峨
57. 寺院周围,那九座富有色彩的山峦,像正在开屏的孔雀,那艳丽迷人的尾巴环抱着孔雀头——潭柘寺。
58. 俯瞰南完寺全景,庙廓绿树环抱,花草簇拥,还有那栩栩如生的摩崖雕像,使我感到如坐云端,遨游于仙境,无限快活。
59. 寺庙颂 鸣钟香鼎绕红尘,朝拜谁来觉了因。
60. 寺院幽静、香烟缭绕、香火旺盛、林木葱郁 翠竹环绕、双膝盘坐、手捏佛珠、殿宇宏伟、雕梁画栋、梁柱涂金
61. 恒山悬空寺,全寺紧紧贴在恒山的悬崖峭壁上,仅用一柱支撑,十分惊险,似乎随时都会掉下来,令人望而生畏。
62. "山岳高耸入云霄,佛音悠扬入人心。"
63. 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64. 道若江河,随地尽成洙泗;圣如日月,普天犹是春秋。(孔庙)
65.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此言一出足令人瞠目结舌、啧啧称赞。步出高林是一丛翠竹,翠杆碧叶下是仄仄的小径,竹影微摇,小径隐现,前路深幽,不可轻现。隐隐有一角挑檐露在花木深处,幽僻之所,非高僧不可得也!花木、禅房、曲径、竹林仿佛已融为一体,浑然天成。既点题,又显意,无怪乎令人叹赏至今。
66. 朝中措——陆游 冬冬傩鼓饯流年,烛焰动金船。 彩燕难寻前梦,酥花空点春妍。
67. "投身佛门,悟透人生。"
68. 《题杭州灵隐寺》 --- 张祜 峰峦开一掌,朱槛几环延。 佛地花分界,僧房竹引泉。
69. "舍弃烦恼,拥抱宁静。"
70. 空厢寺是佛教初祖达摩大师弘汉葬身之处,近年来常有中外僧人接踵来此寻根问祖。古老的空厢寺过去是佛门圣地,现在依然是灿烂的文化圣地。
71. 首联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诗人在这天的清晨走进古寺,初升的太阳光照耀着松林。此联中表明了诗人此作的时间和地点。佛家经常把僧徒聚集的处所当做是丛林,所以这里所说的高林颇有称颂禅院的意思。在光照松林的景象中显露著礼赞佛宇之情。
72. "万象过往如茧丝,一切皆空无一物。"
73. "寂静之中寻觅快乐,平静之中寻找珍宝。"
74. 抬头望庙顶,令人眼花缭乱。那一个个佛爷凸起的脸也宛如夏季夜空数不清的星斗,它们神态各异,千姿百态。寺裹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