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oducts
面书号 2025-01-10 08:55 13
在繁华的市井中,一场突如其来的瘟疫,如同一把无形的利剑,横亘在人们的生活之间。诗篇,字字句句,都在诉说着这场灾难带给人们无尽的苦痛与哀愁。
1. 孔子云:“何陋之有?”
2. 中国古代关于清明、七夕、重阳节的诗词很多,请你选择其中一个节日,写出相关诗词的连续两句。
3. 只要是以写登高来表达志趣或情怀的古诗句即可。如“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或“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4.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用互文的表现方法来描写边塞苦寒生活的句子是, 。
5. 诸葛亮在《出师表》中向后主刘禅提出的最重要的一条建议是: , 。
6. 《浣溪沙》中 , 被誉为“天然奇偶”。
7. 《蒹葭》写清秋萧瑟景象的诗句是 , 。
8. 在《春望》中,春天的花开鸟鸣反而使诗人杜甫生出忧国和思亲之情,即所谓“ , ”。
9. 正当诗人陶醉于这夏日美景的时候,忽然飘来一阵花香,香气沁人心脾,诗人精神为之一振。诗的最后一句“满架蔷薇一院香”,又为那幽静的景致,增添了鲜艳的色彩,充满了醉人的芬芳,使全诗洋溢着夏日特有的生气。“一院香”,又与上句“微风起”暗合。
10. 范仲淹在《渔家傲》中直接抒写征人忧国思乡的情感句子是 ,。
11.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表现了雄浑,开阔的意境。古诗词中有很多这样的写景诗句,请写出你最熟悉的连续两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2. (泰安)巍巍泰山,举世闻名。早在古代,歌咏泰山的名言佳句就不胜枚举。请任意写出其中完整的一句,并注明作者。
13.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14. 笫三层八句,镜头转向一个贫妇人,她被捐税弄得破了产,现时只能以拾麦穗为生,这是比前述阖家忙于收麦者更低一个层次的人。你看她的形象:左手抱着一个孩子,臂弯里挂着一个破竹筐,右手在那里捡人家落下的麦穗。这有多么累,而收获又是多么少啊!但有什么办法呢?现在是收麦的时候,还有麦穗可捡,换个别的时候,就只有去沿街乞讨了。而她们家在去年、前年,也是有地可种、有麦可收的人家呀,只是后来让捐税弄得走投无路,把家产,土地都折变了,至使今天落到了这个地步。第四层六句,写诗人面对丰收下出现如此悲惨景象的自疚自愧。
15.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中有“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的句子,《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一诗中与之意思相近的句子是 , 。
16. 马是画家的爱物,亦常走入文人的笔端,在许多古诗、词、曲中都留下了马的足迹,请从中选取你所熟知的含“马”的连续两句,并标明作者或题目。
17. 请你从积累的古诗中写出一个与“大海”有关的完整诗句:
18. 《黄鹤楼》一诗中的颈联描写了诗人崔颢站在黄鹤楼上所见的景象 , 。
19. 请写出一句古代有关待人处世的名言警句。(课内外皆可)
20. 写出古诗词中与月亮有关的一个诗句。
21. 一个普通的农庄,一回鸡黍饭的普通款待,被表现得这样富有诗意。描写的是眼前景,使用的是口头语,描述的层次也是完全任其自然,笔笔都显得很轻松,连律诗的形式也变得自由和灵便了。诗中给读者的感觉是,这种淡淡的平易近人的风格,与作者描写的对象——朴实的农家田园和谐一致,表现了形式对内容的高度适应,恬淡亲切却又不是平浅枯燥。它是在平淡中蕴藏着深厚的情味。一方面固然是每个句子都几乎不见费力锤炼的痕迹,另一方面每个句子又都不曾显得薄弱。比如诗的头两句只写友人邀请,却能显出朴实的农家气氛;三四句只写绿树青山却能见出一片天地;五六句只写把酒闲话,却能表现心情与环境的惬意的契合;七八句只说重阳再来,却自然地流露出对这个村庄和故人的依恋。这些句子平衡均匀,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意境,把恬静秀美的农村风光和淳朴诚挚的情谊融成一片。这是所谓“篇法之妙,不见句法”(沈德潜《唐诗别裁》),“不钩奇抉异……若公输氏当巧而不巧者”(皮日休《郢州孟亭记》)。他把艺术美深深地融入整个诗作的血肉之中,显得自然天成。这种不炫奇猎异,不卖弄技巧,也不光靠一两个精心制作的句子去支撑门面,是艺术水平高超的表现。譬如一位美人,她的美是通体上下,整个儿的,不是由于某一部位特别动人。她并不靠搔首弄姿,而是由于一种天然的颜色和气韵使人惊叹。正是因为有真彩内映,所以出语洒落,浑然省净,使全诗从“淡抹”中显示了它的魅力,而不再需要“浓饰盛妆”了。
22. 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23. 《醉翁亭记》中描写朝暮之景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4.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此事古难全”里的“此事”是指: , 。
25. 《观刈麦》这首诗大约作于公元805年(唐宪宗元和元年)至806年(元和二年)间,是白居易任陕西盩厔(今陕西省周至县)县尉时有感于当地人民劳动艰苦、生活贫困所写的一首诗。是作者早期一首著名讽谕诗。县尉在县里主管缉捕盗贼、征收捐税等事。正因为白居易主管此事,所以他对劳动人民在这方面所受的灾难也知道得最清楚。
26.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27.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28. 《捕蛇者说》中点明全文主旨的句子是 ,点明写作此文目的的句子是 。
29. “八百里洞庭凭岳阳壮阔,两千年赤壁览黄鹤风流”是05年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上层出的一幅对联。请写出含有“岳阳”或“黄鹤”的诗句。
30. 白居易在《钱塘湖春行》中借莺燕的活动来传达春天来临的信息并表达自己喜悦之情的诗句是 , 。
31.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跟“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意境相似的诗句是: , 。
32.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33.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34. 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35. 《马说》一文中揭示千里马被埋没的直接原因的句子是 。根本原因的句子是 。
36. 纵观古今中外,凡成就一番事业的人士,他们在成功与挫折面前始终保持着“ , ”的良好心态。(用《岳阳楼记》中的一句名言填空)
37. 《桃花源记》中描绘桃花林中草美花繁的语句是: , 。
38. 朱自清的《春》中描写春雨细密、轻盈特点的比喻句是:
39. 臣本布衣,躬耕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谘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40.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41. 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现;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42. 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已足
43. 六句写山村生活情趣。面对场院菜圃,把酒谈论庄稼,亲切自然,富有生活气息。结尾两句以重阳节还来相聚写出友情之深,言有尽而意无穷。
44. 李商隐《无题》的 , 是诗中的警句,现常用来赞誉那些为事业,为他人无私奉献、鞠躬尽瘁的人。
45. 然而当舟船沿港湾进入大海,奇景忽开,水面一平如镜,川后既令江水安流,八首八足八尾背青黄的朝阳谷神水伯天吴,虽然脾气暴虐,此时却也“静不发”,仿佛都在迎接诗人的来游。于是他高张云帆,泛舟海上,随意掇取那形如龟足的石华,那其大如镜白色正圆的海月。而当他抬头回望时,溟海无涯,心情也竟如坐下的轻舟而起凌虚凭空之想。
46. 此诗的情理又都在自然精美的写景记游中自然地体现。“扬帆采石华,挂席拾海月”,海产珍奇,而俯拾皆是,可见诗人扬帆于暖风静海中盈满心胸的恬适之感,于是下文请从任公适己顺天之想也就水到渠成了。鲍照评谢诗云“如初发芙蓉,自然可爱”(《南史·颜延之传》),正是指的这种中充实而溢于外,风华流丽而不伤于巧的语言特色。
47.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48. 坐观垂钓者 徒有羡鱼情
49. 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
50. 古诗词中,有许多表现诗人虽身处逆境仍能乐观向上的诗句。如:_________(作者)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1. 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52. 《陋室铭》中写主人公与文人雅士交往的诗句是 , 。
53. 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
54.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55.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56. 抒发思乡之情是我国古代诗词中的一个永远的主题,其中有许多名句,如“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请写出表达这一主题的连续的两句。(课内外不限)
57. 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
58. 马作的卢飞快 弓如霹雳弦惊
59. 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60. 《出师表》中揭示先汉兴隆原因的语句是: 。
61. 登高,不仅能开阔视野,而且能展示人的境界。请写出古人以写登高来表达志趣或情怀的两句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62. 全诗分四层,第一层四句,交代时间及其环境气氛。"农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下文要说的事情就发生"人倍忙"的五月。这两句总领全篇,而且一开头就流露出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一派丰收景象,大画面是让人喜悦的。可是谁又能想到在这丰收景象下农民的悲哀呢?
63. 已所不欲,匆施于人。或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
64. ①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65. 落花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66. 矗骸对姥袈ゼ恰分忻栊础岸赐ピ乱埂本吧募妇洌? , 。 , 。
67. 《扁鹊见蔡桓公》中表现蔡桓公对医生持有偏见的语句是: 。
68. 欣逢母校百年校庆,一位海外归来的老学者回顾母校的百年沧桑之后,又对满堂青年学子深情地说道:“ , 。”(用《沁园春雪》中的名句填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