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oducts
面书号 2025-01-04 05:59 3
1. ”(《书博鸡者事》)
2. 补语的标志如《捕蛇者说》中的“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也”,“之”在这里作补语的标志,可译作“得”,表示连结中心词“不幸”和补语“甚”
3. 结构助词,补语的标志。用在中心语(动词、形容词)和补语之间,可译为“得”。如:
4. 毛先生以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毛遂自荐》)
5. 复音虚词“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
6. 代事,如《邹忌讽齐王纳谏》中的“与坐谈,问之客曰”,“之”代“与徐公孰美这件事”
7. 3“之”字用作动词,意为“往,到……去”。如:
8. 指示代词,如《寡人之于国也》中的“无如寡人之用心者”,“之”可译作“这,这样”指上文“河内凶……亦然”“不若长安君之甚”《触龙说赵太后》,“之”译作“那样”
9. ③“请京,使居之。”“之”代指处所,表示“那里”。
10. ①“之二虫又何知?”“之”表示“这”,意为“这两条鱼又怎么知道?”
11. 于是,就,乃,则 [then]。表示两件事或数个事接连发生
12. 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或“而且”。如:
13. 怎么 [which]
14. 而翁长铨,迁我京职,则汝朝夕侍母。(《记王忠肃公翱事》)
15. 公子畏死邪?何泣也?(《信陵君窃符救赵》)
16. 表示感叹语气的,如:吾王之好田猎,夫何使我至于此极也!(《庄暴见孟子》)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邹忌讽齐王纳谏》)“也”表示疑问语气和感叹语气,句中一般要用疑问代词。?>
17. 与介词“于”加代词“是”相当:心不在焉。不复出焉。
18. 焉足以知是且非邪?(《答李翊书》) (
19. 用在主语和介词结构之间,表示它们已经成为一个整体,强调、突出这个介词结构的意义(不译),如《寡人之于国也》中的“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中的“之”,接在主语“寡人”与介词结构“于国”之间,强调“于国”的意义,此句可译为“我对于治理国家,可算是尽了心的了”
20. 8于是。表示前后承接,古代汉语中多与“乃”连用
21. 后缀,表示状态,用于形容词、副词之后,相当于“然”、“样子”
22. 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23. 表示疑问语气的,如: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鼓乐也?(《庄暴见孟子》)公子畏死邪?何泣也?(《信陵君窃符救赵》)
24. 定语后置的标志(不译),如《劝学》中的“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两个“之”都作定语后置的标志,“之”字前是中心语,“之”字后是定语此句可译为“蚯蚓(虽然)没有锐利的爪牙,强健的筋骨”
25. 使其中无可欲者,虽无石椁,又何戚焉?——《史记》
26. 姜氏欲之,焉辟害?(《郑伯克段于鄢》) 语气词 作为语气词,“焉”可用于句中或句末,表。
27. 若甚怜焉,而卒以祸(《种树郭橐驼传》)――怜焉:爱护百姓 疑问代词 通常用于动词或动词性结构之前表示疑问,可译为“哪里”、“怎么”等例如: (
28. ⑧词缀,用于形容词之后,相当于“……的样子”;在动词前可译作“……地”。《阿房宫赋》:“盘盘焉,囷囷焉,蜂房水涡,矗不知其几千万落。”《黄生借书说》:“必虑人逼取,而惴惴焉摩玩之不已。”
29. 作《师说》以贻之。(《师说》,代人,作宾语。)
30. 西王母为王谣,王和之,其辞哀。焉乃观日之出入,一日行万里。——《列子》
31. 用于句尾,表示陈述或肯定,相当于“矣”、“呢”
32. 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如《归去来兮辞》中的“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这里两个“之”用在主谓词组之间,表示这一词组不能单独成句此句可译为“(我)羡慕一切生物得到复苏的时节其时,感叹自己的年华行将结束”
33. ④疑问代词。什么。如:面目美好者,焉故必知哉?
34. 表示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假如”。如:
35. 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鼓乐也?(《庄暴见孟子》)
36. 及至秦之季世,焚《诗》《书》,坑术士,六艺从此缺焉。——《史记》
37. ⑦形容词、副词词尾。……的样子。如:于我心有戚戚焉。
38. ②表示疑问,相当于“何”,可译作“怎么”、“哪里”。《愚公移山》:“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
39. ③ “行欲至宛市,定伯便担鬼著肩上,急执之。”“之”指代它(鬼),“急执之”意即赶忙把它(鬼)捉住。
40. 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如:蟹六跪而二螯(《劝学》) (
41. 吾师肺肝,皆铁石所铸造也。(《左忠毅归逸事》)
42. ①“吾欲之南海,何如?”“之”意为“到……去”,句子的意思是:“我准备到南海去,怎么样?”