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oducts
面书号 2025-01-04 19:42 6
1. 言之无文,行而不远”,运用比喻的修辞不仅彰显文采,还使论证生动活泼,使抽象的道理给人以视觉的具象感,印象深刻。
2. 注意到没有?上面一段也是运用了段内对比,既有两人之间的横向对比,也有两个人自身的纵向对比。
3. 本段荀子进一步丰富了自己的论证技巧:正反对比。对比手法的确是一种很有效的论证方法,两相比较,一目了然,值得学习。
4. 道路不是自然形成的,而是先驱者披荆斩棘开辟出来的;钢铁不是从地下直接挖出来的,而是在熊熊的大火中熔炼出来的;老练的舵手是在与大风大浪、激流暗礁的拼搏中闯出来的;英雄战士的钢筋铁骨,都是从艰苦卓绝的境遇中锻炼出来的。
5. 儒道两家都曾用行路来形象地论述了积累的重要性。《老子》中说:“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而荀子《劝学》中则说:“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6. 荀子在《劝学》中开头用比喻说理,分别以“”和“”说明“青”和“冰”的形态和性质在一定条件下会发生变化,。
7. 骐骥”、“驽马”对比,说明主观条件的好坏,不是学习的决定因素,坚持不懈才是学好的关键;“锲而不舍”,“锲而舍之”对照,说明只有坚持不懈、持之以恒,才会有所成就。说明做到积累就要坚持不懈。
8. 在对比手法的运用上,《劝学》也很有特色。如在说明学习要善于积累的道理时,作者先后以“骐骥”与“驽马”、“朽木”与“金石”作对比,说明“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充分显示出“不舍”对于学习的重大意义。在阐述学习要专心致志的道理时。
9. 荀子在《劝学》中,用车马助行的比喻,阐明借助和利用外界条件的重要作用的三句是:“,,。”
10. 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11. 《劝学》中为了说明君子善于借助外物,先分析了见者远,闻者彰的原因,接着以车马代步为喻,说道:“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12. 长期学习礼义(“积礼义”),就会成为君子;圣人也只不过是“人之所积”。这就好像越人安越,夏(中原)人安夏那样,习惯成自然而已。
13. 生命是山,我们无法预估它的长度,我们却可追求它的高度。生命是路,它是由一块块不起眼的沙石组成的,而不是铺金布银,平平淡淡中尽显生命之完美。生命是一叶扁舟,航行于茫茫沧海之中,只有经历暴风雨的洗礼,才会迎来明天海上初升的太阳。
14. 课后记:本文多用对偶,夹用排比,读起来琅琅上口,学生背起来难度不大;大量运用贴近生活的比喻阐明事理,学生基本能够理解。分析课文时,我注意与学生生活联系起来,让学生真正认识到本文论述的学习意义、作用、态度、方法,并用以指导学生日后的学习。学生初中基础不够扎实,在一些文言知识的掌握上有一定的难度。
15. 两千多年来,《劝学》久传不衰,也一直入选高中《语文》教科书,继续发挥着不朽的引导功力,哺育着一代代青少年茁壮成长。
16. 比喻论证法。比喻论证是一种用具体、生动、形象的事物作比喻,来证明较抽象道理的论证方法。
17. 明确:学生不难得出本段中强调的三种优秀品质——积累、恒心、专注,以及正反对比论证的方法。
18. 荀子在《劝学》中,强调积累善行能够成就美德,使人达到极高的思想境界的三句是:“,,。”
19. 荀子在《劝学》中,用借助船只能够横渡江河的比喻,阐明借助和利用外界条件的重要作用的三句是:“,,。”
20. 荀子在《劝学》中,为了证明“学不可以已”的道理,运用了“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两个喻证,从而论证了人必须经过学习和参省才能达到“知明而行无过(矣)”的境界。
21. 点拨:可分为三层。第一层论述学习要积累,是先正面后反面设喻论述的。第二层论述学习要持之以恒,是反正、反正设喻论述的。第三层论述学习要专是先正面后反面设喻论述的。
22.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跬,半步。(利用结构及形旁来推断词义);无以,没有用来……的(办法)(如《荆轲刺秦王》“而卒惶急无以击柯”)
23. 前几日,妈妈叫我到阳台看一株盛开的花,有一朵花又小又丑,歪歪扭扭的,长的很奇怪。妈妈说她在花即将开时,帮它舒展了一下花瓣,就害它成这样了。我们也同这些花一样,要经历挣扎开来的历练,才能开出美丽的花,没有其他捷径。(联系现实)
24. 有恒心才能做成事情,本段最后又用蚯蚓和螃蟹作对比进一步论证了这个观点。蟹六跪而两鳌,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意为再好的条件如果没有恒心都将一事无成。
25. 这?个比喻句中的①至⑤是用来阐明学习的意义的,学习能够改变人的禀性,能够使人获取知识、增长才干;⑥至⑩是用来阐明学习的作用的,利用外物,效果明显,学习能够弥补不足;?至?是用来阐明学习的方法和态度的;?至?从正反两方面阐明学的方法,强调逐步积累;?至?从正反两面阐明学习的态度,强调持之以恒,强调坚持;?至?也阐明学习的态度,强调专心致志。
26. ——句中“神明”即“神灵”;“圣心”指完美的品德和最高的智慧;“自得”不是现代汉语中的合成双音词,“自”是自然,“得”是通;“而”是表示因果关系的连词。
27. 关于劝学第四段,作者先用两个比喻,从“积土”、“积水”推论到“人的积德”,正面论述积累的作用,说明学习上的成就是不断积累起来的。接着又用“不积跬步”、“不积小流”两个比喻从反面说明如果不积累就不能达到远大目标。这是本段第一个层次,说明学习要积累。
28. 运用了比喻论证的论证方法。本段作者用了五个比喻。“青出于蓝”、“冰寒于水”,说明事物经过一定的变化,可以提高。“直木为轮”说明事物经过一定的变化,还可以改变原来的状态。“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说明:肯下功夫。必见成效。——推论出人必须通过学习和参省才能达到“知明而行无过”的境地。本段是从总论学习的重要性这个角度来论述中心论点的。
29. 《劝学》中先设两个比喻,说明学习要注意积累,然后引出观点“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指出人只要努力学习,就可以具备圣人的思想。
30. 劝,鼓励、勉励。劝学,鼓励学习。题目观点化,接下来就看作者为什么鼓励,如何鼓励,效果怎么样了。
31. 荀子在《劝学》中,“(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通过“木”与“金”的变化来进一步说明客观事物经过人工改造,可以改变原来的状况。
32. 《劝学》中举例论证借助外物的重要性时说,终日殚精竭虑思考,却“不如须臾之所学也”,踮起脚极目远望,也“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33. 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兰槐之根是为芷,其渐之滫,君子不近,庶人不服。其质非不美也,所渐者然也。故君子居必择乡,游必就士,所以防邪辟而近中正也。
34. 《劝学》中认为君子需要通过广泛学习来提升自己的两句是“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35. 后来,遭人诽谤,荀子辞职,离开学宫,辞别游学40多年的齐国,入楚访问。前256年,楚令尹春申君黄歇,授荀子百里采邑,任命为兰陵令。
36. 高中课本中的《劝学》是节选的,三个段落,提出第一句话,单独做一节,可分成四个小节,构成完整的篇章。
37. 学习究竟应从何入手?又从何结束呢?答:按其途径而言,到《礼记》结束;就其意义而言,则从做书生入手到成为圣人结束。学到死方能后已。所以学习的教程虽有尽头,但进取之愿望却不可以有片刻的懈怠。毕生好学,才成其为人;丢弃了学习,又与禽兽何异。
38. 荀子?劝学?中“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两句拿“思”与“学”进行对比,强调了“学”的重要意义。
39. 教师出示问题:荀子在本段中强调了哪些优秀学习品质,除了运用比喻论证外还采用了什么样的说理方法?
40. 他反对迷信天命鬼神,提出人定胜天的思想;同时提出“人性本恶”的观点,但强调后天的环境和教育可以改变人性中的“恶”,因此,他特别重视人的学习,重视教育的作用。强调后天学习的重要性,认为后天环境和教育可以改变人的本性。
41. 善假于物也:于,介词,引出对象,可不译。(如《游褒禅山记》“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虫鱼、鸟兽,往往有得”)
42. 比喻论证的论点:学不可以已。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举例论证的论点: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正反论证的论点:强自取柱,柔自取束。对比论证的论点: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43. 如果)不停地刻下去,(那么)金石也能雕刻成功。蚯蚓没有锐利的爪子和牙齿,强健的筋骨,却能向上吃到泥土,向下可以喝到土壤里的水,这是由于它用心专一啊。螃蟹有六条腿,两个蟹钳,(但是)如果没有蛇、鳝的洞穴它就无处存身,这是因为它用心浮躁啊。
44. 山东省中语会常务理事、山东省作家协会会员、山东省写作学会理事、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理事、山东教育学会传统文化专业委员会副主任
45. 品味语文,就是品味生活。生活处处皆语文,语文时时有生活。君不见:自然万物、社会人生就是语文的母体,除此,语文就不称其为语文了。你在观赏自然风景时,在游览历史名胜时,在欣赏艺术作品时,在上网聊天时……你都在学习语文,在运用语文。
46. 对比论证,是议论文中把两种事物一种事物的两种情形或加以对照、比较后,推导出其间的差异,使结论映衬而出的论证方法对比论证的方法。
47. 荀子在《劝学》中从陆路、水路两个方面说明了君子借助外物的重要性,其中“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三句是从陆路角度说的。
48. 战国时期,奴隶制度进一步崩溃,封建制度逐步形成,历史经历着划时代的变革。许多思想家从不同的立场和角度出发,对当时的社会变革,发表不同的主张,并逐渐形成墨家、儒家、道家和法家等不同的派别,历史上称之为“诸子百家”。
49. 《劝学》中通过对见者远、闻者彰、致千里、绝江河的原因的分析,得出一个结论:“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50. 关于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当然还可以讲的更细更多,但百讲不如一练。相关训练习题和课件,可以去众公号寻找。
51. 诸子百家纷纷著书立说,宣传自己的主张,批评别人,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荀子是战国后期儒家的代表人物。
52. 平常的学习生活中要不断培养和增强自己的这种品质。教师在此处设置“缺点曝光台”和“优点展示厅”两个栏目,针对这三种学习品质,鼓励学生勇敢说出自己的不足,也大方说出自己做的比较好的方面,进而激励学生不断增强认识自我、反思自我、完善自我的勇气和信心,从而提高自己的学习修养。
53. 本段作者四组比喻论证了学习的巨大好处,犹如给人插上了一双翅膀,引导人们“学不可以已”,学可以使人成为“君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