句子

句子

Products

当前位置:首页 > 句子 >

经典美文,触动心灵

面书号 2025-01-10 09:19 8


在浩瀚的文字海洋中,总有那么几颗璀璨的明珠,它们历经时光洗礼,依旧熠熠生辉。今宵,让我们一同开启的篇章,感受那些字里行间的温暖与力量。

1. 记得从前上语文课时,经常背诵某篇文章的作者生平。某某某,字某某,笔名某某,著名文学家、教育家之类的,某年生于某地,代表作有哪些。初高中时代,语文考试经常会有关于作业年代以及代表作之类的题目,若是弄错了,常常会丢了选择题的分,老师会说这样死记硬背的东西都得不了分,那语文是得不了高分的。但似乎那个时候,梁实秋我是不怎么熟悉的,好像语文课本中没怎么出现他的文章。基于此,我特地搜索了关于梁先生的生平简介:梁实秋 (19031——

2. 人生亦如是,其本身并无庸俗风雅,但却因人而异各出滋味。如壶,装水装酒全凭个人意见,人生际遇各不相同,应如是亦如是,却无力左右,全凭一己之心态。梁老对人生的见解,便在他对钱的看法中得以体现,简简单单数句话中却抖出一个包袱,深究亦有华采在其中,视而不见亦不失其文风骨。

3. 精湛的绝活凸显的事老北京的生活轶事。老一辈人对于生活真实的态度,仿佛瞥见一位白胡子老爷爷立于身侧,念道:“世上之事,唯有美味与理想不可抛。”

4. 饭有溪鱼眠有毯,

5. 民国七十二年三月三十日

6. 个中缘由,我觉得用张爱玲的话,再合适不过。()她说:“做成的蛋糕远不及制造中的蛋糕,蛋糕的精华全在烘焙时期的焦香。不停地追忆,不停地烘焙,带着记忆和乡愁的香,是吃的精华。”

7. 北京的前尘往事,混在食物的馨香中犹有风味。他也曾自嘲一生未能忘情于诗酒,文字飘逸洒脱莫不是诗性使然?

8. 梁实秋跟冰心是故人。在国外的时候,他们是好朋友,曾在戏台上演过夫妻,被周围的人艳羡。人们都觉得这二人是对佳配,艳羡梁实秋先在戏台上当上了夫婿。可是后来冰心嫁给了吴文澡,跟梁实秋的缘份转了个弯。这些还是在读冰心给梁实秋写的悼文时读到的。冰心得知梁实秋已做古,当及大哭,写了饱含深情的悼文,想及过往,年华似金,音容犹在,却再也见不到了。

9. 由此我感慨良多,当今时代下,能居陋室者,能安雅舍者,少也!现代的人往往只看得到物质上的东西,精神上的东西也越来越物质化,利益化。再难有那些淡泊明志,像孔子所言“君子食不求饱,居无求安”的雅致,灵静致远、志存高远离我们越来越远了。

10. 梁实秋不同认为文学家并不含有固定的阶级观念,伟大的文学乃是基于固定的普遍的人性,他捍卫的是文学的纯洁性和永恒性。所以,在他的小品散文中,虽然与周作人、林语堂一样,不谈政治,回避了社会的重大矛盾,然而没小知识分子的迷惘情绪。而是在对日常人生、社会世相的描绘中,去探求人生的真谛。四十年代初,梁实秋在历经坎坷,蛰居“雅舍”时,潜心小品散文的创作,并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雅舍小品”现象,这也许是周作人、林语堂“言志”、“闲适”、“幽默”小品文日趋衰落时的一次颇为斑斓的回光返照。梁实秋以后的散文创作,也一直保留着“言志派”散文的流韵遗风。

11. 读梁实秋的文章,不会觉得累,因为他的文字虽然谈的都是严肃话题,但文笔却不严肃,更不刻板。这就仿佛是一个穿着长衫,嘴叼烟斗的老先生,笑眯眯地给你讲着他经历过的那些事,他不会告诉你什么是人生,但人生百态,却都浮现在他的眼底了。他把人生对你娓娓道来,你不会觉得腻味,反而觉得蛮有兴味。

12. 再加上一句,书中的彩色插画很是喜欢,就是不知道是不是像陈淑信中所说,“我决计在这里的美术院再学几年,等你的诗集付印的时候可以给你的诗集画一些图案。”如若如是,他俩(梁实秋和程季淑)就真称得上是琴瑟和鸣了。

13. 他也有时自动来就我,那是他饿了。他似乎知道我耳聋,听不见它的“咪噢”叫,就用他的头在我脚上摩擦。接连摩擦之下,我就要给他开饭。如果我睡着了,他会跳上床来拱我三下。猫有吃相,从不吃得杯盘狼藉,总是顺著一边吃去,每餐必定剩下一小撮,过一阵再来吃干净。每日不止三餐,餐后必定举行那有名的“猫儿洗脸”,洗脸未完毕,他不会走开,可是洗完之后他便要呼呼大睡了。这一睡可能四五小时甚至七**个小时,并不一定只是“打个盹儿”(catnap)。我看他睡得那么安详舒适的样子,从不忍心惊动他。吃了睡,睡了吃,这生活岂不太单调?可是我想起王守仁答人问道诗:“饥来吃饭倦来眠,唯此修行玄又玄。说与世人浑不信,偏向身外觅神仙”,猫儿似乎修行得相当到家了。几个人能像猫似的心无牵挂,吃时吃,睡时睡,而无闲事挂心头?

14. “雅舍”虽然有那么多缺点,但也并非一无好处。从文中看,至少有两大优点:一是地势较高,得月较先,便于欣赏自然美景;二是陈设简朴,易于安排,最能彰显主人个性。物质形态未能尽如人意,作者就从自然界去找快乐,觅情趣。正如李白诗里所说:“清风朗月不用一钱买。”苏轼赋里也说:“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为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这种面对困境的释然、达观的态度,比起一碰到逆境就沮丧、颓废,总是要积极得多。

15. 梁实秋生平有三好,“好交友、好读书、好议论”。历史上的梁实秋霸才横溢:五四大潮,演讲鼓吹;八年清华,三赶校长;辩驳问难,拳打周作人,脚踢吴稚晖等等。早在20年代,梁氏就在一次辩论中说,“我梁实秋是把文学当做献身的事业的,凡是以正当的态度研究文学的都引为同志。文艺里有主义的不同,没有偏僻的党见。梁实秋生就的一身硬骨头,不怕嘲骂,不避嫌疑,不惜费纸费笔费精神!……”好一个“一身硬骨”!梁实秋后来和鲁迅论战,无疑便是这身傲骨的自照。与鲁迅交手,是梁实秋第一大败着,两雄相扑,傲骨对傲骨,此时便要看大势所趋了。梁实秋最终被鲁迅钉上“丧家的”“资本家的乏走狗”的耻辱柱,终其一生都挣扎不脱。

16. 梁实秋不仅淋漓尽致地描绘了形形色色的人性百态,并且饶有兴味地摹写了五花八门的各种社会世相。《脏》中写中国人浊气熏天、恶臭蒸人的公厕令人掩鼻逃逸,又写中国菜市场湿源源、滑腻腻、闹哄哄的场景,令人摇头叹息。《结婚典礼》则讽刺了中国人结婚大肆铺张的陋习。

17. 人生是一门看似简单却很玄妙的学问,说它简单是每个人都能够以这样或那样的方式过完一生,或美或丑,或贫穷或富有,或安逸或奔波,或欢歌笑语或眉头紧锁。说它玄妙是因为尽管人人都会经历,但能够明明白白、快快乐乐的过一生确实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正如本书的序中所讲,尽管西班牙过往拉曼三世于胜利和平中统治国家,享受了财富、荣誉、权利,但其一生中纯粹的真正幸福日子,却总共仅有十四天。举国瞩目的国君尚且如此,可见幸福实属来之不易的珍宝。

18. 拿起了《雅舍小品》,它分为若干小篇,每篇都记录了作者的一些感受,或是一些世相百态,各地美食。当我捧起它的时候,一切都淡忘了,也算是正式打响了我写作甚至人生,极其重要一课的上课铃。

19. 梁实秋散文集精选(3)台北家居

20. 一个月前,同事介绍我一本《百年美文》,忙碌之余,每晚习惯性地花上个余小时翻读着那些沉睡着的经典我把这种倚床卧躺式的阅读当成一种“安乐”睡眠,因为没看完三四篇就会自然催眠睡着我喜欢这种悠然的思绪疲惫,毕竟一直睡眠效果不好,这种安乐式读书睡眠切实不错前几天,就细细品读了梁实秋的《放风筝》,意味深长,感触悠远文中的笔触,如咖啡,让人蠢心上瘾,似浓茶,让人嚼舌回味我尤为衷情于那段恰似雕刻在心涧的文字:“风太劲,风筝陡然向高处跃起,左右摇晃,把线拉得绷紧,这时节一不小心风筝便会倒栽下去栽下去不要慌,赶快把线一松,它立刻又会浮起,有时候风筝已落到视线所不能及的地方,依然可以把它挽救起来,凡事不宜操之过急,放松一步,往往可以化险为夷,放风筝亦一例也技术差的人,看见风筝要栽筋斗,便急忙往回收,适足以加强其危险性,以至于不可收拾风筝落在树梢上也不要紧,这时节也要把线放松,乘风势轻轻一扯便会升起,性急的人用力拉,便愈纠缠不清,直到把风筝扯碎为止在风力弱的时候,风筝自然要下降,线成兜形,便要频频扯抖,尽量放线,然后再及时收回,一松一紧,风筝可以维持于不坠”

21. 梁实秋的散文,怀人的凄清细腻、缠绵动人;思乡的深沉浓郁、感人至深;写景的错落有致、别具一格;叙事的娓娓道来、不流于俗,这使他的作品得以在文坛独享一片天地。我精心为你整理了梁实秋散文,希望对你有所借鉴作用哟。

22. 我最近刚阅读了《雅舍小品》。这本书是梁实秋先生1939年在北碚雅舍所写的小品文的结集。当时,刘英士在重庆办《星期评论》,邀请作者写稿,作者用笔名一连写了10篇,即名为“雅舍小品”。刊物停办后,梁实秋又写了10篇。战事结束后,作者又应张纯明之邀,继续以“雅舍小品”的名义在《世纪评论》上陆续发表了14篇小品文。本书全部收录了这些文章。

23. “长安米贵,居大不易”,原是调侃白居易名字的戏语。台北米不贵,可是居也不易。三十八年左右来台北定居的人,大概都有一个共同的感觉,觉得一生奔走四方,以在台北居住的这一段期间为最长久,而且也最安定。不过台北家居生活,三十多年中,也有不少变化。

24. 有时候一篇文章,一个故事就能让人的一生改变,希望有关于读梁实秋的《雅舍》有感的这篇文章能对您有所帮助!

25. 梁实秋散文

26. 在现代人的生活里。送行是和拜寿送殡等一样地成为了应酬的礼节之一。“揪着公鸡尾巴”起个大早.迷迷糊糊地赶到车站码头,挤在乱哄哄的人群里面,找到你的对象,扯几句淡话。好容易耗到汽笛一叫,然后鸟兽散。吐一口轻松气,撅着大嘴回家,这叫做周到。在被送的那一方,觉得热闹,人缘好。没白混,而且体面。有这么多人舍不得我走。斜眼看着旁边的没人送的旅客,相形之下。尤其容易起一种优越之感,不禁精神抖擞,恨不得对每个送行的人要握八次手,道十回谢。死人出殡,都讲究要多少亲人执绋,表示恋恋不舍。何况活人?行色不可不壮。

27. 1923年8月赴美留学,并取得哈佛大学文学硕士学位。1926年回国后,先后任教于国立东南大学(1928年更名为国立中央大学,1949年更名为南京大学,后发展成为南京大学 、东南大学等学校)、国立青岛大学(今中国海洋大学 、山东大学共同前身 )并任外文系主任。1949年到台湾,。1987年11月3日,梁实秋病逝于台北,享年84岁。

28. 我高中时候的语文老师常常谈起梁实秋,说他和鲁迅是不同的,鲁迅的文字是冰冷的刀枪,XI利逼人,无情冷漠。而梁实秋的文字却充满着暖暖人情味,是浓浓的人情味,他怀念家乡,惦记家园的一切。

29. 拜读梁实秋的《雅舍》,我首先想到的就是刘禹锡的《陋室铭》。暂且不看《雅舍》,我们先看看刘禹锡要想表达什么思想。

30. 本文目录一览:

31. 远去的吆喝、飘香的美味、挥之不去的袖口淡淡的清香。早已经幻化成风,悄然入梦。书中写道:“烹饪的技巧可以传授,但真正独得之秘也不是尽人而能的。当厨子从学徒做起,从剥葱剥蒜起以至于掌勺,在厨房里耳濡目染若千年,照理也应该精于此道,然而神而通之蔚为大家者究不可多得。盖饮食虽为小道,也要有赖于才。名厨难得,犹之乎戏剧的名角,一旦凋谢,其作品便成《广陵散》矣。”

32. 当今世上

33. 我永远不能忘记最悲惨的一幕送行。一个严寒的冬夜,车站上并不热闹,客人和送客的人大都在车厢里取暖,但是在长得没有止境的月台上却有一堆黑压压的送行的人。有的围着斗篷,有的脚尖在洋灰地上敲鼓似的乱动。我走近一看全是熟人。

34. “千金买房,万金买邻”话是不错,但是谈何容易?谁也料不到,楼上一家偶尔要午夜跳舞,蓬拆之声盈耳;隔壁一家常打麻将,连战通宵;对门一家养哈巴狗,不分晨夕的吠影吠声,一位新来的住户提出抗议,那狗主人忿然作色说:“你搬来多久?我的狗在此已经吠了两年多。”街坊四邻不断的有人装修房屋,而且要装修得像电视综艺节目的背景,敲敲打打历时经旬不止。最可怕的是楼下开了一家汽车修理厂,日夜服务,不但叮叮当当响起敲打乐,而且漆髹焊接一概俱全,马达声、喇叭声不绝于耳。还有葬车出殡,一路上有音乐伴奏,不时的燃放爆竹,更不幸的是邻近有人办白事,连夜的唪经放焰口,那就更不得安生了。“大隐隐朝市”,我有一位朋友想“小隐隐陵薮”,搬到乡野,一走了之,但是立刻就有好心的人劝阻他说:“万万不可,乡下无医院,万一心脏病发,来不及送院急救,怕就要中道崩殂!”我的朋友吓得只好客居在红尘万丈的闹市之中。

35. 但历史是前进的,在今天,人们已经能够更好地理解、看待文学与政治的关系。那些在某些时代遭受非议谴责的大家,并未被读者遗忘。梁实秋逝世以后,大陆出版社争相出版他的文集,其1939年的散文集《雅舍小品》早已成为畅销书而被一版再版。现在读者提起梁实秋,都会很自然地想到他著名散文家、翻译家,以及莎士比亚研究权威等身份,不会再有“资本家”、“乏走狗”之类联想了。

36. 我不愿送人,亦不愿人送我。对于自己真正舍不得离开的人,离别的一刹那像是开刀,凡是开刀的场合照例是应该先用麻醉剂。使病人在迷蒙中度过那场痛苦,所以离别的苦痛最好避免。一个朋友说:“你走,我不送你。你来,无论多大的风雨,我要去接你。”我最赏识那种心情。

37. 能够谈得起人生的人,大概上就应该有这样的本事吧!

38. 记得在朋友圈里看过一篇文章,叫《爱谈人生是种病》。其实,人生有啥不可谈的?但如果谈得无趣且还要拉着别人硬谈,那确实是种病,而且还病得不轻。

39. 《雅舍》仿佛就是《陋室铭》的衍生——展现了儒家文化里的“安时处顿”“独善其身”以及“中和之道”。其中既有儒家的冲和,又有庄子的通达,以平凡的琐事表达对于生命的悲悯、个体的尊重、常态的向往。雅舍之“雅”并非在物质上的精致与富足,而在于性情的高雅和操守的坚持。且不谈阳春白雪,即便是最普通的柴米油盐,衣食住行,其中都透露对生活从容洒脱,对世情百态诚敬谦让的文化精神。

40. 所谓“耳畔频闻故人死,眼前但见在少年多”,正是一般中年人的写照。

41. 梁实秋(1903年1月6日—1987年11月3日),浙江省杭县(今杭州)人,出生于北京,原名梁治华,字实秋,笔名子佳、秋郎、程淑等。中国现当代散文家、学者、文学批评家、翻译家景星学社社员。

42. 中华五千年灿烂文化里,有多少人拜倒在‘美食’的裙下。文人墨客更是甘之如饴。

43. 民国七十三年三月三十日

44. 梁实秋先生的作品,是在林海音的散文中才知道实秋先生和她的交情,才慢慢的接触实秋先生的作品。

45. 人生却是如此,这些文章在一起既是生活百态,也是 一个人的一生。所观所感在加上其所述,要是现在某个现世青年再来写这样的文章,我敢保证,风味肯定不如实秋先生的好,第一不仅现世青年没有梁实秋先生那样的生活背景,实秋先生那么大的岁数,要是现在活着肯定有百年余岁,文章中按照抒写的背景,那些人物都至少是千禧之年,清朝末代,减辫子正处于一个争论的年代,男的在现世除了改善了不洗澡怕损伤元气以外,其他的在现世基本都仍存现状,好比嬉皮士青年,前几年在我还读初中的时候,不正是当时盛行的非主流?男的经常穿着 ,不到女人有了抱怨,才换掉?乞丐现状和以往只是变换了手法,利用强大的PS把合成的病患照片,并贴在绯红的纸上,各类医学报告书,他们摒弃了以前前辈们拖着嗓子喊奶奶/祖宗的称呼,只是寒酸的衣服,令人心发软的外貌依旧。

46. 这节课的第二讲是细致观察。例如他讲拥挤:“既上车之后,不消说可以听到下列各种的呼声:‘哎呦!你看看我的脚’‘别挤哟!’‘喂,你趴在我的身子上了!’‘没得办法!’‘你倒是拉住上面的把手啊’”这般细致的描写,光凭想象可是达不到的,“汽车尚未停稳,一群人蜂拥而上,结果是车上的人不得下来,下面的人也不得上去,一阵混战之后,上面的人倒是下来了,下面的人除了儒弱文雅的之外到也都上去了。然而费掉‘民力’不少。”细致地观察品味会让生活更加丰富,写作更有素材,而不是乱七八糟地瞎想。当你致力于观察生活的一点一滴时,你会发现很多很多平时未注意到的有趣的事情。就比如拥挤,我从来没有认真观察甚至从来没有注意到它,可它确确实实地存在着,当梁实秋娓娓道来之时,方是“噢,原来如此!”

47. 过年回乡,在高铁候车厅里,遇见了这本书。在畅销书前几位的

48. 说实话,这本书让我很感动。梁实秋先生,用简洁、带点幽默的笔法,写了日常生活中,看上去不过如此的琐碎:懒惰、生病、中年、老年、厨房、散步他的观察如此细腻,思考如此清新,散发出不可抑制地对生活的热爱。对琐碎日常的热爱。

49. “雅舍”虽然是一栋陋居,但在梁实秋先生的笔下写来,却是如此的美丽而优雅。一个人有许多方面可以表现梁实秋的才华。画家拉斐尔不是也写过诗吗?诗人但丁不是也想画吗?“雅舍小品”不过是梁实秋先生的一面。许多人喜欢梁实秋这一面,虽然这并不是梁实秋的全貌。梁实秋先生还是中国迄今为止唯一一个独立完成莎剧莎诗汉译工程的翻译家。

50. “人生的路途,多少年来就这样地践踏出来了,人人都循着这路途走。你说它是蔷薇之路也好,你说它是荆棘之路也好,反正你得乖乖地把它走完。”梁实秋在自己的文章里这样定义“人生”,既然人生无论如何都要走完,选择怎样的路途就决定了怎样的人生,可惜现在人们的生活节奏是越来越快,要说是食不知味、夜不能寐也毫无夸张,生活的攀比、工作的压力使人们忽视了生活中的真正的滋味,而梁实秋在这本散文集《人生不过如此而已》就注意到了生活中的点滴,让读者感受到那适意的生活。

51. 所以,人生不是不可谈,但关键是看谁谈,以及怎么谈。有幸读过梁实秋的《人生不过如此而已》之后,便愈发得对此话深有体会了。

52. 快乐是在心里,不假外求,求即往往不得,转为烦恼。所谓快乐幸福乃是解除痛苦之谓。没有痛苦便是幸福。

53. 《南游杂感》、《小声些!》、《让座》、《住一楼一底房者的悲哀》《雅舍》、《孩子》、《女人》、《男人》《谦让》、《衣裳》《旅行》《梁实秋文集》、《男人》、《造谣学校》、《脏》《约翰孙的字典》、《圆桌与筷子》、《又逢癸亥》、《影响我的几本书》《鹰的对话》、《饮酒》、《忆青岛》、《衣裳》《雪》、《写字》、《小花》、《下棋》《洗澡》、《吸烟》、《退休》、《同学》《唐人自何处来》、《痰盂》、《谈友谊》、《台北家居》《所谓“文艺政策”者》、《双城记》、《时间即生命》、《诗人》《烧饼油条》、《山》、《莎翁夫人》、《莎士比亚与性》《桑福德与墨顿》、《赛珍珠与徐志摩》、《穷》、《请客》《签字》、《乞丐》、《排队》、《怒》《年龄》、《猫的故事》、《麦当劳》、《骂人的艺术》《麻将》、《聋》、《梁实秋语录》、《廉》《理发》、《老年》、《懒》、《垃圾》《快亦不哉》、《讲价》、《健忘》、《喝茶》《狗》、《窗外》、《沉默》、《白猫王子五岁》《白猫王子六岁》、《睡》、《中年》、《客》《脸谱》、《送行》、《旅行》、《“旁若无人”》《鸟》、《书房》、《寂寞》、《观光》《代沟》、《吃相》、《拜伦》、《白猫王子七岁》《关于鲁迅》

54. 关于梁实秋美文和梁实秋的美文的句子就分享到这了,不知道你从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吗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

55. 梁实秋作品

56. 梁实秋散文集精选(1)白猫王子六岁

57. 读梁实秋的散文要有雅量,要有追求雅致生活的态度,要恬淡从容。摩挲着梁实秋这本雅致生活指南,叹人生不过如此,与其龟缩于不堪与苟且,不如放眼诗意和远方。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标签: 梁实秋的美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