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oducts
面书号 2025-01-04 06:07 3
1. 《陈情表》中,李密言及祖母近况时用了四个连句,“,。,。”,隐喻形象地表白了祖母大限临头,而自己只想完成一刹那的义务,享受一刹那的幸福而已。
2. 整篇《陈情表》密布着感情的浓云。在李密的笔下,展现出一位可亲可敬的慈祥的老人形象。她悯孙孤弱,躬亲抚养,对李密有着大恩大德。二人关系正如李密所言:,。,。
3. 三国魏元帝(曹奂)景元四年(263年),司马昭灭蜀,李密沦为**之臣。司马昭之子司马炎废魏元帝,史称“晋武帝”。泰始三年(267年),朝廷采取怀柔**,极力笼络蜀汉旧臣,征召李密为**洗马。李密时年44岁,以晋朝“以孝治天下”为口实,以祖母供养无主为由,上《陈情表》以明志,要求暂缓赴任,上表恳辞。?>
4. 《陈情表》中,李密希望晋武帝同情自己的遭遇,进而答应自己的请求。“,。”两句表现了他对武帝极其忠爱、无比尊崇、十分殷勤的心情。
5. 文体,是指独立成篇的文本体栽(或样式、体制),是文本构成的规格和模式,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是某种历史内容长期积淀的产物。它反映了文本从内容到形式的整体特点,属于形式范畴。文体的构成包括表层的文本因素,如表达手法、题材性质、结构类型、语言体式、形态格式,以及深层的社会因素,如时代精神、民族传统、阶级印记、作家风格、交际境域、读者经验等。文体的特征及其划分,往往取决于其层面结构中某些因素的强化、突出或变异。
6. 文体通常指由交际环境、交际目的的不同,而逐步相对稳定下来的篇章结构及言语总体格调。作为特定的程式,它既可以成为学科理论体系中的重要关注对象,又能为人们的应用提供最为切实的规则范例。正因为这样,相关的学科领域里边,如写作学、文艺学、语文学、语法学、修辞学、文章学等等,大都要论及该内容。(见《应用写作》2003年第9期《文体分类中的误区》)
7. 文体的客观存在是一种社会文化的需求,但更重要的是依赖于自身的独特的功能。德国姚斯在《走向接受美学》中认为:“文学的形式类型既不是作家主观的创造,也不仅是反思性的有序概念,而主要是一种社会现象。类型与形式的存在依赖于它们在现实世界中的功能。”每一种文体都具有其他任何一种体裁所无法取代的功能,以及审美效应。正如莱辛在《汉堡剧评》中所说:“各种体裁的诗歌不可能改善一切,至少说两种体裁不可能产生完全相同的完美效果;但是每一种体裁可以尽其所能做到最好的改善,而且在其范围之内做得比其他体裁更好——那才是它的特定目的。
8. 文体在某种意义上也可以说就是表达,就是选择,就是风格,甚至也可以说是一种强调。每种文体都具有某种对现实社会内容的表达功能,这是文体的本质特征,也是它产生和存在的前提。它在表达同一思想内容时,可以在对等的种种方式中进行选择,即选用最恰当的再现思想内容的形式外衣。作家在构思创作过程中,总要选择最符合创作意图和对象的某种体裁结构及其规定性。因为有人视文体为艺术创作的选择性。它往往以历来展现在作家面前的体裁可能的丰富性为前提。它能代表某个作家、某个时期、某……在于任何地方,只存在于文本的文本品格之中,或者用DH劳伦斯的话说,存在于它‘为语言意识而作斗争’之中”。在接受美学的观点看来,文体又是读者的一种强调。达克尔里法泰尔在《文体分析标准》中说:“文体被认为是在不改变意义的情况下给语言结构所传达的信息添加的一种强调(表达的、感情的或美学的)。这也就是说,语言表达,而文体强调。”
9. 文体的意义,主要不是来自于文体结构的自身属性,而根本上取决于某种非语言的个人或文化的特质,也可以说取决于某种民族文化的思维方式和心理机制等深层结构。而后者又归根结底受制约于-个民族的生存境况,以及它的生产力水平和生产关系。每一种文体只有当它的先决条件、它的文化为它获得了地位时才能存在。因此,文体从本质上说是一种受文化制约的相对观念。
10. 文体是内容和形式的统一。文本内容决定体裁形式,选择、运用哪种文体,取决于表现对象的特点以及作者反映的具体方式。任何文体都同其一定的表达内容相适应,新文体的产生依赖于新的历史环境,然而文体一经形成和确定,又会反作用于表达内容,对它具有一定的制约和要求。同时,文体形式本身就具有内容的牲质。没有不与内容相联系的形式,外在形式的性质完全取决于借助它们得以表现的内容性质。内在的东西无一不溢于其表。从根本上来说,审美形式就是起源于现实内容,并是它长期沉淀、风化的结果。前苏联莫卡冈《艺术形态学》:“种类和体栽不是学究们臆想出来的,已经衰亡的,‘裸露的’,‘空洞的’形式结构,而是其中历史地发生着‘内容的凝固和稳定’的形式。”而德国西奥多·阿多尔诺在《论艺术与社会的关系》中所说的话则更为深刻:“艺术与现实世界的对立存在于形式领域;但是一般说来,这只会以诸如审美形式是内容的积淀这样一种经由中介的方式发生。”
11. 文体又是历史性和稳定性的统一,每种文体都具有独特的历史形态和表达内容,既同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生产力状况以及人们的表达需求相适应,又有某种在历史上比较稳定的结构方式。这种统一,反映了发展和继承的关系,稳定性保证了文体自身的优良传统被继承下去,是文体发展的一种方向性“罗盘”。而历史性则使文体不断发展、创新,逐渐走向成孰和完善。随着历史文化积淀层的加厚,文体的内涵会不断更新,有时也能相对独立于产生它的社会根源,“获得它们自身的生命与自足性,超越历史的命运”,( 克劳斯:《论文学类型》)会具有“重新获得功能”的可能性,从而被开掘出新的表达功能、社会功能和审美功能。
12. 文体界定的理论极其重要,没有它文体世界将不可思议,与经验也不相符合,理论上的文体同“历史的”或“实际的”,即从文本写作这-事实中产生的文体,其差异是不断变化、相互影响的。关于文体的定义不可能固定不变,它总是在事实的描述和理论的抽象之间不停地徘徊。
13. 、定义:记叙文是以记人、叙事、写景或状物、以叙述、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的一种文体。
14. 、六要素:时间、地点、任务、时间的起因、经过和结局。
15. 我国最早出现的一种文学体裁,源于原始人的劳动呼声,是一种有声韵、有歌咏的文学。
16. 古诗多四言,如《诗经》,东汉魏晋以后多五言、七言。唐代有古体和近体之分,"五四"有了新诗。
17. 我国古代将合乐的诗歌称为歌,将不合乐的诗歌称为诗。无论合乐与否,都具有很强的音乐美。
18. 诗歌按时代分为古体诗、近体诗和新诗;按表达方式分为叙事诗和抒情诗;按内容分为田园诗、山水诗、科学诗和咏物诗四类。
19. 又称"古诗""古风",指唐以前(主要是汉魏)的诗歌和模仿唐以前的诗歌创作的作品。它由民歌发展而来,不求对仗、平仄,用韵自由。中唐的白居易、元稹用乐府的形式创新题,称新乐府,仍属古体诗的范围。
20. 与古体诗相对的一种诗歌样式,又称"今体诗""格律诗",句数、字数、平仄、用韵都有严格的规定。分律诗和绝句两类。
21. 近体诗的一种体式,分五律和七律。它在音韵、平仄、句式、对仗上都有一定规格和要求。全诗八句,分为首联、颔联、颈联和尾联。
22. 近体诗的一种体式,分五绝和七绝,四句一首,一般认为是"截律诗之半"而成。
23. 诗歌的一种体式,因产生于战国时期南方楚地而得名,以屈原《离骚》为代表,又称"骚体"。
24. 特点:熔汇大量神话故事,富于幻想和浪漫气息;除抒情外,大用铺陈的方法;句式比较散文化,大量用"兮"字。
25. 又称"现代诗",指中国"五四"运动以来产生的新体诗歌。它在形式上打破了旧体诗歌格律的限制,采用了较为自由的形式和接近口语的白话,便于反映社会生活和表达思想感情。
26. 乐府民歌的一种体式。歌是总名,铺张本事而歌称行,与"吟""曲""引""叹""篇""调"等均称"乐府歌行体",其间无严格区别。
27. 有固定的词调,而大多篇无定句,句无定字,以杂言为主,语多口语化,通俗生动;②音韵节奏上押韵比较自由,不讲平仄、对仗;③表现手法:除比兴外,多用排比铺陈,叙事曲折淋漓,长于对话和细节描写来刻划人物,塑造形象。
28. 本为一种文学的表现手法,为《诗经》"六义"之一,汉代形成一种特定的体制。成为一种介于诗和散文之间的讲究铺陈,重视词藻、对偶、押韵的文体。以铺叙事物为主的是"大赋",以抒情为主的叫"小赋",接近于散文的称"文赋"。
29. 它有别于今天的散文标题的"赋",已不是铺陈的字眼,而是"赞""颂"意。
30. 古人"辞""赋"合称,是因二者都体形灵活,篇幅长短不限,句子以
31. 六言为主,且允许有错落参差;从风格上看,都讲究文采,多用铺张手法。二者的区别是:"辞"在句中或结尾多用"兮"以调节音节,而"赋"则较多的使用散文句式,甚至整篇韵文中夹杂完全不押韵的散文语句。
32. 是以双句(即俪偶句、偶句)为主,讲究对仗和声律,与散文相对的一种韵文。最大特点是,全文用对偶句组成,构成字数相等的上下联,句法结构对称,词性、词义相互合对。而偶句通常用四字和六字组成,互相交替(四六文),如"腾蛟起凤,孟学士之词宗;紫电青霜,王将军之武库"。
33. 起于汉末,形成于魏晋,盛行于南北朝。唐初仍沿习此,到韩、柳继起后,这种文体才衰落。
34. 和韩、柳倡导的古文相比,古文讲"气势",骈文讲"气韵";古文讲通畅,骈文讲含蓄;古文讲古朴,骈文讲典丽。
35. 古代适合合乐歌唱而产生的一种新诗体,(即"倚声填词")。又叫"曲子词""长短句""乐府"等。
36. 每首词都有一个表示音乐的曲调名(曲牌),它规定了可供演唱的词的音乐,也规定了作为歌词的"词"的字数、句数、韵数、韵位等。大部分都分为片(段),"片"也叫"遍"或"阕",是音乐唱完一遍的意思。
37. 词概括乐调长短,分为小令、中调、长调(慢词)。
38. 词远在梁代时已有雏形,晚唐定型,盛于宋朝。
39. 文学作品的一大样式。通过描写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塑造多种多样的人物形象,广泛地多方面地反映社会生活。
40. 中国小说渊源于古代神话传说,经历了六朝志怪、唐代传奇、宋元话本、明清章回小说和"五四"现代小说的发展过程。
41. 按篇长短可分为长篇、中篇、短篇;按内容不同分为社会小说、神话小说、历史小说、科学小说和侦探小说。
42. 指我国汉魏六朝的谈鬼神怪异的一种旧小说。起源于古代神话和传说。如《搜神记》。
43. 用于记叙魏晋以来崇尚清谈的知识分子的狂放传闻和轶事是一种小说。
44. 是一种情节多奇、神异的古典小说。一般指唐、宋人创作的文言短篇小说。是元、明、清三代小说、戏剧作家吸取题材的宝库。其源出于六朝"志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