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oducts
面书号 2025-01-10 10:24 11
在浩瀚的宇宙中,美,如同那熠熠生辉的星辰,既遥远又触手可及。探寻佛教之美,犹如穿越千年时空,触摸心灵的宁静与和谐。简短而丰富的哲理语句,将引领我们走进这神秘而美妙的世界。
1. 不与万法为侣是什么人,回光自照看,待汝一口吸尽西江水,即向汝道。
2. 譬如蜂采花,不坏色与香,但取其味去,比丘入聚然,不违戾他事,不观作不作,但自观身心,若正若不正。
3. 万般烦恼随风去,佛性清静如古寺。
4. 所谓无上正等正觉者非他,即是真如本性,亦名自性清静心是也。
5. 佛性犹如海,无尽无边情。
6. 花开无声处,佛性俨然现。
7. 有一些人,相爱只需一秒,却要用一生来忘记。
8. 佛不见身知是佛,若是有知别无佛,智者能知罪性空,坦然不怖于生死。
9. 犯了过错,造了罪业,别人知不知道并不重要,最重要的是自己知道。
10. 每一个人都拥有生命,但并非每个人都懂得生命,乃至于珍惜生命。不了解生命的人,生命对他来说,是一种惩罚。
11. 佛性犹如花,岁月沉香染。
12. 现定见闻觉知是法,法离见闻觉知,非达法也。
13. 发菩提心者,非为己利,原为尽十方遍法界,一切极苦有情之所依怙。
14. 疾苦在身,宜善摄心,不为外境所摇,中心亦不起念。
15. 不离当处常湛然,亲切无过此语,觅则知君不可见,但于当处湛然,二边坐断使平稳。
16. 当你烦恼的时候,你就要告诉你自己,这一切都是假的,你烦恼什么?
17. 诸行是常,无有是处;汝但一切处无心,即无诸行,亦无无行。
18. 忍苦捍劳,繁兴大用,虽粗浅中皆为至实,惟贵心不易移,一往直前履践将去,生死亦不奈我何。
19. 勇於接受别人的批评,正好可以调整自己的缺点。
20. 一切众生心清净,从本无生无可灭,即此身心是幻生,幻化之中无罪福。
21. 若诸末世一切众生,能舍诸欲及除憎爱,永断轮回,勤求如来圆觉境界,于清净心便得开悟。
22. 水一山何处得?一言一默总由伊;全是全非难背触,冷暖从来只自知。
23. 世间百态抛脑后,佛性悠然自在。
24. 在生活中,我们常常为各种琐事而焦虑,为各种纷争而烦恼。但是当我们洞悉佛性之美,用宽容和慈悲的心态来看待身边的事物时,我们的心境会变得开阔、宁静、美好。希望这篇文章能够带给你关于佛性的思考与启发,让你在纷扰的尘世间找到内心的归宿,感受到无尽的美好与宁静。
25. 由有无始本起无明,为己主宰,一切众生生无慧目,身心等性,皆是无明。
26. 在那个时刻,财富不过是空洞的数字,事业不过是逝去的旧梦,家庭不过是难以割舍的牵挂。往往是,生前拥有得越多,离开时的遗憾也就越多。
27. 心无挂碍藏佛性,也即是通向快乐的通道。
28. 平常心是道,趣向即乖,到崮里正要脚踏实地,坦荡荡,圆陀陀,孤危峭,不立毫发知见。
29. 佛性境界无语言,而心领神会。
30. 真如佛性,非是凡形,烦恼尘垢,本来无相,岂可将质碍水洗无为身。
31. 临行秋景起,心有佛性馨。
32. 一瞥佛性间,世态皆成空。
33. 心如佛性深,苦海忘忧痛。
34. 若不修内行,唯只外求,希望获福,无有是处。
35. 是非天天有,不听自然无,是非天天有,不听还是有,是非天天有,看你怎么办
36. 心境清如水,佛性自然生。
37. 依无住本,立一切法无住之本本乎无住,若能彻住则万法一如。
38. 一切处无心是净;得净之时不得作净想,名无净;得无净时,亦不得作无净想,是无无净。
39. 如梦佛性远,心随宇宙游。
40. 无念之念,生无生相,住无住相,异无异相,灭无灭相,非思虑计度所知,惟洞彻法源者,颇测齐彷佛,未易与缠情缚识者语也。
41. 能觉他人之诈,不形於言,受人之辱,无动於色,道成近矣!
42. 生命是缘起的,关键在于,我们以什么因缘去塑造它,培养它。若能奉行如法,清净的生活,就能给心灵创造良好的氛围。
43. 山静佛性动,思想如云迁。
44. 流水悟佛性,心境澄如镜。
45. 蝴蝶如要在百花园里得到飞舞的欢乐,那首先得忍受与蛹决裂的痛苦。
46. 心中佛性藏,离喧嚣世界长。
47. 如果你珍惜万物,万物也必将珍惜你,这就是长寿。
48. 即使这些尚未发生在自己身上,但由此而来的危机感,总会或多或少地对我们产生冲击,使我们内心蒙上阴影。
49. 适当的欲望,是人类所必须的,但超过了范围,痛苦、罪恶,便如影随形。
50. 佛性智慧照透纸,清明世界接天净。
51. 诚实的面对你内心的矛盾和污点,不要欺骗你自己。
52. 心若一潭清水,佛性自隐于其中。
53. 一切处无心者,即修菩提、解脱、涅盘、寂灭、禅定乃至六度,皆见性处。
54. 假借四大以为身,心本无生因境有,前境若无心亦无,罪福如幻起亦灭。
55. 觉与不觉,是佛法修行的两个核心概念。禅宗为什么会成为汉传佛教最直接的修行法门?正是因为它的修行直接立足于觉悟本体,这就极大缩短了凡圣之间的距离。
56. 临终之际,若一毫凡圣情量未尽,纤毫思虑未忘便乃轻重五阴去也。
57. 信得心及,见得性彻于日用中无丝毫透漏,全世法即佛法,全佛法即世法,平等一如。
58. 佛在心中莫浪求,灵山只在汝心头。人人有个灵山塔,只向灵山塔下修。
59. 夜夜抱佛眠,朝朝还共起,欲识佛去处,只这语声是。苟能念念不忘,心心弥陀现前,步步极乐家乡,何必远企十万亿土。
60. 起见生心,分别执著便有情尘烦恼、扰攘、若以利根勇猛身心直下,修到一念不生之处,即是本来面目。
61. 如果为了安全而不和大海在一起,船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
62. 花开易见落难寻,阶前愁杀葬花人;独把花锄偷洒泪,洒上空枝见血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