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oducts
面书号 2025-01-05 12:40 5
1. ②中国的园林是很发达的。北京故宫三大殿的旁边,就有三海,郊外还有圆明园、颐和园等等,这是皇帝的园林。民间的老式房子,也总有天井、院子,这也可以算作一种小小的园林。
2. ⑦几年后爱心小组的事迹不知怎么被一个晚报的记者知道了,在几次三番的报道之后,爱心小组的事情大家都知道了。那年爱心小组成了整个公司最亮丽的风景,记者采访他,但他拒绝了。他说,爱心是不需要声张的。
3. ⑤被命运的大书影响过的人,不会轻易被生活打败。在这个世界上,有经历过大起大落大荣大辱,九死一生而百折不挠的人,有遭遇过多舛的命运,遭受过灭顶的打击而顽强拼争过来的人,读这些人物的著作或传记,常常让人热血喷涌,灵魂震撼。这样的书,连缀在字里行间的,都是精神之钙。读它,可以厚重人的内涵,使人变得刚强勇毅,不畏强暴,不畏艰险,从而淡定地面对生活呈现给自己的一切。
4. 审美的趣味固然会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也应该变化,但长期的由历史凝聚、熏陶的审美习惯,也是一个重要的因素,因为我们脚所踏的还是几千年来祖先践踏过的泥土。
5. 文章又以感慨收束,“实欲界之仙都”,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自从谢灵运以来,没有人能够欣赏它的妙处,而作者却能够从中发现无尽的乐趣,带有自豪之感,期与谢公比肩之意溢于言表。
6.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7.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8. ⑶我忙去接。瓶子里是香油,包裹里是鸡蛋。我记不清是十个还是二十个,因为在我记忆里多得数不完。我也记不起他是怎么说的,反正意思很明白,那是他送我们的。
9. 文中写的确是江南风物,然而这样的山林泉壑,又是江南所常见的。为什么他能把自然界中常人还不曾体验到的美感,以数十字摄取到笔底呢这里也有作者自己的“境界”。
10. ②那次科务会开得很艰难,最后,他向大伙摊了牌,他说想成立一个爱心小组,但并不需要大家的钱,只要大家把浪费的东西节约下来就可以了。他指定了一个负责人,列了一个废品回收的清单,并要负责人设立一个账目单,最后他要大家签字认可,并承诺不管这些钱做什么,都要以科室爱心小组的名义。
11. 中无杂树芳草鲜美(
12. 一个社会总有幸运者和不幸者,幸运者有责任关爱不幸者,关注他们的命运,让他们过上好日子,帮助改善他们的处境。作者回想起来,对老王的关爱还很不够,所以感到愧怍(3分)
13. 山河的壮美,是自古以来人们共同谈赏的。这里的高峰插入云霄,清流澄澈见底,河流两岸悬崖峭壁,在阳光下各种光彩交相辉映。苍青的密林和碧绿的竹子,一年四季常青葱翠。每当早晨,夜雾将要消歇,可听到猿猴长啸,鸟雀乱鸣;每当傍晚,夕阳将落,可见到水中的鱼儿竞相跳跃。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自从谢灵运之后,还没有人能置身这佳美的山水之中。
14. ⑥这个小房间和外部是隔离的,但经过窗子和外边联系起来了。没有人出现,突出了这个小房间的空间美。这首诗好比是一幅静物画,可以当作塞尚画的几个苹果的静物画来欣赏。
15. 第二种说法认为是谢朓。王家葵《陶弘景丛考》说:“《陶隐居集》中有《答谢中书书》一篇,谢中书应即谢朓,据《南齐书》本传,朓建武初曾“掌中书诏告”,故得称“谢中书”,至建武二年(
16. 有这样一种说法:诗也好,文也好,作者写完,还只是完成了一半,只有加上了读者的创造性阅读,读者与作者的思想感情穿越时空碰撞出了火花,这篇作品才算真正完成。
17. ③读书是智慧的行为,而这种行为本身,却可以引领一个人走向更大的智慧。一个人在自我精神的世界里,能够始终恬淡愉悦,一定是一本本的书,为他的心灵,暗开了一扇扇门,默指了一条路,所以才活得豁然开朗,意境层生。而所有这一切,都是书的智慧,对人的提升与引领所致。愚昧的人,一辈子像行进在暗夜之中,只能随波逐流,浑浑噩噩活过;而智慧的人,书是心中永远的明灯,引领自己时时清醒,步步睿智,最终走出完美的人生。
18. 答题要点:允许考生有自己个性化的见解,关键要能自圆其说。有自己明确的观点;有较充足的依据、能自圆其说。例一:从文本阅读感受或生活体验出发,赞同作者的观点……例二: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有独到的见解,且能自圆其说……例三:从辩证的角度出发,强调不同的情况应用不同的方式。
19. ④窗子在园林建筑艺术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有了窗子,内外就发生交流。窗外的竹子或青山,经过窗子的框框望去,就是一幅画。颐和园乐寿堂差不多四边都是窗子,周围粉墙列着许多小窗,面向湖景,每个窗子都等于一幅小画。而且同一个窗子,从不同的角度看出去,景色都不相同。这样,画的境界就无限地增多了。
20. ①他调到这个科室不久,就发现科室存在着大量的浪费问题。比如纸张,很多没有用就扔到废纸篓里了。比如剩菜剩饭,每次看到那半盆半盆的剩饭,他的心里就疼。他知道要想改变大家的习惯很难,尽管他也想了很多办法,大家表面上也收敛了许多,但内心里并不买他的账,他不在的时候依旧我行我素。这一切他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作为一科之长,他觉得有必要改变这种现状。
21. ①书香,是生命永恒的香味。一个人,若手头,桌头,床头,总有悦心的书陪伴,是一生的幸事。书在左右,或信手闲翻,或倾心品赏,芬芳盈口,满心余香,所得的,都是生命的真意趣,大滋味。
22. 陶弘景一度出仕南齐,但不交外物,心如明镜,特爱松风,闻响欣然,顾惜光景,老而弥笃。《南史》本传称他“遇物便了,言无烦舛”。此文只有68字,语言淡泊,境界宁静,与作者个性有共通处。
23.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山水之美,是古往今来人们共同谈论的话题。究竟如何之美?让我们一起读一读“高峰入云――沉鳞竞跃”。全体朗读这一部分。
24. 略。2c3.惶一皇明一名与一于籍一藉4.b5.d6.d7.(
25. ④半年下来,负责人对大家公布了回收废品积攒的钱,90多元。大家都露出了微笑,他更是喜在眉梢。第一笔爱心捐款他们寄给了西部母亲水窖工程,很快对方就寄来了感谢信。第一次的成功让大家感觉到了一股无形的凝聚力,回收废品的情绪空前高涨。
26. 匹马戍梁州关河梦断何处(
27. ⑥第三年的时候,因为工作需要,他被调往另一个单位。他对大家说,希望能把爱心小组坚持下来,并表示自己永不退出。大家都接受了他的嘱托。后来又有一些人参加进来,他们捐出的数目一次比一次多,当然他们并没有声张,举手之劳,不足挂齿啊。
28. 罗丹说:生活中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在我们的生活中,类似于爱心小组这样默默地奉献爱心的人和事很多。请你根据你的生活实际,谈谈你的发现。(3分)。
29. ⑥读书的人不会孤独。一本本书,就是一个个心灵的朋友,在独酌的时候,它会与你同饮;在孤寂的时候,它会与你静坐。它是平淡的朋友,不喧哗,不招摇,以自身的智慧丰富着你的智慧,以自身的儒雅引领着你的儒雅,以自身的内涵厚重着你的内涵。它不说话,却无时无刻不在催促着你的思索。它以自己的简单,成就着你的丰富,它以自己的开放与接纳,完善着你的精神世界。
30. 我家襄水曲,遥隔楚天端(
31. “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文章又以感慨收束,“实欲界之仙都”,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自从谢灵运以来,没有人能够欣赏它的妙处,而作者却能够从中发现无尽的乐趣,带有自豪之感,期与谢公比肩之意溢于言表作者从欣赏景物中发现无穷的乐趣同时能与谢灵运这样的林泉高士有志向道同之处,生发出无比的自豪感,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与喜爱之情。
32. ⑧颐和园有个匾额叫“山色湖光共一楼”。这就是说,这个楼把一个大空间的景致都吸收进来了。苏轼诗“赖有高楼能聚远,一时收拾与闲人”就是这个意思。颐和园还有个亭子叫“画中游”。“画中游”,并说这亭子本身就是画,说,这亭子外面的大空间好像一幅大画,你进了这亭子,也就进入到这幅大画之中。所以明人计成在《园冶》中说:“轩楹高爽,窗户邻虚。纳千顷之汪洋,收四射之烂漫。”
33. 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
34. 品析“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句中加点字的表达作用。...“歇”“颓”拟人,赋予事物(晓雾、夕日)以人的感情和行为,有过程,生动形象,又激发人的想像,充满生命气息。“鳞”字是用借代,增加了语言表现力,文学色彩浓厚。
35. ⑦时光流逝,岁月不言,生命一天天在书香的濡染中,会变得愈加醇厚耐品,一种灵魂的香味,自然会生发出来,飘逸四散。那如兰的一缕芬芳,就是我们留存在这个世界上最美的痕迹。
36. ①见面就询问老王的病情。②付给他香油和鸡蛋的钱。③怕他摔倒,站在楼梯口看他下楼。④老王走后,对自己没有请他坐坐喝茶感到抱歉。(3分,答出3点即可)
37. ⑴有一天,我在家听到打门,开门看见老王直僵僵地镶嵌在门框里。往常他坐在蹬三轮的座上,或抱着冰伛着身子进我家来,不显得那么高。也许他平时不那么瘦,也不那么直僵僵的。他面如死灰,两只眼上都结着一层翳,分不清哪一只瞎,哪一只不瞎。说得可笑些,他简直像棺材里倒出来的,就像我想像里的僵尸,骷髅上绷着一层枯黄的干皮,打上一棍就会散成一堆白骨。我吃惊地说:啊呀,老王,你好些了吗?
38. 短文中的山川之美,美不胜收,你头脑中浮现了怎样的画面?请任选一个角度,用“这里有_____之美,你看______”的句式给大家描绘一番。例:“这里有山水交映之美,‘高峰入云,清流见底’,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山的倒影给水铺上异彩,水的动势给山增加了活力。山水相伴相映,情味盎然。(展示PPT,生讨论)
39. 译: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景色了。
40. 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41. 译: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传来猿猴、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
42. 动静相衬之美。高峰为静,流水为动(形体)。林青竹翠为静,五色交辉为动(色彩)日出雾歇为静,猿鸟乱史鸣为动;日落山暝为静,游鱼跃水为动(声响)。
43. 惟吾德馨(
44. ⒂我回家看着还没动用的那瓶香油和没吃完的鸡蛋,一再追忆老王和我对答的话,捉摸他是否知道我领受他的谢意。我想他是知道的。但不知为什么,每想起老王,总觉得心上不安。因为吃了他的香油和鸡蛋?因为他来表示感谢,我却拿钱去侮辱他?都不是。几年过去了,我渐渐明白: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
45. 谢中书即谢徵,其任中书郎时,弘景已70有余。文一开头说:“山川之美,古来共谈”,下面即举他所隐居的山川之美,意思是,此处也堪称一绝,山水竹石之处,还有早晨的猿鸟,傍晚的游鱼,程颢所谓“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文末的谢康乐为刘宋谢灵运,他也爱好山水,写了不少山水诗,后来被杀,末句可能有悼念之意。
46. ⑽周末,女儿潇潇从寄宿幼儿园回来,我带她去海边,远远看见小女孩和她的母亲在离人群较远的沙滩上玩。我忽然有点冲动:“潇潇,想不想交个新朋友?你看,那位小朋友就住在我们家对面,很可爱的。但是,小朋友的右手没有拇指,做朋友时,不能盯着她的右手看,也不能表示好奇。”潇潇很奇怪,问:“为什么?”?>
47. 《桃花源记》一文作者设计渔人再找到桃花源而不得,刘子骥“未果”,这样设计有什么用意?为什么作者要设计这样的结局?联系作者的生平简要分析。
48. 答谢中书书是南朝文学家陶弘景写给朋友谢中书的一封书信。文章以感慨发端,言有高雅情怀的人才可能品味山川之美,将内心的感受与友人交流,是人生一大乐事,反映了作者娱情山水的思想。作者正是将谢中书当作能够谈山论水的朋友,同时也期望与古往今来的林泉高士相比肩。
49. 总结:看来,古人笔下的山川之美也能引起我们的共鸣。时光流转不停,可是对自然山水的热爱却是人类永恒的情感啊!全体朗读“高峰入云――沉鳞竞跃”,读出美感。
50. 自康乐以来,为复有能与其奇者——自从谢灵运以来,没有人能够欣赏它的妙处,而作者却能够从中发现无尽的乐趣,带有自豪之感,期与谢公比肩之意溢于言表。
51. 作者从欣赏景物中发现无穷的乐趣。同时能与谢灵运这样的林泉高士有志向道同之处,生发出无比的自豪感,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与喜爱之情。
52.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
53. 指导学生读课文(多媒体显示优美的山水图画),教师配乐朗诵。读毕,教师提示朗读节奏:全文每句基本上读两拍。提醒“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yù)其奇者。”的读法
54. ⑾“因为小朋友没有拇指已经很伤心了,或许在很久以前丢掉拇指的事她已经忘了,伤心也成为过去了,问她,等于提醒她记起丢了拇指的事,她会很伤心的。”
55. 答谢中书书是陶弘景俊赏山林、心灵净化之后所作。这篇文章当为陶弘景晚年的作品。对于谢中书为谁,迄今为止共有四种说法。第一种说法认为是谢微(一作谢徵)。见《六朝文絜》眉间批注,朱东润的《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沿其说。
56. 夏谢朓出守宣城,友朋唱和乃呼为“谢宣城”不称“谢中书”矣,如沈约有《和谢宣城》。
57.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58. ⑼我把他包鸡蛋的一方灰不灰、蓝不蓝的方格子破布叠好还他。他一手拿着布,一手攥着钱,滞笨地转过身子。我忙去给他开了门,站在楼梯口,看他直着脚一级一级下楼去,直担心他半楼梯摔倒。等到听不见脚步声,我回屋才感到抱歉,没请他坐坐喝口茶水。可是我害怕得糊涂了。那直僵僵的身体好像不能坐,稍一弯曲就会散成一堆骨头。我不能想像他是怎么回家的。
59. ③他的工作做得很到家,又是领导。大家都没有说什么,但是浪费的现象却明显少了很多。那些用完的废纸都回收在一个大纸箱里,一些瓶瓶罐罐放在另一个大纸箱里。剩饭剩菜没法回收,他就号召大家互相监督。在爱心的名义下,大家都做得有条不紊,没有人想在这方面不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